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瘟疫論》~
1. 卷之一
2. 一辨氣
風寒氣從外收斂入內,病無臭氣觸人,間有作臭氣者,必待數日轉陽明腑證之時,亦只作腐氣,不作屍氣。
瘟疫氣從中蒸達於外,病即有臭氣觸人,輕則盈於床帳;重則蒸然一室,且專作屍氣,不作腐氣。以人身臟腑、氣血、津液得生氣則香,得敗氣則臭。瘟疫,敗氣也,人受之,自臟腑蒸出於肌表,氣血、津液逢蒸而敗,因敗而溢,溢出有盛衰,充塞有遠近也。五行原各有臭氣:木臊、金腥、心焦、脾香、腎腐。
以臭得其正,皆可指而名之。若瘟疫,乃天地之雜氣,非臊、非腥、非焦、非腐,其觸人不可名狀,非鼻觀精者,不能辨之。試察廁間糞氣與凶地屍氣,自判然矣。
辨之既明,治之毋惑。知為瘟疫而非傷寒,則凡於頭痛、發熱諸表證,不得誤用辛溫發散;於諸里證,當清、當下者,亦不得遲迴瞻顧矣。
白話文:
[一辨氣]
風寒之氣是由外向內收縮侵入身體,此種病情不會散發出臭氣影響他人,偶爾會出現臭氣的情況,通常要等到幾天後轉變為陽明腑證的階段,那時也只是散發出腐敗的氣味,並不會散發出屍臭。
瘟疫之氣是由體內蒸發至體外,一旦患病就會散發出臭氣影響周遭的人,輕微的會在牀邊帳幔充滿氣味,嚴重的則會讓整個房間都充斥著氣味,而且這種氣味專門是屍臭,不是腐敗的味道。因為人體的臟腑、氣血和津液遇到生氣就會香,遇到敗氣就會臭。瘟疫,就是敗氣,人感染了瘟疫,從臟腑蒸發到皮膚表面,氣血和津液遇到蒸騰就會敗壞,因敗壞而溢出,溢出的程度有強有弱,充滿的範圍有遠有近。五行本來就有各自的氣味:木有臊味、金有腥味、心有焦味、脾有香味、腎有腐味。
這些氣味都正常,都能清楚的命名。但瘟疫的氣味,是天地之間的混雜氣味,不是臊味、不是腥味、不是焦味、也不是腐味,它對人的影響無法用語言形容,如果不是嗅覺非常靈敏的人,是無法分辨的。可以試著比較廁所的糞臭和凶地的屍臭,就能明顯的分辨出來。
辨別清楚之後,治療就不會迷惑。知道是瘟疫而不是風寒,那麼對於頭痛、發熱等表徵,就不能誤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;對於體內的病症,應該清熱或者瀉下的,也不能猶豫不決。
3. 二辨色
風寒主收斂,斂則急,面色多繃急而光潔;瘟疫主蒸散,散則緩,面色多鬆緩而垢晦。人受蒸氣則津液上溢於面,頭目之間多垢滯,或如油膩,或如煙燻,望之可憎者,皆瘟疫之色也。一見此色,雖頭痛、發熱,不宜輕用辛熱發散;一見舌黃、煩、渴諸里證,即宜攻下,不可拘於下不厭遲之說。
白話文:
【二辨色】
風寒病症的主要特性是收斂,收斂會導致面部表情緊繃,所以臉色常顯得緊繃且光澤乾淨。然而,瘟疫病症的主要特性是蒸散,蒸散會使臉部表情放鬆,因此臉色通常呈現鬆弛且污濁暗淡。
當人體受到瘟疫蒸氣影響,體內的津液會上升至面部,頭部和眼睛周圍可能出現大量污垢堆積,看起來像是油膩的或像被煙燻過一樣,這些令人厭惡的臉色都是瘟疫的特徵。
一旦看到這樣的臉色,即使病人有頭痛、發燒等症狀,也不應該輕易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發汗。如果觀察到舌苔黃、心情煩躁、口渴等內臟病徵,應立即採用攻下法治療,不必固守「下法越遲越好」的觀念。
4. 三辨舌
風寒在表,舌多無苔,即有白苔,亦薄而滑;漸傳入里,方由白而黃,由黃而燥,由燥而黑。
瘟疫一見頭痛、發熱,舌上即有白苔,且厚而不滑;或色兼淡黃;或粗如積粉。若傳經入胃,則兼二、三色,又有白苔即燥與至黑不燥者。大抵疫邪入胃,舌苔頗類風寒,以兼濕之故而不作燥耳。惟在表時,舌苔白厚,異於傷寒。能辨於在表時,不用辛溫發散,入里時,而用清涼攻下,斯得矣。
白話文:
【三辨舌】
當風寒侵襲人體表面時,舌頭大多沒有舌苔,即使有,也是薄而滑的白色舌苔;隨著病情逐漸深入體內,舌苔會從白色轉變為黃色,再從黃色轉為乾燥,最後變成黑色。
在瘟疫剛開始出現頭痛、發燒的症狀時,舌頭上就會有厚而不滑的白苔;或者舌苔帶有淡黃色;有的甚至像堆積的粉一樣粗糙。如果病情傳到胃部,舌苔可能同時呈現兩到三種顏色,有的白苔雖然乾燥,但也有到黑色卻不乾燥的情況。基本上,瘟疫邪氣進入胃部後,舌苔的情況很像風寒,因為同時夾雜濕氣,所以不會表現出乾燥的現象。但是,在病在體表時,舌苔呈現厚白的狀況,這和一般的風寒感冒不同。如果能在病在體表的時候,不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解表,而在病情進入體內時,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攻下,這樣就能妥善處理了。
5. 四辨神
風寒之邪傷人,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自清,如頭痛作寒熱之類皆自知之;至傳裡入胃,始神昏譫語。緣風寒為天地正氣,人氣與之乖忤而後成邪,故其氣不昏人神情也。
瘟疫初起,令人神情異常而不知所苦。大概煩躁者居多,或如癡如醉,擾亂驚悸,及問其何所苦,則不自知;即間有神清而能自主者,亦多夢寐不安,閉目即有所見,有所見即譫妄之根。緣瘟疫為天地邪氣,中人人病,中物物傷,故其氣專昏人神情也。
白話文:
當風寒侵襲人體時,會讓人清楚地感受到身體的不適,像是頭痛、發冷發熱等症狀,人們都能自我感知;但一旦風寒深入體內,進入到胃部,便會開始出現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的現象。這是因為風寒本來是自然界的正常氣候,只有當人體的氣血與之發生衝突,才會轉變為致病因素,因此風寒本身並不會使人的精神混亂。
然而,當瘟疫一開始感染人體時,就會讓人精神狀態異於平常,卻又無法明確指出哪裡不舒服。大多數情況下,患者會表現出煩躁不安,或者像醉酒、癡呆般的精神狀態,他們會感到焦慮驚恐,但若問他們具體的不適,他們卻無法表達;即使偶爾有精神清醒、能夠自我控制的人,也會做很多夢,閉上眼睛就彷彿看到什麼,這種現象正是胡言亂語的根源。這是因為瘟疫屬於自然界中的異常氣象,一旦影響人體,就會造成疾病;同樣地,一旦影響到其他物體,也會導致損傷,所以瘟疫的氣質專門讓人精神混亂。
6. 五辨脈
瘟疫之脈,傳變後與風寒頗同,初起時與風寒迥別。
風寒從皮毛而入,一、二日脈多浮,或兼緊、兼緩、兼洪而皆浮。迨傳入里,始不見浮脈,其至數亦清楚而不模糊。
瘟疫從中道而變,自里出表,一、二日脈多沉。迨自里出表,脈始不沉,乃不浮、不沉而數,或兼弦、兼大而皆不浮,其至數則模糊而不清楚。其初起脈沉遲,勿作陰寒斷。沉者,邪在裡也;遲者,邪在陰分也。脈象同於陰寒,而氣色、舌苔、神情,依前諸法辨之,自不同於陰寒。
或數而無力,亦勿作虛視,緣熱蒸氣散,脈不能鼓指,但當解熱,不宜補氣。受病之因有不同,故同脈而異斷也。
白話文:
【對於五種脈象的辨識】
瘟疫的脈象,在疾病傳變後會和風寒症狀很相似,但在剛開始的時候與風寒有很大的區別。
風寒是由皮毛進入身體,一到兩天內,脈象多呈現為浮脈,可能同時伴有緊脈、緩脈或洪脈,但都是浮脈的特徵。等到病邪傳入體內,纔不會再出現浮脈,脈搏的次數也會變得清晰,不會混亂。
瘟疫是從消化道開始變化,由內向外發散,一到兩天內,脈象多是沉脈。等到病邪由內而出,脈象纔不會再沉,而是既不浮也不沉,但脈搏頻率加快,可能伴有弦脈或大脈,但都不會浮,脈搏的次數則會模糊不清。剛開始脈象沉遲,不要誤認為是陰寒的症狀。沉脈表示邪氣在體內;遲脈表示邪氣在陰分。脈象可能和陰寒相似,但從面色、舌苔和精神狀態,按照前面的方法來辨識,就能看出和陰寒的不同。
如果脈象快速但無力,也不要誤以為是虛弱,因為熱氣蒸騰,導致氣血分散,脈搏無法有力地跳動,這時應該要解熱,而不是補氣。因為患病的原因不同,所以即使脈象相同,診斷也可能不同。
7.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氣
風主疏泄,寒主凝泣,二氣雖有不同,然皆冷而不熱。其中人也,鬱而不宣。方其初受在表,均宜溫散,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芎蘇、十神、神術等方,皆散寒之劑,非解熱之劑。
時行之氣屬濕溫二氣合成,熱而不冷。其中人也,立蒸而腐敗。方其初傳在表,即宜涼解,大青龍湯、六神通解散、九味羌活湯、葳蕤湯、大羌活湯、人參敗毒散,皆解熱之劑,非散寒之劑也。
以解熱之劑治風寒,輕則寒中嘔利,重則厥逆亡陽。以散寒之劑治瘟疫,輕則衄、渴、譫妄,重則枯竭、亡陰。此氣之不可不辨也。
白話文:
【辨別時行瘟疫和風寒的不同特性】
風邪主要特徵是導致身體疏鬆與排汗,寒邪則使身體收縮與凝滯,兩者雖然性質不同,但都屬於冷性而非熱性。當它們侵入人體後,會導致氣血鬱結,不易散發。在剛開始感染,症狀還在皮表層的時候,應使用溫暖和散發的藥物來治療,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芎蘇、十神、神術等方劑,這些都是用於驅除寒邪的藥方,並不是用來解除熱邪的。
時行瘟疫的病氣是由濕邪和溫邪兩種邪氣結合而成,性質為熱而非冷。當它侵入人體,立即會引發高燒和身體機能衰弱。在剛開始感染,病氣還在皮表層的時候,應使用清涼解熱的藥物,如大青龍湯、六神通解散、九味羌活湯、葳蕤湯、大羌活湯、人參敗毒散,這些都是用於解熱的藥方,並不是用來散寒的。
如果用解熱的藥物來治療風寒,輕則可能導致寒入脾胃,出現嘔吐和腹瀉,重則可能導致四肢冰冷,失去陽氣。反之,如果用散寒的藥物來治療瘟疫,輕則可能導致鼻出血、口渴和精神錯亂,重則可能導致體液枯竭,失去陰液。由此可見,對於不同的病氣,我們必須加以辨別,不能混為一談。
8.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受
風寒從表入里,自皮毛而肌肉,而筋脈,而胸膈,而腸胃,一層漸深一層,不能越此而入彼,故汗不厭早,下不厭遲,為和為解,淺深毫不可紊。以其氣皆屬冷,一層收斂入一層,必待寒化為熱,邪斂入內,方可攻下涼解。否則邪未入里,預用攻利涼解,虛其裡氣,反引表邪內陷,而成結胸、痞利、諸險證也。
時症從口鼻而入,先中中焦,後變九傳。其傳自里出表,雖出表,而里未必全無邪留;經過之半表,未必全無邪干。故下不厭早,汗不厭遲,為和為解,淺深必不可拘。以其氣皆屬熱,熱能作蒸,不必郁變,而此蒸即帶彼熱。當其未出表時,強欲溫表,在始則引毒熱成燎原之勢,為斑、衄、狂、喘諸凶;在末則傷真陰,為枯槁、沉昏、厥逆諸危也。
白話文:
[區別流行性瘟疫與風寒的不同影響]
風寒是由外向內逐漸深入,首先影響皮毛,然後是肌肉,接著是筋脈,再深入至胸膈及腸胃,每一層深入都需逐步進行,無法跨越,因此排汗應越早越好,瀉下則不宜太早,調和或疏解病症,對於程度的掌握絕不能有絲毫混亂。因為這些病氣都是屬於寒性,每一層深入都是進一步收縮,必須等到寒氣轉化為熱氣,病邪深入體內,才能進行攻下或清熱解毒。否則若病邪尚未深入體內,就提前使用攻下或清熱解毒的方法,會使體內正氣虛弱,反而引發表面的病邪深入,形成結胸、痞利等危險病症。
流行性病症是從口鼻進入,首先影響中焦(脾胃),之後可能影響其他部位。病邪由內向外發展,即使已發展到表面,體內未必沒有病邪殘留;在半表半裡的階段,也可能仍有病邪存在。因此瀉下應越早越好,排汗則不宜太早,調和或疏解病症,對於程度的掌握絕不能受限。因為這些病氣都是屬於熱性,熱氣能蒸發,不必等到病邪鬱積變化,蒸發過程中就會帶走熱氣。在病邪未完全發展到表面之前,強烈想要溫暖表面,一開始可能導致毒素熱氣如燎原之火,造成斑疹、鼻血、瘋狂、喘息等惡劣狀況;到了最後,可能傷害真陰(體內陰氣),造成乾枯、昏沈、四肢厥冷等危險情況。
9. 辨傳經
溫疫傳經與風寒不同:風寒從表入里,故必從太陽而陽明,而少陽,而入胃;若溫疫,則邪從中道而出表入里,惟視人何經本氣之強弱為傳變。故吳又可曰:疫邪有先表后里者,有先里後表者,有但表不里者,有但里不表者,有表勝於里者,有里勝於表者,(二句,吳又可本作有表裡偏勝者一句。)有表而再表者,有里而再里者,有表裡分傳者,此為九傳。
愚按:所謂表者,發熱,惡寒,頭痛,頭眩,項強,背痛,腰疼,腿膝足脛痠痛,自汗,無汗,及頭腫,面腫,耳目赤腫,項腫,發斑,發疹皆是。所謂里者,渴、嘔,胸滿,腹滿、腹痛,脅滿、脅痛,大便不通、大便泄瀉,小便不通、小便黃、赤、澀痛,及煩躁,譫妄,沉昏,舌燥、舌卷、舌強,口咽赤爛皆是。
在風寒從表入里,里證必待漸次閉鬱而成,故見表證,不必兼見里證。且入里之後,表多自解,故見里證之後,不必復見表證。若溫疫本從中道而出表,故見表證時,未有不兼一、二里證者,且未有不兼見一、二半表裡之少陽證者。仲景所云:陽明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。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。皆指瘟疫言,非指風寒言也。
且瘟疫屬蒸氣,出表入里,原自不常,有入里下之而餘邪不盡,仍可出表者。嘗見譫妄昏沉之後,病愈數日,復見頭疼發熱,復從汗解者。此所謂表而再表,風寒必無是也。更有下證全具,用承氣湯後,裡氣通而表亦達,頭痛發熱,得汗而解,移時復見舌黑胸滿,腹痛譫妄,仍待大下而後愈者。此所謂里而再里,風寒必無是也。
若夫表裡分傳之證,風寒十無一、二,疫證十有六、七。但據傳經之專雜以辨之,一經專見一經證者多風寒;一經雜見二、三經證者多疫證;日久漸轉屬者多風寒;一日驟傳一、二經或二、三經者多疫證。則雖病有變態,而風寒不混於疫證,疫證不混於風寒,施治自無訛誤矣。
至若辨氣、辨色、辨舌、辨神俱已清楚,而投之以治疫之藥,復有不效者,則以時疫有獨發,有兼夾他證之故,是以辨時疫異於他證矣。至挾他證者,則此人時疫與彼人時疫又有不同,尤當細辨,其兼證凡五種,夾證凡十種,詳列於後。
白話文:
溫疫傳經的方式和風寒不同:風寒是由外表進入內裏,所以會先影響太陽經,再影響陽明經,接著是少陽經,最後進入胃部;然而溫疫則是由中間道路出表入裏,其傳變取決於哪個經絡的本氣強弱。因此吳又可說:疫邪可能先影響外表再進入內臟,也可能先影響內臟再波及外表,有的隻影響外表,有的隻影響內臟,有的外表症狀比內臟嚴重,有的內臟症狀比外表明顯,有的外表症狀再次出現,有的內臟症狀再次發生,有的外表和內臟症狀同時出現,這就是所謂的九種傳變。
所謂外表症狀,包括發燒、怕冷、頭痛、頭暈、頸部僵硬、背部疼痛、腰疼、腿部、膝蓋、小腿痠痛、自汗、無汗,以及頭部腫脹、面部腫脹、眼睛和耳朵紅腫、頸部腫脹、皮膚出現斑點、皮疹等。所謂內臟症狀,則包含口渴、嘔吐、胸悶、腹部脹滿、腹痛、脅肋脹滿、脅痛、便祕、腹瀉、小便不通、小便黃色、小便赤色、小便刺痛,以及焦躁、胡言亂語、昏迷、舌頭乾燥、舌頭捲縮、舌頭僵硬、口腔咽喉紅腫糜爛等。
在風寒由外表進入內裏的情況下,內臟的症狀必須等到逐漸閉塞鬱積才會形成,因此出現外表症狀時,不一定會同時出現內臟症狀。而且進入內臟後,外表症狀大多會自行消失,所以出現內臟症狀後,通常不會再看到外表症狀。但溫疫是由中間道路出表,因此出現外表症狀時,幾乎都會同時有一兩個內臟症狀,並且多半會伴隨一兩個半表半里的少陽症狀。張仲景所說的:陽明和少陽兩經合併發病,一定會有腹瀉。三陽合併發病,脈象浮大,在手腕上關節上方,只想睡覺,閉上眼睛就會出汗。這些描述都指的是瘟疫,而非風寒。
此外,瘟疫屬於蒸氣,出表入裏並無固定模式,有時進入內臟後,即使使用下法治療,餘邪仍未完全清除,仍有可能再度出表。我曾見過病人在胡言亂語、昏迷後,病情好轉幾天,卻再次出現頭痛發燒,最後從汗液中排出毒素。這就是所謂的外表症狀再次出現,風寒絕對不會如此。更有些病人,所有的下證全部顯現,使用承氣湯後,內臟氣血流通,外表症狀也得到改善,頭痛發燒,通過出汗得以緩解,但過了一陣子,舌頭又變黑,胸部脹滿,腹痛、胡言亂語再次出現,仍需再次使用下法治療才能痊癒。這就是所謂的內臟症狀再次發生,風寒絕對不會如此。
至於外表和內臟症狀分別傳播的情況,風寒十次中僅有一、二次,而瘟疫十次中有六、七次。只要根據傳經的單純或複雜來判斷,一個經絡專門出現一個經絡的症狀,通常是風寒;一個經絡同時出現二、三個經絡的症狀,通常是瘟疫;長期逐漸轉換屬性,通常是風寒;一天內迅速傳播一、二個或二、三個經絡,通常是瘟疫。這樣即使疾病有變化,風寒也不會和瘟疫混淆,瘟疫也不會和風寒混淆,治療自然不會出錯。
如果區別氣味、顏色、舌苔、精神狀態已經很清楚,但使用治療瘟疫的藥物仍然無效,這是因為時疫有獨自發作,也有和其他病症同時出現的情況,因此區別時疫和其他病症很重要。對於和其他病症同時出現的情況,一個人的時疫和另一個人的時疫又有所不同,必須仔細辨別。其兼證共有五種,夾證共有十種,詳細列表如下。 (夾證和兼證的列表未在原文中提供,因此無法翻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