鄭全望

《瘴瘧指南》~ 卷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0)

1. 常山

瘴與瘧。似同而實異。故瘴之輕者。全類瘧疾。醫者不知治瘴之法。例用常山白砒及草果。湧吐其痰。致元氣實者。荏苒難安。元氣弱者。即加腫脹。多致不起。深可太息。蓋瘴疾因陽氣不降又吐之。則不降之陽氣愈升。中氣愈虛。其不危者幾希。故白砒草果毫不可用。若常山猶有用處。

其力能去皮膚毛孔中之瘴氣。寒熱所感。邪氣多在榮衛及肉之間。欲除根本。非常山不可。然常山多能吐。人須制之使不吐。方可用。七寶飲冷服之。不吐截瘧丸。日服六七次。酒送之。亦不吐。屢驗之藥也。當知此藥乃末後之兵。方其瘴之始發。必先正氣和解。溫中鎮下。

白話文:

瘴與瘧,似同而實異。

瘴氣與瘧疾,看似相同,實則有異。輕微的瘴氣,其症狀與瘧疾十分相似。然而,若醫生不了解瘴氣的治療方法,而一味地模仿治療瘧疾的方法,例如使用常山、白砒和草果等藥物,以湧吐的方式去除痰液,則會造成問題。

元氣旺盛者,會因藥性猛烈而感到難受,身體難以恢復;元氣虛弱者,則可能加重腫脹,甚至危及生命。這實在令人嘆息!

因為瘴疾的病因是陽氣不降,而湧吐藥物會使不降的陽氣更加上升,中氣更加虛弱。因此,使用白砒和草果來治療瘴氣,是絕對不可取的。

雖然常山也具有一定的毒性,但其能夠驅除皮膚毛孔中的瘴氣,而寒熱所引起的邪氣,往往停留於人體的榮衛和肌肉之間,若要根治,非常山不可。然而,常山容易引起嘔吐,所以必須想辦法控制它,使其不至於嘔吐才能使用。

治療方法:

  • 可將常山製成七寶飲,冷服,避免嘔吐;
  • 或使用截瘧丸,每天服用六到七次,用酒送服,也能避免嘔吐。

以上方法經過多次驗證,效果良好。

需要提醒的是:

常山只是在瘴氣發作後期才使用的藥物,如同末後之兵。在瘴氣發作初期,必須先調理正氣,使之和解,溫暖脾胃,鎮降陽氣。

固守乎病人元元之氣。兵法所謂避其來銳是也。及其熱之間斷也。明見其作息有時。一日一作。只有五六時即退。或間一日一作。審知其脾胃已和。下焦濕冷已去。元氣漸而平復。邪熱漸微漸短。即用七寶飲截瘧丸。則應手而愈。兵法所謂擊其惰歸者。是也。苟不明此理。當其病熱正盛。

而用常山。則非徒無益。而正氣愈損矣。

白話文:

要守住病人本來的元氣,就像兵法中說的避開敵人的鋒芒。等到熱症間斷時,要清楚地觀察病人的作息,一天發作一次,只持續五六個時辰就退燒,或者間隔一天發作一次。確認病人脾胃已經恢復和諧,下焦濕冷已經消退,元氣逐漸恢復平穩,邪熱逐漸減弱縮短,就可以使用七寶飲截瘧丸。這樣就能很快治癒,就像兵法中說的趁敵人疲憊時進攻一樣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在病熱正盛時就使用常山,不僅毫無益處,反而會損害正氣。

2. 黃耆白朮肉桂

瘴疾之作。率由暑熱。所以腠理不密。多自汗。醫者因其自汗。以治瘧之法治之。用參耆歸術之劑補之。服後愈覺煩悶難安。神識昏迷不知。天熱氣蒸。得雨方解。瘴病熱蒸。煩汗方除。白朮止汗。黃耆止汗。密腠理。汗不得出。熱蒸無由得解。更作煩悶神昏。故白朮黃耆亦不宜遽用。

或曰白朮黃耆。其性斂汗。為不可用。而肉桂亦非汗藥。何又用之。余曰肉桂固能止汗。本草有曰主溫中。又曰本乎地者。親下。補腎用肉桂。故其性亦能引上焦之陽氣。下達腎經。故可用。或曰子言。天氣熱蒸。得雨方解。瘴病熱蒸。得汗方除。今病者自汗。宜其瘴之愈也。

白話文:

瘴病的發生,往往是由於暑熱導致毛孔開張,汗出過多。醫生往往看到病人自汗,就用治療瘧疾的方法,以人參、黃耆、生地等藥物補益。然而,服用之後反而感到更加煩悶不安,神志昏迷不清醒。天氣炎熱,就像蒸籠一樣,只有下雨才能消暑。瘴病也是一樣,必須發汗才能解除。白朮和黃耆都有止汗的作用,會讓毛孔閉合,熱氣無處發散,反而加重煩悶和昏迷。所以,白朮和黃耆不宜直接使用。

有人說,白朮和黃耆雖然具有斂汗的功效,但並不適合用於治療瘴病,而肉桂也不是治汗藥,為什麼還要使用它呢?我說,肉桂雖然能止汗,但本草書中記載它具有溫中作用,而且藥性向下,能補腎。因此,肉桂也能引導上焦的陽氣下降到腎經,所以可以用於治療瘴病。也有人說,天氣熱就像蒸籠,下雨就能消暑;瘴病也一樣,必須發汗才能解除。現在病人自汗,應該有助於瘴病的痊癒。

何又不除。余曰此自汗略得舒片時之熱悶耳。若欲其愈。必也溫中固下。正氣和解。使陰升陽降。榮衛和調。邪無容地。自然大汗如雨。自頭至足。無處不出。大汗後渾身冰冷。惟口中所出之氣略溫。此等證候不見。瘴熱不復來矣。此時惟當慎其調攝。得百日。元氣可復常耳。

白話文:

為何不除掉它?我說,這只是因為你略微舒緩了一陣子,體內仍有暑熱悶著。如果你想痊癒,就必須溫暖中焦,固護下元,讓正氣和解,陰陽升降,營衛調和,邪氣無處可藏。自然會大汗淋漓,從頭到腳,無處不出汗。大汗之後,全身冰冷,只有口中呼出的氣息略微溫暖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瘴熱就不會再來了。此時,只須謹慎調養,百日之後,元氣就能恢復正常。

3.

本草載。三人晨同行觸霧。空腹者死。食粥者病。惟飲酒者。獨不病。南方天氣。清晨多霧而寒。故人相勉以飲酒。謂其可以禦寒闢瘴。殆不知乃發瘴之源也。蓋南方暑濕。飲酒則多中暑濕毒。兼瘴瘧之作。率由上膈痰飲。而酒尤能聚痰。嶺外諺云。莫飲卯時酒。莫飽申時飯。

此誠攝生之要也。然忌夕食者。人雖易曉。戒卯時酒者。人以為疑。蓋南方氣候不常。雖盛夏陰雨必寒。雖隆冬日出必暖。一日之間。寒燠屢變。要之晝多燠。夜多寒。飲酒過度。固非所宜。而卯酒尤甚。方其朝寒而飲。遇暴熱。則必聚痰以為病也。

白話文:

《本草》記載,三人清晨一同出行,遇上霧氣。空腹者死了,吃粥者生病,只有喝酒的人,獨自沒有生病。南方天氣,清晨多霧且寒冷,因此人們互相勉勵喝酒,認為可以禦寒避瘴,卻不知道正是發病的根源。因為南方濕熱,喝酒容易中暑濕毒,再加上瘴瘧發作,大多是由於上膈痰飲,而酒更能聚痰。嶺南諺語說:“莫飲卯時酒,莫飽申時飯。”

這確實是養生的要訣。雖然人們很容易理解忌食晚餐,但戒除卯時酒的人卻感到疑惑。因為南方氣候變化無常,即使是盛夏陰雨天也會寒冷,即使是隆冬日出也會溫暖,一天之內,寒暖交替頻繁。總之,白天多溫暖,夜晚多寒冷。飲酒過度,固然不適合,而卯時酒尤為嚴重。剛好在早晨寒冷時飲酒,遇到突然炎熱,就會聚痰成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