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全望

《瘴瘧指南》~ 卷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4)

1. 沉附湯

治瘴病上熱下寒。腿足寒厥。

附子(五錢),沉香(磨濃汁)

上姜七片煎。八分乘熱入沉香汁。勿令十分熱。放冷服之。

此藥既主上熱下寒。須真正沉香方佳。雖弄沉亦不濟事。況此香自有數種。既用服餌當以滋味別之。如咀嚼而香甜者。性平辛辣者。性熱用者。須審擇以對證。附子率用小者。及漏蘆側子之類。謂難得大者。然陰毒及冷瘴。但欲一時壯陽氣可也。若虛而藉降氣斂陽。倘非地道大附子。

非徒藥之無益。夫亦處方者之罪也。瘴病本上熱下寒。加之腿足寒厥。乃下焦腎經陽氣盡浮於上。腎經空虛之極。是方用附子。乃腎經本藥。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陽氣上腎。腎中有陽氣則下元暖。根本固而邪氣自息矣。

2. 冷湯

治瘴病內寒外熱。咽噎乾燥煩渴不止。

人參(五錢),甘草(三寸炙),竹葉(十四片),大棗(五枚),大附子(一錢去皮),上水煎服。

瘴病內真寒外假熱。咽噎乾燥。煩渴不止者。心肺熱也。人參之甘。能補脾氣生津液。利痰。甘草之甘。能和平。二味合用。能緩心肺之火。淡竹葉能解煩渴。大棗能補元氣。大附子能引心肺之火下行。則煩渴止矣。

3. 既濟湯

治瘴病熱大。煩渴飲水無度。

附子(三錢),人參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竹葉(二十片),半夏(一錢),粳米(二錢),麥門冬(二錢去心)

上水煎服。

瘴病煩渴。飲水無度者。華蓋焦熬之極也。故用人參以補肺生津。甘草之甘。以緩火。麥冬竹葉之寒。以潤肺清肺。佐以半夏不令痰滯。粳米乃肺經之谷。用以養肺。若附子之用。妙在於引火下行。不令華蓋焦熬也。

4. 冷香湯

治瘴病。胃脘刺痛胸膈不利。或吐或瀉。引飲無度。及治夏秋暑濕。恣食生冷。遂成霍亂。陰陽相干。臍腹刺痛。脅肋脹滿。煩亂口渴等證。

良薑(一兩),檀香(二兩),丁香(五錢),附子(一兩),甘草(二兩),川羌(一兩),草豆蔻(一兩)

上為細末。每用三錢水一鍾半。煎數滾。貯瓶內。沉井底。待冷服之。

瘴因食生冷而得。胃脘痛。吐瀉胸膈不利。皆脾胃之寒也。寒淫於內。以辛熱川羌。良薑。檀香。草蔻。丁香。附子。皆辛熱之藥。去寒溫胃。甘草之甘。溫以和中。大渴引飲者。心肺中有邪熱。故冷飲以導邪熱下行也。

5. 三建湯

治瘴病。四肢厥冷。頭汗出不止。兩足如無或時發噦。

川烏,大附子天雄,上各等分水煎服。

瘴病四肢厥冷。兩足如無者。脾胃虛寒之極。中下二焦。全無陽氣也。頭汗大出不止者。陽氣盡出於上。欲絕也。噦俗呼為呃逆。方書謂絃絕者。聲嘶不凍者。葉落陽氣將脫也。此等證候。皆因醫者誤用攻熱之藥。以致此危急也。是方用川烏以去寒濕。攻寒痰。附子補下焦之虛陽。

天雄補上焦之虛陽。合用之以收心液壯真陽。汗收噦止。四肢溫暖。則可復生矣。按此溫中固下二法。治瘴之重者。必用之第。瘴病顯然明見者。皆極熱之證。而陰寒之證。隱然難見。故以熱治熱之法。非玄機之士。未免皆以為怪也。然必冷飲者。乃內經寒因熱用。熱因寒用之義。

已見附子論。

6. 養正丹

治瘴病。上盛下虛。升降陰陽。補接真氣。及治虛風頭眩。吐涎不已。

黑錫,水銀,硫黃,硃砂(各一兩炒另研)

上先將淨鐵。銚入鉛。先熔去滓一兩。淨再入銚。內用鐵匙。炒攪將硫黃末一錢。漸投入或焰起。無妨只急手攪炒。令鉛熟無性。其硫黃皆燒去。但得鉛熟。遂領地下紙上。令硬即研細。以紗篩出鉛粉。其餘成朱者。再炒再研。再篩次將銚頓漫火上。又熔鉛粉入硫黃一兩。頻頻攪炒。

至黃煙上。即急持起放冷處。少頃又頓火上再炒。鉛與硫黃皆成黑色。極調和了。卻放冷處。候其微冷。又頓在微火上。少頃入水銀。以匙攪炒。切勿令青煙上。又次入硃砂末。頻炒至十分調和。即頃在地中。紙上系硬別。研為末黏米糊為丸。綠豆大。每服二十丸鹽湯送下。

瘴病之證多上熱下寒。是方用硫黃大熱之藥。能補真陽壯真火。佐以硃砂黑鉛水銀三味。皆至陰之物。其性寒。所以去巨格之寒。兼有伏陽不得不爾。硫黃亦號將軍。功能破邪歸正。返滯還清。挺出陽精。消陰回陽。化魄生魂。故治瘴用之。能引上焦陽氣降於下焦。使陰升陽降。

成水火之既濟。鎮墜其陽氣。使不上浮外泄。元常溫暖。已病瘴者。得愈。未病者。可以免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