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養生導引秘籍》~ 西山群仙會真記 (4)
西山群仙會真記 (4)
1. 養形
《玉華靈書》曰:神以氣為母,氣以形為舍。煉氣成神,煉形成氣。陽神未聚,三花不入泥丸;真氣未朝,五彩不生丹闕。無形籠絡,神氣兩難。故天地大也,未免輕清重濁之象;日月明也,難逃圓明缺暗之形。積陽生神,上以麗乎天者,星與辰也;積陰生形,下以伏乎地者,土與石也。
水中氣升,而為雨為云;氣中水降,而為露為霧。萬象群生,不能無形。惟人也,集靈以生,資道以成。不知養形之端,精魂耗散,而陰殼空存。未死之前,已如槁木。餘喘既絕,盡力糞壤。養形之道,可不深思?
《西山記》曰:仲夏、仲冬之月,善養形者,處於深堂,避其大寒、大熱之氣而伏其肌膚。非特此也,先寒而衣,衣不得頓多;先暖而解,解不得頓少。久勞,則安閒以保極力之處;久逸,則導引以行稍滯之氣。
白話文:
《玉華靈書》說
精神依賴氣息而生,氣息依賴形體而存。修煉氣息能成就精神,修煉形體能成就氣息。陽神尚未凝聚,三花無法進入泥丸宮;真氣尚未匯聚,五彩之氣無法生於丹田。沒有形體的束縛,精神和氣息都難以存在。所以天地廣闊,也不免有輕清重濁的現象;日月光明,也難逃圓明缺暗的形狀。積聚陽氣能生出精神,向上依附於天的就是星辰;積聚陰氣能生出形體,向下依附於地的就是土石。
水中的氣上升,形成雨和雲;氣中的水下降,形成露和霧。萬物眾生,無一不有形體。唯獨人,是集靈氣而生,依靠道法而成長。如果不了解養護形體的方法,精氣神就會耗散,只剩下空殼。還沒死之前,就如同枯木一般。呼吸停止之後,最終歸於塵土。養護形體之道,難道不值得深思嗎?
《西山記》說
在仲夏和仲冬之月,懂得養生的人,會待在深宅大院裡,躲避嚴寒酷暑,避免寒氣熱氣侵入肌膚。不僅如此,要提前穿衣禦寒,但衣服不能一下子穿太多;要提前脫衣御暖,但衣服不能一下子脫太多。勞累過久,就要休息安靜,以保存體力;休息過久,就要做導引運動,疏通滯塞的氣血。
暑不當風,當風則榮閉而衛結;夏不臥濕,臥濕則氣散而血注;冬不極熱,極熱則腎受虛陽,而春夏肝與心有雍蔽之疾也;夏不極涼,極涼則心抱浮寒,而秋冬肺與腎有沉滯之患也。不可極飢而食,食不過飽,過飽則傷神,飢則損胃。不可極飲,飲不過多,多則損氣,渴則傷血。
沐用旬,浴用五。夫五則五氣流傳,浴之榮衛通暢;旬則數滿復還,真氣在腦,沐之則耳目聰明。若頻頻浴者,血凝而氣散,雖肌膚光澤,久而氣自損矣。故有癱瘓之疾者,氣不勝血,神不勝形也。若頻頻沐者,氣雍於上,滯於中,令人體重形疲,久而經絡不能通暢。故古人以陽養陽,陽不耗散;以陰煉陽,陽不損弱。
白話文:
夏天不應該吹風,吹風會導致毛孔閉塞,衛氣不通。夏季也不應該睡在潮濕的地方,否則會導致氣散血凝。冬天不要過度溫暖,過度溫暖會損傷腎氣,導致春季和夏季肝臟和心臟出現堵塞的疾病。夏天也不要過度寒冷,過度寒冷會導致心臟積寒,導致秋季和冬季肺臟和腎臟出現沉滯的疾病。不要過於飢餓才進食,也不要吃得太飽,吃得太飽會傷神,飢餓會損傷胃氣。不要過度飲酒,也不要喝太多,喝太多會損傷氣血,口渴會傷血。
每十天洗一次頭,每五天洗一次澡。五天洗一次澡,可以促進五氣流通,使身體的榮衛通暢;十天洗一次頭,可以使真氣集中在頭部,使耳目聰明。如果經常洗澡,會導致血液凝滯,氣血散失,雖然皮膚光澤,但長久下去會損傷氣血,導致癱瘓,因為氣血不足,精神不能支配身體。如果經常洗頭,會導致氣血淤積在上半身,使人感到身體沉重,疲憊不堪,久而久之會影響經絡的暢通。因此,古人主張以陽氣滋養陽氣,使陽氣不至於耗散;以陰氣鍛煉陽氣,使陽氣不至於損弱。
如一年內,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是借陰養陽,以陽消陰也。一日內,午前煉乾以氣,前起煉形,後起金晶;午後煉坤以藥,有藥則聚氣煉丹,無丹則收火煮海。皆以真陽見用於自身,不然斂身聚之,可以無中養就真氣。升身真氣,以滅魔陰焉。奉道之士,廣覽多學,徒以勞損,不知陰陽為之總領之元也。
真陰真陽為胎,凝于丹田,次以真陰為氣,真陽成形,身外有身。超凡入聖矣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講述了中醫對於陰陽的理解,以及如何通過修煉來提升自身能量。一年四季,春夏陽氣旺盛,秋冬陰氣旺盛,要順應季節變化,調節陰陽平衡。一天之中,上午陽氣上升,下午陰氣下降,也要根據時間變化來進行不同的修煉。修煉的目的是為了讓真陽氣用於自身,提升真氣,最終達到超越凡俗的境界。
這段文字強調了陰陽是萬物的根本,修煉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陰陽平衡,否則容易造成勞損。
注意
這段文字可能涉及了一些中醫理論,需要進一步理解才能完全理解其含義。
2. 養氣
《太上隱書》曰:天地以清濁為質,非氣不足以運陰陽;日月以明暗分形,非氣不足以交魂魄。以橐龠之用、呼吸之理,是氣使之然也。禽一沖而制在氣,腹空如實;魚一躍而制在水,穿水如無。眾植凋殘,獨松柏而常茂者,氣堅也;群動滅寂,惟龜鶴之不悴者,氣任也。形為留氣之舍,氣為保形之符。
欲留形住世,必先養氣。至大至剛,充塞乎天地之間;氣聚神靈,遨遊風塵之外。善養生者,養其形;善養形者,養其氣。
《西山記》曰:古今養生之士,不免於疾病死亡者,不知其道也。昔人以志士不語為養氣,此保氣也,失之昏;以入清出濁為養氣,此換氣也,失之虛。昏者,氣散神狂,真靈日厭,終無所歸矣。虛者,丹田無實,徒勞而吐納,終不能佳矣。多入少出,攻病可也;認為胎息,誤矣。
白話文:
《太上隱書》與《西山記》關於養氣的論述:
《太上隱書》曰:
天地是由清氣與濁氣構成,沒有氣的運作,陰陽就無法交合;日月以明暗分化,沒有氣的運作,魂魄就無法相交。這是因為氣的運作,如同風箱一樣,通過呼吸,使天地萬物運轉。
鳥兒振翅高飛,依靠氣的力量,腹部空虛卻如同充滿實物;魚兒躍動水中,依靠水的推力,穿梭自如,如同沒有阻礙。
植物枯萎凋零,唯獨松柏四季常青,是因為氣堅固;動物冬眠沉寂,唯獨龜鶴長壽不衰,是因為氣充足。
身體是氣的居所,氣是保護身體的符咒。
想要留住身體,延續生命,必須先養氣。至大至剛的氣,充斥天地之間;氣凝聚成神靈,在風塵之外自由遨遊。善於養生的人,先養護身體;善於養護身體的人,則先養護氣。
《西山記》曰:
古往今來,很多修煉養生之人,最終都逃不過疾病死亡的命運,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養氣之道。
有些人認為「志士不語」是養氣,其實這只是保存氣,卻忽略了氣的運化,最終會導致神氣散亂,真靈日漸衰竭,無所歸宿。
有些人認為「入清出濁」是養氣,其實這只是換氣,卻忽略了氣的凝聚,最終會導致丹田虛空,徒勞地呼吸吐納,難以達到養生的目的。
養氣之道,應該是「多入少出」,這樣才能抵抗疾病;而認為「胎息」是養氣,則是錯誤的理解。
上嚥下蓄,聚氣可也,指作還丹,誤矣。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,委氣而和神也。息息要住,納之不出,閉氣而煉形也。一咽復一咽,雙收兩夾,以噓咽為法,是借氣取水灌溉之術也。正坐升身,氣滿四大,血路通行,榮衛和暢,是布氣焚身之法也。若此皆非養氣矣。養氣之道,生時養之,使不衰弱。
時養之使不散。如古行屯者,是陽初生,屈而未伸,故朝屯以取,養氣之茂也。如古行蒙者,是一陽處群陰之中,暗而不明。故暮蒙以取,求陽之義也。非特此也,才所不敏,強思傷也;力所不及,強舉傷也;悲哀憔悴,傷也;喜樂過度,傷也;汲汲所欲,傷也;慼慼所懷;傷也。或久談言笑,寢息失時,拽弓引弩。
白話文:
吸氣向上吞嚥,呼氣向下蓄積,這樣才能聚氣,說這是煉丹,就錯了。氣息要像綿綿不絕的絲線般,持續存在,但不用過於勉強,順其自然,才能讓氣息平和,精神安寧。呼吸要輕微而平穩,吸進來就不放出去,這樣才能閉氣煉形。一次吞嚥接著一次吞嚥,雙手收攏,兩腿夾緊,以噓氣、咽氣的方式作為方法,這是借氣取水灌溉的技巧。身體端坐,使氣充滿全身,血脈暢通,榮衛氣血運行順暢,這是將氣佈滿全身,如同火焚之法的技巧。這些都不是真正的養氣之道。養氣之道,在於生命存在的時刻,就要開始養護,使它不衰弱。
時時刻刻都要養護它,使它不散失。就像古代行屯卦的人,陽氣初生,還沒有完全伸展,所以早晨行屯卦,可以取用陽氣,使氣息更加茂盛。就像古代行蒙卦的人,一陽處於群陰之中,暗淡不明,所以晚上行蒙卦,可以取用陽氣,追求陽氣的意思。不僅僅如此,才智不足,卻強行思考,容易傷氣;力量不足,卻強行舉重,容易傷氣;悲傷憔悴,容易傷氣;喜悅過度,容易傷氣;急切地追求,容易傷氣;憂愁地掛念,容易傷氣。還有長時間說話、大笑,睡眠時間不規律,拉弓射箭,這些都會傷氣。
耽酒嘔吐,飽食便臥,跳步喘息,歡呼哭泣,陰陽不交,積傷至盡,則早亡矣。故善養者,淡然無欲,處乎寂寞之境,自有希夷之趣。冬則陽生,至春分之後,陽盛而陰散,防其餘陰入腹而為苦寒之疾。夏則陰生,至秋分之後,陰盛而陽散,防其餘陽入腹而為酷暑之患。勿觀死者,防死氣觸生氣;不近穢處,防穢氣觸真氣。
真氣未壯而朝不虛食,常充口;真氣欲絕而暮不實食,常減口。然而調氣、和氣、布氣、嚥氣、聚氣、行氣、保氣、換氣,皆不出養氣之道。夫氣如線,觸之則斷;氣如煙,擾之則散。不能養者,失保形之道。然養氣未及採氣,採氣未及煉氣。採氣還元,結成金丹。煉之出殼,遷變羽客。
未煉先採之,未煉先養之。
白話文:
沉迷酒色,吃飽就睡,跑跳喘不過氣,動不動就哭笑,陰陽失調,積累傷害,這樣下去早晚會英年早逝。所以養生之道,要心平氣和,無欲無求,在寧靜中自得其樂。冬天陽氣生長,到了春分之後陽氣旺盛,陰氣散去,要預防殘餘陰氣進入體內,導致寒症。夏天陰氣生長,到了秋分之後陰氣旺盛,陽氣散去,要預防殘餘陽氣進入體內,導致暑熱。不要看死者,以免死氣影響生氣;不要靠近污穢的地方,以免穢氣侵犯真氣。
真氣尚未充盈時,早晨不要吃太飽,要少食;真氣將要耗盡時,晚上也不要吃太飽,也要少食。調整氣息、調和氣息、舒展氣息、吞嚥氣息、聚合氣息、運化氣息、保護氣息、交換氣息,都是養氣之道。氣就像一根線,一碰就斷;氣就像一縷煙,一擾就散。不懂得養氣的人,就失去了保持健康的本領。然而養氣之前要先採氣,採氣之前要先煉氣。採氣還元,凝結金丹。煉丹出殼,飛昇成仙。
不煉丹就採氣,不煉丹就養氣。
3. 養心
《通玄經》曰:人以形為舍,心為主。主於國則君臣之分,主於家則父子之禮。心為君父,氣為臣子,身為家國。心氣一注,無氣不從。在五行為火,南方盛陽之精,宿應熒惑,神受朱雀。狀垂二葉,色若朱蓮。神明依泊,變化莫測。混合陰陽,大包天地,細包毫芒。制之則止,放之則狂。
清靜道生,濁躁神亡。但能空寂,得之存常。永保無為,其身則昌。惟狂克念,可以作聖;惟聖罔念,可以作狂。古今達士,養以寡欲,務於至誠,真源湛然,靈光自瑩于丹臺也。不為事惑物役,可以超凡入聖。
《西山記》曰:從道受生,謂之性。自一稟形,謂之命。所以任物,謂之心。心有所憶,謂之意。意有所思,謂之志。事無不周,謂之智。智周萬物,謂之慮。動而榮身,謂之魂。靜以鎮身,謂之魄。流行骨肉,謂之血。保形養氣,謂之精。氣清而快,謂之榮。氣濁而遲,謂之衛。
白話文:
《通玄經》中提到:人類的形體是我們的居所,心是主宰。如果心在國家中,就是君臣之間的規矩;如果在家庭中,則是父子之間的禮節。心如同君父,氣如同臣子,身體則是國家或家庭。當心與氣相融合時,任何事情都無法阻擋。五行屬火,代表南方的盛陽精氣,星宿對應火星,神靈接受朱雀的影響。心的形狀垂下兩片葉子,顏色如紅蓮花。神靈依附在這裡,變化莫測。它兼顧陰陽,包覆天地,乃至細小到毫髮之微。能夠控制它,則能讓它停頓;放開它,則可能引發狂亂。
保持清靜之道,混雜的煩躁之神就會消失。只要能夠讓心保持空靈和寂靜,就能永遠保持這種狀態,並且永葆無為的生活方式,這對於個人的健康和福祉都有著正面的影響。唯有通過剋制自己的狂妄,才能成為聖人;唯有聖人才不會有狂妄的想法,他們可以隨時變回普通人的狀態。歷史上許多達觀之士,通過減少慾望,追求至誠的心境,使靈魂得以清澈,在丹臺中發光發亮。不被事物所迷惑,不被物質所役使,就能超越平凡,達到聖賢的境界。
《西山記》中提到:從道義中獲得生命,稱為本性。從單一的生命形式中獲得生命,稱為命運。用來承擔事物的,稱為心。心中有記憶,稱為意念。意念有思考,稱為志向。無論何事都能做到,稱為智慧。智慧涵蓋了萬物,稱為思慮。行動時能令身體榮耀,稱為魂魄。靜息時能穩定身體,稱為魄力。流動在骨骼和肌肉中,稱為血液。保護身體並養護氣息,稱為精氣。氣息清純且舒暢,稱為榮氣。氣息混濁且緩慢,稱為衛氣。
總括百骸,渭之身。眾象備見,謂之形。塊然有閡,謂之質。形貌可則,謂之體。小大有分,謂之軀。眾思不礙,謂之神。漠然變化,謂之靈。氣來入身,謂之生。氣去於形,謂之死。所以通生,謂之道。道者,有而無形,無而有精,變化不測,通神群生。真人上仙教人修道,即修心也;教人修心,即修道也。
道不可見,因心以明之;心不可常,用道以守之。故虛心遣其實,無心除其有也。定心令不動也,安心令不危也,靜心令不亂,正心令不邪,清心令不濁,淨心令不穢。此皆己有,令己除之。心直不反復也,心平無高下也,心明不闇昧也,心通無窒礙也。此皆固有,因以然之,又在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語、少笑、少愁、少樂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惡,故得靈光不亂,神氣不狂,方可奉道保生。
白話文:
人體全身骨骼、筋脈、器官等,統稱為「身」。各種外在形態,稱為「形」。肉體有形的物質,稱為「質」。外觀形貌,稱為「體」。身體大小尺寸,稱為「軀」。思想意識暢通無阻,稱為「神」。變化無常的靈性,稱為「靈」。生命氣息進入身體,稱為「生」。生命氣息離開肉體,稱為「死」。通往生命之道,稱為「道」。道是無形卻有精氣,變化莫測,貫通神靈和萬物。得道成仙者,教人修道,其實就是修心;教人修心,其實就是修道。
道是不可見的,需要用真心去領悟;真心是無法恆常的,需要用道去守護。因此,要虛心排除執著,無心去除所有物質慾望。安定心神,使之不動搖;安撫心靈,使之不危懼;靜心沉澱,使之不混亂;端正心念,使之不偏邪;潔淨心靈,使之不污濁;淨化心念,使之不染塵埃。這些都是自身本有的,需要自己去除。心念直正,不反覆無常;心境平和,無高低起伏;心智清明,不昏暗迷糊;心神通暢,無阻礙不通。這些都是自身固有的,需要加以保持。此外,要減少思慮、減少執念、減少慾望、減少事務、減少言語、減少笑容、減少憂愁、減少歡樂、減少喜悅、減少憤怒、減少喜好、減少厭惡。如此才能保持神智清明不混亂,精神不狂妄躁動,才能奉道保生。
嗟無知者,多思神殆,多念志散,多欲損氣,多事役形,多語弱氣,多笑損臟,多愁攝血,多樂溢意,多喜則交錯,多怒則百脈不定,多好則昏亂不理,多惡則憔悴無歡。故其源不潔,和氣自耗,不得延年,失於養心之故也。故古喻之如猿狂而不定,比之如賊盜其所有也。
白話文:
對那些不懂事的人來說,他們往往過度思慮,使精神疲憊;過度念慮,導致意志分散;過度慾望,會損害氣息;過度勞動,會耗盡身體;過度言語,會使元氣衰弱;過度大笑,會傷害內臟;過度憂愁,會影響血液循環;過度樂觀,會使情慾泛濫;過度喜悅,會令氣血交織不清;過度生氣,會使脈搏不穩;過度嗜好,會使頭腦混亂,無法理清事務;過度憎恨,會使人面容蒼白,無歡喜之情。因此,如果內心的根源不清潔,和諧的氣息就會被消耗,也就不能長壽,這是因為沒有好好養護心靈造成的。古人將這種情況比喻為猴子發狂,無法控制自己;將它比作小偷,想要掠奪他人的財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