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胃經虛實病候
胃象土。旺於長夏。足陽明其經也。脾之腑也。為水穀之海。諸臟腑皆受水穀之氣於胃。氣盛有餘。則病腹䐜脹。氣滿。是為胃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。胃氣不足。則飢而不受水穀。飧泄嘔逆。是為胃氣之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胃脈實則脹虛。則泄。關脈滑。胃內有寒。脈滑為實。氣滿不欲食。關脈浮。積熱在胃內。
白話文:
胃的功能像土壤一般,於夏季末時最旺盛。足陽明胃經是它的經絡,也是脾臟的腑。胃是水穀之海,各臟腑都從胃接受水穀之氣。如果胃氣過盛,就會出現腹部脹滿、氣滿的症狀,這是胃氣實的情況,應該採用瀉法治療。若胃氣不足,人會感到飢餓但卻無法進食,或出現餐後即瀉、嘔吐等症狀,這是胃氣虛的情況,應該採用補法治療。胃的脈象實則腹部脹滿,脈象虛則易發生腹瀉。關部脈象滑,表示胃內有寒。脈象滑表示實證,胃氣過盛,不想吃東西。關部脈象浮,表示胃內有積熱。
2. 大腸虛實病候
大腸象金。旺於秋。手陽明其經也。肺之腑也。為傳導之官。變化糟粕出焉。氣盛為有餘。則病腸內切痛。如錐刀刺無休息。腰背寒痹攣急。是為大腸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。大腸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善泄。是大腸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診其右手寸口脈。手陽明經也。脈浮則為陽。陽實者大腸實也。苦腸切痛。如錐刺無休息時。
白話文:
【大腸虛實病狀】
大腸象徵金屬,秋季是其最旺盛的季節。它屬於手陽明經,是肺臟的對應腑器,負責將食物殘渣轉化並排出體外,是消化系統中的傳導器官。
當大腸氣血過盛,表示體內能量過多,會導致腸胃劇烈疼痛,像被銳利的刀子不斷刺著,一刻不得安寧。此外,還可能伴隨腰部和背部的寒冷、痠痛及肌肉緊繃等症狀,這就是大腸氣過盛的情況,治療上應採用瀉法來調整。
反之,如果大腸氣血不足,體內寒氣容易入侵,造成頻繁腹瀉,這顯示大腸氣虛,治療上應採用補法來調理。
在診斷上,可以透過診察右手的寸口脈來瞭解大腸狀況,因為這正是手陽明經的脈象。如果脈象呈現浮動狀態,代表體內陽氣過盛,即大腸功能過強。病人會感受到腸胃劇烈疼痛,像被銳利的刀子不斷刺著,且這種疼痛不會間歇。
3. 膀胱經虛實病候
膀胱象水。旺於冬。足太陽其經也。腎之腑也。五穀五味之津液。悉歸於膀胱。氣化。分入血脈。以成骨髓也。而津液之餘者入胞。則為小便。其氣盛為有餘。則病熱。胞澀小便不通。小腹偏腫痛。是為膀胱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胞滑。小便數而多也。面色黑。是膀胱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
白話文:
膀胱就像一個儲水的器官,在冬季時功能最旺盛。它是足太陽經的一部分,也是腎臟的附屬器官。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五穀和五味的營養成分,最終都會轉化為津液,匯集到膀胱。在這裡,這些津液會經過氣化作用,分配進入血液和脈絡,進一步形成骨髓。而那些多餘的津液會進入胞宮,成為尿液。如果膀胱內的氣力過剩,即為氣有餘,這時就會產生熱症,導致胞宮變得乾澀,小便不暢,小腹部也會出現脹痛,這就是膀胱氣實的病症。對於這種情況,治療方式應以清瀉膀胱氣為主。
相反的,如果膀胱氣力不足,寒氣就會侵入,使胞宮變得滑潤,小便頻繁且量多,臉色也會顯得晦暗,這就是膀胱氣虛的表現。對於這種情況,治療方式應以補充膀胱氣為主。
4. 三焦虛實病候
三焦者,上焦、中焦、下焦是也。
上焦之氣,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貫鬲,布胸內,走腋,循太陰之分而行,上至舌,下至足陽明,常與營衛俱行,主納而不出也。
中焦之氣,亦並於胃口,出上焦之後,此受氣者,泌糟粕,承津液,化為精微,上注於肺脈,乃化而為血,主不上不下也。
下焦之氣,別迴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,主出而不納,故水穀常並居於胃,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。
謂此三氣,焦乾水穀,分別清濁,故名三焦。三焦為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
三焦氣盛為有餘,則脹,氣滿於皮膚內,輕輕然而不牢,或小便澀,或大便難,是為三焦之實也,則宜瀉之。
三焦之氣不足,則寒氣客之,病遺尿,或瀉利,或胸滿,或食不消,是三焦之氣虛也,則宜補之。
診其寸口脈遲,上焦有寒;尺脈遲,下焦有寒;尺脈浮者,客陽在下焦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人體三焦的運作和疾病徵候。三焦指的是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
上焦的功能,源自胃的上端,經過咽喉貫穿膈肌,分佈於胸部,沿著腋下行走,跟隨手太陰肺經的路線運行,上達舌頭,下至腳部的足陽明胃經,通常會跟隨營氣和衛氣一起運行,主要功能在於接受物質而非排出。
中焦的功能,同樣源自胃部,位於上焦之下,這裡接收的物質會被分解,將糟粕排出,保留津液,轉化為精華,向上注入肺脈,然後轉化為血液,它的功能在於既不完全上達也不完全下排。
下焦的功能,則是從回腸分支,注入膀胱進行滲透,主要功能在於排出物質而不接受,因此水和食物常在胃中混合,形成糟粕後一起下達至大腸。
這三個部位的氣能,可以蒸煮食物,分別清濁,所以被稱為三焦。三焦是食物和水分的通道,也是氣能的起始和終點。
當三焦的氣能過盛,代表有過剩的情況,身體會感到脹滿,皮膚內部充滿氣感,但觸感卻輕微且不穩固,可能伴隨小便困難或大便不便,這是三焦的實症,應該採取瀉法治療。
如果三焦的氣能不足,寒氣就會入侵,可能導致頻尿,或腹瀉,或胸口飽脹,或消化不良,這是三焦的虛症,應採取補法治療。
如果測量寸口脈搏發現脈搏緩慢,表示上焦有寒;如果測量尺脈發現脈搏緩慢,表示下焦有寒;如果尺脈浮動,表示有外來的陽氣在下焦。
5. 五臟補瀉主治例
肝虛者。陳皮、生薑之類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腎者肝之母也。以熟地、黃柏補之。如無他症。六味地黃丸主之。實則白芍瀉之。如無他症。瀉青丸主之。實則瀉其子。以甘草瀉心湯主之。心者肝之子也。
心虛者。炒鹽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肝者心之母。生薑補之。如無他症。以安神丸主之。實則甘草瀉之。如無他症。重則瀉心湯。輕則導赤散主之。
脾虛者。甘草、大棗之類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心乃脾之母。以炒鹽補之。實則瀉其子。肺乃脾之子。以桑白皮主之。又云。實則黃連、枳實瀉之。如無他症。益黃散主之。
肺虛者。五味子補之。實則桑白皮瀉之。如無他症。阿膠散。虛則補其母。脾乃肺之母。以甘草、大棗補脾。實則瀉其子。腎乃肺之子。以澤瀉瀉腎。
腎虛者。熟地、黃柏補之。腎無實不可瀉。錢仲陽止有補腎地黃丸。無瀉腎藥。虛則補其母。肺乃腎之母。以五味子補肺。
白話文:
[五臟補瀉主治例]
當肝臟功能不足時,我們可以使用陳皮和生薑這類食材來滋補。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腎臟是肝臟的母親,因此可用熟地和黃柏來補腎,間接滋補肝臟。若無其他病症,六味地黃丸是主要的治療方式。若肝臟功能過盛,則可使用白芍來調節。若無其他病症,瀉青丸為主要的治療方式。肝臟過盛也可通過調節其子臟-心臟來達到平衡,可使用甘草瀉心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當心臟功能不足,可以用炒鹽來滋補。同樣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肝臟是心臟的母親,因此可使用生薑來補肝,間接滋補心臟。若無其他病症,安神丸為主要治療方式。若心臟功能過盛,則可使用甘草來調節。若無其他病症,嚴重情況下會使用重則瀉心湯,較輕微的情況則使用導赤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當脾臟功能不足,我們可以使用甘草和大棗這類食材來滋補。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心臟是脾臟的母親,因此可用炒鹽來補心,間接滋補脾臟。若脾臟功能過盛,則可通過調節其子臟-肺臟來達到平衡,可使用桑白皮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另一種說法是,若脾臟功能過盛,則可使用黃連和枳實來調節。若無其他病症,益黃散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當肺臟功能不足,五味子可以作為滋補的選擇。若肺臟功能過盛,則可使用桑白皮來調節。若無其他病症,阿膠散為主要治療方式。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脾臟是肺臟的母親,因此可使用甘草和大棗來補脾,間接滋補肺臟。若肺臟功能過盛,則可通過調節其子臟-腎臟來達到平衡,可使用澤瀉來調節腎臟。
當腎臟功能不足,熟地和黃柏可以作為滋補的選擇。腎臟沒有過盛的狀況,所以不需瀉腎。在錢仲陽的醫學理論中,只有補腎地黃丸,並無瀉腎的藥物。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肺臟是腎臟的母親,因此可使用五味子來補肺,間接滋補腎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