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80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80)

1. 吐散

邪在表宜散。在裡宜攻。在上宜吐。在中下宜下。反是則悖矣!昔人謂邪在上。因其高而越之。又曰。在上者湧而吐之是也。但吐亦須分其所因所治以為辨別。如常山蜀漆。是吐積飲在於心下者也。藜蘆皂白二礬桔梗蘆皂角。是吐風痰在於膈者也。生萊菔子是吐氣痰在於膈者也。

烏尖附是吐濕痰在於膈者也。胡桐淚是吐腎胃熱痰上攻於膈而見者也。梔子瓜蒂。是吐熱痰聚結於膈而成者也。砒石是吐寒痰在於膈者也。至於膈有熱毒。則有木鱉青木香以引之。痰涎不上。則有燒鹽以湧之。但吐藥最峻。過用恐於元氣有損。況砒石木鱉。尤屬惡毒。妄用必致生變。

不可不慎。

白話文:

病邪在體表時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;病邪在體內時,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;病邪在上部時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;病邪在中下部時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治療方法與病邪所在部位相反,那就是錯誤的!古人說,病邪在上部,就應該利用它高位的特性,讓它往上越出去,又說「在上部的病邪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將它吐出來」,這說的是對的。但是,催吐也要區分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,並根據不同原因來選擇不同的藥物。

例如,常山和蜀漆這類藥物,是用来催吐積聚在心下部位的痰飲的;藜蘆、皂礬、白礬、桔梗、蘆皂角,是用来催吐在膈膜部位的風痰的;生萊菔子是用来催吐在膈膜部位的氣痰的;烏尖附是用来催吐在膈膜部位的濕痰的;胡桐淚是用来催吐腎和胃的熱痰向上侵犯到膈膜時所產生的痰的;梔子和瓜蒂是用来催吐熱痰在膈膜部位聚結而成的痰的;砒石是用来催吐在膈膜部位的寒痰的。

如果膈膜部位有熱毒,那麼可以用木鱉和青木香來引導熱毒排出。如果痰涎無法向上湧出,那麼可以用燒鹽來促使它們向上湧出。但是,催吐藥藥性通常很強烈,如果過度使用,可能會損害元氣。更何況砒石和木鱉這類藥物,都屬於毒性很強的藥物,如果隨意使用,必定會產生不良的變化,不可不謹慎!

2. 常山

(毒草)吐心下瘧痰積飲

常山(專入心下。)辛苦而寒。有毒。功專引吐行水。為除瘧疾老痰積飲要藥。蓋瘧無不挾痰挾熱以成。然亦有風痰寒熱食氣之分。(風痰宜於星烏。寒痰宜於姜附。熱痰宜於貝母。食痰宜於楂曲。氣痰宜於烏藥。痰在膈上經絡。非吐不解。痰在四肢皮裡膜外。非薑汁竹瀝不達。

痰在脅下。非白芥子不除。痰在骨節眼黑步艱。非萆薢苦參不祛。痰在手臂肩背痠痛。非導痰加薑黃木香桂枝不和。痰在腸胃實結。非用下藥不愈。)治須分其陰陽虛實表裡以定。如瘧果因傷寒寒熱。及時氣溫疫。而致黃涎聚於胸中。心下牢固不解。則當用此引吐。然亦須在發散表邪。

及提出陽分之後而用之。其用又當審其所見部位。及藥佐使以治。如常山得甘草則吐。水在上焦者宜之。得烏梅山甲則入肝。水在脅下者宜之。得大黃則利水。邪熱交結而成內實者宜之。得小麥竹葉則入心。得秫米麻黃則入肺。得龍骨附子則入腎。得草果檳榔則入脾。然此陰毒之草。

其性悍暴。雖有破瘴逐飲之能。而亦終損真氣。所以仲景治瘧方中。從無及此。(經曰。太陰在泉。濕勝所淫。民病積飲。又曰。歲土太過。雨濕流行。甚則飲發。蓋飲有五。流於肺為支飲。於肝為懸飲。於心為伏飲。於經絡為溢飲。於腸胃為痰飲。)而夏傷於暑。秋必癉瘧。

及瘧在三陰。元氣虛寒人。則常山等藥皆為戈戟。或問吐藥甚多。何以瘧疾必用常山蜀漆?蓋以常山性兼逐疫。瘧疾本於濕疫。故於常山蜀漆則宜。猶之瓜蒂烏附尖萊菔子藜蘆皆為吐劑。而瓜蒂則止宜於熱痰。烏尖附則止宜於濕痰。萊菔子則止宜於氣痰。藜蘆則止宜於風痰也。

酒浸炒用。根即蜀漆。功用略同。但苗性輕揚。其於上焦邪結。治之更宜。

白話文:

常山(主要作用於心下部位。)味道辛苦,藥性寒涼,有毒。主要功效是引導嘔吐,排除體內水液,是治療瘧疾、陳年痰液和積飲的重要藥物。瘧疾的形成通常都伴隨著痰和熱。但也可能因為風、痰、寒、熱、食物、氣等因素引起。(風痰適合用天南星、烏頭。寒痰適合用生薑、附子。熱痰適合用貝母。食痰適合用山楂、神麴。氣痰適合用烏藥。痰如果停留在胸膈上方經絡,不嘔吐就無法排除。痰如果停留在四肢皮膚肌肉之間,不用薑汁、竹瀝就無法到達。

痰如果停留在脅肋之下,不用白芥子就無法去除。痰如果停留在關節,導致眼睛發黑、走路困難,不用萆薢、苦參就無法祛除。痰如果停留在手臂、肩膀、背部導致酸痛,不用導痰湯加上薑黃、木香、桂枝就無法調和。痰如果停留在腸胃導致阻塞,不用瀉藥就無法治癒。)治療時必須分辨陰陽虛實、表裡症狀來決定用藥。如果瘧疾真的是因為傷寒引起的寒熱,或是因為時疫溫病導致黃涎積聚在胸中,心下牢固不散,就應該用常山來引吐。但也要在發散表邪,以及將陽邪提出之後再使用。使用時也要仔細觀察痰液停留在哪個部位,並配合其他藥物來治療。例如常山和甘草同用則會引發嘔吐,適合治療水液停留在上焦的情況;常山和烏梅、穿山甲同用則能入肝,適合治療水液停留在脅肋的情況;常山和大黃同用則能利水,適合治療邪熱相互交結形成的內實症狀;常山和小麥、竹葉同用則能入心;常山和秫米、麻黃同用則能入肺;常山和龍骨、附子同用則能入腎;常山和草果、檳榔同用則能入脾。然而,常山是陰性的毒草,藥性強烈,雖然能破除瘴氣、驅逐水飲,但也終究會損傷人體的正氣。所以張仲景的治瘧方中,從未使用常山。(《內經》說:「太陰主濕,濕邪過盛,百姓會得積飲之病。」又說:「土運太過,雨濕流行,嚴重時會引起飲邪發作。」飲邪有五種,停留在肺部叫支飲,停留在肝部叫懸飲,停留在心部叫伏飲,停留在經絡叫溢飲,停留在腸胃叫痰飲。)夏天感受暑邪,秋天一定會發生瘧疾。以及瘧疾發生在三陰經,元氣虛寒的人,使用常山等藥物都會像是使用兵器一般。有人問:催吐的藥物有很多,為什麼瘧疾一定要用常山、蜀漆呢?這是因為常山具有驅逐疫氣的特性,而瘧疾的病因是濕疫,所以使用常山、蜀漆是合適的。就像瓜蒂、烏頭、萊菔子、藜蘆也都是催吐劑,但瓜蒂只適合治療熱痰,烏頭只適合治療濕痰,萊菔子只適合治療氣痰,藜蘆只適合治療風痰。

常山用酒浸泡後炒過使用。常山的根就是蜀漆,功效大致相同。但常山的莖苗藥性較輕,對於上焦邪氣積結的情況,更適合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