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77)
上編 (77)
1. 升麻
(山草)升陽散熱
升麻(專入脾胃。兼入肺大腸)。似與葛根一類。但此辛甘微苦。能引蔥白入肺。發散風寒出汗。引石膏能治陽明頂巔頭痛齒痛。引參耆能入脾胃補脾。且同柴胡能引歸耆白朮甘溫之藥。以補衛氣之散。而實其表。並治一切風陷下痢。(後重裡急。症不一端。有應用承氣大下者。
有應用升柴上升者。要在辨症明確。以識升降之宜耳。不得概以升舉為事也!)久泄(經曰。清氣在下。則生飧泄)。脫肛。足寒陰痿。暨蠱毒精鬼。(陽升則陰散。)與一切風熱斑疹。(斑疹有虛有實。須審兼症以治。汪昂曰。成朵如錦紋者為斑。隱隱見紅點者為疹。蓋胃熱失下。
衝入少陽。則助相火而成斑。衝入少陰。則助君火而成疹。)瘡毒靡不隨手輒應。以升其陽而散其熱。俾邪盡從外解。而濁自克下降。故又曰能以解毒。不似葛根功專入胃升津解肌。而不能引諸藥以實衛氣也。但升麻佐於葛根。則入陽明升津解肌有效。同柴胡升氣。則柴能升少陽肝經之陽。
升麻能升陽明胃經之陽。一左一右。相需而成。(時珍曰。大抵人年五十以後。其氣消者多。長者少。降者多。升者少。秋冬之令多。而春夏之令少。若稟受弱而有諸般陽虛等症者。並宜以升陽等藥活法治之。)但陰火動。及氣虛汗出切忌。(朱肱活人書言犀角地黃湯。如無犀角。
可用升麻以代。意在引藥以入陽明耳。朱二允言犀角地黃湯不宜用升麻以代犀角。意在升麻能引陰血上湧。二者見解俱是。但須察其病氣淺深。臟氣偏純。以明治之得失。)里白外黑。緊實者良。名鬼臉升麻。細削。皮青綠色。謂雞骨升麻。去須蘆。蒸曝用。入補劑。蜜水炒用。
白話文:
升麻這種藥材,主要作用於脾胃,但也兼入肺和大腸。它有點像葛根,但味道是辛甘帶點微苦。升麻可以引導蔥白進入肺部,用來發散風寒,幫助身體出汗;引導石膏可以治療陽明經引起的頭頂痛和牙痛;引導人參、黃耆可以進入脾胃,幫助補脾。它和柴胡一起使用,可以引導黃耆、白朮等溫補藥物,加強衛氣,鞏固體表,並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下陷性腹瀉(但腹瀉的症狀很多,有時需要用承氣湯來瀉下,有時則需要用升麻和柴胡來提升,重點是要明確辨證,了解升降的適當性,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升舉的方法!)。
升麻也可以治療久瀉(因為清氣下陷,導致腹瀉不止)、脫肛、腳冷陰痿,以及蠱毒和鬼邪引起的疾病(陽氣上升,陰氣自然消散)。另外,它還能治療各種風熱引起的斑疹(斑疹有虛實之分,需要仔細辨別兼有的症狀來治療。汪昂說,成片如錦紋的是斑,隱約可見紅點的是疹。這是因為胃熱無法下行,衝入少陽經,助長相火而形成斑;衝入少陰經,助長君火而形成疹)。無論是瘡還是毒,只要用升麻就能很快見效,它能提升陽氣、散發熱邪,使邪氣從體表散去,濁氣自然下降。因此,升麻也具有解毒的功能。它不像葛根那樣只專注於進入胃部來升津解肌,它還能引導其他藥物來加強衛氣。不過,如果將升麻和葛根一起使用,就可以有效地進入陽明經來升津解肌。如果和柴胡一起升氣,那麼柴胡能夠提升少陽肝經的陽氣,升麻則能提升陽明胃經的陽氣,兩者一左一右,互相配合。
(李時珍說,人到了五十歲以後,體內的氣大多是耗損而不是增長,多是下降而不是上升,秋冬的氣令多於春夏,如果天生體質弱,出現各種陽虛的症狀,就應該用升陽等藥物來靈活治療)。但是,陰火妄動和氣虛汗多的人要謹慎使用升麻!(朱肱的《活人書》說,犀角地黃湯如果沒有犀角,可以用升麻代替,目的是引導藥物進入陽明經。朱二允卻認為犀角地黃湯不應該用升麻代替犀角,因為升麻會引導陰血上湧。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,但需要根據病情的深淺和臟氣的偏頗來決定治療的適宜性。)
品質好的升麻,外皮是白色,內部是黑色的,質地緊實,又被稱為鬼臉升麻。細長、外皮呈青綠色的,被稱為雞骨升麻。使用時要去除根鬚,蒸過後曬乾。用於補藥時,要用蜜水炒過。
2. 葛根
(蔓草)入胃,升陽解肌,退熱生津。
葛根(專入胃,兼入脾)。辛甘性平。輕揚升發。能入足陽明胃經,鼓其胃氣上行,生津止渴。(汪昂曰:風藥多燥,葛根獨能止渴者,以其能升胃氣入肺而生津耳。)兼入脾經,開腠發汗。(脾主肌肉。)解肌退熱。緣傷寒太陽病罷,傳入陽明,則頭循經而痛,胃被寒蔽,而氣不得上升,入肺則渴。胃主肌肉,氣不宣通則熱,故當用此以治,俾其氣升津生,肌解熱退。(因其體輕故解肌,因其氣升故生津。)而無復傳之勢矣!(時珍曰:本草十劑云:輕可去實,麻黃葛根之屬。蓋麻黃乃太陽經藥,兼入肺經,肺主皮毛;葛根乃陽明經藥,兼入脾經,脾主肌肉。所以二味藥皆輕揚發散,而所入迥然不同也。繡曰:麻黃入肺而不入脾,因其中空象肺之故;葛根入脾而不入肺,因其體輕蔓延,周身通達象肌之故。)但葛根一味,必其於頭額俠之處(陽明經行於面額),痛如刀劈,方謂邪傳陽明,其藥可用。(張元素曰:頭顱痛如刀破,乃陽明中風,可用葛根蔥白湯。)若使未入陽明,又是引邪內入,不可用也。即邪在於太陽而略見於陽明,則以方來之陽明為重,故必用葛根以絕其路。(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葛根麻黃,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,是用以斷太陽陽明之路,非太陽藥也。)若使陽明症備,而止兼有太陽,則又以未罷之太陽為重,故又不用葛根。且陽明主肌肉者也,而用乾葛大開肌肉,則津液盡從外泄,恐胃愈燥而陰立亡。至於疹痘未發,則可用此升提;酒醉則可用此解酲;火鬱則可用此升散。但亦須審中病輒止。(如丹溪云:治瘧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帶補;有汗要無汗,扶正為主帶散。若陽瘧有汗,加參耆以斂之;無汗加芩葛蒼朮以發之。)不可過用,以致胃氣有傷也。(如丹溪云:斑疹已見紅點,不可更服升葛湯,恐表虛反增斑爛。)
白話文:
葛根
葛根這種蔓生的草本植物,主要作用於胃,能提振陽氣、解除肌肉表層的邪氣、退燒、並產生體液。
葛根(主要作用於胃,也兼入脾)味辛甘,性平,屬於輕揚升發的藥物。它能進入足陽明胃經,鼓動胃氣向上運行,產生津液、止渴。(汪昂說:一般風藥多乾燥,但葛根卻能止渴,是因為它能使胃氣上升到肺而產生津液。)葛根也兼入脾經,能開啟皮膚紋理、促進發汗。(脾主肌肉。)它能解除肌肉表層的邪氣並退燒。原因是當傷寒太陽病症狀解除後,邪氣傳入陽明,就會出現頭部沿著經絡疼痛的現象;同時,胃被寒邪所蔽,氣無法上升。邪氣進入肺就會感到口渴;而胃主肌肉,若氣機不通暢就會發熱。因此,此時應使用葛根來治療,使其氣上升、津液產生、肌肉表層的邪氣解除、熱退。(因為葛根質地輕,所以能解除肌肉表層的邪氣;因為它能使氣上升,所以能產生津液。)這樣就能避免邪氣繼續傳變!
(李時珍說:本草十劑提到「輕可去實」,像麻黃和葛根這類的藥物。麻黃是太陽經的藥物,也兼入肺經,肺主皮毛;而葛根是陽明經的藥物,也兼入脾經,脾主肌肉。所以這兩種藥物都是輕揚發散的,但它們所作用的經絡卻完全不同。繡曰:麻黃進入肺而不進入脾,是因為它中間是空的,像肺一樣;葛根進入脾而不進入肺,是因為它質地輕又蔓延,能周身通達,像肌肉一樣。)但單用葛根這種藥,必須是頭部兩側(也就是陽明經所經過的面額部位)疼痛得像刀劈一樣,才能確定邪氣已傳入陽明,這時才能使用葛根。(張元素說:頭顱痛得像刀破,是陽明經中風,可以用葛根蔥白湯。)如果邪氣還沒進入陽明,使用葛根反而會將邪氣引入體內,這是不能用的。即使邪氣在太陽經,但也略微影響到陽明經,此時仍應以陽明經的症狀為重,因此必須使用葛根來阻斷邪氣傳變的途徑。(張仲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,用桂枝湯加上葛根和麻黃;另外還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,這些都是用來阻斷太陽和陽明傳變的途徑,並不是太陽經的藥物。)如果陽明病的症狀很明顯,只是稍微兼有太陽病的症狀,此時應以尚未解除的太陽病為重,因此也不能使用葛根。而且陽明主肌肉,若使用大量乾葛來打開肌肉,津液就會全部從體表流失,恐怕會使胃更加乾燥,導致陰液快速耗損。至於疹子或痘瘡還沒發出來時,可以用葛根來提拉;酒醉時可以用葛根來解酒;火氣鬱積時可以用葛根來疏散。但也要注意必須在症狀符合時才使用,並且一見效就要停止。(就像朱丹溪說的:治療瘧疾無汗時要使其發汗,主要以散邪為主,輔以補益;有汗時要使其停止出汗,主要以扶正為主,輔以散邪。若是陽瘧有汗,可以加入人參和黃耆來收斂;無汗可以加入黃芩、葛根和蒼朮來發汗。)葛根不可過量使用,以免傷害胃氣。(就像朱丹溪說的:斑疹已經出現紅點,就不可以再服用升葛湯,恐怕會因為表虛而使斑疹更加嚴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