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全望

《瘴瘧指南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下

2. 正氣方

3. 陳皮半夏湯

治瘴瘧。不問先寒後熱。先熱後寒。多熱小寒。多寒小熱。皆因夏月傷暑。汗出不透。或秋傷風。或過食生冷。先傷脾胃。沐浴感冒。多作此疾。因為痰涎停於胸膈。所謂無痰不生瘧。初起宜先下感應丸。溫中去積滯。方服此以正氣去痰。

陳皮(去白),半夏(湯泡七次)

各等分為粗散。每服四錢。姜七片水煎。不拘時服。壯實人日三四服。虛弱人日二服。瘴瘧本於痰。痰生於濕。半夏能勝脾胃之濕。所以化痰。與陳皮同用。其味辛。辛能散滯氣。利水穀下氣。氣行則痰行。所以治瘴先用之。以正氣理痰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是在講述陳皮半夏湯的用途和製作方法。主要治療的是瘴瘧,也就是在熱帶地方常見的一種疾病。無論是先冷後熱,還是先熱後冷,或是熱多冷少,冷多熱少的情況,通常都是夏季中暑未適度出汗,或是秋天感受風邪,或是吃太多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受損,又或者洗澡著涼引發的。這種情況下,痰液會在胸膈處積聚,俗話說「無痰不生瘧」,因此治療時首先應服用感應丸,以溫暖中焦,去除身體內的積滯,然後再服用陳皮半夏湯以調理正氣,去除痰液。

陳皮半夏湯的製作方法是:去掉陳皮的白色部分,半夏用水泡七次,兩者份量相同,磨成粗粉。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七片薑用水煎煮,不限時間服用。對於體質健壯的人,一天可服用三到四次;而體質較弱的人,一天可服用兩次。

瘴瘧的病根在於痰,而痰是由濕氣產生的。半夏能夠去除脾胃中的濕氣,所以能化解痰液。與陳皮一起使用,味道辛辣,辛辣可以散去滯留的氣,幫助水谷下行,氣流通暢,痰液也就隨之流動,因此在治療瘴瘧時,會先使用這兩種藥材,調理正氣,處理痰液問題。

4. 不換金正氣散

治四時感冒。五腫膈氣。和脾胃。溫中下痰。止霍亂吐瀉。心腹疼痛脹滿。吞酸噫痞。噎塞乾嘔噁心。中受寒濕生冷。外感風邪。及山瘴之氣。發而為瘴。身體沉重。骨節痠疼。頭昏鼻塞。未分陰陽之間。正宜服之。則氣自正。而病自退。及能止汗。治諸瘧疾。遍身浮腫。或風氣所灌。

手足腫痛。全不思飲食。腸腑時鳴。婦人胎前產後。皆可服之。小兒脾胃不和。時氣諸疾。又治四方不服水土。凡寓嶺南。此藥不可缺也。

厚朴(去皮生薑汁浸一夜),半夏(湯泡七次薑汁浸曬乾),陳皮(去白),藿香(去梗洗淨),甘草,草果(去皮),蒼朮(去皮米泔水浸一宿妙)

上各等分先用鍋炒厚朴令香。次入蒼朮。炒令紫色。又會半夏。炒香熟。再入甘草炒黃。又入陳皮炒。方將眾藥安。藿香在中心。用藥遍蓋罨定。少時許。藿香乾。方可取出。同草果為散。每服薑棗水煎。一方無草果。按發瘴之地。地土卑薄。陰濕之氣恆盛。四時多熱。陽燠之氣恆泄。

濕氣盛則脾胃傷。陽氣泄。則脾胃冷。是方用厚朴之溫中去濕。滿陳皮之消痰下氣。蒼朮之燥濕健胃安脾。甘草之調中。同用以去敦阜之氣。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。藿香之芬芳助脾開胃止嘔。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滯。共為溫中正氣之劑。方名正氣者。謂其能正不正之氣。故治瘴為先用之劑。

白話文:

這款藥方「不換金正氣散」主要用於治療四季中的普通感冒,以及因氣血不順導致的腹部脹氣。它有助於調和脾胃,溫暖身體中段,幫助排除痰液,止住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,緩解心臟、腹部疼痛與脹氣,並能改善吞酸、打嗝、胸悶、乾嘔、噁心等症狀。對於因內裡受寒、外受風邪或山間瘴氣影響,導致身體沉重、關節痠痛、頭暈鼻塞的情況,服用此藥可以調理身體,讓病情自然好轉,並且能止汗,對抗各種瘧疾、全身浮腫,或是由風邪導致的手腳腫痛,甚至食慾全失、腸胃時常鳴叫等問題。無論是孕婦或產後婦女,或是兒童因脾胃不合引起的時節疾病,都能服用。此外,這藥方對旅居異地、水土不服的人來說,更是不可或缺。

藥方成分包括:厚樸(去皮,用生薑汁浸泡一夜)、半夏(用水煮七次,薑汁浸泡晾乾)、陳皮(去掉白色部分)、藿香(去梗,清洗乾淨)、甘草、草果(去皮)、蒼朮(去皮,用米漿水浸泡一夜,再炒至微焦)。

製備方法:將各藥材均勻混合,先在鍋中炒厚樸至香氣四溢,接著放入蒼朮炒至紫色,再加入半夏炒至香熟,再加入甘草炒至金黃色,最後放入陳皮炒,將所有藥材平鋪,將藿香置於中央,再將其他藥材覆蓋其上,稍待片刻,待藿香乾燥即可取出。與草果一起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,以薑棗水煎服。另有一個版本不包含草果。此方適用於瘴氣盛行之地,當地土地貧瘠,陰濕氣氛濃厚,四季炎熱,陽氣過旺。濕氣過重會傷害脾胃,陽氣過盛會使脾胃受冷,因此此方使用厚樸溫中去濕,陳皮消痰降氣,蒼朮燥濕健胃安脾,甘草調和中焦,共同去除濕氣。半夏利痰,以根除瘴氣根本;藿香芳香,幫助開胃止嘔;草果辛味,消除食滯。這些藥材共同組成了溫中正氣的藥方。之所以命名為「正氣」,就是因為它能調整不正常的氣息,所以對於治療瘴氣,它是首選藥方。

5. 藿香正氣散

治證同前。嘔吐不止者。用此藿香葉(曬乾),陳皮(去白),半夏(湯泡薑汁浸炒),甘草,厚朴(去皮薑汁炒)

上各等分。薑棗水煎。此即前方去蒼朮草果。治瘴之嘔甚者。聞藥氣則嘔。蒼朮草果其氣太辛竄。故去之。

白話文:

藿香正氣散的治療對象與先前所述相同。對於不停嘔吐的情況,使用此方包括:藿香葉(需曬乾)、陳皮(去除內側白色部分)、半夏(先用熱水浸泡再以薑汁炒過)、甘草、厚朴(去除外皮並以薑汁炒過)。

以上藥材應等量使用。煎煮時加入薑和棗,用水一同煎煮。此方即為先前所述方子去掉蒼朮和草果,用於治療因瘴氣導致嚴重嘔吐的情形。當病人一聞到藥物氣味就嘔吐時,由於蒼朮和草果的氣味過於辛辣刺激,所以在此方中將它們去掉。

這樣應該能幫助你理解這段古文中醫文獻的意思。

6. 大無神朮散

治證同前。若兼耳閉心痛者。用此蒼朮。厚朴。陳皮。藿香。甘草。石菖蒲。姜水煎服。此方即不換金去半夏。加石蒲。此太無治瘴之方。若瘴初起兼耳閉心氣痛者。可擇用之。以菖蒲味辛能散邪開竅。治冷氣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處方【大無神朮散】的治療範圍與前面相同。如果病人同時有耳塞、心痛的症狀,就適用這個處方。藥材包含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藿香、甘草、石菖蒲,用薑水煎煮後服用。這個處方等於「不換金」處方去掉半夏,再加入石菖蒲。這是無極治療瘴氣的處方,如果瘴氣剛開始發作,且伴有耳塞、心氣痛的情況,可以選擇使用。因為石菖蒲味道辛辣,能散除邪氣、開通堵塞,對治療寒氣有幫助。

7. 二陳湯

治瘴病術術欲吐不吐。及嘔而膨脹。又治證候未分。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見證。方用對證藥。

陳皮(五兩),半夏(五兩湯泡七次),茯苓(一兩去皮),甘草(一兩),

上剉散。每服五錢。姜七片。烏梅一個。水煎溫服。不拘時候。

諺云無痰不成瘧。故瘴病當以治痰為主。痰生於濕。由脾土不能制濕而成。是方用半夏辛溫能燥濕。茯苓甘淡能滲濕。濕去則痰不生。陳皮辛溫能和氣。甘草甘平能益脾。則土足以制濕。和氣則痰不能留滯。名曰二陳者。以半夏陳皮二藥宜陳用之為君。故名之。此方治瘴。首尾俱可用溫中固下之藥。恐其太峻。加入此方。含用則少緩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二陳湯」的使用方式與作用機制。主要治療瘴病,患者會有想吐但又吐不出來的症狀,或是嘔吐後腹部感到脹大。此外,對於還無法明確判斷病症類型的情況,也可以先服用此湯,等到病情更清楚後再對症下藥。

配方成分包括:陳皮五兩、半夏五兩(需用湯泡七次)、茯苓一兩(需去皮)、甘草一兩。將這些藥材切碎混勻,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加上七片薑和一個烏梅,用水煎煮後溫服,不限定服用時間。

俗話說,沒有痰就不會有瘧疾,所以治療瘴病應以清除痰為主。痰是由濕氣產生,因為脾臟功能不足,無法控制濕氣所致。二陳湯中,半夏性辛溫,可以去除濕氣;茯苓味甘淡,能幫助排除體內濕氣。濕氣去除了,痰也就不再生成。陳皮性辛溫,可調和氣血;甘草味甘平,能滋補脾臟,使脾臟功能強化,有助於控制濕氣。調和氣血可防止痰在體內滯留。之所以叫做「二陳」,是因為半夏和陳皮兩種藥材越陳越好,作為此湯的主藥,因此以此命名。這副湯藥治療瘴病時,頭尾都可以使用溫中固下的藥物,但因為那些藥物藥效較強烈,所以會加入二陳湯中緩和其藥效。

8. 養胃湯

治外感風寒。內傷生冷。增寒壯熱。頭目昏痛。肢體拘急。乃闢山嵐瘴氣。脾寒痰瘧。四時疫病。治冷瘴及寒痰。加附子。人參。伏苓。甘草。半夏。蒼朮。厚朴。藿香。草果。陳皮。上各等分。每服三錢。烏梅一個。姜七片煎。熱服不拘時。是方乃不換金。合二陳加人參烏梅。

瘴初起於濕痰之內積。邪氣之外感而成。故平胃以除濕。二陳以去痰。正氣以正不正之氣。人參之甘溫補脾。益元氣而利痰。烏梅之酸以止渴。收肺氣。可為治瘴良方。予每用溫中固下之藥。參合此方。甚獲奇效。

白話文:

【養胃湯】

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和內傷生冷的症狀,例如體溫忽高忽低、頭痛眼花、肢體僵硬疼痛,同時也能防禦山間的瘴氣,對脾寒引起的痰瘧、四季中的流行疾病有療效。若要治療冷瘴或寒痰,可以添加附子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蒼朮、厚朴、藿香、草果、陳皮等藥材,各藥材份量相等。每次服用約三錢,加上一顆烏梅和七片薑一起煎煮,熱飲,不限時間。

本方為「不換金」方,結合了「二陳」方並加入人參和烏梅。瘴氣最初是由體內濕痰積聚,加上外界邪氣侵襲而形成。因此,本方透過平胃散去除濕氣,二陳湯消除痰液,並調整體內正氣以抵抗邪氣。人參的甘溫能補脾,增加元氣,幫助化痰;烏梅的酸味則能解渴,收斂肺氣,是一帖治瘴的好方。我經常使用溫中固本的藥物,搭配此方使用,效果十分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