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煥

《養生導引秘籍》~ 養生詠玄集 (2)

回本書目錄

養生詠玄集 (2)

1.

玄谷因何隱至靈

谷者,二氣孕化之兆也。

都緣谷內抱真精

真精者,二氣之精,莫處乎泥丸宮。此乃因茲隱至靈,若精散即神去也。

如從得所相包系

神氣相須,各不離潰也。

和會依憑始有聲

和會,各相依憑,以成其體。既和會,感至靈。即方明著生。即有聲言者耳。

白話文:

玄谷因何隱至靈?

,指的是天地二氣孕育萬物的徵兆。

都緣谷內抱真精,意思是說,真精藏於谷內,是天地二氣的精華,而它最主要的所在就是泥丸宮(頭頂百會穴)。

此乃因茲隱至靈,若精散即神去也,因為真精隱藏於谷內,所以能使靈魂顯現。一旦真精散失,靈魂就會消散。

如從得所相包系,意指神氣相互依賴,彼此不能分離。

和會依憑始有聲,和會是指神氣相互依憑,互相融合,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體。當神氣和合,感應到靈魂的顯現,生命才得以明朗,才能發出聲音。

2.

闃寂猶來無所依

闃寂者,幽寂也。言神之未處四大,恆遊太極無所依附。及降兆於身,始明靈,即立生有道。本體象乾坤,凡生行藏,皆能通應。老子云: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搏之不得。又《易》曰:陰陽不測之謂神。即知其不以意度,寧足以言詮而明之也。

因過玄谷眾神歸

既過玄谷,眼即視色,耳能聽聲,鼻能嗅香,舌能別味,意懷貪愛,身受寒溫,靈變多端。故云眾神歸也。

子今認得還元路

返本還元之道,滅心抱一之法,必在事兼道,匪多事而至也。

不計程途迥細微

非步涉程途,以明其要,莫不探賾遠妙,體用雙明。而能捨妄歸真,背塵合道也。

白話文:

闃寂猶來無所依

闃寂,指的是幽靜寂寥的狀態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當人的精神還沒有依附於四大元素(地、水、火、風),仍然在太極中游蕩,沒有依附之處。直到精神降臨到身體,才開始明辨靈性,建立起生命之道。這時,人的本體如同乾坤般宏偉,無論是生命的行為還是隱藏的本性,都能與天地萬物相通。

正如老子所言:「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搏之不得。」又,《易經》也說:「陰陽不測之謂神。」因此,我們無法用思慮去衡量它,更無法用言語來闡述和明晰它。

因過玄谷眾神歸

當人超越了玄谷(指精神的初始狀態),眼便能看見顏色,耳能聽見聲音,鼻能嗅到香氣,舌能分辨味道,心生貪愛,身體感受到冷暖,精神也變得多變靈活。因此說「眾神歸也」,意思是說,各種感官和精神力量都歸位了,人開始擁有感知世界的能力。

子今認得還元路

返本還元之道,指的是回到本源、恢復本性的方法。滅心抱一之法,指的是摒棄雜念,專心致志的方法。想要達到返本還元,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,而不是刻意追求繁瑣的儀式才能達到的。

不計程途迥細微

這句話的意思是,不要只關注眼前的路程,要深入探究事物的奧妙,體會事物的本質,才能真正捨棄虛妄,回歸真我,背離塵世,合於大道。

總結

這段古代醫學文字闡述了生命本源的奧秘,以及如何通過返本還元的方法,達到精神上的昇華和與天地萬物的合一。它強調了精神和身體的緊密聯繫,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修行、體悟生命的真諦。

3. 返本還元

氣衰形悴少精神

人之衰老,為染嗜欲,以致傷敗而多殂落。《西升經》云:如木自出火,還復自燒腐。又《陰符經》云:心生於物。此之謂也。

返本還元是最真

氣全神備,道可克成。太白真人云:老者復丁,壯者返嬰。此蓋明返本而還元者也。

補過功成方漸契

補過者,為補從來耽淫銷削之過。補之功成,方契返本之道也。

復知大患即吾身

復知者,重明返本還元也。返本還元,凡有二:初明補過,謂求全氣而返真;次云復知者,以其本乃歸乎本元。老子云: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。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依此而論,故老子不以全身為至也。

白話文:

人衰老是因為貪圖享樂,最終損傷身體,導致死亡。《西升經》說:就像樹木自己冒出火,最終把自己燒成灰燼。還有《陰符經》說:心生於物。這都是指的這個道理。

恢復本性,回歸本源才是最真實的。

氣血充盈,精神飽滿,道就能夠修成。太白真人說:老人恢復年輕,壯年重返嬰兒狀態。這就是明白恢復本性,回歸本源的道理。

補救過失,功德圓滿,才漸漸契合本源之道。

補救過失,是指補救過去放縱情慾,消耗精氣的過失。補救成功,才符合恢復本性的道理。

再次明白,真正的禍患就是自身。

再次明白,就是再次明悟恢復本性,回歸本源。恢復本性,回歸本源,有兩個方面:第一個明白補救過失,是指追求氣血充盈,恢復本真;第二個明白是指歸於本源。老子說:我有很大的禍患,是因為我有身體。如果我沒有身體,我會有什麼禍患呢?根據這一點來論述,所以老子不認為保全身體就是最高境界。

4. 神與氣合

神氣相須不去離

夫神之無氣,若魚之去泉。氣之去神,如燈之無火。不可去離也。

深明翻恐世人疑

將神合氣,化入無形。有無之理,亦不執滯。若深明之,廣學者疑惑。蓋人有智識明昧淺深者也。

且緣凡聖行持別

聖人不視外色,不聽外聲,不思外事,神凝氣合。凡俗以貪妒為心,勞神役智,故聖人行神與氣合之事也。

非絕神壚安得之

倘去就之未歸,即神氣之不合,實如貓捕鼠。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,自此則可結胎育嬰。換帤之臭質,回顏返老。煉冗冗之凝軀,或發火以焚身,或化金而成骨,或則脫落滓滯,或則凝撮真如。入不二之玄門,盡無窮之至理。是知神與氣舍,方有滋應。用隨其所歸,是非深淺而通變化之道者也。

白話文:

神靈如果沒有了氣息,就如同魚兒離開了泉水;氣息如果失去了神靈,就像燈火失去了火焰。神氣二者是不可分離的。

將神靈與氣息融合,化為無形。有與無的道理,也不要執著。如果能夠深刻理解這些道理,一些博學的人反而會感到疑惑。因為人們的智慧和知識水平存在著差異,理解能力也深淺不一。

聖人不會被外在的顏色所吸引,不聽外在的聲音,不思考外在的事物,他們的精神專注,氣息凝聚。而普通人卻常常被貪婪和嫉妒所左右,心神勞累,智力消耗。所以聖人才能做到神靈與氣息合一。

如果神靈與氣息沒有回歸到原本的位置,就如同貓咪捕老鼠一樣,無法真正地融合。 當神靈與氣息互相呼應,相互吸引,從此就可以孕育生命,讓人煥然一新。 可以改變衰敗的體質,恢復年輕的面容;可以鍛鍊堅固的身軀,或是以火焚燒身體,或是將身體化作金骨;可以去除身體的雜質,凝結真如之氣。 最終可以進入不二法門,領悟無窮的真理。 因此,只有了解神靈和氣息的歸宿,才能滋養生長,並依照其歸宿,才能通曉變化之道。

5. 抱一

深玄抱一事為宗

神氣相抱,混而為一之宗。老子曰:抱一為天下式。又云:善抱不脫,善計不用籌策。又莊子云:通於一,萬事畢也。

未了真元道不通

未諳軏轄,寧得通和。

心地虛無方見諦

虛無者,虛無其心也。故老子十三虛無經所載,蓋顯五千文中。生之徒十有三,十二者,全明生之徒也。所明十三,總歸於虛以為善。既心地虛無,以求抱真一也。

信知萬物用非同

學者多途,玄陳各異。故云萬物之用不同。虛無抱一之道者也。

白話文:

以“抱一”為宗旨,指的是將精神和氣息融合在一起,達到一種渾然一体的状态。就像老子所说:“抱一为天下式”,意思是说,掌握了“抱一”的道理,就能掌握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。老子还说:“善抱不脫,善計不用籌策”,意思是说,善于“抱一”的人,不会轻易被外物所动,也不会用复杂的计谋来谋取利益。莊子也说:“通于一,万事毕也”,意思是说,通晓了“一”的道理,就能通晓万事万物。

想要修道,就必须先了解自身的运行规律,否则无法通达真元之道。

想要真正明白宇宙的本质,就必须清空自己的内心,达到“虚无”的状态。老子在《十三虚无经》中阐述了“虚无”的道理,这是五千言中最重要的部分。十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,其中十二种都是完全明白生命本质的。而第十三种生命形态,则是将所有的一切归于“虚无”,并将其视为“善”。所以,要达到“抱真一”的境界,就必须清空内心,达到“虚无”的状态。

学习道法的方法有很多,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,因此,万物之用也不尽相同。而“虚无抱一”之道,则是所有方法的根本。

6. 胎息

用得沖和道自全

沖和者,二氣混同,榮衛合處。若用及網衛,則契最玄之理而著於會通。生道余也。

適名胎息理幽會

謂契重玄之理,即明真住之法也。

處胞赤子何當契

靡由百穀,生自何存?

細審行持法自然

了認赤子之道,可明胎息之機。自然理會,神凝心通念絕。蓋聖人稟之而生,憑之而成。苟不得其要樞,即難除其大患。指歸之路,屆茲而無法可言。返本之源,應用而有期。必契體而用之,必無差失。棲真子云:我氣內閉,我身長寧。凡修胎息之法,皆是自然之道。保任真息綿綿,來往微微。

不得令靜躁不恆,自以求乎安也。晝夜修行不斷,日往月來,真人自不出戶。若得真全胎結,其道至矣。老子曰: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此理明絕諸慮以定其至而生慧昭然也。若至定位,即生定水,灌溉五臟生光華。此曰真水,非乎涎濁之液唾。此去留形住世之法要。《三住銘》云:心若住,氣亦住。

氣若住,形亦住。三者盡住,即我命在我,不在於天矣。

白話文:

用得沖和道自全

沖和,指的是陰陽二氣交融混同,氣血運行暢通,榮衛相合。若能運用沖和之道,則契合最玄妙的道理,達到氣血流通的境界,這就是生命的本源。

適名胎息理幽會

所謂契合重玄之理,就是明白真氣駐留的方法。

處胞赤子何當契

嬰兒在母胎之中,沒有飲食,是如何生存的呢?

細審行持法自然

仔細審察嬰兒的生存之道,就能明白胎息的奧妙。自然而然地領悟,神氣凝定,心神通達,思慮停止。這正是聖人秉持的自然法則,也是修煉的根本。如果不能掌握要領,就難以消除病患。修煉的方向,到了這個階段,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。回歸本源,需要用心體會,才能掌握時間節奏。必須契合自身,才能運用自如,不至於偏差。棲真子說:「我吸納真氣內守,身體安寧。」所有修煉胎息的方法,都是遵循自然法則。保任真氣綿綿不斷,微微流動。

不要讓身心躁動不安,而徒勞地追求安寧。晝夜不斷地修煉,日積月累,真人不必出戶就能達到境界。如果能真正做到胎息凝結,修煉之道就已圓滿。老子說:「真氣綿綿若存,運用不刻意。」這就說明要排除雜念,以達到至高的境界,才能產生智慧光明。

若能達到至高境界,就會產生精華之水,滋潤五臟,煥發光彩。這就是真水,不是口水或其他污濁的液體。這是留住形體,長存世間的法要。《三住銘》說:「心若住,氣亦住。」

7. 自然

水性謙柔火性剛

水火各屬自然。蓋論水火相生之理,以明神氣自然之道也。

就卑炎上各相當

就卑者,水之性。炎上者,火之體。故氣能蒸上,液能潤下。二物遞相交感。氣上蒸以生液,液下潤而生氣。固養一身,自茲感化。故名之各相當,非人所擠抑也。

交併感應皆相類

交併者,水入相投而成感應。類象外之。凡水火,若炎釜水,氣即生。蓋顯大道之感應,皆自然也。

莫斆殊途理自長

既知本體自然之道,故非外有所求。且天覆地載,男生女孕,君臣父子,皆稟自然之數,非乎殊途異類之屬而能會和如此。即還丹之道昭矣,本元之理明矣。

白話文:

水性溫和柔順,火性剛烈。水火皆屬於自然界,水火相生相克的道理,正是說明了神氣自然運行的法則。

水性向下,火性向上,這是它們各自的特性。水汽上升滋養液體,液體下降滋潤氣息,水火相互感應,相生相克。人體的健康,也正是由這種感應變化而來的。水火相互依存,並非人為所能控制。

水火相遇,就會產生感應,就像沸騰的鍋水會產生蒸汽一樣,這是自然法則的顯現。

明白水火本性的自然之道後,就不需要刻意追求外物。天覆地載,人生育養,君臣父子,都是遵循自然的法則,並非是不同種類的物體能夠相互融合。由此可見,還丹之道和本元之理,都是遵循自然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