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6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6)

1. 白朮

(山草)補脾氣,燥脾濕。

白朮(專入脾)。緣何專補脾氣?蓋以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(《內經》)白朮味苦而甘,既能燥濕實脾,復能緩脾生津。(濕燥則脾實,脾緩則津生。)且其性最溫,服則能以健食消穀,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也。(五臟各有陰陽,白朮專補脾陽,故曰補氣。)書言無汗能發,有汗能收;通溺止泄;消痰治腫;止熱化癖;安胎(胎氣繫於脾,脾虛則蒂無所附,故易落);止嘔。(聲物俱有為嘔,有物無聲為吐。東垣云:生薑、半夏皆可以治表實氣壅;若虛嘔穀氣不行,當以參、朮補胃,推揚穀氣而已。)功效甚多,總因脾濕則汗不止,脾健則汗易發。凡水濕諸邪,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。吐瀉及胎不安,(胃之上口為賁門,水穀於此而入;胃之下口為幽門,水穀之滓穢自此而入小腸。又自小腸下一十六曲,水穀始下小腸下口闌門;水穀自此泌別。凡穢為濁,入於大腸;水之清,入於膀胱。如水穀不分,清濁不別,則皆入於大腸而成。李士材云:脾土強者,自能勝濕,無濕則不泄;濕多成於五泄,若土虛不能制濕,則風寒與熱,皆得干而為病。)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。

故同枳實則能治痞;同黃芩則能安胎;同澤瀉則能利水;同乾薑、桂心則能消飲祛癖;同地黃為丸,則能以治血瀉萎黃;同半夏、丁香、薑汁,則可以治小兒久瀉;同牡蠣、石斛、麥麩,則可以治脾虛盜汗。

然血燥無濕,腎間動氣築築,燥渴便閉者忌服,謂其燥腎閉氣,則其氣益築。(劉涓子云:癰疽忌白朮,以其燥腎而閉氣,故反生膿作痛也。凡臟皆屬陰,世人但知白朮能健脾,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!用之反燥脾家津液,是損脾陰也,何補之有?此最易誤,故特表而出之。)又寒濕過甚,水滿中宮者亦忌,謂其水氣未決,苦不勝水,甘徒滋壅。必待腎陽培補,水氣漸消,腎氣安位,術始可投。(猶洪水沖堤,必待水退,方可培土御水。)此又不得不稍變換於中也。(凡土虧水泛,必俟水勢稍退,方進理中等藥。)

蓋補脾之藥不一,白朮專補脾陽。(仲淳曰:白朮稟純陽之土氣,除邪之功勝,而益陰之效虧。故病屬陰虛、血少精不足、內熱骨蒸、口乾唇燥、咳嗽吐痰、吐血鼻衄齒衄、便秘滯下者,法咸忌之。)生則較熟性更鮮補不滯膩,能治風寒濕痹,及散腰臍間血,並衝脈為病逆氣裡急之功。非若山藥止補脾臟之陰;甘草止緩脾中之氣,而不散於上下,俾血可生,燥症全無。蒼朮氣味過烈,散多於補;人參一味沖和,燥氣悉化,補脾而更補肺,所當分別而異視者也。出浙江於潛地者為於潛術,最佳。米泔浸(借穀氣和脾),壁土拌炒。

白話文:

白朮這味藥特別歸屬於脾經。它為什麼能專門補益脾氣呢?因為脾臟最怕濕氣,所以要用苦味的藥來燥濕,脾臟喜歡舒緩,就要用甘味的藥來和緩。《黃帝內經》說白朮味苦而甘,既能燥濕健脾,又能緩解脾的緊張狀態,生津液。(脾的濕氣被去除,脾的功能自然充實,脾放鬆了,津液就能產生。)而且白朮藥性溫和,服用後能增進食慾,幫助消化,是補脾氣的首要藥物。(五臟各有陰陽,白朮專補脾的陽氣,所以說是補氣。)

古書說白朮能使無汗的人發汗,有汗的人止汗,能通利小便,止瀉,能消除痰液,治療腫脹,能退熱,化解積塊,能安胎(胎兒的氣血維繫在脾,脾虛弱則胎兒失去依附,容易滑胎),還能止嘔。(有聲的嘔吐是嘔,無聲的嘔吐是吐。李東垣說,生薑和半夏可以治療外邪引起的氣機壅塞,如果是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,就要用人參和白朮來補益脾胃,推動胃氣。)白朮功效很多,總的來說是因為脾虛濕盛則汗流不止,脾氣健壯則汗液容易發散。凡是水濕等邪氣,都會因為脾氣健壯而自行消除。嘔吐、腹瀉以及胎兒不安等症狀,也都因為脾氣健壯而能平復。

所以白朮和枳實同用,就能治療痞滿;和黃芩同用,就能安胎;和澤瀉同用,就能利水;和乾薑、桂心同用,就能消除停飲,化解積聚;和地黃一起製成藥丸,就能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瀉、萎黃;和半夏、丁香、薑汁同用,就可以治療小兒久瀉;和牡蠣、石斛、麥麩同用,就可以治療脾虛引起的盜汗。

但是血燥無濕,腎間氣機悸動,口渴便秘的人忌用白朮,因為它會燥熱腎臟,閉塞氣機,使氣機更加不順。(劉涓子說,癰疽忌用白朮,因為它會燥熱腎臟,閉塞氣機,反而會使癰疽化膿疼痛。所有臟器都屬陰,世人只知道白朮能健脾,卻不知道脾虛而沒有濕邪的人,用了白朮反而會耗損脾的津液,這是損害脾陰的行為,哪裡是補益呢?這是最容易犯的錯誤,所以特別提出。)還有寒濕過盛,水液停留在中焦的人也忌用,因為水氣還沒有消退,苦味的藥不能勝過水邪,甘味的藥反而會使水濕壅滯,必須等到腎陽得到補養,水氣逐漸消退,腎氣安定後,才能使用白朮。(就像洪水沖垮堤壩,必須等洪水退去,才能培土加固堤防。)這裡又必須稍微加以變通了。(凡是脾土虛弱,水邪氾濫,必須等到水勢稍退,才能使用理中湯之類的藥物。)

補脾的藥物有很多,白朮專門補脾陽。(仲淳說,白朮稟賦純陽的土氣,祛邪的功效強,但補益陰液的作用不足。所以屬於陰虛,血少,精液不足,內熱骨蒸,口乾唇燥,咳嗽吐痰,吐血,鼻出血,牙齦出血,便秘等症狀,都應忌用白朮。)生白朮比熟白朮藥性更鮮活,補益作用更強,且不滯膩,能治療風寒濕痹,以及散開腰臍間的瘀血,還能治療衝脈逆氣裡急的症狀,不像山藥只補脾臟的陰液,甘草只緩和脾中的氣機,而不發散於上下,無法使血生成,而且不能消除燥熱的症狀。蒼朮氣味過於猛烈,發散的功效大於補益。人參藥性平和,燥熱之氣都能化解,既能補脾,又能補肺,這些都需要仔細區分。產於浙江於潛的白朮稱為於潛術,是最好的。用米泔水浸泡(借助穀氣調和脾胃),用壁土拌炒(借助土氣幫助脾胃),加入清燥的藥物要用蜜水炒製(借助潤性來制約燥性),加入滋陰的藥物要用人乳拌用(借助乳汁入血來制約燥性),加入消脹的藥物要用麩皮拌炒(借助麩皮入中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