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73)
上編 (73)
1. 威靈仙
(蔓草)治十二經風濕冷氣。
威靈仙(專入膀胱,兼入腸胃諸經)。辛鹹氣溫,其性善走,能宣疏五臟十二經絡。凡一切風寒濕熱,而見頭風頑痹,癥瘕積聚,黃疸浮腫,大小腸秘,風濕痰氣,腰膝腿腳冷痛等症。
(麻屬氣虛,木屬濕痰死血,腫屬濕,痛屬熱,痛風新病屬寒,久病屬熱,此死法耳,未可以盡病情也。仍須分其臟氣偏純以定。臟寒則痛,多根寒致,其痛必喜手按,縱脈堅實有力,止是寒氣奔迫,未可為痛為實為熱。臟熱則麻與木,與痛與腫,皆屬熱候,且有實脈實症可證,其痛手不可按,不得謂麻必屬氣虛也。臟寒初病固寒,久病亦寒,故有屢用附桂方愈,不得謂久必屬熱也。臟熱初病固見熱蒸,久病亦見熱成,如溫熱等症,初終皆用清涼,不得謂初必屬寒候。總在識病根源,相症明確,方無有誤。此繡之管見有如此也。)
得此辛能散邪,溫能泄水,苦能破堅,服此性極快利,通經達絡,無處不到,誠風藥中之善走者也。(先時商州有人手足久廢,得遇新羅僧而愈,索藥乃知是威靈仙也。)是以威喻其性,靈喻其效,仙喻其神耳。氣壯者服之神效,若氣弱服此,則能泄真氣矣。(凡辛皆散氣劫陰,不獨威靈仙是也!)和砂仁沙糖煎,治諸骨哽。根叢須數百條,長者二尺余,色深黑,為鐵腳威靈仙良。忌茗麵湯。
白話文:
威靈仙這種蔓生草藥,可以治療全身十二經脈的風濕寒氣。
威靈仙主要作用於膀胱,同時也影響腸胃等其他經脈。它味辛鹹,藥性溫熱,具有很強的走竄能力,能夠疏通五臟和十二經絡。凡是各種風寒濕熱引起的疾病,像是頭痛、肢體麻木、腫塊積聚、黃疸、水腫、便秘、風濕痰氣,以及腰、膝、腿、腳的冷痛等症狀,都可以用它來治療。(麻木通常與氣虛有關,肢體僵硬可能由濕痰死血造成,腫脹與濕氣有關,疼痛與熱有關。新發的痛風屬於寒症,而久病的痛風則屬於熱症。這只是大致的判斷方法,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病情。
仍然需要根據各臟腑的偏性來判斷。臟腑虛寒會導致疼痛,這類疼痛多因寒氣引起,患者會喜歡用手按壓。脈象會呈現堅實有力,這只是寒氣的侵擾,不能因此認為是實症或熱症。臟腑有熱,會出現麻木、僵硬、疼痛和腫脹等症狀,這些都屬於熱症的表現,而且會有脈實的實證可依據,這種疼痛患者會拒絕按壓,不能因為有麻木就認為一定是氣虛。臟腑虛寒,初期是寒症,久病也可能還是寒症,所以有時候需要反覆使用附子、桂枝等溫熱藥物才能治癒,不能認為久病就一定是熱症。
臟腑有熱,初期會出現熱象,久病也會形成熱症,例如溫熱病等,從開始到結束都要使用清涼藥物,不能認為初期一定是寒症。總之,關鍵在於辨識病根,明確診斷,才能避免用藥錯誤。這是我對病症的一些淺見。)威靈仙具有辛味可以驅散邪氣,溫性可以排除體內的水分,苦味可以破除堅硬的腫塊。它的藥性非常迅猛,可以疏通經絡,無處不到,是藥性走竄能力很強的風藥。(以前商州有人手腳癱瘓很久,後來遇到一位新羅來的僧人治好了,一問才知道是用威靈仙治好的。)因此,用「威」來比喻它的藥性,用「靈」來比喻它的療效,用「仙」來比喻它的神奇。體質強壯的人服用後效果很好,但體質虛弱的人服用則會耗散正氣。(凡是辛味的藥物都有耗散氣血、損傷陰液的副作用,不只是威靈仙這樣!)將威靈仙與砂仁、砂糖一起煎煮,可以治療魚骨等卡在喉嚨的情況。威靈仙的根部叢生,有數百條鬚根,較長的可以達到二尺多,顏色深黑,這種被稱為「鐵腳威靈仙」,藥效最好。服用時忌諱喝茶和麵湯。
2. 白蒺藜
(隰草)白蒺藜滋補肝腎兼散風邪逐瘀,沙苑蒺藜益精強腎
白蒺藜(專入肝腎。兼入肺)。質輕色白。辛苦微溫。按據諸書。雖載溫能補腎。可治精遺溺失。暨腰疼勞傷等症。然總宣散肝經風邪。凡因風盛而見目赤腫翳。並遍身白癜瘙癢難當者。服此治無不效。且此味辛(入肺)兼苦。(入腎)則凡癥瘕結聚。喉痹乳癰。暨胎產不下。
服此力能破郁宣結。蓋肝雖藏血之經。而血非可留之物。若竟認此作補。而不審兼苦泄辛散以明其治。其失靡輕。緣此可升。(質輕)可降。(味苦)可散。(味辛)可補。(微溫)故服涼劑。則宜連刺。(有刺)生搗用補劑則宜去刺。酒拌蒸。若沙苑蒺藜質細色綠似腎。功專入腎。
故書載能益精強腎。(風家用三角蒺藜。補腎用沙苑蒺藜。)亦須炒用。但不辛香宣散耳。(蒺藜根燒灰。能治齒動。)
白話文:
白蒺藜這種植物,能滋養肝腎,同時又能驅散風邪、化解瘀血;而沙苑蒺藜則主要功效是補益精氣、強健腎臟。
白蒺藜主要作用於肝和腎,同時也能進入肺經。它質地輕盈,顏色潔白,味道辛苦,藥性稍微溫和。根據許多醫書記載,雖然說它溫熱能補腎,可以治療遺精、小便失禁,以及腰痛、勞損等症狀,但它主要的功能還是疏散肝經的風邪。凡是因為風邪旺盛而引起的眼睛紅腫、長翳膜,以及全身出現白斑、瘙癢難忍的情況,服用白蒺藜治療都非常有效。而且,白蒺藜味道辛辣(入肺)又帶苦味(入腎),所以對於體內有腫塊積聚、喉嚨腫痛、乳癰,以及產婦胎兒難產等情況,服用白蒺藜都能夠破除鬱結、疏通阻塞。因為肝臟雖然是藏血的器官,但血液並不是可以停滯不動的。如果只是把它當作補藥,而不明白它兼具苦味能瀉、辛味能散的藥性,就會誤解它的治療作用,這種錯誤是很嚴重的。白蒺藜的藥性可以向上升發(因為質地輕),也可以向下導引(因為味道苦),可以發散(因為味道辛),也可以補益(因為藥性微溫),所以服用寒涼藥物時,應該連同它的刺一起使用。如果是新鮮搗碎使用,則屬於補益性質,應該去掉它的刺,然後用酒拌勻蒸過使用。至於沙苑蒺藜,它的質地細膩,顏色翠綠像腎臟,功效主要作用於腎臟,所以醫書記載它能補益精氣、強壯腎臟。(民間用三角蒺藜來治療風病,而用沙苑蒺藜來補腎。)沙苑蒺藜也需要炒過使用,只是它的藥性不辛辣,也沒有發散的作用。(蒺藜的根燒成灰,可以用來治療牙齒鬆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