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75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75)

1. 桂枝

(香木)入衛表以除風邪。

桂枝(專入肌表,兼入心肝),系肉桂枝梢,其體輕,其味辛,其色赤(故入心),有升無降,故能入肺而利氣,入膀胱化氣而利水,且能橫行於臂,調和營衛,治痛風脅風。(痛風其在靈樞謂之賊風,素問謂之痹症,金匱謂之歷節,後世又更其名曰白虎歷節,且有別名曰箭風箭袋。

然總謂之行痹,其症則有因風、因濕、因寒、因痰、因瘀、因虛之異,須用桂枝以為嚮導。脅風本屬於肝,凡治脅風之症,當用桂枝入肝以平。)止煩出汗,驅風散邪,為解肌第一要藥。(時珍曰:麻黃遍徹皮毛,桂枝透達營衛。)故書皆言無汗能發,有汗能收。然其汗之能發,止是因其衛實營虛,

陰被陽湊,故用桂枝以調其營,營調則衛氣自和,而風邪莫容,遂自汗而解,非若麻黃能開腠理以發其汗也。其汗之能收,止因衛受風傷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故有汗發熱而惡風,其用桂枝湯為治,取其內有芍藥入營以收陰,外有桂枝入衛以除邪,則汗自克見止。

非云桂枝能閉其汗孔,昧者不察桂枝發汗止汗是何意義,徒以順口虛喝,其失遠矣!(經曰:脈浮緊發熱無汗者,不可與;脈緊為傷寒,與之則表益實,而汗愈難出矣。傷寒例曰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以亡。周揚俊曰:風既傷衛,則衛氣疏,不能內護於營而汗自出矣。

汗者血之液也,苟非用血藥以桂枝和營散邪,以芍藥護營固里,則不但外邪不出,且入而為里患矣!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,外邪出則衛自密,更不必用固表之藥而汗自止矣。王好古曰:或問桂枝止煩出汗,仲景治傷寒發汗,數處皆用桂枝湯,又曰:無汗不得用桂枝,汗多者桂枝甘草湯,

此又能閉汗也,二義相通否乎?曰:仲景云:太陽病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,陰虛陽必湊之,故用桂枝發其汗,此則調其營氣,則衛氣自和,風邪無所容,遂自汗而解,非若麻黃能開腠理,發出其汗也。汗多用桂枝者,以之調和營衛,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,非桂枝能閉汗孔也。)

白話文:

桂枝,是一種香木,它進入身體的衛表層,可以驅除風邪。

桂枝主要作用於肌肉表面,同時也能進入心臟和肝臟。它屬於肉桂樹的枝梢,質地輕,味道辛辣,顏色是紅色的(所以能進入心臟)。它有上升的特性,沒有下降的特性,因此能進入肺部,使氣運行順暢,也能進入膀胱,幫助氣化而利尿。並且,它還能在手臂橫向運行,調和身體的營衛功能,治療痛風和脅痛。(痛風在《靈樞》中被稱為「賊風」,《素問》中稱為「痹症」,《金匱》中稱為「歷節」,後世又稱「白虎歷節」,還有別名叫「箭風」、「箭袋」。

但總之都屬於「行痹」的範疇,其症狀有因風、因濕、因寒、因痰、因瘀、因虛等不同原因。需要用桂枝來引導其他藥物。脅痛主要與肝有關,凡是治療脅痛的,應當用桂枝進入肝臟來平息肝氣。)桂枝能止煩躁、止汗,驅散風邪,是解除肌肉表層病邪的首要藥物。(李時珍說,麻黃的作用是徹底貫穿皮膚毛孔,桂枝的作用是透達營衛。)所以醫書上都說,無汗的時候可以用桂枝發汗,有汗的時候可以用桂枝止汗。然而它能發汗,是因為身體的衛氣強盛,營氣虛弱,陰氣被陽氣侵擾,所以用桂枝來調和營氣,營氣調和,衛氣自然協調,風邪就無法侵入,於是汗就自己停止了。這並不是像麻黃那樣打開皮膚毛孔來發汗。它能止汗,是因為衛氣受到風邪侵襲,不能保護營氣,導致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所以會有汗出、發熱、怕風的症狀。用桂枝湯來治療,是因為湯裡有芍藥進入營氣來收斂陰氣,又有桂枝進入衛氣來去除邪氣,這樣汗自然就會停止。

這並不是說桂枝能封閉汗孔。不明白的人不了解桂枝發汗止汗的真正含義,只是順口說說,那就差遠了!(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象浮緊,發熱無汗的人,不能用桂枝。脈緊代表是傷寒,用了桂枝會讓表層更加實,汗更難出來。《傷寒論》說:桂枝吞下後,陽氣過盛會導致死亡。承氣湯進入胃部,陰氣過盛會導致死亡。周揚俊說:風邪侵襲衛氣,會導致衛氣疏散,不能保護營氣,所以就會出汗。汗是血液中的津液。如果不用補血的藥物,而用桂枝來調和營氣,驅散邪氣,用芍藥來保護營氣,鞏固體內,那麼外邪不但不會出去,反而會進入體內成為內患。所以要知道,調和營氣,外邪就會出去,外邪出去,衛氣自然就會緊密,不需要再用固表的藥物汗自然就會停止。王好古說:有人問桂枝既能止煩躁止汗,張仲景治療傷寒發汗又多次用到桂枝湯,而且又說無汗不能用桂枝,汗多可以用桂枝甘草湯,這不也還是能止汗嗎?這兩種說法是否矛盾?王好古回答:張仲景說,太陽病發熱出汗,是因為營氣虛弱,衛氣強盛,陰虛陽氣就會來侵擾,所以用桂枝發汗,這是為了調和營氣,營氣協調,衛氣自然和諧,風邪無法入侵,於是汗就自己停止了,這並不是像麻黃那樣打開皮膚毛孔來發汗。汗多的時候用桂枝,是為了調和營衛,這樣邪氣就會從汗中排出,汗自然就會停止。這並不是因為桂枝能封閉汗孔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