龔廷賢

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胃經虛實病候

胃象土。旺於長夏。足陽明其經也。脾之腑也。為水穀之海。諸臟腑皆受水穀之氣於胃。氣盛有餘。則病腹䐜脹。氣滿。是為胃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。胃氣不足。則飢而不受水穀。飧泄嘔逆。是為胃氣之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胃脈實則脹虛。則泄。關脈滑。胃內有寒。脈滑為實。氣滿不欲食。關脈浮。積熱在胃內。

2. 大腸虛實病候

大腸象金。旺於秋。手陽明其經也。肺之腑也。為傳導之官。變化糟粕出焉。氣盛為有餘。則病腸內切痛。如錐刀刺無休息。腰背寒痹攣急。是為大腸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。大腸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善泄。是大腸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診其右手寸口脈。手陽明經也。脈浮則為陽。陽實者大腸實也。苦腸切痛。如錐刺無休息時。

3. 膀胱經虛實病候

膀胱象水。旺於冬。足太陽其經也。腎之腑也。五穀五味之津液。悉歸於膀胱。氣化。分入血脈。以成骨髓也。而津液之餘者入胞。則為小便。其氣盛為有餘。則病熱。胞澀小便不通。小腹偏腫痛。是為膀胱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胞滑。小便數而多也。面色黑。是膀胱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

4. 三焦虛實病候

三焦者。上焦中焦下焦是也。上焦之氣。出於胃上口。並咽以貫鬲。布胸內。走腋。循太陰之分而行。上至舌。下至足陽明。常與營衛俱行。主納而不出也。中焦之氣。亦並於胃口。出上焦之後。此受氣者。泌糟粕。承津液。化為精微。上注於肺脈。乃化而為血。主不上不下也。

下焦之氣。別迴腸。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主出而不納。故水穀常並居於胃。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。謂此三氣。焦乾水穀。分別清濁。故名三焦。三焦為水穀之道路。氣之所終始也。三焦氣盛為有餘。則脹。氣滿於皮膚內。輕輕然而不牢。或小便澀。或大便難。是為三焦之實也。

則宜瀉之。三焦之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病遺尿。或瀉利。或胸滿。或食不消。是三焦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診其寸口脈遲。上焦有寒。尺脈遲。下焦有寒。尺脈浮者。客陽在下焦。

5. 五臟補瀉主治例

肝虛者。陳皮生薑之類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腎者肝之母也。以熟地黃柏補之。如無他症。六味地黃丸主之。實則白芍瀉之。如無他症。瀉青丸主之。實則瀉其子。以甘草瀉心湯主之。心者肝之子也。

心虛者。炒鹽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肝者心之母。生薑補之。如無他症。以安神丸主之。實則甘草瀉之。如無他症。重則瀉心湯。輕則導赤散主之。

脾虛者。甘草、大棗之類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心乃脾之母。以炒鹽補之。實則瀉其子。肺乃脾之子。以桑白皮主之。又云。實則黃連枳實瀉之。如無他症。益黃散主之。

肺虛者。五味子補之。實則桑白皮瀉之。如無他症。阿膠散。虛則補其母。脾乃肺之母。以甘草、大棗補脾。實則瀉其子。腎乃肺之子。以澤瀉瀉腎。

腎虛者。熟地、黃柏補之。腎無實不可瀉。錢仲陽止有補腎地黃丸。無瀉腎藥。虛則補其母。肺乃腎之母。以五味子補肺。

6. 十二經絡

(徑而直者為經支而橫者為絡)

手太陰之脈。起於中焦。下絡大腸。還循胃口。上鬲屬肺。從肺系橫出腋下。下循臑內。行少陰心主之前。下肘中。循臂內上骨下廉。入寸口上循魚際。出大指之端。其支者。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。出其端。次注手陽明。

手陽明之脈。起於大指次指之端。循指上廉。出合谷兩骨之間。上入兩筋之中。循臂上廉。入肘外廉。上臑外前廉。上肩出髃骨之前廉。上出於柱骨之會上。下入缺盆。絡肺。下鬲屬大腸。其支者。從缺盆上頸貫頰。下入下齒中。還出挾口。交人中。左之右。右之左。上挾鼻孔。次注足陽明。

足陽明之脈。起於鼻交頞中。旁約太陽之脈。下循鼻外。入上齒中。還出挾口。循唇。下交承漿。卻循頤後下廉。出大迎。循頰車。上耳前。過客主人。循髮際至額顱。其支者。從大迎前下人迎。循喉嚨。入缺盆。下鬲屬胃絡脾。其直者。從缺盆下乳內廉。下挾臍。入氣街中。

其支者。起於胃口。下循腹裡。下至氣街中而合。以下髀關。抵伏兔。下膝臏中。下循脛外廉。下足跗。入中指內間。其支者。下廉三寸而別。下入中指外間。其支者。別跗上。入大指間。出其端。次注足太陰。

足太陰之脈。起於大指之端。循指內側白肉際。過核骨後。上內踝前廉。上腨內。循脛骨後。交出厥陰之前。上膝股內前廉。入腹。屬脾絡胃。上鬲挾咽。連舌本。散舌下。其支者。復從胃別上鬲。注心中。次注手少陰。

手少陰之脈。起於心中。出屬心系。下鬲絡小腸。其支者。從心系上挾咽。系目系。其直者。復從心系卻上肺。下出腋下。下循臑內後廉。行太陰心主之後。下肘內。循臂內後廉。抵掌後銳骨之端。入掌內後廉。循小指之內。出其端。次注手太陽。手太陽之脈。起於小指之端。

循手外側。上腕。出踝中直上。循臂骨下廉。出肘內側兩筋之間。上循臑外後廉。出肩解。繞肩胛。交肩上。入缺盆。絡心。循咽下鬲。抵胃屬小腸。其支者。從缺盆循頸上頰。至目銳眥。卻入耳中。其支者。別頰上䪼。抵鼻。至目內眥。斜絡於顴。次注足太陽。

足太陽之脈。起於目內眥。上額交顛。其支者。從顛至耳上角。其直者。從顛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循肩膊內。挾脊抵腰中。入循膂。絡腎屬膀胱。其支者。從腰中下挾脊貫臀。入膕中。其支者。從膊內左右別下。貫胛。挾脊內。過髀樞。循髀外。從後廉下合膕中。以下貫腨內。出外踝之後。循京骨。至小指外側。次注足少陰。

足少陰之脈。起於小指之下。斜趨足心。出於然谷之下。循內踝之後。別入跟中。以上腨內。出膕內廉。上股內後廉。貫脊屬腎。絡膀胱。其直者。從腎上貫肝鬲。入肺中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其支者。從肺出絡心。注胸中。次注手厥陰。

手厥陰之脈。起於胸中。出屬心包絡。下鬲。歷絡三焦。其支者。從胸出脅。下腋三寸。上抵腋。下循臑內。行太陰少陰之間。入肘中。循臂內。入掌中。循中指出其端。其支者。從掌中循小指次指。出其端。次主手少陽。

手少陽之脈。起於小指次指之端。上出兩指之間。循手表腕。出臂外兩骨之間。上貫肘。循臑外上肩。交出足少陽之後。入缺盆。布膻中。散絡心包。下鬲。循屬三焦。其支者。從膻中。上出缺盆。上項。系耳後。直上。出耳上角。以屈下頰抵䪼。其支者。從耳後入耳中。出走耳前。過客主人前。交頰。至目銳眥。次注足少陽。

足少陽之脈。起於目銳眥。上抵頭角。下耳後。循頸。行手少陽之前。至肩上。卻交出手少陽之後。入缺盆。其支者。從耳後入耳中。出走耳前。至目銳眥後。其支者。別銳眥。下大迎。合於手少陽。抵於䪼下。加頰車。下頸。合缺盆。以下胸中。貫鬲絡肝屬膽。循脅裡。出氣街。

繞毛際。橫入髀厭中。其直者。從缺盆下腋。循胸過季脅。下合髀厭中。以下循髀陽。出膝外廉。下外輔骨之前。直下抵絕骨之端。下出外踝之前。循足跗上。入小指次指之間。其支者。別跗上入大指之間。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。還貫爪甲。出三毛。次注足厥陰。

足厥陰之脈。起於大指叢毛之際。上循足跗上廉。去內踝一寸。上踝八寸。交出太陰之後。上膕內廉。循股陰。入毛中。過陰器。抵小腹。挾胃屬肝絡膽。上貫鬲。布脅肋。循喉嚨之後。上入頏顙。連目系。上出額。與督脈會於顛。其支者。從目系下頰裡。環唇內。其支者。復從肝別貫鬲。上注肺。次注手太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