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瘟疫論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卷之一
2. 一辨氣
風寒氣從外收斂入內,病無臭氣觸人,間有作臭氣者,必待數日轉陽明腑證之時,亦只作腐氣,不作屍氣。
瘟疫氣從中蒸達於外,病即有臭氣觸人,輕則盈於床帳;重則蒸然一室,且專作屍氣,不作腐氣。以人身臟腑、氣血、津液得生氣則香,得敗氣則臭。瘟疫,敗氣也,人受之,自臟腑蒸出於肌表,氣血、津液逢蒸而敗,因敗而溢,溢出有盛衰,充塞有遠近也。五行原各有臭氣:木臊、金腥、心焦、脾香、腎腐。
以臭得其正,皆可指而名之。若瘟疫,乃天地之雜氣,非臊、非腥、非焦、非腐,其觸人不可名狀,非鼻觀精者,不能辨之。試察廁間糞氣與凶地屍氣,自判然矣。
辨之既明,治之毋惑。知為瘟疫而非傷寒,則凡於頭痛、發熱諸表證,不得誤用辛溫發散;於諸里證,當清、當下者,亦不得遲迴瞻顧矣。
白話文:
[一辨氣]
風寒之氣是由外向內收縮侵入身體,此種病情不會散發出臭氣影響他人,偶爾會出現臭氣的情況,通常要等到幾天後轉變為陽明腑證的階段,那時也只是散發出腐敗的氣味,並不會散發出屍臭。
瘟疫之氣是由體內蒸發至體外,一旦患病就會散發出臭氣影響周遭的人,輕微的會在牀邊帳幔充滿氣味,嚴重的則會讓整個房間都充斥著氣味,而且這種氣味專門是屍臭,不是腐敗的味道。因為人體的臟腑、氣血和津液遇到生氣就會香,遇到敗氣就會臭。瘟疫,就是敗氣,人感染了瘟疫,從臟腑蒸發到皮膚表面,氣血和津液遇到蒸騰就會敗壞,因敗壞而溢出,溢出的程度有強有弱,充滿的範圍有遠有近。五行本來就有各自的氣味:木有臊味、金有腥味、心有焦味、脾有香味、腎有腐味。
這些氣味都正常,都能清楚的命名。但瘟疫的氣味,是天地之間的混雜氣味,不是臊味、不是腥味、不是焦味、也不是腐味,它對人的影響無法用語言形容,如果不是嗅覺非常靈敏的人,是無法分辨的。可以試著比較廁所的糞臭和凶地的屍臭,就能明顯的分辨出來。
辨別清楚之後,治療就不會迷惑。知道是瘟疫而不是風寒,那麼對於頭痛、發熱等表徵,就不能誤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;對於體內的病症,應該清熱或者瀉下的,也不能猶豫不決。
3. 二辨色
風寒主收斂,斂則急,面色多繃急而光潔;瘟疫主蒸散,散則緩,面色多鬆緩而垢晦。人受蒸氣則津液上溢於面,頭目之間多垢滯,或如油膩,或如煙燻,望之可憎者,皆瘟疫之色也。一見此色,雖頭痛、發熱,不宜輕用辛熱發散;一見舌黃、煩、渴諸里證,即宜攻下,不可拘於下不厭遲之說。
白話文:
【二辨色】
風寒病症的主要特性是收斂,收斂會導致面部表情緊繃,所以臉色常顯得緊繃且光澤乾淨。然而,瘟疫病症的主要特性是蒸散,蒸散會使臉部表情放鬆,因此臉色通常呈現鬆弛且污濁暗淡。
當人體受到瘟疫蒸氣影響,體內的津液會上升至面部,頭部和眼睛周圍可能出現大量污垢堆積,看起來像是油膩的或像被煙燻過一樣,這些令人厭惡的臉色都是瘟疫的特徵。
一旦看到這樣的臉色,即使病人有頭痛、發燒等症狀,也不應該輕易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發汗。如果觀察到舌苔黃、心情煩躁、口渴等內臟病徵,應立即採用攻下法治療,不必固守「下法越遲越好」的觀念。
4. 三辨舌
風寒在表,舌多無苔,即有白苔,亦薄而滑;漸傳入里,方由白而黃,由黃而燥,由燥而黑。
瘟疫一見頭痛、發熱,舌上即有白苔,且厚而不滑;或色兼淡黃;或粗如積粉。若傳經入胃,則兼二、三色,又有白苔即燥與至黑不燥者。大抵疫邪入胃,舌苔頗類風寒,以兼濕之故而不作燥耳。惟在表時,舌苔白厚,異於傷寒。能辨於在表時,不用辛溫發散,入里時,而用清涼攻下,斯得矣。
白話文:
【三辨舌】
當風寒侵襲人體表面時,舌頭大多沒有舌苔,即使有,也是薄而滑的白色舌苔;隨著病情逐漸深入體內,舌苔會從白色轉變為黃色,再從黃色轉為乾燥,最後變成黑色。
在瘟疫剛開始出現頭痛、發燒的症狀時,舌頭上就會有厚而不滑的白苔;或者舌苔帶有淡黃色;有的甚至像堆積的粉一樣粗糙。如果病情傳到胃部,舌苔可能同時呈現兩到三種顏色,有的白苔雖然乾燥,但也有到黑色卻不乾燥的情況。基本上,瘟疫邪氣進入胃部後,舌苔的情況很像風寒,因為同時夾雜濕氣,所以不會表現出乾燥的現象。但是,在病在體表時,舌苔呈現厚白的狀況,這和一般的風寒感冒不同。如果能在病在體表的時候,不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解表,而在病情進入體內時,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攻下,這樣就能妥善處理了。
5. 四辨神
風寒之邪傷人,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自清,如頭痛作寒熱之類皆自知之;至傳裡入胃,始神昏譫語。緣風寒為天地正氣,人氣與之乖忤而後成邪,故其氣不昏人神情也。
瘟疫初起,令人神情異常而不知所苦。大概煩躁者居多,或如癡如醉,擾亂驚悸,及問其何所苦,則不自知;即間有神清而能自主者,亦多夢寐不安,閉目即有所見,有所見即譫妄之根。緣瘟疫為天地邪氣,中人人病,中物物傷,故其氣專昏人神情也。
白話文:
當風寒侵襲人體時,會讓人清楚地感受到身體的不適,像是頭痛、發冷發熱等症狀,人們都能自我感知;但一旦風寒深入體內,進入到胃部,便會開始出現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的現象。這是因為風寒本來是自然界的正常氣候,只有當人體的氣血與之發生衝突,才會轉變為致病因素,因此風寒本身並不會使人的精神混亂。
然而,當瘟疫一開始感染人體時,就會讓人精神狀態異於平常,卻又無法明確指出哪裡不舒服。大多數情況下,患者會表現出煩躁不安,或者像醉酒、癡呆般的精神狀態,他們會感到焦慮驚恐,但若問他們具體的不適,他們卻無法表達;即使偶爾有精神清醒、能夠自我控制的人,也會做很多夢,閉上眼睛就彷彿看到什麼,這種現象正是胡言亂語的根源。這是因為瘟疫屬於自然界中的異常氣象,一旦影響人體,就會造成疾病;同樣地,一旦影響到其他物體,也會導致損傷,所以瘟疫的氣質專門讓人精神混亂。
6. 五辨脈
瘟疫之脈,傳變後與風寒頗同,初起時與風寒迥別。
風寒從皮毛而入,一、二日脈多浮,或兼緊、兼緩、兼洪而皆浮。迨傳入里,始不見浮脈,其至數亦清楚而不模糊。
瘟疫從中道而變,自里出表,一、二日脈多沉。迨自里出表,脈始不沉,乃不浮、不沉而數,或兼弦、兼大而皆不浮,其至數則模糊而不清楚。其初起脈沉遲,勿作陰寒斷。沉者,邪在裡也;遲者,邪在陰分也。脈象同於陰寒,而氣色、舌苔、神情,依前諸法辨之,自不同於陰寒。
或數而無力,亦勿作虛視,緣熱蒸氣散,脈不能鼓指,但當解熱,不宜補氣。受病之因有不同,故同脈而異斷也。
白話文:
【對於五種脈象的辨識】
瘟疫的脈象,在疾病傳變後會和風寒症狀很相似,但在剛開始的時候與風寒有很大的區別。
風寒是由皮毛進入身體,一到兩天內,脈象多呈現為浮脈,可能同時伴有緊脈、緩脈或洪脈,但都是浮脈的特徵。等到病邪傳入體內,纔不會再出現浮脈,脈搏的次數也會變得清晰,不會混亂。
瘟疫是從消化道開始變化,由內向外發散,一到兩天內,脈象多是沉脈。等到病邪由內而出,脈象纔不會再沉,而是既不浮也不沉,但脈搏頻率加快,可能伴有弦脈或大脈,但都不會浮,脈搏的次數則會模糊不清。剛開始脈象沉遲,不要誤認為是陰寒的症狀。沉脈表示邪氣在體內;遲脈表示邪氣在陰分。脈象可能和陰寒相似,但從面色、舌苔和精神狀態,按照前面的方法來辨識,就能看出和陰寒的不同。
如果脈象快速但無力,也不要誤以為是虛弱,因為熱氣蒸騰,導致氣血分散,脈搏無法有力地跳動,這時應該要解熱,而不是補氣。因為患病的原因不同,所以即使脈象相同,診斷也可能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