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卷一
2. 醫說
大哉醫乎。其來遠矣。肇自開闢。厥初生民。有壽夭則有札瘥。有札瘥則有醫藥。故神農嘗百草。黃帝注內經。伊尹作湯液。雷公制炮炙。與夫著書立言垂世者。若內經。其言深而要。其旨邃以宏。其考辯信而有徵。實為醫家之祖。下此則秦越人和緩者。緩獨能知晉侯之膏肓。
而未有著述。惟越人所著八十一難經。則皆發明內經之旨。又下此則淳于意華佗。佗之熊經鴟顧。固亦導引家之一術。至於刳腹背湔腸胃而去疾。則誠精於技矣。意之醫狀。司馬遷備志之。又下此則張機之金匱玉函經及傷寒諸論。誠千古不刊之妙典。第詳於六氣之所傷。而於嗜欲飲食疲勞之所致者。
略而不議。又下此則王叔和。篡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。敘陰陽內外。辨三部九候。分人迎氣口。條陳十二經絡。洎夫三焦五臟六腑之病。最為著明。又下此則巢元方病源候論。似不為無所見者。但論風寒。而不著濕熱之篇。乃其失也。又下此則王冰推五運六氣之變。撰為天元玉策。
周詳切密亦人之所難。苟泥之。則局滯而不通矣。又下此則孫思邈王燾。思邈以絕人之識。操慈仁惻隱之心。其敘千金方翼。及粗工害人之禍。至為憤切。後人稍闖其藩垣。亦足以其術鳴。但不制傷寒之書。或不能無遺憾也。燾雖闡明外臺秘要。所言症治方藥灼灸之詳。頗有所祖述。
然謂針能殺生人。不能起死人者。則一偏之見也。又下此則錢乙龐安時許叔微。叔微具在準繩尺寸之中。而無所發明。安時雖能出奇應變。而終未離於範圍。二人皆得張機之粗者也。惟乙深造機之閫奧。而擷其精華。建五臟之方。各隨所宜。謂肝有相火。則有瀉而無補。腎為真水。
則有補而無瀉。皆啟內經之秘。尤知者之所取法。奈世知乙之淺。其遺書散亡。由於閻孝忠所集居多。孝忠之意。初非乙之本真也。又下此則上谷張元素。河間劉完素。睢水張從政。元素之與完素。雖設為奇夢異人。以神其授受。實聞乙之風而興起者焉。若從政則又宗乎完素者也。
元素以古方今病決不能相值。治病一切不以方故其書亦不傳。其有存於今者。皆後來之所附會。其學則東垣李杲深得之。杲推明內外二傷。而多注意於補脾土之設。蓋以土為一身之主。土平則諸臟平矣。從政以汗吐下三法。風寒暑濕燥火六門。為醫之關鍵。其治多攻利。不善學者殺人。
完素論風火之病。本內經論病機氣宜一十九條。著為原病式。闡奧探微。有非大觀官局諸醫所可彷彿究其設施。則不越攻補二者之間也。近代名醫。若吳中羅益。滄州呂復。皆承東垣之餘緒。武林羅知悌。丹溪朱彥修。各挹完素之流風。又若臺之朱佐。越之滑壽。慈溪王節齋。
餘杭陶節庵。吳郡薛立齋。咸有著述。未易枚舉。嗟夫。自內經以來。醫書汗牛充棟。不為不多。蓋醫之有內經。猶儒道之六經。無所不備。後賢著述。若仲景東垣河間丹溪四子之說。可謂醫書之全備。猶學庸論孟為六經之階梯。不可缺者也。故曰外感法仲景。內傷法東垣。
白話文:
[醫學談],內容如下:
醫學真偉大啊,它的起源十分久遠,從人類初現,有了長短壽命,就有了疾病與康復,有了疾病康復,就有了醫藥。所以神農嘗試了各種植物,黃帝編寫了《內經》,伊尹創作了湯劑,雷公發明瞭炮製方法。還有那些留下著作,影響後世的人,如《內經》內容深奧且精要,思想深邃宏大,考察辨析真實可信,實在是醫學的始祖。之後,有秦越人和和緩,和緩獨自知道晉侯的病情嚴重,但沒有留下著作。只有秦越人所著的《八十一難經》發揚了《內經》的思想。再後面,淳于意和華佗,華佗的仿熊鷹動作養生法,也是導引養生的一種方法。至於剖腹洗腸去除疾病的技術,確實技藝精湛。淳于意的醫學成就,司馬遷有詳細記錄。再後來,有張機的《金匱玉函經》和《傷寒論》,確是千古不朽的醫學經典。只不過它們詳細描述了六氣對人體的傷害,對於由飲食、勞累引起的疾病卻略過不提。
再後來,有王叔和,他編輯了岐伯、華佗等人的書籍成為《脈經》,敘述了陰陽內外,辨別了三部九候,分類了人迎氣口,詳細地陳述了十二經絡,以及三焦、五臟、六腑的病症,最為顯著明確。再後面,有巢元方的《病源候論》,似乎也有獨到見解,但只論述風寒,並未提及濕熱,這就是他的不足。再後面,有王冰推演了五運六氣的變化,撰寫為《天元玉策》,內容詳盡且貼切,但若死板地遵照,就會變得呆滯不通。
再後面,有孫思邈和王燾,孫思邈有超凡的見識,懷有慈悲惻隱之心,他在敘述《千金方》及其補充時,對粗魯醫生危害人的行為表達極度憤慨。後人稍微突破他的框架,也能以其醫術聞名。但他沒有編寫關於傷寒的書籍,或許會有些遺憾。王燾雖然闡明瞭《外臺祕要》,詳細描述了病症治療、方藥、灸法,但認為針灸只能致人死亡,不能救活死人,這是片面的觀點。
再後面,有錢乙、龐安時和許叔微。許叔微的理論都在標準範圍內,沒有創新。龐安時雖然能夠靈活應變,但最終未能脫離框架。這兩人都只是得到了張機的部分知識。唯有錢乙深入理解張機的精髓,汲取其精華,建立五臟的治療方案,各適其所。他認為肝臟有相火,應當清瀉而非滋補;腎臟是真水,應當滋補而非清瀉。這些都是啟發自《內經》的祕密,值得後人學習借鑒。可惜世人只看到錢乙的表面,他的著作大多散佚,由閻孝忠收集整理,但閻孝忠的理解並非錢乙的真正意圖。
再後面,有上谷的張元素,河間的劉完素,睢水的張從政。張元素和劉完素雖然設置奇夢異人的情節,以神化他們的傳承,實際上他們是受到錢乙的影響而興起的。張從政則是劉完素的追隨者。張元素認為古方無法應對現代疾病,因此他治病完全不用古方,所以他的書籍也未能傳世。現在留存的,都是後人附會的。他的學術被東垣李杲深刻領悟。李杲推廣內外傷的概念,特別注重補脾土的設置。因為他認為脾土是身體的根本,脾土平衡,其他臟器也會平衡。張從政以汗吐下三法,風寒暑濕燥火六門,作為醫學的關鍵,他的治療多用攻伐,不擅長學習的人會導致病人死亡。劉完素討論風火之病,基於《內經》中論述的十九條病機和氣宜,寫了《原病式》,闡釋奧妙,探究微細,遠非當時宮廷御醫所能理解和模仿。然而,他的治療方法不過是在攻伐和滋補之間徘徊。
近代著名醫生,如吳中的羅益,滄州的呂復,都繼承了東垣的遺風。武林的羅知悌,丹溪的朱彥修,各自吸收了劉完素的影響。再如台州的朱佐,越州的滑壽,慈溪的王節齋,餘杭的陶節庵,吳郡的薛立齋,都有著作,不勝枚舉。唉,從《內經》以來,醫書堆積如山,數量眾多。醫學有《內經》,就像儒家有六經,無所不包。後代賢者的著作,如張仲景、東垣、河間、丹溪四位的學說,可以說是醫學的全面呈現,就像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是六經的入門階段,不可或缺。因此,外感病遵循張仲景,內傷病遵循東垣,熱性疾病使用河間的理論,複雜疾病使用丹溪的理論。然而,《素問》討論病因,《本草》記載藥物性質,《脈訣》詳細描述病症的來源,《運氣》根據天象預測疾病,這些都貫穿於《內經》之中,構成了醫學的完整體系。這是千古不變的定論,確實是萬世師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