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63)
上編 (63)
1. 細辛
(山草)宜散腎經風寒。
細辛(專入腎,兼入肝膽):味辛而厚,氣溫而烈,為足少陰腎溫經主藥。凡風寒邪入至陰,而見本經頭痛(太陽頭痛在腦後,陽明頭痛在額,少陽頭痛在兩角,厥陰頭痛在巔頂,少陰頭痛在腦齒),腰脊俱強,口瘡喉痹,鼻淵齒䘌,水停心下,口吐涎沫(成無己曰:水停心下,不行則腎氣燥,宜辛以潤之;細辛之辛,以行水氣而潤燥),耳聾鼻癰,倒睫便澀者,並宜用此調治,或用獨活為使,俾在表之陽邪可表,而在裡之伏邪可除,故書載能通關利竅,破痰下乳,行血發汗(仲景治少陰症反發熱,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發少陰之汗)。且走腎者必兼肝與膽,膽虛驚癇及風眼淚下者,得此辛散宣通,而令淚收驚除。
至書所云服能入腎潤燥,非是火盛水衰,陰被陽涸而成,實因陰盛陽衰,火屈於水而致也。遇此辛以除寒,溫以燥濕,則陰得解而不凝矣,豈剛燥不撓之謂也乎?(時珍曰:氣之厚者,能發陽中之陽也;辛溫能散,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;口瘡喉痹䘌齒諸痛用之者,取其能散浮熱,亦火鬱則發之義也;辛能泄肺,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;辛能散燥,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之。)
世之論藥性者,每鮮如此體會,但知就燥論燥,而致固執不通,獨不思經有云:「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」乎?然味厚性烈,所用止宜數分,過則氣塞命傾。(承曰:細辛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,雖死無傷;近年開平獄中嘗治此,不可不知。)若血虛頭痛者,尤宜戒焉。
產華陰者真。(時珍曰:葉似小葵,柔莖細根,直而色紫,味極辛者,細辛也;杜衡、鬼督郵、徐長卿皆可亂之。)去雙葉者用。(雙葉服之害人。)惡黃耆、山茱萸,畏硝石、滑石,反藜蘆。
白話文:
細辛,主要作用於腎經,同時也能影響肝經和膽經。它味道辛辣濃厚,氣味溫熱且強烈,是溫暖足少陰腎經的主要藥物。凡是風寒邪氣侵入足少陰經,導致該經脈循行部位的頭痛(這種頭痛通常表現為腦後疼痛,相對於太陽經頭痛在腦後、陽明經頭痛在前額、少陽經頭痛在兩側、厥陰經頭痛在頭頂、少陰經頭痛在腦部及牙齒),以及腰背僵硬、口瘡、喉嚨腫痛、鼻竇炎、牙齦腫痛、體內停滯水液導致心下痞滿、口吐痰涎等症狀,都適合使用細辛來調治。
它還可以搭配獨活一起使用,能使體表的陽邪散發,體內的伏邪消除。因此,古籍記載細辛能開通關竅、化痰、下乳、活血、發汗。張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病的反覆發熱,就是利用細辛發汗的功效。由於腎經的生理功能與肝膽密切相關,所以膽虛導致的驚癇、風邪引起的眼淚不止等症狀,使用細辛的辛散宣通之性,可以達到收淚和止驚的效果。
古籍說細辛能入腎潤燥,這並不是因為火熱過盛、水液虧虛導致的陰液乾涸,而是因為陰寒過盛、陽氣衰弱,導致火熱被水寒壓制。此時,用細辛的辛味驅散寒邪、用溫性乾燥濕氣,就能夠使陰寒得以解除,恢復平衡,而非指它性剛燥而不能調和。
李時珍說,氣味濃厚者,能發揮陽中的陽氣。細辛的辛溫之性可以散寒,所以對於風寒、風濕引起的頭痛、痰飲、胸悶、驚癇等症狀都適合使用。用於口瘡、喉嚨腫痛、牙痛等症狀,是利用它散發體表浮熱的作用,也是火熱鬱結則需要發散的道理。細辛的辛味可以宣泄肺氣,所以對於風寒咳嗽、氣喘等症狀也適用。它還可以散發乾燥,所以對於少陰經的病症以及耳竅不通、大便乾澀等症狀也適合使用。
當今的醫藥理論,往往不能深入理解藥性,只知道根據燥的現象來論治,導致固執而不通達。難道沒有想過《黃帝內經》說「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」嗎?然而,細辛味厚性烈,用量只需幾分,過量則會引起氣機閉塞,甚至危及生命。古人說過,細辛過量會導致胸悶窒息而死,所以用藥時必須謹慎。如果因血虛引起的頭痛,更應該禁用細辛。
華陰產的細辛品質最佳。它的葉子像小葵花,莖柔細根直呈紫色,味道極為辛辣。杜衡、鬼督郵、徐長卿等藥材容易與細辛混淆。使用細辛時應去除雙葉,因為雙葉有毒。細辛忌與黃耆、山茱萸同用,畏懼硝石和滑石,反藜蘆。
2. 紫蘇
(芳草)疏肺寒氣內客。
紫蘇(專入肺,兼入心脾)。背面俱紫,辛溫香竄,五月端午採用。凡風寒偶傷,氣閉不利,心膨氣脹,並暑濕泄瀉,熱閉血衄崩淋,喉腥口臭,俱可用此調治。取其辛能入氣,紫能入血,香能透外,溫可暖中,使其一身舒暢,故命其名曰蘇。(蘇與穌同)是以時珍謂其同橘皮砂仁,
則能行氣安胎;同藿香烏藥,則能快氣止痛;同麻黃葛根,則能發汗解肌;同芎藭當歸,則能和營散血;同木瓜厚朴,則能散濕解暑;同桔梗枳殼,則能利膈寬中;同杏子菔子,則能消痰定喘。要皆疏肺利氣之品,雖其氣味淺薄,難以奏效,但久服亦能泄人真氣,虛寒泄瀉尤忌。
即安胎和胃藥中,用之不過取其辛香,暫調胃寒氣滯之症,豈可概用久用,以陷虛虛之禍耶?(宗奭曰:紫蘇氣味香散,今人朝暮飲紫蘇湯,無益。醫家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,此有一焉。若脾胃寒人,多致滑泄,往往不覺。)梗下氣稍緩,子降氣最速。(務本新書云:凡地畔近道,
可種蘇以遮六畜,收子打油,燃燈甚明。弘景曰:蘇子下氣,與橘皮相宜。)與橘紅同為除喘定嗽,消痰順氣之藥。(葉發汗散寒,梗順氣安胎,子降氣開鬱,消痰定喘。表弱氣虛者忌用葉,腸滑氣虛者忌用子。)但性主疏泄,氣虛陰虛喘逆者並禁,宜橘皮,忌鯉魚。子炒研用。
白話文:
紫蘇(主要作用於肺,也兼顧心和脾)。葉子兩面都是紫色,味道辛辣溫熱,香氣濃烈,通常在端午節前後採摘。凡是偶爾因為風寒而受傷,導致氣機閉塞不暢,或是心裡脹滿、氣脹,以及暑濕引起的腹瀉,還有熱邪導致的出血、崩漏,咽喉有腥味、口臭等情況,都可以用紫蘇來調治。因為它辛散的特性可以進入氣分,紫色可以進入血分,香氣可以向外疏散,溫熱的特性可以溫暖中焦,使全身舒暢,因此命名為「蘇」(蘇與甦同)。就像李時珍說的,紫蘇與橘皮、砂仁同用,可以行氣安胎;與藿香、烏藥同用,可以理氣止痛;與麻黃、葛根同用,可以發汗解肌;與川芎、當歸同用,可以調和營血、散瘀;與木瓜、厚朴同用,可以散濕解暑;與桔梗、枳殼同用,可以疏通胸膈、寬暢中焦;與杏子、萊菔子同用,可以化痰定喘。總而言之,紫蘇是一種疏通肺氣、利氣的藥物。雖然它的藥性較為輕淺,難以快速見效,但長期服用也會耗損人體的真氣。尤其是虛寒體質、容易腹瀉的人更要忌用。
即使是在安胎和胃的藥方中,使用紫蘇也只是取其辛香的特性,暫時調治胃寒氣滯的症狀,怎麼可以隨意長期服用,而導致虛弱更虛的禍患呢?(宗奭說:紫蘇氣味香散,現在的人早晚都喝紫蘇湯,沒有什麼好處。醫家說芳香的藥物容易導致富貴病,這裡就有一例。如果脾胃虛寒的人服用,更容易導致滑泄,而且常常不容易察覺。)紫蘇梗的下氣作用比較緩慢,紫蘇子的降氣作用最快。(《務本新書》中提到,凡是靠近路邊的田地,可以種植紫蘇來遮擋牲畜,收穫紫蘇子榨油,點燈照明效果很好。陶弘景說,紫蘇子能降氣,與橘皮很相宜。)紫蘇子與橘紅同用,可以作為去除喘咳、化痰順氣的藥物。(紫蘇葉能發汗散寒,紫蘇梗能順氣安胎,紫蘇子能降氣開鬱、化痰定喘。體表虛弱、氣虛的人忌用紫蘇葉;腸道滑利、氣虛的人忌用紫蘇子。)但紫蘇的藥性主要為疏泄,所以氣虛、陰虛、喘逆的人都禁止使用。紫蘇宜與橘皮同用,忌與鯉魚同食。紫蘇子要炒過後研磨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