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士雄

《隨息居重訂霍亂論》~ 卷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3)

1. 熱證

若火盛之體,內本無濕,而但吸暑邪者,白虎湯之類宜之。且臟性有陰陽之別。陰虛者火旺,雖病發之時,適犯生冷,而橘、樸等只宜暫用;陽虛者濕勝,雖寒潤之品,非其所宜,如胃苓湯已為合法。縱使體極虛羸,亦不過補氣清邪並用。若因其素稟之虧,而忘其現病之暑,進以丁、附、薑、桂之劑,真殺人不轉睫矣。

凡傷暑霍亂,有身熱煩渴,氣粗喘悶,而兼厥逆躁擾者,慎勿認為陰證。但察其小便必黃赤,舌苔必黏膩,或白厚,宜燃照湯,澄冷服一劑,即現熱象。彼時若投姜附藥,轉見渾身青紫而死矣。甚或手足厥冷少氣,唇面爪甲皆青,腹痛自汗,六脈皆伏,而察其吐出酸穢,瀉下臭惡,小便黃赤熱短,或吐下皆系清水,而瀉出如火,小便點滴,或全無者,皆是熱伏厥陰也。熱極似陰,急作地漿,煎竹葉石膏湯服之。

又有吐瀉後,身冷如冰,脈沉欲絕,湯藥不下,或發噦,亦是熱伏於內,醫不能察,投藥稍溫,愈服愈吐,驗其口渴,以涼水與之即止,後以駕輕湯之類投之,脈漸出者生。然暑之為病,傷之驟,則發之暴;傷之漸,則發之緩。故九月時候,猶多伏暑霍亂之證,醫者不可不知。

《金匱》曰:轉筋之為病,其人臂腳直,脈上下行,微弦,轉筋入腹者,雞矢白散主之。

劉守真曰:轉反戾也,熱爍於筋,則攣瘛而痛。或以為寒客於筋者誤也。蓋寒主收引,然止為厥逆禁固,屈伸不利,安得為轉也。所謂轉者,動也。陽動陰靜,熱證明矣。夫轉筋者,多由熱甚,霍亂吐利所致。以脾胃土衰,則肝木自盛,而熱爍於筋,故轉筋也。夫發渴則為熱,凡霍亂轉筋而不渴者,未之有也。

尤拙吾曰:肝主筋,上應風木,肝病生風,則為轉筋。其人臂腳直,脈上下行,微弦。經云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也。轉筋入腹者,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。雞為木畜,其矢微寒,而能祛風濕以利脾氣,故取以治是病焉。

張石頑曰:嘔吐泄瀉者,濕土之變也,轉筋者,風木之變也。濕土為風木所克,則為霍亂轉筋,平胃散加木瓜主之。有一毫口渴,即是伏熱。凡朮、附、薑、桂,種種燥熱之藥,誤服即死,雖五苓散之桂,亦宜慎用。雄案:張氏此言,可謂先獲我心矣。

蓋仲聖雖立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之法,然上文有頭痛惡寒之表證,仍是傷寒之霍亂,故用兩解之法,其雖兼表證而非風寒之邪,或本無表證而熱甚口渴者,豈可拘泥成法,不知變通,而徒藉聖人為口實哉。(透徹古人用法之意,是真讀書人語。定州,楊照藜識)

薛一瓢曰:風自火生,火隨風轉,乘入陽明則嘔,賊及太陰則瀉,是名霍亂。竄入筋中則攣急,流入脈絡則反張,是名痙。故余曰,痙與霍亂,同出一源,但痙證多厥,霍亂少厥。蓋痙證風火閉郁,鬱則逆勢愈橫,不免逼亂神明,故多厥。霍亂風火外泄,泄則邪勢外宣,不至循經而走,故少厥。

白話文:

熱證

若體內火氣旺盛,本身沒有濕邪,只是吸入了暑邪,則白虎湯之類的方劑適合使用。臟腑的性質有陰陽之分,陰虛體質的人火旺,即使發病時暫時服用生冷之物如橘子、樸硝等,也僅宜暫時使用;陽虛體質的人濕邪較盛,即使是寒涼潤澤的藥物也不適合,例如胃苓湯就是合適的方劑。即使身體極度虛弱,也只需補氣清邪同時進行。如果因為體質先天不足,而忽略了現病是暑邪,而服用附子、乾薑、桂枝等溫熱藥物,那真是立刻就會要人性命。

凡是傷暑引起的霍亂,伴有發熱、煩渴、氣粗喘悶,且兼有厥逆躁擾的症狀,千萬不要誤認為是陰證。只要觀察其小便一定是黃赤色,舌苔一定是黏膩或白厚,就應該服用燃照湯,澄清後冷服一劑,熱象就會顯現。此時如果服用附子、乾薑等溫熱藥物,就會導致全身青紫而死。甚至出現手足厥冷、少氣、唇面指甲都青紫,腹痛自汗,六脈皆伏,而其嘔吐物酸臭,瀉下物臭惡,小便黃赤熱而量少,或嘔吐瀉下都是清水,而瀉下物如火一樣灼熱,小便點滴,或完全沒有小便,這些都是熱邪伏藏於厥陰的情況。熱邪極盛而類似陰證,應立即服用地漿湯、竹葉石膏湯。

還有一些情況是,吐瀉之後,身體冰冷如同冰塊,脈象沉弱,將要死亡,湯藥無法服用,或者發生呃逆,這也是熱邪伏藏於內,醫生不能察覺,服用稍微溫熱的藥物,反而越服越吐,如果驗證其口渴,給他喝涼水就能止住,之後再用駕輕湯之類的方劑治療,脈象逐漸有力者就能活下來。然而暑邪致病,發病的快慢取決於致病的過程是否迅速,所以九月時節,還常有伏暑霍亂的病例,醫生們不可不知。

《金匱要略》說:轉筋病症,患者肢體伸直,脈象上下往來,微弱而弦細,轉筋入腹者,用雞矢白散主治。

劉守真說:轉筋是筋脈反常,熱邪灼傷筋脈,就會引起肌肉攣縮疼痛。有人誤認為是寒邪客於筋脈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寒邪主收引,只能導致厥逆拘緊,屈伸不利,怎麼會是轉動呢?所謂「轉」,就是動的意思。陽動陰靜,熱證明顯。轉筋大多是由於熱邪過甚,霍亂吐瀉所致。脾胃土虛弱,則肝木氣盛,熱邪灼傷筋脈,所以會轉筋。發熱口渴就是熱證,凡是霍亂轉筋而不口渴的,從未見過。

尤拙吾說:肝主筋,上應風木,肝病生風,就會引起轉筋。患者肢體伸直,脈象上下往來,微弱而弦細。經書說:一切突然強直的病症,都屬於風證。轉筋入腹,是脾土虛弱而肝木乘之。雞是木屬的動物,雞屎微寒,可以祛風濕,利脾氣,所以用它來治療此病。

張石頑說:嘔吐泄瀉是濕土的變化,轉筋是風木的變化。濕土被風木所克,就會導致霍亂轉筋,用平胃散加木瓜主治。哪怕有一點點口渴,就是伏熱。凡是白朮、附子、乾薑、桂枝等各種燥熱的藥物,誤服就會致死,即使五苓散中的桂枝,也應該謹慎使用。雄案:張氏的這些話,真是說到了我的心坎裡。

仲景雖然提出熱證多欲飲水者,用五苓散主治,但是上文提到的頭痛惡寒的表證,仍然是傷寒引起的霍亂,所以用解表和解裡兩種方法。即使兼有表證,但不是風寒邪氣,或者本來就沒有表證而熱邪嚴重口渴的,怎麼可以拘泥成法,不知變通,而只依靠聖人的話為藉口呢?(透徹理解古人用藥的用意,才是真正的讀書人所為。定州,楊照藜識)

薛一瓢說:風從火生,火隨風轉,侵入陽明經則嘔吐,侵犯太陰經則泄瀉,這就是霍亂。竄入筋脈之中則肌肉攣急,流入脈絡則反張,這就是痙攣。所以我說,痙攣和霍亂,同出一源,但是痙攣證多見厥逆,霍亂少見厥逆。因為痙攣證是風火閉塞鬱結,鬱結則逆勢更甚,難免會擾亂神明,所以多見厥逆。霍亂是風火外泄,外泄則邪氣外散,不至於循經絡而運行,所以少見厥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