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隨息居重訂霍亂論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總義

至飲食失和,穢邪觸感者尤多。胃氣一傷,清濁相干,邪不去則正不安,所以攻邪尤要於扶正也。即至肢冷脈伏,轉筋聲啞,亦必驅逆至盡。蓋邪去則正安,非比他證,養正而邪自除也。所以當其發時,不可用米飲。先哲諄諄戒之,豈無謂哉!觀於乾霍亂,上不得吐,下不得瀉,亦因邪不能出,所以為劇。

治者,益可思其故矣。此治霍亂之大法也。總以得吐為邪有出路者,承上不得吐瀉之乾霍亂言也。邪不去則正不安,尤為治諸病之名言。但霍亂雖無養正則邪自除之理,而虛多邪少之證,亦間有之,治宜攘外安中並用,又未嘗無其法也。

《病源》曰:霍亂,脈大可治,微細不可治。霍亂吐下,脈微遲,氣息劣,口不欲言者,不可治。

《治法匯》曰:吐瀉,脈代,乃是順候。氣口脈弦滑,乃膈間有宿食,雖吐,猶當以鹽湯鵝翎探之。吐盡,用和中藥。凡吐瀉,脈見結、促、代,或隱伏,或洪大,皆不可斷以為死。果脈來微細欲絕,少氣不語,舌卷囊縮者,方為不治。

《醫通》曰:脈伏,或微澀者,霍亂。脈長,為陽明本病。霍亂脈洪大,吉。虛、微、遲、細兼喘者,凶。霍亂之後,陽氣已脫,或遺溺不知,或氣怯不語,或膏汗如珠,或躁欲入水,或四肢不收,舌卷囊縮,皆為死候。

《金簠齋轉筋證治》云:此證重者,立時脈伏,乃邪閉而氣道不宣。勿輕信庸工,為脈絕不救也。

案:營虛氣奪,脈微欲絕者,復脈湯主之。氣散陽飛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。若客邪深入,氣機痹塞,脈道不能流通,而按之不見者,為伏脈,此為實證。與絕脈判若天淵,苟遇伏脈,而不亟從宣通開泄之治,則脈亦伏而漸絕矣。但此乃邪閉之絕,彼為元脫之絕。脫者誤開,陽亡而死;閉者誤補,邪錮而死。

又案,天士云:經曰:暴病暴死,皆屬於火,火鬱於內,不能外達,故似寒證。關竅閉塞,經絡不通,脈道不行,多見沉滯無火之脈。愚謂各證皆然,舉一可例其餘,然非閱歷深者,不能知此。

白話文:

[總義]

霍亂多因飲食不節、外邪入侵所致。胃氣受損,清濁之氣混雜,邪氣不去,正氣就無法安定,因此治療時,祛除邪氣比扶持正氣更為重要。即使出現肢體冰冷、脈象隱弱、抽筋、聲音嘶啞等症狀,也必須徹底驅除邪氣。因為邪氣去除後,正氣自然恢復安穩,這與其他疾病不同,不能單純依靠滋養正氣來使邪氣自行消退。因此,霍亂發作時,不可服用米湯,古人一再告誡,絕非無因。觀察乾霍亂(指不吐不瀉的霍亂),因為邪氣無法排出,病情才會加劇。

治療者應該仔細思考其病理原因。這是治療霍亂的重要法則。認為能嘔吐則邪氣有出路,是承接前面所述不吐不瀉的乾霍亂而言。邪氣不去則正氣不安,更是治療各種疾病的至理名言。但是,雖然霍亂不像其他病症一樣有「養正則邪自除」的道理,但也有虛多邪少的病例,治療時應當内外兼治,也不是沒有方法。

《病源》記載:霍亂,脈象洪大可以治療,脈象微細則不可治療。霍亂伴有嘔吐腹瀉,脈象微弱遲緩,氣息衰弱,不想說話者,不可治療。

《治法匯》記載:嘔吐腹瀉,脈象代脈(脈搏時快時慢),是順利的預後徵兆。如果氣息急促,脈象弦滑,是膈間有宿食,即使已經嘔吐,還應該用鹽湯和鵝毛探針清理。嘔吐乾淨後,再服用和胃的藥物。凡是嘔吐腹瀉,脈象呈現結代(脈搏跳動不規律)、促脈(脈搏頻數)、代脈,或者脈象隱伏,或者脈象洪大,都不能斷定為死亡徵兆。只有脈象微弱將絕,少氣懶言,舌頭捲縮如囊狀,才是不治之症。

《醫通》記載:脈象隱伏或微澀,是霍亂的症狀。脈象長大,是陽明經的本病。霍亂脈象洪大是吉兆。脈象虛弱、微弱、遲緩、細小,並且伴有喘息,則是凶兆。霍亂之後,陽氣已脫,或大小便失禁,或氣息怯弱不說話,或汗出如珠,或躁動不安想跳入水中,或四肢不能收縮,舌頭捲縮如囊狀,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
《金簠齋轉筋證治》記載:這種疾病嚴重時,立刻脈象就會隱伏,是邪氣閉阻,氣道不通暢。不要輕信庸醫,認為脈象消失就無法救治。

結論:營氣不足,氣血被奪,脈象微弱將絕者,用復脈湯治療。氣散陽氣外泄,脈象微弱將絕者,用四逆湯治療。如果外邪深入,氣機阻滯,脈道不通暢,按壓也感覺不到脈象,這就是伏脈,這是實證。與絕脈完全不同,如果遇到伏脈,而不迅速採用宣通開泄的治療方法,那麼脈象也會越來越弱,最終消失。但是,這是邪氣閉阻導致的脈象消失,而另一種是元氣衰竭導致的脈象消失。元氣衰竭者如果錯誤地使用了開泄的方法,會導致陽氣耗損而死亡;邪氣閉阻者如果錯誤地使用了補益的方法,會導致邪氣更加閉阻而死亡。

此外,天一生水說:經書上說:暴病暴亡都屬於火邪,火邪鬱結於內,不能向外宣洩,所以表現為寒證。關竅閉塞,經絡不通,脈道運行受阻,多表現為沉滯無火的脈象。我認為各種疾病都是這樣,舉一反三,但是沒有豐富經驗的人,是無法理解的。

2. 熱證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土鬱之發,為嘔吐霍亂。

諸郁之發,必從熱化。土鬱者,中焦濕盛,而升降之機乃窒。其發也,每因吸受暑穢,或飲食停滯,遂至清濁相干,亂成頃刻,而為上吐下瀉。治法,如燃照湯,宣土鬱而分陰陽。連樸飲,祛暑穢而行食滯。若驟傷飽食,而脘脹、脈滑,或脈來澀數模糊,胸口按之則痛者,雖吐,猶當以鹽湯探吐,吐盡其食,然後以駕輕、致和等湯調之。

又云:不遠熱則熱至,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。

此明指霍亂有因熱而成者。奈《病源》《三因》等書,咸謂霍亂本於風冷,遂致後人印定眼目。凡患熱霍亂者,率為藥誤,且不遠熱三字,亦非但以藥食為言。如勞役於長途田野之間,則暑邪自外而入。所謂熱地如爐,傷人最速,宜白虎湯、六一散之類,甘寒以清之。或安享乎醇酒膏粱之奉,則濕熱自內而生。

所謂厚味臘毒,不節則嗟,宜梔豉湯、連樸飲之類,苦辛以泄之。其有暑入傷元,白虎湯可以加參。氣虛招感,用參朮必佐清邪。昔賢成法,自可比例而施。奈昧者,妄謂勞傷之病宜補,膏粱之體必虛。知其一,不知其二,信手溫補,動輒殘生,可哀也已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諸熱瞀瘛,諸逆衝上,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。

瞀,昏悶也,瘛,抽掣也。熱傷神則瞀,火迫血則瘛。火性炎上,故逆而衝上。躁,煩躁不安也。狂,狂亂也。越失常度也。熱盛於外,則肢體躁擾。熱盛於內,則神志煩亂。蓋火主動,凡病之動者,皆屬於火。霍亂而見此等證候者,皆為熱邪內盛之的據也。

又曰: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;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

諸轉反戾,轉筋拘攣也。熱氣燥爍於筋,則攣瘛為痛,火主燔灼,躁動故也。水液,小便也。小便渾濁者,天氣熱水渾濁也。嘔吐者,火氣炎上之象也。胃為陽土,性主下行,胃中熱盛,則迫逆而上衝也。土爰稼穡,而味變酸者,肝熱內燔,故從而化也。暴注,卒暴注泄也。

腸胃熱盛而傳化失常,火性疾速,故如是也。下迫,後重裡急迫痛也。火性急速,而能燥物故也。此段經文,形容霍亂轉筋證象如繪,業醫者,必人人讀之,何以臨證茫然。徒惑於吊腳痧、腳麻痧等俗名,而貿貿然妄投燥熱之藥,以促人天年,抑何不思之甚耶!

《千金要方》曰:中熱霍亂暴利,心煩脈數,欲得冷水者,以新汲井水,頓服一升。

郭白雲曰:治霍亂之法,惟《千金要方》,最為詳備。

《治暑全書》曰:暑氣入腹,噁心腹痛,上吐下瀉,瀉如水注。

春分以後,秋分以前,少陽相火,少陰君火,太陰濕土,三氣合行其政。故天之熱氣下,地之濕氣上。人在氣交之中,受其蒸淫之氣,由口鼻入而擾其中,遂致升降失司,清濁不分。所瀉者皆五臟之津液,急宜止之,然止非通因塞用之謂也。濕甚者,胃苓湯分利陰陽,暑亦自去;熱甚者,桂苓甘露飲清其暑火,濕亦潛消。

白話文:

熱證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說:脾土的鬱結發作,會導致嘔吐和霍亂。

各種鬱結發作,一定會轉化為熱證。脾土鬱結,是指中焦濕氣過盛,導致升清降濁的功能受阻。這種情況發作時,常常是因為吸入了暑天的穢濁之氣,或者飲食停滯,導致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,在短時間內混亂,形成上吐下瀉的症狀。治療方法,可以使用燃照湯,來宣散脾土的鬱結,使陰陽之氣分開;使用連樸飲,來祛除暑穢,並推動食物的消化。如果突然因為吃得太飽,導致胃脘脹滿、脈象滑數,或者脈象澀滯模糊,按壓胸口會疼痛,即使出現嘔吐,也應該先用鹽水催吐,把食物盡量吐出來,然後再用駕輕湯、致和湯等方劑來調理。

《黃帝內經》還說:不遠離熱邪,熱邪就會侵入,熱邪侵入就會導致身體發熱、嘔吐、腹瀉和霍亂。

這明確指出霍亂有因熱邪而引起的。但是《病源》、《三因》等書都認為霍亂是因風寒引起的,導致後人將此觀念根深蒂固。凡是患上熱霍亂的人,大多因為藥物使用錯誤而延誤病情。而且“不遠熱”這三個字,也不僅僅是指飲食方面。比如在長途奔波或田野勞作,暑邪就會從外侵入人體。所謂熱地如同火爐,傷人最快,應該使用白虎湯、六一散等藥物,用甘寒的藥性來清除熱邪。或者安於享受醇酒厚味,濕熱就會從體內產生。所謂飲食肥膩如同毒藥,不加以節制就會產生禍患,應該使用梔豉湯、連樸飲等藥物,用苦辛的藥性來宣洩熱邪。如果暑邪侵入損耗了元氣,白虎湯可以加入人參。如果氣虛容易感受外邪,使用人參白朮時,必須佐以清除邪氣的藥物。古代醫家的治療方法,可以按照情況類推使用。但是那些不明事理的人,卻認為勞累損傷的疾病應該補益,膏粱厚味的人一定是體虛。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隨意使用溫補的藥物,往往會導致病人喪命,實在可悲啊。

《黃帝內經·至真要大論》說:各種熱病導致昏悶抽搐,各種氣逆上衝,各種煩躁不安、狂躁妄動,都屬於火邪。

昏悶是指意識不清;抽搐是指肢體抽動。熱邪損傷神志就會導致昏悶,火邪迫使血液運行異常就會導致抽搐。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,所以氣逆而上衝。躁是指煩躁不安;狂是指精神錯亂;越是指失去常態。熱邪盛於體外,就會導致肢體躁動不安;熱邪盛於體內,就會導致神志煩亂。因為火的特性是動,凡是屬於動的病症,都屬於火邪。霍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都是熱邪內盛的確鑿證據。

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各種筋脈牽引、彎曲,小便混濁,各種嘔吐酸水,突然腹瀉並有急迫感,都屬於熱邪。

筋脈牽引、彎曲是指轉筋拘攣。熱氣灼傷筋脈,就會導致抽搐疼痛,因為火的特性是焚燒、躁動。小便混濁,是因為天氣熱導致小便也混濁。嘔吐,是火氣向上燃燒的表現。胃屬陽土,本性是向下運行,胃中熱盛,就會迫使胃氣逆而上衝。脾土主運化,味道變成酸味,是肝熱內盛,所以從而轉化成酸味。暴注,是指突然之間腹瀉。腸胃熱盛,導致運化功能失常,因為火的特性是快速,所以才這樣。下迫,是指腹瀉時有裡急後重、迫痛的感覺,因為火的特性是快速並且能使物質乾燥。這段經文,把霍亂轉筋的症狀描寫得非常生動,行醫的人,必須人人都讀,為什麼臨床診斷時還是茫然無措?只是被吊腳痧、腳麻痧等民間俗稱所迷惑,隨意使用燥熱的藥物,加速病人的死亡,實在是太不應該了!

《千金要方》說:中暑引起的霍亂暴瀉,出現心煩、脈搏快速,想要喝冷水,可以用剛汲取的井水,一次喝一升。

郭白雲說:治療霍亂的方法,只有《千金要方》記載得最為詳細完備。

《治暑全書》說:暑氣侵入腹部,會導致噁心、腹痛,上吐下瀉,瀉如水注。

春分之後,秋分之前,少陽相火、少陰君火和太陰濕土,三種氣候一起運作。所以天上的熱氣下降,地上的濕氣上升。人處於天地之氣交匯之處,受到濕熱之氣的侵襲,從口鼻進入而擾亂體內,導致升清降濁的功能失調,清氣和濁氣不能分開。所瀉出的都是五臟的津液,應當及時制止,但是制止並不是使用通因塞用的方法。如果濕邪過盛,可以用胃苓湯來分利陰陽,濕邪自然就會消退;如果熱邪過盛,可以用桂苓甘露飲來清除暑熱之火,濕邪也會隨之減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