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75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75)

1. 厚朴

(喬木)散脾胃濕滿

白話文:

喬木:行氣利濕,健脾化濕

厚朴(專入脾胃)。辛苦。書言同枳實大黃。即承氣湯。則於實滿能瀉。同蒼朮橘皮。即平胃散。則於濕滿能除。同解利藥。則於傷寒頭痛可治。同瀉痢藥。則於腸胃能厚。大抵氣辛則散。故於濕滿則宜。味苦則降。故於實滿則下。(經曰。太陰所至為中滿。又曰。諸濕腫滿。

白話文:

厚朴(只作用於脾胃)。辛辣微苦。書上說的和枳實大黃一起使用。就是承氣湯。那麼對於實滿就能瀉下。和蒼朮橘皮一起使用。就是平胃散。那麼對於濕滿就能去除。和瀉利藥一起使用。那麼對於傷寒頭痛可以治療。和瀉痢藥一起使用。那麼對於腸胃就有增厚作用。總而言之,氣辛則能散。所以對於濕滿而言,比較合適。味道苦則能降。所以對於實滿,則能往下瀉。(《內經》說:太陰所到之處為中滿。又說:諸濕腫滿。)

皆屬於脾。諸脹腹大。皆屬於熱。又曰。清氣在下。則生飧泄。濁氣在上。則生䐜脹。治宜察其腹滿而痛者屬實。腹滿不痛者屬虛。腹滿不減。按之愈痛者。屬實。腹滿時減。按之不痛者。屬虛。腹滿而見散漫不實。兼有倦怠噯氣飽悶等症。則為胃氣有虧。腹滿而見光亮不暗。

白話文:

所有腹脹腹大皆屬於脾臟的問題。任何種類的腹脹,皆與熱有關。又說:清氣在下,則會導致飧泄(消化不良、腹瀉);濁氣在上,則會導致腹脹。治療時,應注意觀察:腹脹而疼痛者屬於實證;腹脹但不疼痛者屬於虛證。腹脹不減,按壓時疼痛加劇者,屬於實證;腹脹時有時減,按壓時不疼痛者,屬於虛證。腹脹而出現散漫不實,兼有倦怠、噯氣、飽悶等症狀的,則為胃氣虧虛。腹脹而見光亮不暗的,則為熱證。

按則汨汨有聲。及無燥渴等症。則為水邪內結。腹滿而見大便不堅。時結時溏。溏則稍減。結則漸加。小便清利。甚則渾白如泔。其脈緩大而滯氣日益甚。則為氣虛不攝。但腹滿屬熱者少。而屬寒者多。今人治脹。非屬牽牛商陸利水通道。即屬厚朴枳實破氣通結。殊為可惜。

白話文:

通過按壓腹部,腹中有水聲。而且沒有感到口乾舌燥等症狀,那麼就是水邪內結。腹部脹滿,並且大便不成形,有時便祕,有時腹瀉,腹瀉時症狀稍減,便祕時症狀逐漸加重,小便清澈通暢。嚴重時,小便混濁發白如泔水。脈搏緩慢有力,氣滯日益嚴重,則為氣虛不攝。腹部脹滿屬熱證者少,屬寒證者多。現在的人治療脹滿,不是使用牽牛子和商陸利水通便,就是使用厚朴和枳實破氣通結,實在可惜。

)今人不解。誤以書載厚朴溫中益氣。及厚腸胃數語。不論虛實輒投。詎知實則於氣有益。虛則於氣無損乎?實則腸胃可厚。虛則腸胃不薄乎?(震亨曰。習以成俗。皆謂之補。哀哉!)至云破血殺蟲。亦是氣行而血自通。味苦而蟲則殺之意。凡書表藥功能。總是由藥氣味勘出。

白話文:

當今的人們不理解「厚朴」的作用,誤以為書上所載「厚朴溫中益氣」及「厚腸胃」數語,不論虛實一律投用。哪裡知道實證「厚朴」於氣有益,虛證「厚朴」於氣無損呢?實證「厚朴」可使腸胃增厚,虛證「厚朴」可是不會使腸胃變薄呢?(震亨說:「習慣成自然,大家都稱之為補,可憐呀!」)。至於說「厚朴」能破血殺蟲,也是因為氣血通暢而血自運行,氣味苦澀而能殺蟲的意思。凡是藥書中所寫的藥物功能,都是根據藥物的氣味勘查出來的。

非是別藥著治以自逞其意見也。樸即榛樹皮。以肉厚紫色者良。去粗皮。薑汁炒用。(即乾薑為使意。)惡澤瀉硝石寒水石。忌豆。犯之動氣。

白話文:

這不是用其他藥物來治療,以顯示自己的意見。樸即是榛樹皮,以肉厚紫色者為佳,去掉粗糙的皮,用薑汁炒熟後服用。(乾薑具有引導藥物作用的功效。)禁忌服用澤瀉、硝石、寒水石。忌食豆類,如果服用或食用,會引起動氣。

2. 秦艽

(山草)除腸胃濕熱兼除肝膽風邪止痹除痛

白話文:

山草能清除腸胃濕熱,兼除肝膽風邪,治療風濕痺痛,消除疼痛。

秦艽(專入腸胃。兼入肝膽。)苦多於辛。性平微溫。凡人感冒風寒與濕。則身體痠痛。肢節煩疼。拘攣不遂。如風勝則為行痹。(痹兼三氣皆有。茲止就其勝者而言。)寒勝則為痛痹。濕勝則為著痹。痹在於骨則體重。痹在於脈則血澀。痹在於筋則拘攣。痹在於肉則不仁。

白話文:

秦艽(主要針對腸胃,也兼顧肝膽。)它的苦味多於辛味,性質平和微溫。凡人感受風寒和濕氣,就會出現身體痠痛、肢體關節疼痛、拘攣不順暢的症狀。如果風邪較盛,就會導致行痹(一種痹症,兼具三種氣,這裡只針對其中較盛的因素來說)。如果寒邪較盛,就會導致痛痹(一種以疼痛為主的痹症)。如果濕邪較盛,就會導致著痹(一種以沉重感為主的痹症)。痹症在於骨,會導致身體沉重;痹症在於脈絡,會導致血流不暢;痹症在於筋,會導致拘攣;痹症在於肉,會導致失去知覺。

痹在於皮則膚寒。至於手足痠疼。寒熱俱有。則為陽明之濕。潮熱骨蒸。則為陽明之熱。推而疸黃便澀。腸風瀉血。口噤牙痛。(上齦屬胃。下齦屬大腸。秦艽能除風濕牙痛。)亦何莫不由陽明濕熱與風所成。用此苦多於辛。以燥陽明濕邪。辛兼以苦。以除肝膽風熱。實為祛風除濕之劑。

白話文:

痹病在於皮,則皮膚寒冷,手腳痠疼,寒熱症狀都有,這是陽明的濕熱。發潮熱、骨中發熱,這是陽明的熱症。推而廣之,疸黃、大便乾燥、腸風下血、口噤牙痛(上牙齦屬胃,下牙齦屬大腸,秦艽能去除風濕牙痛),這些不都是由陽明濕熱與風邪引起的嗎?因此,這種藥的苦味重於辛味,以燥化陽明濕邪。辛味結合苦味,以去除肝膽的風熱,所以這是一種祛風除濕的藥劑。

(風除則潤。故秦艽為風藥中潤劑。濕去則補。故秦艽為散藥中補劑。聖惠方治急癆煩熱。身體痠疼。用秦艽柴胡一兩。甘草五錢。為末。每服三錢。白湯調下。治小兒骨蒸潮熱。減食瘦弱。用秦艽炙甘草各一兩。每用一二錢。水煎服之。加薄荷葉五錢。)然久痛虛羸。血氣失養。

白話文:

風去除後,身體就會得到滋潤。因此秦艽是風藥中的潤劑。濕氣去除後,身體就能得到補益。因此秦艽是散藥中的補劑。聖惠方中治療急癆煩熱、身體痠痛的方劑:秦艽、柴胡各一兩,甘草五錢。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水送服。治療小兒骨蒸潮熱、食慾不振、瘦弱的方劑:秦艽、炙甘草各一兩。每次服用一兩至二錢,用清水煎服,另外加薄荷葉五錢。但是如果疼痛時間長了,導致虛弱消瘦,血氣失養。

下體虛寒。痠疼枯瘦。小便利者。咸非所宜。形作羅紋相交。長大黃白。左紋者良。右紋勿用。菖蒲為使。畏牛乳

白話文:

身體下部虛寒,痠痛、瘦瘦巴巴,小便習慣異常。這些情況都不適宜服用本方。形態呈網狀紋路相交,又大又黃又白。左邊的紋路好,右邊的紋路不要使用。以菖蒲為輔藥。忌諱牛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