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全望

《瘴瘧指南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和解方

2. 和解散

治瘴瘧正氣之後。專用此方。一日五六服。南人常自汗。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吐。多是脾胃感冷成病。此方和脾胃逐風邪。其妙如神。感病輕者。更不再發。重者亦自減輕。

蒼朮(半斤制),陳皮(二兩去白),藁本(四兩洗),桔梗(四兩),甘草(四兩),厚朴(二兩去皮姜浸炒)

上共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鍾。生薑三片。棗一枚。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。一日夜五六服。不拘時。若用此藥不發。更服此藥一日方服別藥。發稍輕亦有奇效。後再發次日更服。一日亦五六服。若第三次不發更服此藥。一日卻服別藥如三次再發。卻服後藥此藥不止。治瘴神效。

就是傷風傷寒作瘧。證候未分之時。並服此藥。一二日皆有效驗。如不效即自依各症用藥。若無於藥之地。病初發至末後。皆服有效。瘴病起於地濕。濕則生痰。天氣熱外泄。脾胃多寒。是方用蒼朮為君。能去濕不閉腠理。使汗易出。汗出則病從汗減。與厚朴。甘草。陳皮。

同為平胃之劑。能去濕溫脾胃。去冷氣調中氣。濕去則痰不生。脾胃溫冷氣去。則土暖中氣既調。且和暖則瘴毒不能留。自然作汗而解。加以藁本。乃太陽經藥。頭痛身熱。腰脊強痛。乃邪氣鬱結於太陽經。藁本能使其邪自然作汗。而又治風流於四肢。凡中霧露之氣。皆能為瘴。

藁本能祛其氣而清上焦。更去風除濕。桔梗之利肺氣利痰。發散胸膈瘴熱之氣。與平胃合為和解之劑。為治瘴和解之神方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瘴瘧的一個古方——「和解散」,主要適用於瘴瘧症狀出現後,正氣受損的情況。這方藥一天可服用五到六次,尤其適合南方人,因為他們常自汗,但這種情況又不宜發汗、瀉下或催吐。多數病癥是由脾胃感受寒氣所致,此方能調和脾胃,驅逐風邪,效果神奇。病情輕微者,服用後往往不會再發作;病情較重者,也能得到緩解。

所需藥材包括:經過處理的白朮半斤、去白的陳皮二兩、洗淨的藁本四兩、桔梗四兩、甘草四兩、去皮並用薑浸泡炒過的厚朴二兩。

將以上藥材混合成粗粒散劑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一鍾水,配以三片生薑和一顆棗子,一同煎煮至剩七分,去渣趁熱服用。一天內可服用五到六次,不限時間。如果使用此藥無效,應再連續服用此藥一天,然後再考慮其他藥物。即使發作症狀略有減輕,也會有驚人的療效。如果再次發作,第二天應繼續服用,仍保持一天五到六次的頻率。若第三次發作,仍需服用此藥,但隔天可換用其他藥物。如果三次發作後仍需此藥,則顯示其對治療瘴瘧有神奇效果。

此藥不僅可用於治療因風寒引發的瘧疾,在病症尚未明確區分時,也可服用此藥,通常一到兩天內就能見效。如果不見效,則可根據具體症狀使用相應藥物。在無法獲得藥材的地方,從疾病初發到最終階段,服用此藥都會有療效。瘴瘧通常由潮濕環境引起,潮濕會導致痰多,再加上天氣炎熱,身體外在容易出汗,脾胃則多處於寒冷狀態。因此,此方以白朮為主藥,它能去濕而不封閉腠理,讓汗液容易排出,汗出後病情隨之減輕。與厚朴、甘草、陳皮等藥材合用,能去除濕氣,溫暖脾胃,消除冷氣,調節中氣。濕氣消除,痰就不會生成;脾胃溫暖,冷氣消散,中氣調和,身體和暖,瘴毒自然無法停留,會通過汗水排出而得到緩解。此外,藁本為太陽經的藥材,能緩解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腰背僵硬等症狀,這些都是邪氣在太陽經聚集的表現。藁本能促使邪氣自然排出,同時治療風邪侵入四肢。對於所有由霧露之氣引起的瘴瘧,藁本能清除這些邪氣,清潔上焦,並兼具祛風除濕的作用。桔梗能通暢肺氣,化痰,發散胸膈間的瘴熱之氣,與平胃散合用,成為和解的良方,被譽為治療瘴瘧的神方。

3. 溫中方

4. 附子理中湯

治瘴毒發熱煩渴悶亂。外熱內寒。自利嘔逆。手足厥冷。

大附子(炮去皮臍),人參(去蘆),炙甘草炮乾薑白朮(去蘆土炒)

上各等分水煎溫服。如欲飲冷則冷服。瘴病發熱煩渴。是心肺之陽不降而然。自利嘔逆。手足冷。是脾土無陽虛寒而然是方也。寒淫於內。治以辛熱。乾薑附子之辛熱以治內寒。吐利則脾虛。脾虛者以參朮甘草之甘補。大附子能引上焦之陽入於中焦。則煩熱退中焦曖則吐利除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是在講述「附子理中湯」的治療範疇與藥方組成。此湯主要用於治療因瘴氣毒素所引起的高燒、口渴、精神混亂等症狀,以及外表發熱但體內卻感到寒冷的情況,還包括自我排瀉、嘔吐和手腳冰冷的問題。

藥方成分包含:炮製過的大附子(去皮去芯)、人參(去蘆)、炙甘草、炮製乾薑和炒白朮(去蘆土炒)。這些成分應等量混合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如果患者想喝冷飲,也可以冷服。

瘴病導致的高燒和口渴,是由於心肺的陽氣無法下降所致。而自我排瀉、嘔吐及手腳冰冷,則是因為脾臟缺乏陽氣,虛弱且寒冷。這方藥正是針對體內寒氣過盛的情況,利用辛熱性質的乾薑和附子來治療體內的寒冷。對於因脾虛而導致的嘔吐和排瀉,則使用人參、白朮和甘草的甘味來滋補脾臟。其中,大附子能將上焦的陽氣引導至中焦,一旦煩熱消退,中焦得到溫暖,嘔吐和排瀉的症狀就會消失。

5. 治中湯

治瘴疾。嘔吐心腹滿痛。人參。白朮。乾薑。甘草。陳皮。青皮。上各等分。水煎熱服。不拘時。瘴疾多嘔者。因脾土虛寒。痰氣上逆而然也。故以乾薑之辛熱治寒。人參白朮甘草之甘溫以補脾。同為理中之劑。而陳皮青皮之辛以散氣。氣降則痰下而嘔止矣。

白話文:

[治中湯]用於治療瘴疾。對於有嘔吐、心腹脹滿疼痛的症狀,使用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陳皮、青皮,這些藥材份量相同。用水煎煮後熱服,不限定服用時間。瘴疾患者多會嘔吐,這是因為脾臟虛弱且寒,導致痰氣向上逆流所造成的。因此,用乾薑的辛辣和熱性來對抗寒涼,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的甘甜和溫暖來補充脾臟的能量。這些合在一起就成為了調理中焦的藥方,而陳皮和青皮的辛辣可以幫助氣順行。一旦氣順,痰就會下降,嘔吐的症狀也就停下來了。

6. 真武湯

治療病數日後。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四肢疼痛。大便自利。小便或利或澀。或嘔或咳。

大附子(炮),白茯苓(去皮),白朮(炒),白芍(炒黃色)

上藥姜五片水煎。食前溫服。小便利者。去茯苓。大便利者。去白芍。加乾薑。嘔者加生薑五片。易簡方云。不下利而嘔者去附子加生薑。然既去附子但存三味。似太平易更當臨時消息之。治病之法。本當遙度也。活人書云。太陽病發其汗出不解。仍發熱心悸頭眩。身瞤筋惕。

振振欲擗地。真武湯主之。意謂太陽經傷風。醫者借用麻黃。既然不解。覆成重虛。故宜朮附。芍藥。之類。又云少陰病二三日不已。至四五日腹痛。小便不利。四肢沉重。痛疼自利。或嘔或咳。或小便利。此為有水氣。真武湯主之。今並贅於此。以資用藥者見聞庶不局於一偏也。

瘴病頭目昏沉。四肢沉重疼痛者。寒濕傷脾之外證也。腹痛自利小便不利者。寒濕傷脾之內證也。脾惡濕濕勝則濡泄。故用茯苓白朮之甘以補脾去濕。寒淫所勝。治以辛熱。附子生薑以補脾。益陽氣而去寒。白芍收脾氣除腹痛。又能停諸濕而益津液。使小便自行。然必須酒炒黃色以去寒性。

名真武者真武乃北方之神。能鎮北方寒水氣使不為禍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[真武湯]的使用情況和組成。主要用來治療病了幾天後,出現發燒、腹痛、頭暈、四肢痠痛,大便正常,小便可能順暢也可能不通暢,或者有嘔吐、咳嗽的症狀。

藥方包括:大附子(炮製過的)、白茯苓(去了外皮的)、白朮(炒過的)、白芍(炒到黃色)。

以上藥物加五片薑用水煎煮,飯前溫服。如果小便順暢,就去掉茯苓;大便順暢,去掉白芍,加入乾薑;如果有嘔吐,加五片生薑。如果沒有腹瀉但有嘔吐,可以去掉附子,加入生薑。然而,如果去掉附子,只剩下三種藥物,這種改變似乎太平凡,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治病的方法,應該考慮全面。

真武湯適用於太陽病出汗後仍然發燒、心悸、頭暈、身體顫抖、想倒地的情況,也適用於少陰病兩三天未好轉,到了四五天出現腹痛、小便不暢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利、嘔吐或咳嗽、小便順暢的情況,這是因為有水氣。

對於因寒濕傷脾導致的頭暈、四肢沉重疼痛,以及腹痛、自利、小便不順,使用茯苓和白朮補脾祛濕,用附子和生薑補脾、益陽氣、祛寒,白芍調理脾氣、緩解腹痛,同時可以抑制濕氣,增加體內津液,讓小便自然排出,但必須要炒到黃色去除寒性。

真武湯之所以叫這個名字,是因為真武是北方的神,能鎮壓北方的寒水氣,防止它帶來災害。

7. 嘉禾散

(又名穀神散)

治中滿下虛。五噎五膈。脾胃不和。胸膈痞悶。脅筋脹滿。心腹刺痛。不進飲食。或多痰。或吞酸胸滿。短氣肢體倦怠。面色萎黃。如中焦虛痞。不任攻擊。臟腑虛寒。不受峻補。或因病中氣衰。食不復常。稟受祛弱。不能多食。及瘴疾陰陽表裡未分之際。尤宜服之。

枇杷葉(去毛薑汁炙一兩),石斛(酒拌微炒三錢),杜仲(酒薑汁同炒三錢),青皮(五錢),甘草(一兩五錢),藿香葉(三錢),穀芽(炒五錢),陳皮(去白三錢),白朮(炒二兩),砂仁(二兩),薏米仁(炒一兩),隨風子(一錢如無小訶子代之),半夏(薑汁製三錢),丁香(五錢不見火),木香(三錢),桑白皮(炒五錢),檳榔(炒五錢),五味子(炒五錢),神麯(炒一兩),人參(去蘆一兩),白蔻(去皮炒五錢),茯苓(一兩去皮),大腹皮(炒三錢),沉香(三錢),

上為末每服姜三片。棗二枚。水煎溫服。不拘時。此方療四時感冒。能調陰陽。使無變動。刻日得安。如療五噎加乾柿蒂一枚。同煎如療膈氣。吐逆羸困入蔥白三寸。棗五枚。同煎婦人亦可服。瘴病發熱候冷服。老人虛人大便閉。加蜜少許煎冷服。

瘴病多因脾胃感冷而成。是方用參朮。苓草。陳半。六君以補脾利痰。丁香。木香。砂仁。白蔻。藿香。以開胃除積冷以溫中。青皮以理氣。穀芽神麯以消積。瘴病上熱。肺最受邪。枇杷葉薏米仁桑白皮以養肺散肺熱。五味隨風子之酸以補肺斂肺氣。瘴病陽氣不降。檳榔大腹皮沉香以降氣。

氣不降則下寒。下寒則腎無陽。石斛杜仲合沉香引陽氣入腎而暖腰膝。故李待制謂其宜於瘴病。能升降陰陽。雖證候未分。亦可服之。

白話文:

這款藥方又名「穀神散」,主要治療腹部脹滿、下部虛弱的情況。適用於五種噎塞、五種隔閡症狀,以及脾胃不協調、胸部和膈肌有悶痛感、脅肋脹痛、心腹有如針刺般的疼痛、食慾不振、痰多、反酸、胸脹、呼吸短促、四肢疲倦乏力、面色蒼黃等症狀。尤其適閤中焦虛弱、不能承受強烈攻伐,或是臟腑虛寒、無法接受猛烈補益,或是因疾病導致體力衰退、飲食習慣改變,或是體質偏弱、不能多吃,以及在瘧疾尚未明確區分陰陽表裡的階段,都特別適合服用。

藥方成分包括:枇杷葉、石斛、杜仲、青皮、甘草、藿香葉、穀芽、陳皮、白朮、砂仁、薏苡仁、隨風子(或可用小訶子代替)、半夏、丁香、木香、桑白皮、檳榔、五味子、神麴、人參、白豆蔻、茯苓、大腹皮、沉香等。

使用方法: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取三片薑和兩枚棗,用水煎煮後溫服,不限定時間。此方能治療四季的感冒,調節陰陽平衡,讓身體狀態穩定,短期內即可康復。若要治療五種噎塞,可以添加乾燥的柿蒂一同煎煮;若要治療膈氣、嘔吐、虛弱,則可以加入三寸長的蔥白和五枚棗一同煎煮。女性也可服用。若是瘧疾發燒,應待退燒後再服用。對於虛弱的老年人,若便祕,可以添加少量蜂蜜,冷卻後服用。

瘧疾多是由脾胃受寒引起的,此方利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半夏、陳皮等藥材來補益脾胃,去除痰濕;丁香、木香、砂仁、白豆蔻、藿香等藥材則能開胃、去除積冷,溫暖中焦;青皮有助於理順氣機;穀芽和神麴能消除積滯;瘧疾上部有熱,肺部最易受邪,枇杷葉、薏苡仁、桑白皮可以滋養肺部,散去肺熱;五味子和隨風子的酸性有助於補肺、收斂肺氣;瘧疾的陽氣不易下降,檳榔、大腹皮、沉香能幫助氣機下降。

若氣機不下降,則會造成下部寒冷,下部寒冷會導致腎臟缺乏陽氣。石斛、杜仲與沉香相結合,可以引導陽氣進入腎臟,溫暖腰膝。因此,李待制認為此方對瘧疾特別適用,能調節陰陽,即使在病徵尚未明確區分時,也可以安心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