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5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5)

1. 黃耆

(山草)補肺氣實腠理。

黃耆(專入肺,兼入脾)。味甘性溫。質輕皮黃肉白。故能入肺補氣,入表實衛。為補氣諸藥之最。是以有耆之稱。且著其功曰:生用則能固表,無汗能發,有汗能收。是明指其表實則邪可逐,故見無汗能發;表固則氣不外泄,故見有汗能止耳。又著其功曰:熟則生血生肌,排膿內托。是蓋指其氣足,則血與肉皆生,毒化膿成,而為瘡瘍聖藥矣。至於痘瘡不起,陽虛無熱。(機曰:保元湯用黃耆,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。今藉此加減治痘,以其內固營血,外護衛氣,滋助陰陽,作為膿水,其症雖異,其理則同。故去白芍加生薑,改名曰保元湯。

炙黃耆三錢,人參二錢,炙甘草一錢,生薑一片,水煎服之。)書言於耆最宜,皆是取其質輕達表,功專實衛,色黃入脾,色白入肺,而能升氣於表。又言力能補腎,以治崩帶淋濁,是蓋取其補中升氣,則腎受蔭,而崩帶淋濁自止。然與人參比較,則參氣味甘平,陽兼有陰;耆則秉性純陽,而陰氣絕少。蓋一宜於中虛,而泄瀉痞滿倦怠可除;一更宜於表虛,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。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;一更宜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。黃耆書言性畏防風,其功益大。蓋謂能以助耆達表,相畏而更相依,是以如斯。若使陽盛陰虛,上焦熱甚,下焦虛寒,肝氣不和,肺脈洪大者,則並戒其勿用矣。出山西黎城,大而肥潤箭直良;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,服之令人胸滿。(震亨曰:宜服三拗湯以瀉。)茯苓為使,惡龜甲白蘚皮,反藜蘆,畏五靈脂防風。血虛肺燥,捶扁蜜炙。發表生用。氣虛肺寒,酒炒。腎虛氣薄,鹽湯蒸潤。切片用。

白話文:

黃耆,是一種山草,主要功能是補益肺氣、鞏固肌膚表面的防禦能力。

黃耆主要作用於肺部,同時也作用於脾臟。它的味道甘甜,性溫和。質地輕,外皮黃色,內部肉質白色。因此,它能進入肺部補氣,並到達體表增強防禦能力,是所有補氣藥物中最優秀的,所以有「耆」的美稱。關於黃耆的功效,有這樣的說法:生用時,可以鞏固體表防禦,沒有汗時可以發汗,有汗時可以止汗。這清楚地說明了,當體表防禦能力增強時,外邪就能被驅逐出去,所以看到沒有汗時可以發汗。當體表防禦能力鞏固後,體內氣機就不會外洩,所以看到有汗時就能止汗。另外,黃耆煮熟後可以促進血液生成和肌肉生長,還能排除膿液,並托住潰瘍瘡口,這是因為氣足之後,血和肌肉都能生長,毒素化為膿液,所以黃耆是治療瘡瘍的聖藥。至於痘瘡無法順利發出,或是體內陽氣虛弱而無發熱症狀,(古醫書記載,保元湯用黃耆,原本是元代名醫李東垣用來治療慢驚風、脾土衰弱、虛火旺盛的方法。現在借用此法,稍微調整藥方來治療痘瘡,因為它能內固營血,外護衛氣,滋養陰陽,並使膿水產生。雖然痘瘡的症狀不同,但道理是相同的,所以去掉白芍,加入生薑,改名為保元湯。藥方為:炙黃耆三錢、人參二錢、炙甘草一錢、生薑一片,用水煎服。)書中說黃耆最適合用於痘瘡,都是取它質輕能到達體表、功效專門於增強體表防禦、色黃能入脾、色白能入肺,並且能夠把氣向上提升到體表的作用。另外,黃耆也能補腎,用來治療崩漏、帶下、淋濁等症,這是因為它能補中升氣,腎臟得到滋養,崩漏、帶下、淋濁自然就能停止。然而,將黃耆與人參比較,人參氣味甘平,陽氣中兼有陰氣,而黃耆則秉性純陽,陰氣極少。因此,人參適合用於中氣虛弱,出現腹瀉、胸悶、倦怠等症狀;黃耆則更適合用於體表防禦能力虛弱,出現自汗、陽氣耗散、潰瘍久不癒合等症狀。人參適合用於體內津液不足而氣機無法宣發;黃耆則更適合用於體內陽氣衰弱而氣機無法向上提升。黃耆書中記載,它的藥性會被防風所抑制,但這樣反而更能發揮其功效,因為防風可以幫助黃耆到達體表,兩者互相制約,反而更能互相依靠,所以才會這樣。如果體內陽氣過盛、陰液不足、上焦熱邪過盛、下焦虛寒、肝氣不和、肺脈洪大等情況,就絕對不能使用黃耆。產於山西黎城的黃耆,又大又肥潤,形狀像箭一樣直,是品質最好的。如果黃耆瘦小、顏色黑、質地堅硬不軟的,服用後會讓人胸悶。(朱丹溪說,應該服用三拗湯來瀉下。)茯苓可以作為黃耆的輔助藥,黃耆忌與龜甲、白蘚皮同用,並且反藜蘆,害怕與五靈脂和防風同用。對於血虛肺燥的人,可以將黃耆捶扁後用蜂蜜炙烤;要使其發散體表,則生用;對於氣虛肺寒的人,可以將黃耆用酒炒;對於腎虛氣弱的人,則可用鹽水蒸潤。使用時將黃耆切片。

2. 當歸

(芳草)

當歸(專入心)。辛甘溫潤。諸書載為入心生血上品。緣脈為血府。諸脈皆屬於心。心無血養。則脈不通。血無氣附。則血滯而不行。當歸氣味辛甘。既不慮其過散。復不慮其過緩。得其溫中之潤。陰中之陽。故能通心而血生。號為血中氣藥。故凡一切血症陰虛。陽無所附。

而見血枯血燥血閉血脫等症。則當用此主治。按當歸頭則止血上行。身則養血中守。尾則破血下流。全則活血不走。(出東垣)古方合白芍芎藭地黃同用。名為四物湯總劑。蓋謂得芎以為長養生髮之機。地黃以為滋補化源之自。白芍以為救陰斂陽之本。則血始能以生。(張景岳曰。

治血之劑。古人多以四物為主。然亦有宜與不宜者。蓋補血行血。無如當歸。但當歸之性動而滑。凡因火動血者忌之。因火而嗽。因濕而滑者。皆忌之。行血散血。無如川芎。然川芎之性升而散。凡火帶血上者忌之。氣虛多汗。火不歸元者。皆忌之。生血涼血。

無如生地。斂血清血。無如芍藥。然二物皆涼。凡陽虛者非宜也。脾弱者非宜也。脈弱身涼。多嘔便溏者。皆非宜也。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。不可不察。)若血虛而氣不固。則當佐以人參黃耆。血熱佐以條芩梔連。血積佐以大黃牽牛。與夫營虛而表不解。則當佐以柴葛麻桂。

衛熱而表不斂。則當佐以大黃。隨其病之所向。以為出入加減。要使血滯能通。血虛能補。血枯能潤。血亂能撫。俾血與氣附。氣與血固。而不致散亂而無所歸耳。書命其名曰歸。即是此意。是以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。則當用此以和血。血和而氣則降矣。寒鬱而見瘧痢腰腹頭痛者。則當用此以散寒。寒散而血則和矣。

血虛而見風痓無汗者。則當用此以養血。血養而風則散矣。他如瘡瘍癰疽而見痛苦異常。肌肉失養而見皮膚不潤。並衝脈為病而見氣逆裡急。帶脈為病而見腹痛腰如坐水。(衝脈起於腎下。出於氣街。俠臍上行至胸中。上頄顙。滲諸陽。灌諸精。下行入足。灌諸絡。為十二經脈之海。

主血。帶脈橫圍於腰。如束帶。總約諸脈。)亦何莫不因血虛。氣無所附之意。得此則排膿痛止。癰消毒去。膚澤皮潤。而無枯槁不榮之患矣。然此味辛則散。氣虛火盛者切忌。味甘則壅。脾胃虛寒者則忌。體潤性滑。大腸泄瀉者則忌。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。至書既言當歸入心。

而又曰入肝入脾。無非因其血補。而肝與脾皆有統藏之意。(脾統血。肝藏血。)秦產(秦州汶州所出。)頭圓尾多。色紫氣香肥潤。名馬尾當歸。其性力柔善補。川產尾粗堅枯。名鑱頭當歸。其性力剛善攻。只宜發散。收貯曬乾。乘熱紙封甕內。宜用酒洗。畏菖蒲海藻生薑。惡濕面。

白話文:

當歸,主要作用在心臟。它的味道辛甘,性質溫潤。許多醫書都記載它能補心血,是補血的極品。因為脈絡是血液的府邸,所有的脈絡都歸屬於心臟。心臟如果沒有血液的滋養,脈絡就會不通暢。血液如果沒有氣的依附,就會停滯不流。當歸的氣味辛甘,既不會過於發散,也不會過於遲緩,它能得到溫和中帶有滋潤的特性,是陰中帶陽的藥物,所以能疏通心脈,產生血液,被稱為「血中氣藥」。因此,凡是各種血虛、陰虛、陽無所依附,而出現血枯、血燥、血閉、血脫等症狀,都應該用當歸來治療。

當歸的頭部可以止血並使血向上走,身體部分可以養血並守住中焦,尾部可以破血並使血向下流,整株則能活血但不使血亂走。(出自李東垣的著作)古代的方劑常將當歸與白芍、川芎、地黃一起使用,組合成「四物湯」。這是因為川芎能促進生長發育,地黃能滋養補充血液的源頭,白芍能收斂陰氣並抑制陽氣,這樣血液才能夠產生。(張景岳說:)

治療血證的藥方,古人多以四物湯為主,但也有些情況不適合使用。因為補血和活血,沒有比得上當歸的。但是當歸的性質是動而滑利,凡是因為火氣而導致血妄動的人要忌用,因為火氣而引起的咳嗽,或是因為濕氣而滑瀉的人,都應該忌用。活血散血,沒有比得上川芎的。但是川芎的性質是向上升散的,凡是火氣帶動血液上行的人要忌用,氣虛多汗、火氣不歸元的人,都應該忌用。滋養血液、清涼血液,沒有比得上生地黃的。收斂血液、清除血液中的熱,沒有比得上芍藥的。但是這兩種藥性都偏涼,凡是陽虛的人不適合使用,脾胃虛弱的人也不適合使用,脈象虛弱、身體冰涼、常常嘔吐、大便稀溏的人,都不適合使用。所以,凡是用四物湯來治療血證的人,一定要仔細辨別清楚。

如果血虛而氣不固,就應該搭配人參、黃耆。血熱,就搭配黃芩、梔子、黃連。血積,就搭配大黃、牽牛子。如果營血不足而表邪未解,就搭配柴胡、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。如果衛氣發熱而表邪不斂,就搭配大黃。要根據病情的走向,來進行藥物的加減。總之,要使血滯的能夠疏通,血虛的能夠補益,血枯的能夠滋潤,血亂的能夠安撫,使血液與氣相互依附,氣與血相互固守,而不會散亂無所歸依。醫書將它命名為「歸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因此,如果氣逆而出現咳逆、上氣的症狀,就應該用當歸來調和血液,血液調和了,氣自然就會下降。寒氣鬱結而出現瘧疾、痢疾、腰腹頭痛的症狀,就應該用當歸來驅散寒氣,寒氣散了,血液自然就會調和。

血虛而出現風痙、無汗的症狀,就應該用當歸來養血,血液充足了,風自然就會散去。其他像是瘡瘍、癰疽而出現劇烈疼痛,肌肉失養而出現皮膚不滋潤,以及衝脈發生病變而出現氣逆、腹部拘急,帶脈發生病變而出現腹痛、腰部像坐在水中一樣的感覺。(衝脈起於腎下,出於氣街,沿著肚臍兩側向上走,到達胸中,向上到達頭部,滲透各陽經,灌注各精氣,向下到達足部,灌注各絡脈,是十二經脈之海,主管血液。帶脈橫繞於腰部,像束帶一樣,總管約束各脈。)這些大多是因為血虛,氣沒有所依附的緣故。使用了當歸,就能夠排出膿液、止痛,使癰疽消散,皮膚變得滋潤,而沒有枯槁不榮的憂慮。

然而,當歸味辛,能發散,所以氣虛火盛的人切忌使用。味甘,能壅滯,所以脾胃虛寒的人則忌用。它的質地潤滑,所以大腸泄瀉的人則忌用。必須要詳細了解並明確辨別這些禁忌。至於醫書既然說當歸入心,又說它入肝、入脾,都是因為它能補血,而肝和脾都有統攝藏血的作用。(脾統血,肝藏血。)

秦地出產的(秦州、汶州所產),頭部圓潤,尾部分枝多,顏色紫紅,氣味香濃,肥厚滋潤,稱為「馬尾當歸」,藥性柔和善於補益。四川出產的,尾部粗糙堅硬乾枯,稱為「鑱頭當歸」,藥性剛烈善於攻散,只適合用於發散。收採後曬乾,趁熱用紙包裹封入甕內儲藏。適合用酒洗過後使用。害怕菖蒲、海藻、生薑,厭惡濕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