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煥

《養生導引秘籍》~ 養生詠玄集 (4)

回本書目錄

養生詠玄集 (4)

1. 玄關

無關善閉豈能開

老於曰: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。玄關者,不獨稱乎心也。若明善閉之法,以通玄妙,始得玄關之稱。蓋善閉之道,即心地之法也。

妙使靈童出得來

靈童者,得道之稱也。若契玄關之理,即達善閉之道,或出或處,得妙便法要,至乎輕安也。

已絕六塵玄路啟

六塵者,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六根各有法識,所染是六塵。故云玄關善閉,以求泯滅其塵妄。若志之所至,即玄之又玄也。

自茲生死不相該

無染塵識,安系去留,心法兩忘,取損同泯。棲真子云:百邪不能幹其正,群動不能撓其清,故生死不該屬也。

白話文:

心門不善於關閉,又怎能開啟呢?玄關不只是指心,而是指明心之法,懂得如何善於關閉,才能通達玄妙,稱得上玄關。善於關閉的道理,其實就是修心之法。

懂得運用巧妙的方法,才能讓靈童(指得道之人)出現。靈童指的是得道之人,如果契合玄關的道理,就能通達善於關閉之道,無論出世入世,都能運用巧妙的方法,最終達到輕安自在的境界。

已經斷絕六塵,玄妙的道路也因此開啟。六塵指的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各有自己的意識,所染著的正是六塵。所以說,玄關善於關閉,是为了泯滅塵世的妄想。如果心志坚定,就能達到更高的玄妙境界。

從此生死不再相干。不再染著塵世意識,便不再执着于去留,心法两忘,取舍同归于无。棲真子說:百邪不能侵犯其正道,一切外物不能擾亂其清净,因此生死不再相干。

2. 玄珠

玄珠安比世間珠

非身外有珠,方璧之類也。故曰居易求。《玄珠賦》云:動為道樞,靜為心荷,玉光不耀,至真不渝也。

悟者將知是命符

若悟珠之至理,乃明生之要會而與命符也。

不昧不明隨應化

老子云:不昧不明,玄之又玄。蓋顯玄珠之本體,相應其通而變者也。

動為瑕玷即縈紆

心動即隨緣逐境,乃是玄珠之瑕玷。故云動為瑕玷即縈紆,即玄珠不能瑩徹也。

白話文:

玄珠安比世間珠

玄珠不是指世間珠寶,如美玉、方璧之類。 古人說:「居易求」,意思是要追求容易得到的事物。《玄珠賦》說:「動為道樞,靜為心荷,玉光不耀,至真不渝也。」 意思是說,動則為道之樞紐,靜則為心之荷載,它不像玉光那樣耀眼奪目,而是至真至純,永不改變。

悟者將知是命符

如果悟透了玄珠的至理,就能明白生命的本源,也就能明白命運的符號。

不昧不明隨應化

老子說:「不昧不明,玄之又玄。」 這說明了玄珠的本體是玄妙莫測的,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,但又保持著自身的本性。

動為瑕玷即縈紆

當心隨外境而動時,就會被外物牽絆,這就是玄珠的瑕玷。 因此說:「動為瑕玷即縈紆」,也就是說,玄珠不能完全地透徹明亮。

3. 玄牝門

通真玄牝是靈關

玄門者,神廬也。牝門者,大關也。此修行之大要也。故云靈關。老子云:穀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

不悟修生事更難

若不悟玄牝門,行持修生之理與精神為關鑰。即修生之事,無所可著也。

浪緊溯流動用到

初行持者,乘舟溯流,功用到,則非常道。老子曰:理大國若烹小鮮,寬猛之理,得所也。

只茲灘後更無灘

若功用到,永離憂患,恆居安靜。故云更無灘也。

白話文:

通真玄牝是靈關,指的是玄門和牝門,是修行的關鍵所在。玄門是神靈居住的地方,牝門是重要的關口,所以稱之為靈關。老子說:「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」

如果不了解玄牝門,修行修生之理,精神也難以得到指引,修生之事就無處著力。

初次修行的人,就像乘船逆流而上,如果功力到達,就不再是平常之道。老子說:「治大國若烹小鮮」,寬猛之道,要把握分寸。

如果功力到達,就能永遠擺脫憂患,常處於安靜之中,所以說「更無灘」。

4. 玄門

九洞三山各少人

九洞三山者,海中所有之島,乃仙人集居之所。絕學至人,多隱其間。故舉以明得道之所由,顯玄門是修生之樞要。九洞三山,亦象人之三田九竅也。

盡經此路學修真

玄門一路,得盡同,若失之歸,即動皆非。

下連紫府通華蓋

華蓋者,肺也;紫府,腎宮氣海也。蓋玄門開合,皆通應也。

得喪絕塵非絕塵

若得神廬之妙則永,故云絕塵。若喪淳樸之根,巡還六趣,即云非絕塵。

白話文:

九洞三山指的是海中的島嶼,是仙人聚集的地方。精通绝世技艺的人,多隐居于此。因此举这个例子来阐明得道之途,也说明玄门是修身养性的关键。九洞三山,也象征着人的三田九窍。

玄门一路,要通通学习,如果失去正途,那么一切行动都无益。

华盖指的是肺,紫府指的是肾宫气海。玄门开合,都相互呼应。

如果领悟了神庐的妙处,便能永生,所以叫做绝尘。如果丧失了淳朴的根基,周而复始地在六道轮回中转世,便不能称之为绝尘。

5. 牝門

諸竅開因牝竅開

牝門者,大關也。諸竅開坼,至於筋脈、五臟、命關,皆悉相應。脫漱氣液至於衰志而無覺知,以崇其道,求乎生也。

精神自此去如催

牝門既開,則出損精氣。精氣若損,神漸昏蒙而見危壞。

固關樞要將為首

修生者因閉天關,次為其首也。

迷者多因致禍災

若不明開合之理,但貪著滋味之感,則萬禍入、寒暑侵,至於殞逝,皆由之也。

白話文:

所有竅穴的開啟,都是因為女性生殖器官的開啟。

女性生殖器官,是人體重要的關口。所有竅穴的開啟,從筋脈到五臟,再到生命之門,都與之息息相關。如果放任氣液流失,導致精神衰弱而不自知,這是為了追求長壽之道。

精神從此衰退,就像被催促一般。

女性生殖器官一旦開啟,就會損耗精氣。精氣一旦損耗,精神就會逐漸昏迷,最終走向衰敗。

守護生命之源,閉合天關,是修養生息的第一要務。

迷失之人,往往因為不懂得開合之道,只貪圖口腹之慾,就會招致萬般禍患,寒暑侵襲,最終走向死亡,都是由此而起。

6. 絕利一源

絕利一源事細微

絕陰路而啟陽門,初機道也。老子《胎息精微論》曰:玄之又玄,是我命門。又《陰符經》云:絕利一源,用師十倍;三返晝夜,用師萬倍;匪運而有,用師之倍。蓋絕一源於是也。

調和全自理神機

調和,調源也,全在神機運合者也。

若教依舊還貪著

若念未盡,不能制止,蕩逸去來,即非道也。

倏忽交爭見是非

若神氣亂行,妄生動作,則暴亂生乎是非,致錯誤之由也。

白話文:

絕利一源事細微

  • 絕陰路而啟陽門,初機道也。 意思是,要斷絕陰氣,開啟陽氣,這是修煉的初始方法。
  • 老子《胎息精微論》曰:玄之又玄,是我命門。 老子在《胎息精微論》中說,玄妙難以言喻,這就是我們命門所在。
  • 又《陰符經》云:絕利一源,用師十倍;三返晝夜,用師萬倍;匪運而有,用師之倍。蓋絕一源於是也。 《陰符經》中也說,斷絕一切慾望,修煉效率提高十倍;如果能做到一天內三次返照自身,效率提高萬倍;如果不是修煉而自然產生,則效率提高兩倍。由此可見,斷絕一切慾望的重要性。

調和全自理神機

  • 調和,調源也,全在神機運合者也。 調和,就是要調整源頭,要依靠神機的運作來達到平衡。

若教依舊還貪著

  • 若念未盡,不能制止,蕩逸去來,即非道也。 如果思想不能停止,不能控制,隨心所欲,那就不是修煉之道。

倏忽交爭見是非

  • 若神氣亂行,妄生動作,則暴亂生乎是非,致錯誤之由也。 如果神氣混亂,胡亂行動,就會導致暴躁易怒,產生是非,最終犯錯。

7.

染汙隨緣聖莫窮

心者,性之用也。隨緣染境,起滅無常,是知聖莫窮也。

都來心法共伊通

千方萬法,至於出死入生,未有不因心而修學,至於成備者也。

是非得喪全由此

萬事是非,或舍或留,或迷或悟,皆由此也。

返本歸原道愈同

返其本,歸其源。故道是群經之要會,與道合即同也。

白話文:

染污随缘,聖人無法窮盡其理。

心是性情的運用,随着外界環境而染污,生滅無常,由此可知聖人的智慧也無法窮盡。

一切心法都與心相通。

千方百計,到最後要能脫離生死輪迴,沒有不是靠修心來學習,才能達到圓滿。

是非得失皆由心而起。

萬事是非,捨棄或留存,迷惑或覺悟,都源於此。

回歸本源,道才是所有經典的精髓所在,與道合一便能明瞭一切。

8.

性為心所本同途

性不可見,由心明之。心不自彰,因性方起。既為心所起,故曰同途。

認取元陽制動樞

元陽者,元和之氣。能制躁動,故為樞也。此全明心法也。

依附凝軀方建立

人依屋宇,始免風霜;性托形軀,方能建立也。

自心卻返到虛無

心契妙軌,以法行持,云歸虛無之妙。故云自心卻返而歸元也。動即為心,乃之動而非動,其動則應見隨機變通無滯。群品於始終之理,知他心起滅之端,妙不可量,功不可測,化無所化,稱莫以稱。在凡即云妄想紛紜,在聖即曰真元作用者也。其靜則為性,是知靜則非靜。

白話文:

【性為心所本同途】 性質是源自心的本源,兩者共通。性質不可見,但我們通過心來認識它。心自身並不能顯現,因為性質是它產生的原因。既然性質是由心引發的,所以我們說它們有著相同的路徑。

【認取元陽制動樞】 元陽是指原始和合之氣,能夠控制和抑制躁動,因此被稱為樞紐。這是完全明白心法的表述。

【依附凝軀方建立】 人類如同依附屋宇才能避風霜一樣,性質只有寄託在身體上,才能建立和實現。

【自心卻返到虛無】 當心與精妙的軌道相契,並且按照法則行事時,就像雲歸入虛無般地美妙。所以說,心返回且回歸本源。動態就是心,這種動態並不是真正的動作,它的動態會隨著情況變化而變化,沒有固定的模式。所有生物都理解事物的始終道理,知道他人心念的起滅端點,這妙不可言,無法測量,變化無窮,稱謂難以定義。對於一般人來說,可以說是妄想紛飛,對於聖人來說,則是真元的作用。它的靜態就是性質,從這裏可以得知,靜態並不是真正的靜止。

以上內容是對中醫理論的詮釋,涉及到心、性、元陽等概念,強調了心與性質的關係,以及如何通過心法來理解和運用這些原理。

泯滅變化之道,消亡應現之機,不涅不緇、無塵無垢。熙熙上聖之真風,蕩蕩極迷途之化本,巍巍事既實而言莫詮,道以崇而理難諭,前際後際有空,煥乎浩浩之元,宛乎融融之德,妙中之妙,玄之又玄。此蓋歸乎化源而窮理盡性,變化莫測者也。

白話文:

抹去變化的規律,消滅應當出現的契機,沒有經過磨練和淨化,沒有塵埃和污垢。聖人真誠的風範,浩浩蕩蕩地化解迷途的根本,巍峨的事實雖然真實卻無法用語言表達,道雖然崇高但道理卻難以闡明,過去未來皆是虛空,浩瀚無垠的本源顯現,融融和和的德行顯露,奇妙之中更奇妙,玄妙之中更玄妙。這一切都歸結於化源,窮盡道理,修養本性,變化無窮無盡。

9.

法本無言理自如

不拘動靜,理自如如。

猶知自是眾經樞

聖人所設萬論千經,說不可及法,乃無樞要也。

人有穎悟玄玄趣

若得悟玄中深趣,即真道之諦理也。

秘向心頭作妙符

法者,心源之妙符,起生死之大要。非輕取輕傲求,非躁撓所能知,非訛所能學,非唸誦而至,非步歷而至。明昧雖殊,古今不異。《真言訣》云:去其死,先去其生。去留之理,體而用之。故高真教主、太上虛宗,或明於三心九心,或顯於一法萬法。至於皇人丹訣、青童玉書,理有實歸本元,是非執滯,調不訛而經眾妙,直露希夷。

其餘化體飛形,育嬰固命,乃至五行假借,動靜得常,三身互道往不廢,亦乾枝葉,殊未屆其根株。蓋受道於深淺之師,致理有見聞之執。深宜濟度,勿憚參承。

白話文:

法本無言理自如,不拘動靜,理自如如。猶知自是眾經樞,

意思是說,真正的法理不需要用語言來表達,它自然而然地存在,不論是動態還是靜態,都能體現出它的規律。而且它也是所有經書的根本和樞紐。

聖人所設萬論千經,說不可及法,乃無樞要也。

聖人所撰寫的各種經書論述,都是為了闡述這個不可言喻的法理,但它們都只是枝節,並非根本。

人有穎悟玄玄趣,若得悟玄中深趣,即真道之諦理也。

人如果能夠領悟到這個法理的奧秘,就能體會到真道的精髓。

秘向心頭作妙符,法者,心源之妙符,起生死之大要。非輕取輕傲求,非躁撓所能知,非訛所能學,非唸誦而至,非步歷而至。明昧雖殊,古今不異。《真言訣》云去其死,先去其生。去留之理,體而用之。

這個法理就像一個秘訣,隱藏在人的心中,它才是生死之根本。它不是能輕易獲得的,也不是能靠外在的學習和模仿而得到。它需要內心的體悟和修煉,古今皆然。《真言訣》中說,要除去死亡,首先要捨棄對生命的執著。去留之道,要用心體會,才能運用自如。

故高真教主、太上虛宗,或明於三心九心,或顯於一法萬法。至於皇人丹訣、青童玉書,理有實歸本元,是非執滯,調不訛而經眾妙,直露希夷。

高真教主、太上虛宗等聖人,都曾經闡述過這個法理,但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。像《皇人丹訣》、《青童玉書》等經典,都是以這個法理為根本,闡述了各種修煉方法,最終都指向了這個不可言喻的真理。

其餘化體飛形,育嬰固命,乃至五行假借,動靜得常,三身互道往不廢,亦乾枝葉,殊未屆其根株。蓋受道於深淺之師,致理有見聞之執。深宜濟度,勿憚參承。

其他一些關於化體飛形、育嬰固命等方面的修行方法,都只是這個法理的枝節,並不能真正達到根源。因為人們所接受的教導,也都是來自不同師傅,因此對法理的理解也各有偏頗。所以,我們要不斷學習和參悟,才能真正領悟到法理的真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