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天章

《廣瘟疫論》~ 卷之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)

1. 一辨氣

風寒氣從外收斂入內,病無臭氣觸人,間有作臭氣者,必待數日轉陽明腑證之時,亦只作腐氣,不作屍氣。

瘟疫氣從中蒸達於外,病即有臭氣觸人,輕則盈於床帳;重則蒸然一室,且專作屍氣,不作腐氣。以人身臟腑、氣血、津液得生氣則香,得敗氣則臭。瘟疫,敗氣也,人受之,自臟腑蒸出於肌表,氣血、津液逢蒸而敗,因敗而溢,溢出有盛衰,充塞有遠近也。五行原各有臭氣:木臊、金腥、心焦、脾香、腎腐。

以臭得其正,皆可指而名之。若瘟疫,乃天地之雜氣,非臊、非腥、非焦、非腐,其觸人不可名狀,非鼻觀精者,不能辨之。試察廁間糞氣與凶地屍氣,自判然矣。

辨之既明,治之毋惑。知為瘟疫而非傷寒,則凡於頭痛、發熱諸表證,不得誤用辛溫發散;於諸里證,當清、當下者,亦不得遲迴瞻顧矣。

2. 二辨色

風寒主收斂,斂則急,面色多繃急而光潔;瘟疫主蒸散,散則緩,面色多鬆緩而垢晦。人受蒸氣則津液上溢於面,頭目之間多垢滯,或如油膩,或如煙燻,望之可憎者,皆瘟疫之色也。一見此色,雖頭痛、發熱,不宜輕用辛熱發散;一見舌黃、煩、渴諸里證,即宜攻下,不可拘於下不厭遲之說。

3. 三辨舌

風寒在表,舌多無苔,即有白苔,亦薄而滑;漸傳入里,方由白而黃,由黃而燥,由燥而黑。

瘟疫一見頭痛、發熱,舌上即有白苔,且厚而不滑;或色兼淡黃;或粗如積粉。若傳經入胃,則兼二、三色,又有白苔即燥與至黑不燥者。大抵疫邪入胃,舌苔頗類風寒,以兼濕之故而不作燥耳。惟在表時,舌苔白厚,異於傷寒。能辨於在表時,不用辛溫發散,入里時,而用清涼攻下,斯得矣。

4. 四辨神

風寒之邪傷人,令人心知所苦而神自清,如頭痛作寒熱之類皆自知之;至傳裡入胃,始神昏譫語。緣風寒為天地正氣,人氣與之乖忤而後成邪,故其氣不昏人神情也。

瘟疫初起,令人神情異常而不知所苦。大概煩躁者居多,或如癡如醉,擾亂驚悸,及問其何所苦,則不自知;即間有神清而能自主者,亦多夢寐不安,閉目即有所見,有所見即譫妄之根。緣瘟疫為天地邪氣,中人人病,中物物傷,故其氣專昏人神情也。

5. 五辨脈

瘟疫之脈,傳變後與風寒頗同,初起時與風寒迥別。

風寒從皮毛而入,一、二日脈多浮,或兼緊、兼緩、兼洪而皆浮。迨傳入里,始不見浮脈,其至數亦清楚而不模糊。

瘟疫從中道而變,自里出表,一、二日脈多沉。迨自里出表,脈始不沉,乃不浮、不沉而數,或兼弦、兼大而皆不浮,其至數則模糊而不清楚。其初起脈沉遲,勿作陰寒斷。沉者,邪在裡也;遲者,邪在陰分也。脈象同於陰寒,而氣色、舌苔、神情,依前諸法辨之,自不同於陰寒。

或數而無力,亦勿作虛視,緣熱蒸氣散,脈不能鼓指,但當解熱,不宜補氣。受病之因有不同,故同脈而異斷也。

6.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氣

風主疏泄,寒主凝泣,二氣雖有不同,然皆冷而不熱。其中人也,鬱而不宣。方其初受在表,均宜溫散,麻黃湯桂枝湯、芎蘇、十神、神術等方,皆散寒之劑,非解熱之劑。

時行之氣屬濕溫二氣合成,熱而不冷。其中人也,立蒸而腐敗。方其初傳在表,即宜涼解,大青龍湯六神通解散九味羌活湯葳蕤湯大羌活湯人參敗毒散,皆解熱之劑,非散寒之劑也。

以解熱之劑治風寒,輕則寒中嘔利,重則厥逆亡陽。以散寒之劑治瘟疫,輕則衄、渴、譫妄,重則枯竭、亡陰。此氣之不可不辨也。

7.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受

風寒從表入里,自皮毛而肌肉,而筋脈,而胸膈,而腸胃,一層漸深一層,不能越此而入彼,故汗不厭早,下不厭遲,為和為解,淺深毫不可紊。以其氣皆屬冷,一層收斂入一層,必待寒化為熱,邪斂入內,方可攻下涼解。否則邪未入里,預用攻利涼解,虛其裡氣,反引表邪內陷,而成結胸、痞利、諸險證也。

時症從口鼻而入,先中中焦,後變九傳。其傳自里出表,雖出表,而里未必全無邪留;經過之半表,未必全無邪干。故下不厭早,汗不厭遲,為和為解,淺深必不可拘。以其氣皆屬熱,熱能作蒸,不必郁變,而此蒸即帶彼熱。當其未出表時,強欲溫表,在始則引毒熱成燎原之勢,為斑、衄、狂、喘諸凶;在末則傷真陰,為枯槁、沉昏、厥逆諸危也。

8. 辨傳經

溫疫傳經與風寒不同:風寒從表入里,故必從太陽而陽明,而少陽,而入胃;若溫疫,則邪從中道而出表入里,惟視人何經本氣之強弱為傳變。故吳又可曰:疫邪有先表后里者,有先里後表者,有但表不里者,有但里不表者,有表勝於里者,有里勝於表者,(二句,吳又可本作有表裡偏勝者一句。)有表而再表者,有里而再里者,有表裡分傳者,此為九傳。

愚按:所謂表者,發熱,惡寒,頭痛,頭眩,項強,背痛,腰疼,腿膝足脛痠痛,自汗,無汗,及頭腫,面腫,耳目赤腫,項腫,發斑,發疹皆是。所謂里者,渴、嘔,胸滿,腹滿、腹痛,脅滿、脅痛,大便不通、大便泄瀉,小便不通、小便黃、赤、澀痛,及煩躁,譫妄,沉昏,舌燥、舌卷、舌強,口咽赤爛皆是。

在風寒從表入里,里證必待漸次閉鬱而成,故見表證,不必兼見里證。且入里之後,表多自解,故見里證之後,不必復見表證。若溫疫本從中道而出表,故見表證時,未有不兼一、二里證者,且未有不兼見一、二半表裡之少陽證者。仲景所云:陽明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。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。皆指瘟疫言,非指風寒言也。

且瘟疫屬蒸氣,出表入里,原自不常,有入里下之而餘邪不盡,仍可出表者。嘗見譫妄昏沉之後,病愈數日,復見頭疼發熱,復從汗解者。此所謂表而再表,風寒必無是也。更有下證全具,用承氣湯後,裡氣通而表亦達,頭痛發熱,得汗而解,移時復見舌黑胸滿,腹痛譫妄,仍待大下而後愈者。此所謂里而再里,風寒必無是也。

若夫表裡分傳之證,風寒十無一、二,疫證十有六、七。但據傳經之專雜以辨之,一經專見一經證者多風寒;一經雜見二、三經證者多疫證;日久漸轉屬者多風寒;一日驟傳一、二經或二、三經者多疫證。則雖病有變態,而風寒不混於疫證,疫證不混於風寒,施治自無訛誤矣。

至若辨氣、辨色、辨舌、辨神俱已清楚,而投之以治疫之藥,復有不效者,則以時疫有獨發,有兼夾他證之故,是以辨時疫異於他證矣。至挾他證者,則此人時疫與彼人時疫又有不同,尤當細辨,其兼證凡五種,夾證凡十種,詳列於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