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74)
上編 (74)
1. 決明子
(隰草)入肝,驅風散熱,明目。
決明子(專入肝)。氣稟清陽,味鹹苦甘,微寒無毒。能入肝經,除風散熱。凡人目淚不收,眼痛不止,多屬風熱內淫,以致血不上行,治當即為驅逐。按此苦能泄熱,咸能軟堅,甘能補血,力薄氣浮,又能升散風邪,故為治目收淚止痛要藥;並可作枕,以治頭風。但此服之太過,搜風至甚,反招風害,故必合以蒺藜、甘菊、枸杞、生地、女貞實、槐實、穀精草,相為補助,則功更勝。謂之決明,即是此意。狀如馬蹄,俗呼馬蹄決明,搗碎用。惡大麻仁。
白話文:
決明子,主要作用於肝臟。它的氣屬於清陽之性,味道是鹹、苦、甘,性質稍微寒涼且無毒。能進入肝經,去除風邪、散發熱氣。一般來說,眼睛容易流淚不止,或眼睛疼痛不停,多半是風熱侵擾體內,導致氣血無法上行。治療時應該立即驅逐風熱。決明子味苦能瀉熱,味鹹能軟化堅硬,味甘能補血,但藥力較弱,藥性輕浮,又能向上發散風邪,所以是治療眼睛流淚、止痛的重要藥物,也可以做成枕頭來治療頭風。但是,如果服用過量,反而會使風邪加劇,導致風邪的危害。因此,必須搭配蒺藜、甘菊、枸杞、生地、女貞實、槐實、穀精草等藥材一起使用,互相輔助,效果會更好。之所以叫做「決明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決明子的形狀像馬蹄,俗稱馬蹄決明,使用時要搗碎。它與大麻仁相剋。
2. 草烏頭
(毒草)祛惡風頑痰頑毒
草烏頭(專入肝,兼入脾)。辛苦大熱。按書論此,惟長洲張璐辨之明晰,言此與射罔,乃至毒之物。(草烏系野所生,狀類川烏,亦名烏啄,薑汁炒,或豆腐煮,熬膏名射罔,敷箭,獸見血立死。)非若川烏頭附子之比,自非風頑急疾,不可輕投。此藥止能搜風勝濕,開頑痰,治頑瘡,以毒攻毒而已。本經治惡風洗汗出,但能去惡風,而不能回陽散寒可知。昔人病風癬,服草烏頭木鱉子藥過多,甫入腹,遂麻痹不救。
烏附五種,主治攸分:附子大壯元陽,雖偏下焦,而周身內外無所不至;天雄峻溫不減於附,而無頃刻回陽之功;川烏專搜風濕痛痹,卻少溫經之力;側子善行四末,不入臟腑;草烏悍烈,僅堪外治。此烏附之同類異性者。至於烏啄,稟氣不純,服食遠之可也!
白話文:
草烏頭是帶有毒性的草藥,主要作用是去除頑固的風邪、痰液和毒素。
草烏頭主要歸肝經,也兼入脾經,味道辛苦,藥性大熱。根據文獻記載,長洲的張璐對於此藥的辨析最為清晰。他認為草烏頭和射罔都是劇毒之物。(草烏頭生長於野外,外形像川烏頭,又名烏啄,通常用薑汁炒製,或用豆腐煮過,熬成膏狀稱為射罔,可用於塗抹箭頭,野獸中箭後會立即死亡。)它不像川烏頭和附子那樣可以使用。若非遇到頑固的風邪急症,不可輕易使用。這種藥只能夠驅除風邪、祛除濕氣,以及化解頑痰。
它也可以治療頑固的瘡瘍,以毒攻毒而已。本草經記載它能治療惡風引起的出汗,但由此可知,它只能去除惡風,不能夠回陽散寒。從前有人患風癬,服用過多的草烏頭和木鱉子,剛吃下肚子就全身麻痹,無法救治。烏頭和附子類藥物有五種,各自有不同的主要功效。附子能大補元陽,雖然主要作用於下焦,但能使全身內外都得到溫補。天雄的溫熱程度不亞於附子,但沒有立即回陽的功效。川烏主要用於驅除風濕和治療痛痹,但溫經的效果較弱。側子善於運行於四肢末梢,不入臟腑。草烏頭藥性強烈,只適合外用。這就是烏頭和附子類藥物之間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。至於烏啄,它的藥性不純,應該避免服用!
3. 茵芋
(毒草)治關節風濕痹痛。
茵芋(專入肝腎)。本屬毒物,味辛而苦,氣溫有毒。據書所述,治症多是風濕為用。如治風癇,則有茵芋丸;治風痹,則有茵芋酒;治產後風,則有茵芋膏。凡風濕痹症,多用茵芋,與石南、莽草同為一類。
(莽草辛溫有毒,能治頭風癰腫、乳癰疝瘕,其葉煎湯熱含,能治牙蟲喉痹。)
若云能療虛羸寒熱,恐莫及耳。(因虛當兼補虛。)出彭城、海鹽,莖赤,葉如石榴而短厚者佳。取莖葉陰乾,炙用。
白話文:
茵芋(屬於毒草)可以用來治療關節風濕引起的疼痛。
茵芋(主要作用於肝臟和腎臟)。它本來就是有毒的植物。味道辛辣且苦,藥性溫熱且帶有毒性。根據醫書記載,它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相關的疾病。例如,治療癲癇有茵芋丸,治療風痹有茵芋酒,治療產後風有茵芋膏。凡是風濕痹痛的症狀,多會使用茵芋,它和石南、莽草是同一類的藥物。(莽草性味辛溫,有毒,可以治療頭風、癰腫、乳癰、疝氣等疾病。它的葉子煎湯熱含可以治療牙蟲和喉痹。)
如果說茵芋可以治療虛弱、消瘦、發冷發熱的症狀,可能就效果不好了。(因為虛弱的症狀應該同時補養身體。)茵芋產於彭城和海鹽一帶,莖是紅色的,葉子像石榴葉但更短更厚的是品質比較好的。取其莖和葉子陰乾後,烤過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