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87)
上編 (87)
1. 蓽茇
(芳草)散胸腹寒逆。
蓽茇(專入胃,兼入脾膀胱。)氣味辛熱。凡一切風寒內積,逆於胸膈而見噁心嘔吐(陽明胃府),見於下部而見腸鳴冷痢水瀉(太陽膀胱經),發於頭面而見齒牙頭痛鼻淵(陽明胃經),停於肚腹而見中滿痞塞疼痛(太陰經),俱可用此投治。以其氣味辛溫,則寒自爾見除。
其曰鼻淵頭痛。(涕膿而臭者為淵,涕清而不臭者為鼽。鼻淵有肉痛極而不下垂者為息肉,下垂而不痛者為鼻痔。)亦是取其辛熱能入陽明以散浮熱之意。是以病患偏頭痛風,須先口含溫水,隨左右以此末吹鼻最效。牙疼必同乾薑細辛調治,亦取能以除寒之意。(熱痛,石膏牙硝。
風痛,皂角殭蠶峰房二烏。蟲痛,石灰雄黃。)總之,氣味既辛,則凡病屬寒起,皆可以投。然亦泄人真氣,不可任意多服,以致喘咳目昏,腸虛下重,喪其真氣也!
白話文:
蓽茇(主要進入胃經,也兼入脾經和膀胱經),它的氣味是辛辣溫熱的。凡是各種風寒之邪積聚在體內,向上侵犯胸膈導致噁心嘔吐(屬於陽明胃府的病症),向下侵犯下部導致腸鳴、冷痢、水瀉(屬於太陽膀胱經的病症),向上侵犯頭面導致牙齒疼痛、頭痛、鼻淵(屬於陽明胃經的病症),停留在肚腹導致腹部脹滿、痞塞、疼痛(屬於太陰經的病症)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蓽茇來治療。因為它的氣味辛溫,所以寒邪自然會被驅除。
至於說到鼻淵頭痛(鼻涕濃稠而有臭味的叫做鼻淵;鼻涕清稀而沒有臭味的叫做鼻鼽;鼻淵有肉塊疼痛且不下垂的叫做息肉;下垂而不痛的叫做鼻痔),也是因為看中它辛熱的特性,能夠進入陽明經以驅散浮熱的緣故。因此,病人如果患有偏頭痛,應先口含溫水,然後左右兩側交替用蓽茇粉吹入鼻中,效果最好。牙痛必須與乾薑、細辛等藥材一同調配使用,也是因為要利用它們來去除寒邪(熱痛要用石膏、芒硝;風痛要用皂角、殭蠶、蜂房、川烏、草烏;蟲痛要用石灰、雄黃)。總而言之,它的氣味既然辛辣,那麼凡是病症屬於寒邪引起的,都可以使用。然而它也會耗散人的真氣,不可以隨意過量服用,以至於引起氣喘咳嗽、眼睛昏花、腸道虛弱、下墜感等,喪失了真氣!
2. 艾葉
(隰草)除沉寒痼冷起陽氣將絕。
艾葉(專入肝脾。兼入腎。)辛苦性溫。其氣芳烈純陽。故可用以取火。服之則走肝脾與腎。能除沉寒痼冷。凡一切病因寒濕而見血衄崩帶。腹痛冷痢。霍亂轉筋。胎動腰痛。氣鬱經水不調。子宮虛冷。蟲動瘡疥者。(諸症俱就寒濕論。)服之能立見效。(故治亦就寒濕起見。)若其陽氣將絕之候。灸之即能回陽。且能通諸經以治百病。(百病亦就寒濕論。汪昂曰。艾用火炎則氣下。入藥則熱氣上衝。)故古方有同阿膠以治虛痢。及胎前後下血。同香附制丸。以調經血而溫子宮。兼除心腹諸痛。同乾薑以蜜為丸。以除冷惡鬼邪諸氣。(亦寒濕陰氣。)同白礬為末。以治瘡疥。又以熟艾布兜。以治寒濕腳氣及老人臍腹畏冷。用絹裹以擦風瘙癮疹。皆取辛溫則散之義。若使症非寒濕。而用是藥燥烈以治。其失匪輕。(每見今人安胎。不審寒熱虛實。輒用艾葉以投。殊為荒謬。)是以書載氣虛血熱者禁用。(包盡多少病症。)取蘄州艾陳者良。揉搗如綿。謂之熟艾。灸火用。婦人丸散。醋煮搗餅。再為末用。煎服生用。(生用則溫。熟用則熱。)苦酒香附為使。
白話文:
艾草(主要進入肝臟和脾臟,也進入腎臟)味辛苦,性溫熱。它的氣味芳香濃烈,屬純陽之性,所以可以用來取火。服用後,藥性會走入肝、脾、腎三經,能去除體內深沉的寒冷和頑固的冷疾。凡是因寒濕引起的各種病症,如出血、崩漏、帶下、腹痛、冷痢、霍亂轉筋、胎動不安、腰痛、氣鬱導致月經不調、子宮虛冷、蟲引起的瘡疥等(這些病症都是從寒濕的角度來看),服用艾草都能很快見效。(所以治療也是從寒濕的角度著手。)
如果遇到陽氣將要衰竭的情況,用艾草灸治就能使陽氣恢復。艾草還能疏通各條經絡,治療多種疾病(這裡的多種疾病也是從寒濕的角度來看)。汪昂說,艾草用火燃燒則藥氣向下,入藥服用則熱氣向上衝。所以古方有將艾草與阿膠同用來治療虛寒性痢疾,以及產前產後出血的;也有將艾草與香附製成藥丸,用來調理月經、溫暖子宮,並能消除心腹各種疼痛的;還有將艾草與乾薑加蜂蜜製成藥丸,用來去除寒冷邪氣的(也是寒濕陰氣)。
將艾草與白礬磨成粉末,可以治療瘡疥;用熟艾草包裹在布袋裡,可以治療寒濕引起的腳氣以及老年人肚臍腹部怕冷的情況;用絲綢包裹艾草擦拭風疹、皮膚瘙癢,都是利用艾草辛溫散寒的特性。如果病症不是寒濕引起的,而用艾草這種燥熱的藥物來治療,那造成的錯誤就非常嚴重。(常見現在的人安胎,不辨別寒熱虛實,就隨意使用艾葉,實在是太荒謬了。)因此醫書記載,氣虛血熱的人禁用艾草。(包括了很多病症。)
使用蘄州產的陳年艾草最好,揉搗成棉絮狀,稱為熟艾,用於艾灸。婦女服用的丸散,要用醋煮後搗成餅,再磨成粉末使用,煎服則用生艾。(生艾藥性溫和,熟艾藥性燥熱。)可以搭配苦酒和香附來引導藥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