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保元》~ 卷一 (3)
卷一 (3)
1. 胃經虛實病候
胃象土。旺於長夏。足陽明其經也。脾之腑也。為水穀之海。諸臟腑皆受水穀之氣於胃。氣盛有餘。則病腹䐜脹。氣滿。是為胃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。胃氣不足。則飢而不受水穀。飧泄嘔逆。是為胃氣之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胃脈實則脹虛。則泄。關脈滑。胃內有寒。脈滑為實。氣滿不欲食。關脈浮。積熱在胃內。
白話文:
胃屬土,在長夏時節旺盛,足陽明經絡與之相連,脾臟為其腑,是水穀的海洋,其他臟腑都從胃中吸收水穀之氣。胃氣旺盛有餘,就會出現腹脹、氣滿,這是胃氣實證,需要瀉法治療。胃氣不足,則會飢餓卻不願進食,飲食不消化、嘔吐,這是胃氣虛證,需要補法治療。胃脈實則脹滿,虛則泄瀉。關脈滑則胃中有寒,關脈浮則胃中有積熱。
2. 大腸虛實病候
大腸象金。旺於秋。手陽明其經也。肺之腑也。為傳導之官。變化糟粕出焉。氣盛為有餘。則病腸內切痛。如錐刀刺無休息。腰背寒痹攣急。是為大腸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。大腸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善泄。是大腸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診其右手寸口脈。手陽明經也。脈浮則為陽。陽實者大腸實也。苦腸切痛。如錐刺無休息時。
白話文:
大腸屬金,最旺盛於秋季。手陽明經是它的經絡,肺是它的腑臟。大腸負責傳導食物殘渣,將糟粕排出體外。如果大腸氣盛,就會出現腸內劇烈疼痛,感覺像刀刺一樣,無法休息,腰背寒涼麻木,僵硬緊縮,這是大腸氣實的表現,需要瀉火。如果大腸氣虛,就會容易腹瀉,這是大腸氣虛的表現,需要補氣。檢查右手寸口脈,也就是手陽明經,脈象浮則為陽氣,陽氣實則表示大腸實,會有腸子劇烈疼痛,像刀刺一樣,無法休息的症狀。
3. 膀胱經虛實病候
膀胱象水。旺於冬。足太陽其經也。腎之腑也。五穀五味之津液。悉歸於膀胱。氣化。分入血脈。以成骨髓也。而津液之餘者入胞。則為小便。其氣盛為有餘。則病熱。胞澀小便不通。小腹偏腫痛。是為膀胱氣之實也。則宜瀉之膀胱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胞滑。小便數而多也。面色黑。是膀胱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
白話文:
膀胱象水:古代醫學知識解讀
膀胱就像水一樣,在冬天最為旺盛。 足太陽經脈與之相通,而腎臟是膀胱的內腑。人體吸收五穀五味的津液,最終都會匯集到膀胱。在膀胱內,津液會被氣化,一部分進入血脈,形成骨髓;剩餘的津液則進入膀胱,形成小便。
膀胱的氣盛,則出現過多現象,導致病熱,膀胱澀滯,小便不暢,小腹偏腫痛。 這是膀胱氣實的表現,需要瀉法來處理。
膀胱的氣不足,則寒氣入侵,膀胱變得滑利,小便頻繁且量多,面色發黑。 這是膀胱氣虛的表現,需要補法來調理。
4. 三焦虛實病候
三焦者。上焦中焦下焦是也。上焦之氣。出於胃上口。並咽以貫鬲。布胸內。走腋。循太陰之分而行。上至舌。下至足陽明。常與營衛俱行。主納而不出也。中焦之氣。亦並於胃口。出上焦之後。此受氣者。泌糟粕。承津液。化為精微。上注於肺脈。乃化而為血。主不上不下也。
下焦之氣。別迴腸。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。主出而不納。故水穀常並居於胃。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也。謂此三氣。焦乾水穀。分別清濁。故名三焦。三焦為水穀之道路。氣之所終始也。三焦氣盛為有餘。則脹。氣滿於皮膚內。輕輕然而不牢。或小便澀。或大便難。是為三焦之實也。
白話文:
三焦指的是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上焦的氣從胃部上口出來,經過咽喉,貫穿膈膜,佈滿胸腔內部,沿著腋窩,循著太陰經脈運行,向上到達舌頭,向下到達足陽明經脈,始終與營氣和衛氣一起運行,負責吸收而不外泄。中焦的氣也從胃部上口出來,在上焦之後,負責接收飲食,分離糟粕,承接津液,化為精微物質,向上輸送到肺脈,轉化為血液,不向上也不向下運行。下焦的氣則從迴腸分出來,注入膀胱,並滲入其中,負責排出而不吸收。因此,水穀始終停留在胃中,形成糟粕,一同向下進入大腸。這就是三焦的三種氣,負責消化水穀,分別清濁,故名為三焦。三焦是水穀的通道,氣的始終之處。三焦氣盛為有餘,則會導致腹部脹滿,氣體充盈於皮膚內部,觸之輕浮而無力,或小便澀滯,或大便困難,這就是三焦實證。
則宜瀉之。三焦之氣不足。則寒氣客之。病遺尿。或瀉利。或胸滿。或食不消。是三焦之氣虛也。則宜補之。診其寸口脈遲。上焦有寒。尺脈遲。下焦有寒。尺脈浮者。客陽在下焦。
白話文:
如果病情需要用瀉法治療,那麼可能是三焦(即上、中、下三焦)的功能不足,導致寒邪入侵身體。症狀可能包括小便失禁、腹洩、胸部脹悶或者食物消化不良等,這都是因為三焦功能衰弱所引起的。因此,應該使用補法來增強三焦的功能。
若從病人手腕上的寸口處測得脈搏緩慢,表示上焦有寒;從尺部測得脈搏緩慢,表示下焦有寒;而當尺部出現浮脈時,代表外感風寒已經侵入到下焦部位了。
5. 五臟補瀉主治例
肝虛者。陳皮、生薑之類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腎者肝之母也。以熟地、黃柏補之。如無他症。六味地黃丸主之。實則白芍瀉之。如無他症。瀉青丸主之。實則瀉其子。以甘草瀉心湯主之。心者肝之子也。
心虛者。炒鹽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肝者心之母。生薑補之。如無他症。以安神丸主之。實則甘草瀉之。如無他症。重則瀉心湯。輕則導赤散主之。
白話文:
肝氣虛弱的人,可用陳皮、生薑等藥物來補益。虛則補其母,腎臟是肝臟的母親,可用熟地、黃柏等藥物來補腎。若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。肝氣實盛的人,可用白芍等藥物來瀉肝。若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服用瀉青丸。實則瀉其子,心臟是肝臟的兒子,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。
心氣虛弱的人,可用炒鹽來補益。虛則補其母,肝臟是心臟的母親,可用生薑來補肝。若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服用安神丸。心氣實盛的人,可用甘草等藥物來瀉心。若沒有其他症狀,嚴重者服用瀉心湯,輕者服用導赤散。
脾虛者。甘草、大棗之類補之。虛則補其母。心乃脾之母。以炒鹽補之。實則瀉其子。肺乃脾之子。以桑白皮主之。又云。實則黃連、枳實瀉之。如無他症。益黃散主之。
肺虛者。五味子補之。實則桑白皮瀉之。如無他症。阿膠散。虛則補其母。脾乃肺之母。以甘草、大棗補脾。實則瀉其子。腎乃肺之子。以澤瀉瀉腎。
白話文:
脾虛的人,可以用甘草、大棗之類的藥物來補益。虛則補其母,心臟是脾臟的母,可以用炒鹽來補心。實則瀉其子,肺是脾臟的子,可以用桑白皮來治療。另外,如果脾臟實證,可以用黃連、枳實來瀉火。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益黃散來治療。
肺虛的人,可以用五味子來補益。實則可以用桑白皮來瀉火。如果沒有其他症狀,可以用阿膠散來治療。虛則補其母,脾臟是肺臟的母,可以用甘草、大棗來補脾。實則瀉其子,腎臟是肺臟的子,可以用澤瀉來瀉腎。
腎虛者。熟地、黃柏補之。腎無實不可瀉。錢仲陽止有補腎地黃丸。無瀉腎藥。虛則補其母。肺乃腎之母。以五味子補肺。
白話文:
如果腎臟虛弱,可以用熟地和黃柏來補腎。腎臟沒有實症不能瀉掉,錢乙只有一種叫做“補腎地黃丸”的藥方,並沒有瀉腎的藥物。虛則要補它的母親,而肺是腎的母親,所以用五味子來補肺。
6. 十二經絡
(徑而直者為經支而橫者為絡)
手太陰之脈。起於中焦。下絡大腸。還循胃口。上鬲屬肺。從肺系橫出腋下。下循臑內。行少陰心主之前。下肘中。循臂內上骨下廉。入寸口上循魚際。出大指之端。其支者。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。出其端。次注手陽明。
手陽明之脈。起於大指次指之端。循指上廉。出合谷兩骨之間。上入兩筋之中。循臂上廉。入肘外廉。上臑外前廉。上肩出髃骨之前廉。上出於柱骨之會上。下入缺盆。絡肺。下鬲屬大腸。其支者。從缺盆上頸貫頰。下入下齒中。還出挾口。交人中。左之右。右之左。上挾鼻孔。次注足陽明。
足陽明之脈。起於鼻交頞中。旁約太陽之脈。下循鼻外。入上齒中。還出挾口。循唇。下交承漿。卻循頤後下廉。出大迎。循頰車。上耳前。過客主人。循髮際至額顱。其支者。從大迎前下人迎。循喉嚨。入缺盆。下鬲屬胃絡脾。其直者。從缺盆下乳內廉。下挾臍。入氣街中。
白話文:
手太陰經脈從中焦開始,向下連接大腸,再沿著胃口向上,到達胸骨上緣與肺相連。從肺部分支橫穿腋窩,向下沿著手臂內側,經過少陰心經前方,到達肘窩。繼續沿著手臂內側向上,經過骨頭下緣,進入寸口,然後沿著魚際向上,從大拇指末端出來。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行,進入食指內側,從食指末端出來,然後連接到手陽明經脈。
手陽明經脈從大拇指與食指末端開始,沿著食指上緣向上,經過合谷穴(兩根骨頭之間),進入兩條筋腱之間,沿著手臂上緣向上,進入肘外側,向上沿著肩膀外側前方,從鎖骨前緣出來,到達頸椎與鎖骨交界處,向下進入鎖骨下窩,連接到肺部,再向下到達胸骨下緣與大腸相連。分支從鎖骨下窩向上,經過頸部,穿過面頰,進入下齒,再從嘴邊出來,與人中相交。左邊的經脈連接到右邊,右邊的經脈連接到左邊,然後沿著鼻孔向上,連接到足陽明經脈。
足陽明經脈從鼻樑與額頭交界處開始,沿著太陽經脈旁邊向下,沿著鼻外側進入上齒,再從嘴邊出來,沿著嘴唇向下,與承漿穴相交。然後沿著下巴後方下緣,從大迎穴出來,沿著頰車穴向上,經過耳前,經過客主人穴,沿著髮際到達額頭。分支從大迎穴向前向下,進入人迎穴,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下窩,向下到達胸骨下緣,連接到胃部,與脾臟相連。主幹從鎖骨下窩向下,沿著乳房內側下緣,向下經過臍部,進入氣街穴。
其支者。起於胃口。下循腹裡。下至氣街中而合。以下髀關。抵伏兔。下膝臏中。下循脛外廉。下足跗。入中指內間。其支者。下廉三寸而別。下入中指外間。其支者。別跗上。入大指間。出其端。次注足太陰。
足太陰之脈。起於大指之端。循指內側白肉際。過核骨後。上內踝前廉。上腨內。循脛骨後。交出厥陰之前。上膝股內前廉。入腹。屬脾絡胃。上鬲挾咽。連舌本。散舌下。其支者。復從胃別上鬲。注心中。次注手少陰。
手少陰之脈。起於心中。出屬心系。下鬲絡小腸。其支者。從心系上挾咽。系目系。其直者。復從心系卻上肺。下出腋下。下循臑內後廉。行太陰心主之後。下肘內。循臂內後廉。抵掌後銳骨之端。入掌內後廉。循小指之內。出其端。次注手太陽。手太陽之脈。起於小指之端。
白話文:
胃部開始的經脈,沿著腹部向下,經過氣街,到達髀關,再經過伏兔,往下到膝蓋骨,沿著小腿外側往下,到達腳踝,進入中指內側。分支從這裡往下三寸,進入中指外側。另一分支從腳踝上分出,進入大拇指之間,從大拇指末端出來,然後連接到足太陰經。
足太陰經從大拇指末端開始,沿著指內側的白肉邊緣,經過核骨後,向上到內踝前緣,再向上到大腿內側,沿著脛骨後方,與厥陰經相交,向上到膝蓋內側,進入腹部,與脾臟相連,並連接到胃部,向上到胸膈,經過咽喉,連接到舌根,散布到舌下。分支從胃部向上,經過胸膈,進入心臟,然後連接到手少陰經。
手少陰經從心臟開始,出來連接到心系,向下經過胸膈,與小腸相連。分支從心系向上,經過咽喉,連接到眼睛。主幹從心系向上,經過肺部,向下經過腋窩,沿著手臂內側後方,經過心主之後,向下到肘內側,沿著手臂內側後方,到達手掌後方銳骨末端,進入手掌內側後方,沿著小指內側,從小指末端出來,然後連接到手太陽經。
手太陽經從小指末端開始。
循手外側。上腕。出踝中直上。循臂骨下廉。出肘內側兩筋之間。上循臑外後廉。出肩解。繞肩胛。交肩上。入缺盆。絡心。循咽下鬲。抵胃屬小腸。其支者。從缺盆循頸上頰。至目銳眥。卻入耳中。其支者。別頰上䪼。抵鼻。至目內眥。斜絡於顴。次注足太陽。
足太陽之脈。起於目內眥。上額交顛。其支者。從顛至耳上角。其直者。從顛入絡腦。還出別下項。循肩膊內。挾脊抵腰中。入循膂。絡腎屬膀胱。其支者。從腰中下挾脊貫臀。入膕中。其支者。從膊內左右別下。貫胛。挾脊內。過髀樞。循髀外。從後廉下合膕中。以下貫腨內。出外踝之後。循京骨。至小指外側。次注足少陰。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從手外側上腕開始,沿著手臂骨下緣,經過肘內側兩筋之間,向上沿著大腿外後側,經過肩關節,繞過肩胛骨,到達肩部,進入鎖骨上窩,連接心臟,沿著咽喉往下到達胃部,屬於小腸。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向上到面頰,到達眼角,再進入耳中。另一分支從面頰向上到鼻樑,到達眼內角,斜著連接到顴骨,然後匯入足太陽膀胱經。
足太陽膀胱經從眼內角開始,向上經過額頭到達頭頂,其分支從頭頂到耳上角。主幹則從頭頂進入腦部,再從腦部出來,向下經過後頸部,沿著肩部內側,貼著脊柱到達腰部,進入脊柱中,連接腎臟,屬於膀胱。其分支從腰部向下,貼著脊柱穿過臀部,進入膝窩。另一分支從肩部內側左右分開向下,穿過肩胛骨,貼著脊柱內側,經過髖關節,沿著大腿外側,從後側下緣進入膝窩。往下穿過小腿內側,從外踝後方出來,沿著跟骨,到達小指外側,然後匯入足少陰腎經。
足少陰之脈。起於小指之下。斜趨足心。出於然谷之下。循內踝之後。別入跟中。以上腨內。出膕內廉。上股內後廉。貫脊屬腎。絡膀胱。其直者。從腎上貫肝鬲。入肺中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其支者。從肺出絡心。注胸中。次注手厥陰。
手厥陰之脈。起於胸中。出屬心包絡。下鬲。歷絡三焦。其支者。從胸出脅。下腋三寸。上抵腋。下循臑內。行太陰少陰之間。入肘中。循臂內。入掌中。循中指出其端。其支者。從掌中循小指次指。出其端。次主手少陽。
手少陽之脈。起於小指次指之端。上出兩指之間。循手表腕。出臂外兩骨之間。上貫肘。循臑外上肩。交出足少陽之後。入缺盆。布膻中。散絡心包。下鬲。循屬三焦。其支者。從膻中。上出缺盆。上項。系耳後。直上。出耳上角。以屈下頰抵䪼。其支者。從耳後入耳中。出走耳前。過客主人前。交頰。至目銳眥。次注足少陽。
白話文:
足少陰經脈起於小指下方,斜向足心,從然谷穴下方出來,沿內踝後方上行,分支進入跟部,向上行於腨內,從膕窩內側出來,沿股內後側上行,貫穿脊柱,連繫腎臟,絡於膀胱。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貼著舌根。分支經脈從肺臟出來,絡於心臟,注入胸腔,接著注入手厥陰經。
手厥陰經脈起於胸腔,從心包絡出來,下行至膈肌,經過三焦經絡。分支經脈從胸腔出來,沿著肋骨下方,下行至腋窩下方三寸,向上到達腋窩,向下沿著手臂內側,行於太陰經和少陰經之間,進入肘窩,沿著手臂內側,進入手掌,沿著中指到達指尖。分支經脈從手掌沿著小指和無名指,到達指尖。接著交接手少陽經。
手少陽經脈起於無名指指尖,向上經過兩指之間,沿著手腕外側,從手臂外側兩骨之間出來,向上貫穿肘窩,沿著手臂外側上行至肩部,與足少陽經交匯後進入鎖骨上窩,佈於胸部中央,散佈絡於心包,下行至膈肌,循行屬於三焦經。分支經脈從胸部中央,向上出來,經過鎖骨上窩,上行至頸部,連繫耳後,直行向上,從耳廓上緣出來,屈曲向下貼著面頰,到達下頜骨。分支經脈從耳後進入耳內,從耳前出來,經過客主人穴前,交匯於面頰,到達目外眥,接著交接足少陽經。
足少陽之脈。起於目銳眥。上抵頭角。下耳後。循頸。行手少陽之前。至肩上。卻交出手少陽之後。入缺盆。其支者。從耳後入耳中。出走耳前。至目銳眥後。其支者。別銳眥。下大迎。合於手少陽。抵於䪼下。加頰車。下頸。合缺盆。以下胸中。貫鬲絡肝屬膽。循脅裡。出氣街。
繞毛際。橫入髀厭中。其直者。從缺盆下腋。循胸過季脅。下合髀厭中。以下循髀陽。出膝外廉。下外輔骨之前。直下抵絕骨之端。下出外踝之前。循足跗上。入小指次指之間。其支者。別跗上入大指之間。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。還貫爪甲。出三毛。次注足厥陰。
足厥陰之脈。起於大指叢毛之際。上循足跗上廉。去內踝一寸。上踝八寸。交出太陰之後。上膕內廉。循股陰。入毛中。過陰器。抵小腹。挾胃屬肝絡膽。上貫鬲。布脅肋。循喉嚨之後。上入頏顙。連目系。上出額。與督脈會於顛。其支者。從目系下頰裡。環唇內。其支者。復從肝別貫鬲。上注肺。次注手太陰。
白話文:
足少陽經脈起於眼角,向上抵達頭頂,向下經過耳後,沿著頸部走行,在手少陽經脈前方至肩上,然後交匯於手少陽經脈後方,進入鎖骨上窩。其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,到達眼角後方。另一分支則從眼角分出,向下經過大迎穴,與手少陽經脈會合,到達肩窩下,經過頰車穴,向下至頸部,與鎖骨上窩處匯合,再向下進入胸腔,穿過膈肌,連繫肝臟,屬膽經,沿著脅肋內側走行,從氣街穴出來,繞過毛髮生長處,橫穿入髀厭穴。其直行支線則從鎖骨上窩下腋窩,沿著胸部經過季脅,向下與髀厭穴匯合,再向下沿著髀陽穴走行,從膝蓋外側突出,經過外輔骨前方,直抵絕骨末端,向下從外踝前方出來,沿著足背上緣走行,進入小指與次指之間。其分支則從足背上緣分出,進入大拇指與次指之間,沿著大拇指歧骨內側出來,穿過指甲,從三毛穴出來,接著連接到足厥陰經脈。
足厥陰經脈起於大拇指指尖毛髮生長處,向上沿著足背上緣走行,距離內踝一寸,向上八寸,經過太陰經脈之後,向上沿著膕窩內側走行,經過股內側,進入毛髮生長處,經過生殖器,到達小腹,連繫胃部,屬肝經,絡膽經,向上穿過膈肌,分佈於脅肋部位,沿著喉嚨後方走行,向上進入頏顙穴,連繫目系,向上從額頭出來,與督脈在頭頂會合。其分支從目系向下經過頰部內側,環繞嘴唇內側。另一分支則從肝臟分出,穿過膈肌,向上連接到肺部,接著連接到手太陰經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