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隨息居重訂霍亂論》~ 卷上 (1)
卷上 (1)
1. 卷上
2. 病情篇第一
3. 總義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太陰所至,為中滿,霍亂吐下。
太陰濕土之氣,內應於脾。中滿,霍亂吐下,多中焦濕邪為病。故太陰所至,不必泥定司天在泉而論也。五運分步,春分後交二運火旺,天乃漸熱;芒種後交三運土旺,地乃漸濕。濕熱之氣上騰,烈日之暑下爍,人在氣交之中,受其蒸淫。邪由口鼻皮毛而入,留而不去,則成溫熱暑疫諸病,霍亂特其一證也。
若其人中陽素餒,土不勝濕,或飲冷貪涼太過,則濕遂從寒化,而成霍亂者亦有之。然熱化者,天運之自然;寒化者,體氣之或爾。知常知變,庶可治無不當也。
《靈樞·經脈篇》曰:足太陰厥氣上逆,則霍亂。
足太陰脾,土臟也,其應在濕,其性喜燥,鎮中樞而主升清降濁之司。惟濕盛而滯其升降之機,則濁反厥逆於上,清反抑陷於下,而為霍亂。雖有熱化、寒化之分,治宜宣其濁,則逆自平,而亂乃定,清自升也。
《傷寒論》曰:病有霍亂者,何?答曰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
此設為問答,以明霍亂之病。謂邪在上者,多吐;邪在下者,多利;邪在中焦,上逆而為嘔吐,復下注而利者,則為霍亂。霍亂者,揮霍悶亂,成於頃刻,變動不安之謂也。若上不能納,下不能禁之久病,但名吐利。不得謂之霍亂也。
又曰:病發熱頭痛,身痛惡寒,吐利者,此屬何病?答曰:此名霍亂。自吐下,又利止,復更發熱也。
徐洄溪曰:此霍亂是傷寒變證。郭白雲曰:此論霍亂,似傷寒之證。蓋傷寒而霍亂者,陰陽二氣亂於胸中也。初無病而霍亂者,往往飲食失節,而致胸中逆亂也。經云: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。營氣順脈,衛氣逆行。清濁相干,亂於胸中,是為大悗。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。惟亂於胸,所以吐。
亂於腸,所以利。經言五亂,霍亂其一也。張路玉曰:傷寒吐利,由邪氣所傷;霍亂吐利,由飲食所傷。其有兼傷寒之邪,內外不和,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者,是傷寒霍亂也。
雄案:霍亂,有因飲食所傷者,有因濕邪內蘊者,有因氣鬱不舒者。但既有發熱頭痛,身痛惡寒之表證,則治法必當兼理其表,此仲聖主五苓散之義也。然表證之可兼者,不獨寒也。如吸受溫熱風暑之邪者,皆能兼見表證。舉隅三反,活法在人。其溫暑直侵脾胃,與內邪相協為虐,迨裡氣和而吐利止,則邪復還之表而為發熱者,駕輕湯主之。寒霍亂後,表不解者,有仲聖之桂枝法在。
《醫徹》曰:霍亂之候,其來暴疾,腹中㽲痛,擾亂不安。有吐瀉交作,有吐而不瀉、瀉而不吐,有不得吐而又不得瀉。則邪有上下淺深之分,而總以得吐為愈。邪有入,必有出,鹽湯探吐,上妙法門,然後調其胃氣可也。蓋霍亂每傷於胃,雖風寒暑濕,四氣相乘,而中必先虛,故邪入焉。
白話文:
總義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說:太陰濕氣到達的地方,會導致腹部脹滿,出現上吐下瀉的霍亂症狀。
太陰濕土之氣,在體內對應的是脾臟。腹脹滿、霍亂上吐下瀉,大多是因為中焦濕邪引起的疾病。所以太陰濕氣到達的地方,不一定要拘泥於按照司天和在泉的理論來判斷。按照五運的規律,春分之後進入二運,火氣旺盛,天氣漸漸炎熱;芒種之後進入三運,土氣旺盛,地面漸漸潮濕。濕熱之氣向上蒸騰,烈日的暑氣向下灼燒,人在這氣候交替之中,受到濕熱的侵襲。邪氣從口鼻、皮膚進入體內,停留不去,就會形成溫熱、暑疫等疾病,霍亂只是其中一種病症。
如果這個人體內陽氣本來就虛弱,脾土無法抵抗濕邪,或者貪吃冷飲、過度受涼,那麼濕邪就會從寒而化,也可能導致霍亂。然而,熱化是天氣運行的自然規律,寒化是個人體質的問題。了解這種變化規律,才能正確治療各種疾病。
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經脈篇》說:足太陰脾經的氣機上逆,就會導致霍亂。
足太陰脾經,屬於土臟,對應的氣候是濕氣,它喜歡乾燥,負責調節中樞氣機,主導清氣上升和濁氣下降的功能。當濕氣過盛,阻礙了脾的升降功能,就會導致濁氣反而上逆,清氣反而下陷,從而引起霍亂。雖然霍亂有熱化和寒化的區別,但治療都應該宣通濁氣,這樣上逆的氣機自然會平復,紊亂的狀態也會穩定,清氣自然會上升。
《傷寒論》說:如果有人得了霍亂,是什麼原因呢?回答說:出現嘔吐和腹瀉,就叫做霍亂。
這是用問答的方式來說明霍亂的病症。邪氣在上,多表現為嘔吐;邪氣在下,多表現為腹瀉;邪氣在中焦,上逆會導致嘔吐,向下注瀉會導致腹瀉,這就是霍亂。霍亂的發病特點是來勢迅猛,突然發作,腹中煩悶,病情變化很快。如果上吐下瀉持續很久,但症狀不那麼劇烈,不能稱為霍亂,只能稱為吐利。
《傷寒論》又說:如果病人發熱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,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,這屬於什麼病?回答說:這就叫做霍亂。它自己開始出現嘔吐腹瀉,腹瀉停止後,又出現發熱。
徐洄溪認為,這種霍亂是傷寒的變症。郭白雲認為,這裡所說的霍亂,和傷寒的症狀相似。一般來說,因為傷寒導致霍亂,是因為陰陽二氣在胸中紊亂。平時沒有生病卻出現霍亂,往往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導致胸中氣機逆亂。中醫認為,清氣屬於陰,濁氣屬於陽。營氣在脈中正常運行,衛氣則逆向運行。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,在胸中紊亂,就會引起嚴重的悶亂;在腸胃紊亂,就會引起霍亂。氣機在胸中紊亂,就會引起嘔吐;在腸道紊亂,就會引起腹瀉。中醫將這類疾病歸為五種紊亂,霍亂是其中之一。張路玉認為,傷寒引起的吐利,是因為受到邪氣的侵襲;霍亂引起的吐利,是因為飲食失調。如果同時兼受傷寒的邪氣,導致內外不和,加上頭痛發熱和吐利,那就是傷寒霍亂。
雄按:霍亂,有的因為飲食不當引起,有的因為體內濕邪蘊積導致,有的因為氣機鬱滯不暢引起。但如果出現發熱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怕冷等表證,那麼治療就必須兼顧表證,這也是張仲景用五苓散的道理。能夠兼顧的表證,不只有寒證,像是感受溫熱風暑的邪氣,也會出現表證。治療疾病要懂得變通,舉一反三,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。如果溫熱暑氣直接侵犯脾胃,與內部的邪氣相互勾結,等體內氣機平和,嘔吐腹瀉停止,邪氣又返回到表,出現發熱,應該用駕輕湯來治療。寒霍亂之後,表證沒有解除的,可以參考張仲景用桂枝湯的方法來治療。
《醫徹》說:霍亂的發病特點是來勢迅猛,腹中絞痛,煩躁不安。有的上吐下瀉同時出現,有的只有嘔吐沒有腹瀉,有的只有腹瀉沒有嘔吐,有的想吐卻吐不出來,想瀉卻瀉不出來。這說明邪氣有在上、在下、在淺、在深的區別,但總體來說,能吐出來病情就會好轉。邪氣進入體內,必然要從其他地方排出,用鹽湯催吐是很好的方法,之後再調理胃氣就可以了。霍亂往往會損傷胃氣,雖然病因是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各種邪氣相互作用,但胃氣虛弱是前提,所以邪氣才會入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