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腎臟脈病虛實

腎象水,旺於冬。其脈如石而沉,其候耳,其聲呻,其臭腐,其味鹹,其液唾,其養骨,其色黑,其神志。足少陰其經也,與膀胱合。膀胱為腑主表,腎為臟主裡。腎氣盛,為志有餘,則病腹脹,飧泄,體腫,喘咳,汗出憎風,面目黑,小便黃,是腎氣之實也,則宜瀉之。腎氣不足,則厥,腰背冷,胸內痛,耳鳴苦聾,是為腎氣之虛也,則宜補之。

腎病者,腹大,體腫,喘咳,汗出憎風;虛則胸中痛。於四時,病在腎,愈在春;春不愈,甚於長夏;長夏不死,持於秋,起於冬。於日,愈於甲乙;甲乙不愈,甚於戊己;戊己不死,持於庚辛,起於壬癸。無犯塵垢,無衣炙衣。

於時,夜半慧,日中甚,下晡靜。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鹹以泄之,苦以補之。

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。腎脈來,如引葛,按之益堅,曰腎病。腎屬水,其脈大緊,身無痛,形不瘦,不能食,善驚悸,以心萎者死。冬腎水旺,其脈沉濡而滑,名曰平脈也。反得浮大而緩者,是脾之乘腎,土之剋水,為大逆不治。反得浮澀而短者,是肺乘腎,母之歸子,為虛邪,雖病可治。反得弦細而長者,是肝之乘腎,子之乘母,為實邪,雖病自愈。反得浮大而洪者,是心之乘腎,火之淩水,雖病不死。

死腎脈來,發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曰腎死。冬胃微石曰平,胃少石多曰腎病。但石無胃氣死,石而有鉤曰夏病,鉤甚曰今病。藏真下於腎,藏骨髓之氣。

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彈石,辟辟然,其色黃黑不澤,毛折乃死。

諸真臟脈見者,皆不治。

白話文:

[腎臟疾病虛實的情況]

腎臟就像水一樣運作,它在冬季最旺盛。腎臟的脈象像石頭一樣沉穩。它影響耳朵的健康,其特徵聲音是呻吟,特有的氣味是腐敗的氣味,味道是鹹的,分泌的液體是唾液,它滋養骨頭,顏色是黑色,精神狀態與意志力有關,主要的經絡是足少陰經,與膀胱相配合。膀胱作為腑,主管外在,腎臟作為臟,主管內在。

當腎氣旺盛,意志力過剩,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、餐後腹瀉、身體腫脹、喘息咳嗽、出汗怕風、臉色發黑、小便黃,這是腎氣實的症狀,應採取瀉法治療。如果腎氣不足,可能出現四肢冰冷、腰背冷、胸部內痛、耳鳴聽力下降,這是腎氣虛的表現,應採取補法治療。

腎臟疾病患者可能有腹部腫大、身體腫脹、喘息咳嗽、出汗怕風的症狀;如果是腎虛,可能會感到胸部疼痛。在四季中,腎臟疾病易在春季康復,若春季未康復,夏季病情會加重,但即使夏季病情未好轉,秋季仍能維持,冬季可以開始康復。在一天中,病情在半夜最輕,中午最重,下午較為平靜。

要使腎臟強健,應多吃苦味食物來鞏固它,鹽味食物可以調節它,苦味食物可以補充它。

腎臟部位位於左手腕關節後的尺骨處。腎臟的脈象如果像拉扯葛藤一樣,越按越堅硬,這表示腎臟有病。腎臟屬水,如果脈象大且緊繃,身體沒有疼痛,形體未消瘦,卻無法進食,容易驚恐心悸,心臟衰弱的話,可能會死亡。冬季腎臟功能最強,脈象沉穩而滑順,稱為正常的脈象。如果脈象反而浮大而緩慢,是脾臟影響腎臟,土剋制水,這種情況非常危險,難以治療。如果脈象反而浮澀而短促,是肺臟影響腎臟,母親對孩子的影響,這種情況屬於虛邪,雖然生病,但可以治療。如果脈象反而弦細而長,是肝臟影響腎臟,孩子對母親的影響,這種情況屬於實邪,雖然生病,但可以自行康復。如果脈象反而浮大而洪亮,是心臟影響腎臟,火克水,雖然生病,但不會死亡。

當腎臟的脈象像繩子被拉斷一樣,或像彈擊石頭一樣,表示腎臟衰竭。冬季胃部脈象微弱而沉穩,是正常的脈象;如果胃部脈象太沉穩,表示腎臟有病;如果只有沉穩的脈象,而沒有正常的胃氣,表示病情嚴重;如果沉穩的脈象中帶有柔和的脈象,表示夏季病情可能加劇;如果柔和的脈象太明顯,表示現在病情已經很嚴重。腎臟儲存骨髓的精氣。

真正的腎臟脈象到來,脈搏強烈而突然消失,像彈擊石頭一樣,顏色泛黃泛黑,毫無光澤,皮膚失去彈性,表示腎臟衰竭。

當真正的臟器脈象出現,都表示病情無法治癒。

2. 膽經虛實病候

膽象木,旺於春,足少陽其經也。肝之腑也,謀慮出焉。諸腑臟皆取決斷於膽。

其氣盛為有餘,則病腹內冒冒不安,身軀習習,是為膽氣之實也,則宜瀉之。

膽氣不足,其氣上嗌而口苦,善太息,嘔宿汁,心下淡淡如人將捕之,嗌中介介數睡,是為膽氣之虛也,則宜補之。

白話文:

膽就像木頭一樣,春天時會特別旺盛。這是足少陽膽經的範疇,也是肝臟的附屬器官,所有的謀略思考都由此產生。各個臟腑的決策都要參考膽的狀態。

當膽的功能過於強盛,表示膽氣過剩,會導致腹部感覺悶悶不適,身體有種被微風吹拂的感覺,這就是膽氣過盛的情況,應該要適當的調節減輕。

反之,如果膽氣不足,膽的氣會上升到咽喉,使人口中感到苦澀,常會嘆息,甚至嘔吐出隔夜的食物,心下有種空虛感,好像隨時有人要來抓你,喉嚨有異物感,且容易疲倦想睡,這就是膽氣不足的表現,應該要進行滋補。

3. 小腸虛實病候

小腸象火,旺於夏,手太陽其經也,心之腑也。水液之下行為溲便者,流於小腸。其氣盛為有餘,則病小腸熱,焦竭乾澀,小腹䐜脹,是為小腸之氣實也,則宜瀉之;小腸不足,則寒氣客之,腸病驚跳不言,乍來乍去,是為小腸氣之虛也,則宜補之。

白話文:

小腸的功能像火一樣,夏季時特別活躍。它屬於手太陽經,也是心臟的腑。身體水分向下排泄形成尿液的部分,會在小腸中運作。如果小腸的功能過度旺盛,顯示小腸內熱能過多,就會導致小腸熱,使內部乾燥且不通暢,造成小腹腫脹,這就是小腸氣實的情況,應採用瀉法來調節。

反之,如果小腸功能不足,就會讓寒氣侵入,可能導致腸道出現驚跳現象、無法正常說話,這種情況時好時壞,這就是小腸氣虛的表現,應採用補法來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