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廣瘟疫論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氣
風主疏泄,寒主凝泣,二氣雖有不同,然皆冷而不熱。其中人也,鬱而不宣。方其初受在表,均宜溫散,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芎蘇、十神、神術等方,皆散寒之劑,非解熱之劑。
時行之氣屬濕溫二氣合成,熱而不冷。其中人也,立蒸而腐敗。方其初傳在表,即宜涼解,大青龍湯、六神通解散、九味羌活湯、葳蕤湯、大羌活湯、人參敗毒散,皆解熱之劑,非散寒之劑也。
以解熱之劑治風寒,輕則寒中嘔利,重則厥逆亡陽。以散寒之劑治瘟疫,輕則衄、渴、譫妄,重則枯竭、亡陰。此氣之不可不辨也。
白話文:
【辨別時行瘟疫和風寒的不同特性】
風邪主要特徵是導致身體疏鬆與排汗,寒邪則使身體收縮與凝滯,兩者雖然性質不同,但都屬於冷性而非熱性。當它們侵入人體後,會導致氣血鬱結,不易散發。在剛開始感染,症狀還在皮表層的時候,應使用溫暖和散發的藥物來治療,如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芎蘇、十神、神術等方劑,這些都是用於驅除寒邪的藥方,並不是用來解除熱邪的。
時行瘟疫的病氣是由濕邪和溫邪兩種邪氣結合而成,性質為熱而非冷。當它侵入人體,立即會引發高燒和身體機能衰弱。在剛開始感染,病氣還在皮表層的時候,應使用清涼解熱的藥物,如大青龍湯、六神通解散、九味羌活湯、葳蕤湯、大羌活湯、人參敗毒散,這些都是用於解熱的藥方,並不是用來散寒的。
如果用解熱的藥物來治療風寒,輕則可能導致寒入脾胃,出現嘔吐和腹瀉,重則可能導致四肢冰冷,失去陽氣。反之,如果用散寒的藥物來治療瘟疫,輕則可能導致鼻出血、口渴和精神錯亂,重則可能導致體液枯竭,失去陰液。由此可見,對於不同的病氣,我們必須加以辨別,不能混為一談。
2. 辨時行疫癘與風寒異受
風寒從表入里,自皮毛而肌肉,而筋脈,而胸膈,而腸胃,一層漸深一層,不能越此而入彼,故汗不厭早,下不厭遲,為和為解,淺深毫不可紊。以其氣皆屬冷,一層收斂入一層,必待寒化為熱,邪斂入內,方可攻下涼解。否則邪未入里,預用攻利涼解,虛其裡氣,反引表邪內陷,而成結胸、痞利、諸險證也。
時症從口鼻而入,先中中焦,後變九傳。其傳自里出表,雖出表,而里未必全無邪留;經過之半表,未必全無邪干。故下不厭早,汗不厭遲,為和為解,淺深必不可拘。以其氣皆屬熱,熱能作蒸,不必郁變,而此蒸即帶彼熱。當其未出表時,強欲溫表,在始則引毒熱成燎原之勢,為斑、衄、狂、喘諸凶;在末則傷真陰,為枯槁、沉昏、厥逆諸危也。
白話文:
[區別流行性瘟疫與風寒的不同影響]
風寒是由外向內逐漸深入,首先影響皮毛,然後是肌肉,接著是筋脈,再深入至胸膈及腸胃,每一層深入都需逐步進行,無法跨越,因此排汗應越早越好,瀉下則不宜太早,調和或疏解病症,對於程度的掌握絕不能有絲毫混亂。因為這些病氣都是屬於寒性,每一層深入都是進一步收縮,必須等到寒氣轉化為熱氣,病邪深入體內,才能進行攻下或清熱解毒。否則若病邪尚未深入體內,就提前使用攻下或清熱解毒的方法,會使體內正氣虛弱,反而引發表面的病邪深入,形成結胸、痞利等危險病症。
流行性病症是從口鼻進入,首先影響中焦(脾胃),之後可能影響其他部位。病邪由內向外發展,即使已發展到表面,體內未必沒有病邪殘留;在半表半裡的階段,也可能仍有病邪存在。因此瀉下應越早越好,排汗則不宜太早,調和或疏解病症,對於程度的掌握絕不能受限。因為這些病氣都是屬於熱性,熱氣能蒸發,不必等到病邪鬱積變化,蒸發過程中就會帶走熱氣。在病邪未完全發展到表面之前,強烈想要溫暖表面,一開始可能導致毒素熱氣如燎原之火,造成斑疹、鼻血、瘋狂、喘息等惡劣狀況;到了最後,可能傷害真陰(體內陰氣),造成乾枯、昏沈、四肢厥冷等危險情況。
3. 辨傳經
溫疫傳經與風寒不同:風寒從表入里,故必從太陽而陽明,而少陽,而入胃;若溫疫,則邪從中道而出表入里,惟視人何經本氣之強弱為傳變。故吳又可曰:疫邪有先表后里者,有先里後表者,有但表不里者,有但里不表者,有表勝於里者,有里勝於表者,(二句,吳又可本作有表裡偏勝者一句。)有表而再表者,有里而再里者,有表裡分傳者,此為九傳。
愚按:所謂表者,發熱,惡寒,頭痛,頭眩,項強,背痛,腰疼,腿膝足脛痠痛,自汗,無汗,及頭腫,面腫,耳目赤腫,項腫,發斑,發疹皆是。所謂里者,渴、嘔,胸滿,腹滿、腹痛,脅滿、脅痛,大便不通、大便泄瀉,小便不通、小便黃、赤、澀痛,及煩躁,譫妄,沉昏,舌燥、舌卷、舌強,口咽赤爛皆是。
在風寒從表入里,里證必待漸次閉鬱而成,故見表證,不必兼見里證。且入里之後,表多自解,故見里證之後,不必復見表證。若溫疫本從中道而出表,故見表證時,未有不兼一、二里證者,且未有不兼見一、二半表裡之少陽證者。仲景所云:陽明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。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眠睡,目合則汗。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。皆指瘟疫言,非指風寒言也。
且瘟疫屬蒸氣,出表入里,原自不常,有入里下之而餘邪不盡,仍可出表者。嘗見譫妄昏沉之後,病愈數日,復見頭疼發熱,復從汗解者。此所謂表而再表,風寒必無是也。更有下證全具,用承氣湯後,裡氣通而表亦達,頭痛發熱,得汗而解,移時復見舌黑胸滿,腹痛譫妄,仍待大下而後愈者。此所謂里而再里,風寒必無是也。
若夫表裡分傳之證,風寒十無一、二,疫證十有六、七。但據傳經之專雜以辨之,一經專見一經證者多風寒;一經雜見二、三經證者多疫證;日久漸轉屬者多風寒;一日驟傳一、二經或二、三經者多疫證。則雖病有變態,而風寒不混於疫證,疫證不混於風寒,施治自無訛誤矣。
至若辨氣、辨色、辨舌、辨神俱已清楚,而投之以治疫之藥,復有不效者,則以時疫有獨發,有兼夾他證之故,是以辨時疫異於他證矣。至挾他證者,則此人時疫與彼人時疫又有不同,尤當細辨,其兼證凡五種,夾證凡十種,詳列於後。
白話文:
溫疫傳經的方式和風寒不同:風寒是由外表進入內裏,所以會先影響太陽經,再影響陽明經,接著是少陽經,最後進入胃部;然而溫疫則是由中間道路出表入裏,其傳變取決於哪個經絡的本氣強弱。因此吳又可說:疫邪可能先影響外表再進入內臟,也可能先影響內臟再波及外表,有的隻影響外表,有的隻影響內臟,有的外表症狀比內臟嚴重,有的內臟症狀比外表明顯,有的外表症狀再次出現,有的內臟症狀再次發生,有的外表和內臟症狀同時出現,這就是所謂的九種傳變。
所謂外表症狀,包括發燒、怕冷、頭痛、頭暈、頸部僵硬、背部疼痛、腰疼、腿部、膝蓋、小腿痠痛、自汗、無汗,以及頭部腫脹、面部腫脹、眼睛和耳朵紅腫、頸部腫脹、皮膚出現斑點、皮疹等。所謂內臟症狀,則包含口渴、嘔吐、胸悶、腹部脹滿、腹痛、脅肋脹滿、脅痛、便祕、腹瀉、小便不通、小便黃色、小便赤色、小便刺痛,以及焦躁、胡言亂語、昏迷、舌頭乾燥、舌頭捲縮、舌頭僵硬、口腔咽喉紅腫糜爛等。
在風寒由外表進入內裏的情況下,內臟的症狀必須等到逐漸閉塞鬱積才會形成,因此出現外表症狀時,不一定會同時出現內臟症狀。而且進入內臟後,外表症狀大多會自行消失,所以出現內臟症狀後,通常不會再看到外表症狀。但溫疫是由中間道路出表,因此出現外表症狀時,幾乎都會同時有一兩個內臟症狀,並且多半會伴隨一兩個半表半里的少陽症狀。張仲景所說的:陽明和少陽兩經合併發病,一定會有腹瀉。三陽合併發病,脈象浮大,在手腕上關節上方,只想睡覺,閉上眼睛就會出汗。這些描述都指的是瘟疫,而非風寒。
此外,瘟疫屬於蒸氣,出表入裏並無固定模式,有時進入內臟後,即使使用下法治療,餘邪仍未完全清除,仍有可能再度出表。我曾見過病人在胡言亂語、昏迷後,病情好轉幾天,卻再次出現頭痛發燒,最後從汗液中排出毒素。這就是所謂的外表症狀再次出現,風寒絕對不會如此。更有些病人,所有的下證全部顯現,使用承氣湯後,內臟氣血流通,外表症狀也得到改善,頭痛發燒,通過出汗得以緩解,但過了一陣子,舌頭又變黑,胸部脹滿,腹痛、胡言亂語再次出現,仍需再次使用下法治療才能痊癒。這就是所謂的內臟症狀再次發生,風寒絕對不會如此。
至於外表和內臟症狀分別傳播的情況,風寒十次中僅有一、二次,而瘟疫十次中有六、七次。只要根據傳經的單純或複雜來判斷,一個經絡專門出現一個經絡的症狀,通常是風寒;一個經絡同時出現二、三個經絡的症狀,通常是瘟疫;長期逐漸轉換屬性,通常是風寒;一天內迅速傳播一、二個或二、三個經絡,通常是瘟疫。這樣即使疾病有變化,風寒也不會和瘟疫混淆,瘟疫也不會和風寒混淆,治療自然不會出錯。
如果區別氣味、顏色、舌苔、精神狀態已經很清楚,但使用治療瘟疫的藥物仍然無效,這是因為時疫有獨自發作,也有和其他病症同時出現的情況,因此區別時疫和其他病症很重要。對於和其他病症同時出現的情況,一個人的時疫和另一個人的時疫又有所不同,必須仔細辨別。其兼證共有五種,夾證共有十種,詳細列表如下。 (夾證和兼證的列表未在原文中提供,因此無法翻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