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全望

《瘴瘧指南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平胃散

治脾胃不和。膈噎痰氣。嘔吐酸水。氣刺氣悶脅筋虛脹。腹痛腸鳴。胸膈痞滯。飲食不美。常服則溫養脾元。及闢嵐瘴冷濕。病後進食悉有神效。

厚朴(三兩去皮薑汁炒),陳皮(留白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蒼朮(五兩米泔水浸炒),生薑(四兩和皮薄切),小棗(二百粒去核)

上用水五升。漫火煎乾。搗作餅子。先曬後焙。碾為末。入鹽少許。調服。如泄瀉加生薑。烏梅。空心服。脾寒瘧疾可加草果。烏梅。各一個。如胃寒嘔吐。加丁香茯苓生薑。氣不舒快。不美飲食。加砂仁香附各三兩。生薑湯調服。瘴地陰濕之氣常盛。脾惡濕。蒼朮以扶脾燥濕。

厚朴以溫中下氣。理痰消食去濕。陳皮以消痰利氣。甘草能健脾和中。姜以利痰溫胃。小棗之甘。可以補脾氣。

白話文:

平胃散用於調理脾胃失調的症狀,像是吞嚥困難、痰多、反酸、胃脹、腹部疼痛、腸鳴音大、胸口悶痛、胃口不佳等問題。長期服用可以溫暖滋養脾胃,還能預防山區潮濕環境引起的疾病。對於病後恢復飲食也十分有效。

所需藥材包括:厚朴(去皮,薑汁炒過)、陳皮(保留白色部分)、甘草(炙過)、蒼朮(米泔水中浸泡後炒過)、生薑(連皮切成薄片)、小棗(去核)。

首先,將所有藥材放入五升水中,用慢火煮至水分蒸發完畢,然後搗碎成餅狀,先晾曬再烘烤,最後研磨成粉末。服用時加入少量鹽調和。如果出現腹瀉,可以增加生薑和烏梅;若脾臟受寒或患有瘧疾,可加草果和烏梅;胃寒導致的嘔吐,則需加入丁香、茯苓和生薑;若氣血不順或胃口不佳,可添加砂仁和香附;生薑湯可以幫助調服。

在潮濕地區,脾臟容易受影響,蒼朮可以強化脾臟,去除濕氣;厚朴可以溫暖中焦,降氣、理痰、助消化;陳皮有利於消除痰液,促進氣流通暢;甘草有助於健脾和胃;薑可以化痰溫胃;小棗的甜味能夠滋補脾氣。

2. 紅丸子

治食瘧噁心。腹滿寒熱。右手寸關脈弦實。或沉滑。要之瘴瘧多因食積。氣痞痰結。此藥消食下氣化痰。寓廣者正宜服之。但礬紅阿魏難得好者。又阿魏雖為下氣消瘴之妙藥。卻不可常服。而又不宜於孕婦虛老之人。所以易簡方云。礬紅阿魏不宜常服。用以治瘧黃丹為衣。最好若食積癥瘕痞脹。

得真阿魏卻甚良。然亦在修合之際。用好米醋煎陳米糊為丸。自洗米至作糊。不著水純用醋為妙。

蓬莪朮(五兩煨),青皮(五兩去穰),陳皮(五兩去白),京三稜(五兩煨),胡椒(三兩),乾薑(三兩),阿魏(二兩酒化),礬紅(為衣用)

上為細末。醋糊為丸。礬紅為衣。每服六十丸。不拘時。治瘴疾生薑桔皮湯。下大病後飲食難化。及中脘停酸。薑湯下心腹脹滿紫蘇湯下。酒疸食疸遍心皆黃。大麥煎湯下。酒傷面黃。腹脹或時乾嘔煨薑湯下。脾氣刺痛菖蒲湯下。兩脅引乳作痛沉香湯下。瘴瘧外因四時之氣乖戾。

內因積食生冷而成。留者攻之。故用阿魏稜術以去積冷。積為患氣快則消。氣滯則聚。得熱則行。得寒愈結。青陳皮之辛溫以快氣。椒姜之辛熱以散冷結。用礬紅為衣者。假其土性以培脾胃耳。治瘴用之以溫中。消積甚得其宜。

白話文:

【紅丸子】

這款藥物適用於治療食物引起的瘧疾、噁心感,以及腹部脹滿與寒熱交錯的症狀。特別是當右手的寸關脈呈現弦實或沉滑的狀態,多是由於食物積滯、氣滯和痰結所引起。本藥能幫助消化、降氣和化痰,對於南方地區的人們尤其適合服用。然而,礬紅和阿魏這兩種成分較難取得品質好的,且阿魏雖然對消除瘴氣和消化有奇效,但不宜長時間服用,同時孕婦、虛弱及老年人應避免使用。因此,易簡方指出礬紅和阿魏不宜經常服用,而黃丹作為藥丸的外層,是最理想的選擇。若因食物積滯導致癥瘕、痞脹等症狀,使用真正的阿魏效果更佳。然而,在製備藥丸時,需用上好的米醋煎煮陳米糊,從洗米到製成糊狀,全程不加水,純粹利用米醋,效果更佳。

配方包括:蓬莪朮五兩(炒過)、青皮五兩(去瓤)、陳皮五兩(去白)、京三稜五兩(炒過)、胡椒三兩、乾薑三兩、阿魏二兩(酒溶化)、礬紅(用作外層)。

將所有材料磨成細粉,以醋糊製成藥丸,礬紅作為外層。每次服用六十粒,不限時間。可用於治療瘴氣疾病,配合生薑桔皮湯。大病後飲食難以消化,或是胃部停留酸水,可配薑湯服用。心腹脹滿,可配紫蘇湯服用。若是酒疸、食疸,全身泛黃,則以大麥煎湯服用。酒醉面色黃,腹脹偶爾乾嘔,則以薑湯服用。脾氣刺痛,可配菖蒲湯服用。兩脅連乳頭疼痛,則以沉香湯服用。

瘴瘧的發生,外因可能是四季氣候失調,內因則可能由食物積滯和生冷食物引起。對於積滯的食物,我們會進行攻伐,因此使用阿魏、稜術來去除食物積滯和冷氣。食物積滯會導致身體不適,但只要氣順則消,氣滯則聚。遇到熱則流通,遇冷則凝結。青陳皮的辛溫可以調節氣機,胡椒和薑的辛熱可以散開冷結。礬紅用作外層,利用其土性來滋養脾胃。在治療瘴氣方面,用於溫暖中焦,消除積滯,非常適合。

3. 感應丸

治瘧初起。先服以去冷積。及治飲食生冷。硬物停積不化。心下堅滿。胸膈痞悶。兩脅脹痛。心腹大痛。霍亂吐瀉。大便頻後重遲澀。下痢赤白。膿血相兼。米穀不消。愈而復發。嘔吐痰逆。噁心喜睡。大便或秘或泄。不拘新久。積冷並皆治之。

南木香(一兩五錢去蘆),丁香(一兩五錢),乾薑(一兩炮),肉豆蔻(去皮捶碎去油二十粒),百草霜(二兩研細末),巴豆(去心去油淨七十粒),杏仁(去皮去尖四十粒研爛如膏)

上將前四味為末。同草霜。杏仁研勻。又將好黃臘六溶化作汁。以重棉濾去渣。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。煮臘數滾。傾出候酒冷。其臘自浮。取臘聽用。春夏修合。用清油一兩五錢。先於銚內熬。令不散香熟。次下煮過臘四兩化作汁。就銚內拌和。前藥末作錠。以油單紙裹之旋丸。每服十丸。綠豆大。薑湯送下。或用陳皮半夏湯送下亦可。

白話文:

這款藥丸主要治療瘧疾初期,先服用可以去除體內寒氣和積滯。也能治療因飲食生冷、難消化的食物在體內堆積不化,導致胸口下方有硬塊、胸悥憋悶、兩側肋骨脹痛、心腹部劇烈疼痛、霍亂引起的嘔吐與腹瀉、大便次數多且排便困難、下痢帶有紅白黏液或血水、食物無法消化、病情反覆發作、嘔吐痰涎、噁心想睡、大便或便祕或拉肚子,不管是新病還是舊疾,只要是因為寒氣堆積所引發的症狀都可以治療。

所需藥材包括:南木香(約50克,去蘆),丁香(約50克),乾薑(約30克,炒過),肉豆蔻(去皮,搗碎去油,約20顆),百草霜(約60克,磨成細末),巴豆(去心,去油,約70顆),杏仁(去皮,去尖,約40顆,研成泥狀)

將前四種藥材磨成粉末,再與百草霜、杏仁混合均勻。另外將好黃蠟六融化成汁,用厚棉布過濾去除雜質,再將好酒約1公升倒入銀或石器皿中,煮沸蠟汁數次,倒出待酒冷卻,蠟會自然浮起,取出蠟備用。在春夏季製作時,使用清油約50克,先在鍋內熬至香味濃鬱,再加入先前煮過的蠟約120克融化成汁,就在鍋內拌和藥粉,然後將其塑造成錠狀,再用油紙包裹,捏成藥丸,每顆藥丸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10顆,用薑湯送服,或者用陳皮半夏湯送服也可以。

4. 溫中固下方

5. 姜附湯

治瘴病內弱發熱。或寒熱往來。痰逆嘔吐。頭痛身疼。或汗多煩躁。引飲或自利。小便赤兼主卒中風。

黑附子(大者要一兩以上者一個炮去皮臍)

分作四服。每服加姜十片。煎溫服。如欲冷者。候冷服之。不拘時。

瘴病痰逆嘔吐自利者。脾土無陽。虛寒也。汗多者。陽氣外泄也。煩躁引飲小便赤者。陽氣上浮。心肺焦熬而然也。頭痛心疼者。虛寒外甚也。是方用附子之辛熱以溫脾。收外泄之陽氣。佐以生薑又能發散外寒。候冷服之。則能導心肺之熱下行。除下焦宿冷。以熱攻熱。為治重瘴之良方。大意先見附子論。

白話文:

這份古文講述的是「姜附湯」的使用,主要用於治療瘴病導致的體內虛弱、發燒,或是身體忽冷忽熱、咳嗽嘔吐、頭痛和身體疼痛,以及多汗、煩躁、頻繁飲水、腹瀉和小便色紅等症狀,甚至包括突然中風的情況。

姜附湯的主要成分是炮製過的大附子,每次使用一個,其重量需在一兩以上,炮製後去掉外皮和頂部。這個藥方可以分成四次服用,每次加上十片薑一起煎煮,溫熱後服用。如果想冷飲,可待其自然冷卻後再喝,服用時間不限。

瘴病導致的嘔吐、腹瀉是由於脾臟缺乏陽氣,屬虛寒狀態;多汗則表示陽氣正在向外流失;煩躁、頻繁飲水和小便色紅,顯示出陽氣上浮,心肺受到煎熬;頭痛和胸痛,說明虛寒在體內擴散嚴重。此方以附子的辛辣和熱性來溫暖脾臟,收斂流失的陽氣,同時薑的加入有助於驅散體表的寒氣。冷飲此湯能幫助心肺的熱氣下降,清除下腹部的長期寒氣,以熱治熱,是治療重度瘴病的良好處方。詳細的理論基礎可參考附子的相關討論。

6. 乾薑附子湯

治瘴毒。陰虛發熱。煩躁手足冷。鼻尖涼。身體重。舌苔黑。引飲煩渴。自利嘔逆。汗出惡風。

大附子(一個,去皮臍分作四服),乾薑(二錢炮)

上水煎。欲飲水者。冷服之。瘴病煩渴引飲。舌黑陽氣上浮。心肺極熱也。手足冷。鼻尖涼。吐利脾土無陽。虛寒也。身體重。寒氣外盛也。汗出惡風。陽氣外泄。不能衛皮毛也。姜附之辛熱能溫中祛外寒。而收外泄之陽氣。冷飲之以導心肺之熱下行。而暖下焦上焦之熱下行。中下二焦溫暖。則寒熱退。諸病息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是在講述「乾薑附子湯」的功效與使用情況,主要用於治療瘴氣中毒。症狀包括因陰虛導致的發燒、煩躁、手腳冰冷、鼻尖感覺涼、身體沉重、舌苔呈現黑色、頻繁感到口渴想喝水、自發性腹瀉及嘔吐、出汗且怕風。

具體藥方是使用大附子一個(去皮後切成四份,每次服用一份)、乾薑二錢(炒過)。

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,當患者想喝水時,給他冷的藥湯服用。瘴氣病常伴有口渴和頻繁喝水的症狀,舌頭呈黑色表示體內陽氣上升,心肺部位非常熱。手腳冰冷、鼻尖涼是因為脾胃失去陽氣,屬於虛寒現象。身體沉重可能是由於體表寒氣過盛。出汗且怕風是因為體內陽氣外洩,無法保護皮膚免受外界侵害。乾薑和附子的辛熱特性可以溫暖身體內部,驅除體表寒氣,並回收外洩的陽氣。冷飲此湯可引導心肺過剩的熱量下降,溫暖下半身和上半身的熱量下降。當身體中下部保持溫暖,寒熱交替的症狀就會消失,各種病症也會跟著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