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73)
上編 (73)
1. 蜈蚣
(濕生)入肝祛風通瘀散熱解毒。
蜈蚣(專入肝)。本屬毒物,性善啖蛇。故治蛇症毒者,無越是物。(蜈蚣本能刺蛇。)且其性善走竄,故瘟疫鬼怪得此則療。又其味辛,辛則能以散風。故凡小兒驚癇風搐,臍風噤口,得此入肝則治。(炙末,豬乳調治。)又其性溫,溫則能以療結。故凡瘀血墮胎,心腹寒熱結聚,得此則祛。
至於瘰癧便毒等症,書載能以調治(如趾甲內有惡肉突出,俗名雞眼睛,用蜈蚣焙乾為末敷上,以南星末醋調敷圍四處),亦是以毒攻毒之意耳!赤足黑頭者佳,火煨用。畏蜘蛛蜒蚰(蜘蛛蜒蚰之路,蜈蚣不敢經過,觸著即死。被蜈蚣咬者,但捕蜘蛛置咬處,自吸其毒,蜘蛛放水中吐而活之)。雞屎桑皮鹽。(中蜈蚣毒,以桑汁鹽蒜塗之即愈。)
白話文:
蜈蚣,主要作用於肝臟。它本身屬於有毒的生物,喜歡吃蛇,因此對於蛇毒引起的疾病,沒有比蜈蚣更好的藥物。(蜈蚣本身就能刺殺蛇。)而且它的特性是擅長遊走竄動,所以對於瘟疫、鬼怪等引起的疾病,使用蜈蚣可以治療。另外,它的味道辛辣,辛辣的味道可以驅散風邪,因此凡是小兒驚風、抽搐、臍風、口噤等症狀,用蜈蚣進入肝經就可以治療。(將蜈蚣炙烤後磨成粉,用豬乳調和服用。)此外,它的藥性溫熱,溫熱的藥性可以治療結塊,所以凡是瘀血、墮胎、心腹寒熱結聚等症狀,使用蜈蚣可以去除。至於瘰癧、便毒等疾病,古籍記載也能夠調治。(比如腳趾甲內有惡性肉芽突出,俗稱雞眼睛,可以用蜈蚣焙乾磨成粉敷在患處,再用南星粉加醋調和敷在周圍。)這也是以毒攻毒的原理!紅色腳、黑色頭的蜈蚣最好。需要用火煨過再使用。蜈蚣害怕蜘蛛和蜒蚰(蜘蛛和蜒蚰走過的路,蜈蚣不敢經過,碰到就會死亡。被蜈蚣咬傷的人,只要抓到蜘蛛放在傷口處,蜘蛛就能吸出毒液。把蜘蛛放進水裡,它還能吐出毒液而存活。)還有雞屎、桑樹皮和鹽也可以解蜈蚣毒。(中了蜈蚣毒,用桑汁、鹽和蒜塗抹在傷口處即可痊癒。)
2. 蟬蛻
(化生)輕虛入肝散風
蟬蛻(專入肝。兼入皮膚)。止一蟲殼。味甘氣寒。如何主治甚多。蓋蟬本木餘氣所化。飲風露而不食。其言能治肝經風熱者。因體氣輕虛而味甘寒之意也。其言能治婦人生子不下。及退翳膜侵睛胬肉滿眥者。因其性有善脫之意也。其言能治皮膚瘡疥癮疹者。以其所取在殼之意也。
(皮以治皮意。時珍曰。治皮瘡瘍風熱。當用蟬蛻。治臟腑經絡。當用蟬身。各從其類也。)其言能治中風不語者。以其蟬聲清響之意也。(聲以通聲。)其言能治小兒夜啼者。以其晝鳴夜息之意也。古人立藥治病。何在不有義存。惟在人細自審用耳!色黑而大者良。入藥洗去泥土翅足。
漿水煮。曬乾用。(攻毒全用。)
白話文:
蟬蛻(主要進入肝經,也兼入皮膚)。只用蟬蛻的外殼。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。可以治療的病症很多。因為蟬是樹木剩餘的氣所化生,喝風露而不吃食物。它能治療肝經的風熱病症,是因為它本身體質輕虛,味道甘甜寒涼的緣故。它能治療婦女生產時胎兒難產、以及消除眼翳、治療眼膜侵犯眼睛、以及眼角長滿贅肉等疾病,是因為它本身有善於脫落的特性。它能治療皮膚上的瘡、疥、癮疹等疾病,是因為它所取用的部分是外殼的緣故。
(用外皮治療皮膚的疾病,是按照以皮治皮的原理。李時珍說,治療皮膚瘡瘍、風熱等疾病,應該用蟬蛻;治療臟腑經絡的疾病,應該用蟬的身體,各自按照所屬的類別來選用。)它能治療中風導致失語的病症,是因為蟬的叫聲清脆響亮的緣故。(用聲音來疏通聲音。)它能治療小兒夜間啼哭不止的病症,是因為蟬白天鳴叫、夜晚靜息的緣故。古人設立藥物治療疾病,哪裡沒有道理呢?關鍵在於人們仔細地審視和運用而已!顏色黑且個頭大的蟬蛻品質比較好。入藥時要洗去泥土和翅膀、足。
用米漿水煮過後,曬乾使用。(要攻毒的話,全部用蟬蛻。)
3. 散濕
經曰。半身以上,風受之也。半身以下,濕受之也。然有濕不下受,而濕偏從上感,則濕又當上治。蓋濕無風不行,如風在上,其濕從風以至者,則為風濕,是風是濕,非散不愈也。濕值於寒,寒氣凜冽,其濕由寒至者,則為寒濕,是寒是濕,亦非由散不除也。且有好食生冷,
留滯腸胃,合於兩露感冒,留結不解,隨氣勝復,變為寒熱,以致頭重如裹,皮肉筋脈,皆為濕痹,則不得不從開發以泄其勢。然散濕之藥不一,有止就濕而言散者,如蒼朮之屬是也。有因風濕而言散者,如白芷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寄生、葳蕤、秦艽、巴戟、狗脊、靈仙、海桐皮、豨薟草、蒼耳子、萆薢、茵芋之屬是也。
有就寒濕而言散者,如五加皮、天雄、蔓荊子、殭蠶、細辛之屬是也。有兼風熱而言散者,如蕪荑之屬是也。有就熱濕而言散者,如香薷之屬是也。有就痰濕而言散者,如半夏之屬是也。至濕而在胸腹,症見痞滿,宜用川樸以散之。濕在肌肉,症見膚腫,宜用排草以洗之。濕在腸胃,
挾風而見拘攣痹痛,宜用秦艽以除之。濕在筋骨而見頭面不利,宜用蔓荊子以治之。此皆就表就上,受濕論治,故以散名。若使濕從下受,及已內入為患,則又另有滲濕、瀉濕諸法,而非斯藥所可統而歸之也。
白話文:
醫書上說,身體上半部的疾病多是風邪引起的,下半部則是濕邪引起的。然而,有時候濕邪不往下走,反而往上侵襲,這時就應該針對上半身來治療濕邪。濕邪本身不會移動,需要藉由風邪來帶動。如果風邪在上半身,濕邪跟著風邪一起來,就叫做風濕,這種情況無論是風邪還是濕邪,都必須用發散的方法才能治好。如果濕邪遇到寒氣,寒冷刺骨,濕邪因寒氣而來,就叫做寒濕,這種情況無論是寒邪還是濕邪,也必須用發散的方法才能去除。
另外,如果過食生冷食物,導致食物積滯在腸胃,又加上接觸到早晚露水而感冒,病邪久留不散,隨著體內氣的強弱反覆發作,變化成寒熱交替的症狀,導致頭部感覺沉重,如同被東西包裹住一般,皮膚、肌肉、筋脈都因為濕邪而產生麻木疼痛的狀況,就必須用開洩的方式來疏散濕邪。
然而,發散濕邪的藥物有很多種,有些是單純針對濕邪來發散的,例如蒼朮之類;有些是針對風濕來發散的,例如白芷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寄生、葳蕤、秦艽、巴戟、狗脊、靈仙、海桐皮、豨薟草、蒼耳子、萆薢、茵芋之類。有些是針對寒濕來發散的,例如五加皮、天雄、蔓荊子、殭蠶、細辛之類。有些是兼具發散風熱的,例如蕪荑之類。有些是針對濕熱來發散的,例如香薷之類。有些是針對痰濕來發散的,例如半夏之類。
至於濕邪停留在胸腹,出現胸悶腹脹的症狀,應該用厚朴來發散;濕邪停留在肌肉,出現皮膚腫脹的症狀,應該用排草來洗浴;濕邪停留在腸胃,挾帶風邪而出現筋脈拘攣疼痛的症狀,應該用秦艽來去除;濕邪停留在筋骨,導致頭面部活動不順暢,應該用蔓荊子來治療。以上這些都是針對體表及上半身感受濕邪的狀況來論治的,所以用「散」這個字來命名。如果濕邪是從下半身侵入,或是已經進入體內造成疾病,那就另有其他滲濕、瀉濕的方法,不是這些藥物可以概括治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