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瘴瘧指南》~ 卷上 (18)
卷上 (18)
1. 麻黃
衛生方云:麻黃生於中牟,有麻黃之地,冬雪不積,蓋麻黃能泄外陽故也。今南方無霜雪,皆如麻黃之地,陽氣恆泄,即此可知。人居其間,不勞麻黃而自汗,有病則不宜輕發汗,輕用麻黃,此理甚明。前輩詩云:「四時恆是夏,一雨便成秋。」讀此一聯,不惟知南方天氣,亦可觸類而知。
夫人之病也,假如病者多熱,才經一汗,便翻然為冷,是豈宜輕發汗耶?如五積散、通關散、金沸草散、九寶飲、小續命湯、十神湯、香蘇散,俱有麻黃,雖有主對,亦不可服。若麻黃湯、青龍湯,南方尤不可遽用也。今人例以麻黃為發散藥,殊不知其力只能驅我之內陽,以劫外寒也。
古今方書用肺經咳嗽,以肺之性惡寒,肺為嬌臟,易於感寒,乃宜用之。仲景治足太陽傷寒,以太陽在表,非汗不解,及治少陰經傷寒,發熱脈沉,蓋少陰當無熱,惡寒反發熱者,邪在表也,故以溫劑佐之,發中有補,皆所當用也。除此三經,方書已自少用,況南方不寒之地?
瘴氣交重,瘴病豈盡因感寒耶?不因感寒,不用麻黃,又何不可?南史記範云欲赴梁武帝九錫之命,忽爾傷寒,召醫徐文伯治之,恐不得與慶事,實告之曰:「欲即愈,當先期取汗,但不免妄泄元陽,恐二年後不復起矣。」云曰:「朝聞夕可,況二年乎?」文伯燒地布席,置云於上,得汗而解。
云大喜。文伯曰:「不足喜也,後二年果應。」夫發汗先期,尚促壽限,況不當汗而汗乎?又嘗見有染瘴者,上熱下寒,腰足寒痛,自謂五積散症也,遂倍加麻黃,多衣覆汗,竟成重症,雖服真武湯,亦莫能救,並贅於此,為妄用藥者之戒。大凡瘴病誤用麻黃,服後啞者,七日內死。
或筋惕肉瞤者,十四日內死。或目赤上氣喘促者,十四日內死。若汗出不止,脈細如無悸動,寒戰發噦者,即時死。余常目擊,可不慎哉!
白話文:
[麻黃]這一段內容提到,據衛生方所述,麻黃生長在中牟地區,有麻黃的地方冬天不會積雪,這是因爲麻黃具有散發體表陽氣的效果。現今南方無霜雪,就像麻黃生長的地方一樣,陽氣一直處在散發狀態,由此可以知道,生活在那裏的人,無需麻黃就能自然出汗。因此,如果生病了就不應該輕易發汗,隨便使用麻黃。這個道理非常清楚。前輩的詩中寫道:“四季都是夏天,一下雨就變成秋天。”讀到這句,不僅瞭解南方的天氣,也能由此推知其他情況。
當人患病時,例如患者身體過熱,一旦出汗,就會突然轉爲寒冷,這怎麼能輕易發汗呢?像五積散、通關散、金沸草散、九寶飲、小續命湯、十神湯、香蘇散等藥方都含有麻黃,儘管對症,也不能隨意服用。至於麻黃湯和青龍湯,在南方更不能輕易使用。現在人們通常將麻黃視爲發散藥物,卻不知道它的功效其實只能驅散我們體內的陽氣,以抵抗外界的寒冷。
古往今來的醫書在治療肺部咳嗽時會使用麻黃,因爲肺臟害怕寒冷,且肺部容易受寒,所以適合使用。張仲景治療足太陽經傷寒,認爲太陽經在表皮,非出汗不能解決。以及治療少陰經傷寒,發熱脈沉,少陰經本應無熱而怕冷,但反而發熱,說明邪氣在表面,所以他使用溫熱劑輔助,發中有補,這都是正確的應用。除了這三條經絡,醫書中已經很少使用麻黃。更何況在南方這樣並不寒冷的地方。
瘴氣濃重,瘴病難道都是因爲受寒嗎?如果不是因爲受寒,就不必使用麻黃,這有什麼不可以呢?在《南史》記載,範雲想要接受梁武帝的九錫之命,突然患了傷寒,請醫生徐文伯來診治。他擔心無法參與慶祝活動,便誠實地告訴醫生:如果要立即痊癒,必須提前發汗,但這可能會導致元陽虛脫,恐怕兩年後就無法再起牀了。範雲說:“早上聽到這個消息,晚上就可以接受,何況是兩年呢?”於是,文伯燒熱地面鋪上席子,讓範雲躺在上面,成功出汗並緩解病情。
範雲非常高興,但文伯說:“不必高興,兩年後果然應驗。”提前發汗,都會縮短壽命,更何況是不當出汗呢?我曾經見過有人感染瘴氣,上半身熱下半身冷,腰部和腳部寒冷疼痛,自以爲是五積散的症狀,於是加倍使用麻黃,穿很多衣服蓋住發汗,最終變成重症,即使服用真武湯,也無法救治。在這裏附上這些案例,作爲亂用藥者的警戒。總的來說,瘴病誤用麻黃,服藥後啞聲的,七日內死亡;或者肌肉抽搐的,十四日內死亡;或者眼睛紅腫,呼吸急促的,十四日內死亡;如果汗流不止,脈細如絲,沒有悸動,寒戰嘔吐的,立刻死亡。我親眼目睹過這些情況,大家可要謹慎啊。
2. 柴胡
衛生方云。夫人身本地水火風,四大假合,陰陽和會。上焦屬火為陽,下焦屬水為陰。遇有寒熱,見上熱下寒之疾,不能升降既濟之,而反用藥,實實虛虛,則水火解散,而人身壞矣。
嘗謂見柳司教彭亮一曰,染瘴身熱心煩,自以為實熱乘渴,以冷水吞黃連黃芩丸,又取冷水以漬胸膈。
至日晡小便漸多,更服黃芩湯小柴胡湯。是夜連進數服,小便愈數。次日早,熱漸才退,而即逝。可畏哉。夫下元為人身根本,根本既虛,身乎何有。小柴胡湯,今人但知為可用退熱,抑知其所以用乎。夫仲景制方惟用之以治足少陽膽經傷寒。蓋膽無出入道路,柴胡乃本經藥。
邪在半表半裡,非柴胡黃芩之苦,能發傳經之熱則不可。佐以半夏之辛,以散除煩嘔。復用人參甘草之甘,以緩中和之氣,又且存攻守之意也。倘不擇其可而概用之,鮮有不蹈彭司教之轍者。大凡瘴病誤用柴胡湯後,愈增煩渴,舌愈黑,身沉重,自利頻頻,手稍冷,漸漸厥者,
二三日決死。或發噦者,七日內死。或痰逆而啞者,七日死,俱所目擊者。或曰,若然柴胡斷不可用與。余曰,柴胡能治邪氣在半表,非不可用也。但必須其症一定,不可已,方可用之。亦不可遽用。其性極寒,必須先溫中,固下正氣後,及十四日後,其病退時,脈亦弦數,
外症的系實熱,方可用之。亦當與正氣平胃養胃兼用可也。或李待制柴胡散,尤為穩當。
白話文:
【柴胡】
衛生方提到,人體由水、火、風四種基本元素組成,這些元素在陰陽和諧的狀態下結合。上焦區域屬於火性,是陽性的;下焦區域屬於水性,是陰性的。當出現寒熱交錯的情況,如上熱下寒的疾病,若不採取調節陰陽平衡的方式,反而用藥物強化現有的狀況,使原本就實的更實,虛的更虛,就會導致陰陽失衡,最終可能使人體機能崩潰。
曾經聽聞柳司教彭亮的例子,他感染了瘴氣,身體發熱,心煩意亂,認為自己是因為實熱而口渴,於是用冷水吞服黃連和黃芩的藥丸,並用冷水敷在胸口。到了傍晚,他的小便量增多,又接著服用黃芩湯和小柴胡湯。當晚,他連續服用了幾次,小便更加頻繁。第二天早上,熱度開始稍微退去,但他很快就去世了。這是一件令人警醒的事。
下焦是人體的根本,如果根本已經虛弱,那麼身體的其他部分又怎麼能夠保持健康呢?小柴胡湯,現在的人只知道它可以退燒,但是知道它使用的真正原因嗎?張仲景創立此方,主要用於治療足少陽膽經的感冒。膽囊本身沒有出口,柴胡正是對應膽經的藥物。
當邪氣位於半表半里的位置,若不用柴胡和黃芩的苦味來引導經絡中的熱氣,是無法有效治療的。輔以半夏的辛味,可以幫助消除煩躁和嘔吐。再加入人參和甘草的甘味,用以調和中焦的氣血,同時也具有攻守兼備的作用。如果在不適合的情況下隨意使用,很容易導致類似彭司教的結果。
一般來說,如果瘴病誤用柴胡湯後,煩渴會更加嚴重,舌頭顏色更黑,身體沉重,頻繁的腹瀉,手腳冰涼,逐漸失去知覺,那麼兩三天內就會死亡。或者,如果出現嘔吐的情況,七天內可能會死亡。或者,如果出現痰多和聲音嘶啞的情況,七天內也可能會死亡。這些都是親眼見證過的情況。
有人問,這樣的話,柴胡是不是就不能使用了呢?我的回答是,柴胡能夠治療邪氣位於半表半里的狀況,並不是完全不能使用。但是,只有在確定病情符合使用條件,並且情況非常緊急的情況下,才能使用。也不能立即使用。它的性質極為寒冷,必須先溫暖中焦,鞏固下焦的正氣,等到十四天後,病情開始好轉,脈象呈現弦數的特徵,外在症狀確實是實熱的情況下,才能使用。同時,也應該與調理正氣,健脾養胃的藥物一起使用。或者,使用李待制的柴胡散,可能會更為穩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