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62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62)

1. 麻黃

此實傷寒陰瘧第一要藥。至或有載不宜多用,及夏月不宜用者,蓋因過用則汗多亡陽,自汗表虛則耗人元氣。

(張仲景曰:陽盛陰虛者,不可發汗;尺脈遲者,不可發汗;咽燥喉乾者,不可發汗;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,不可發汗;下利雖有表症,不可發汗;淋家不可發汗;衄血亡血家不可發汗;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;少陰病脈沉細數,不可發汗;少陰病但厥無汗,不可發汗;脈動數微弱,不可發汗;脈沉遲不可發汗;汗家不可發汗;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,不可發汗。)

夏月陽氣外泄,不宜再發以奪元氣耳!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內入,則又何不可用之有?至於手少陰心之風熱斑疹,足厥陰之風痛目痛,審其腠理堅閉,病應用散,亦當審實以投,功與桂枝、柴胡、葛根、芍藥同為一類。

但桂枝則解太陽風邪傷衛。(王好古曰:心主營為血,肺主衛為氣,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藥,桂枝為手少陰心之藥。)

葛根則解陽明肌熱口渴。(時珍曰:麻黃太陽經藥,兼入肺經,肺主皮毛;葛根陽明經藥,兼入脾經。)

柴胡則發少陽陽邪寒熱往來,此則能發太陽陰邪傷營,不可不細辨也。

發汗用莖去節,止汗須用根節,並蛤粉、粟米等分為末,袋盛撲之。(時珍曰: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御,而根節止汗,效如影響,物理之妙,不可測度如此。自汗有風濕傷風,風溫氣虛,血虛脾虛,陰虛胃熱,痰飲中暑,亡陽柔痓諸症,皆可隨症加而用之。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,治盜汗尤捷,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,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。本草但知撲之之法,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。宣明五氣篇曰:心為汗,則知汗出於心。經脈別論曰: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;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;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;體搖勞倦,汗出於脾。本病篇曰:醉飽行房,汗出於脾。)

厚朴、白薇為使,惡辛夷、石葦。

白話文:

麻黃是治療傷寒陰瘧的主要藥物。有些人說不宜多用,或說夏天不宜使用,這是因為過量使用會導致大量出汗而損耗陽氣。自汗且體表虛弱的人,則會消耗元氣。(張仲景說: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人,不可以發汗;寸關尺的脈搏遲緩的人,不可以發汗;咽喉乾燥的人,不可以發汗;咳嗽且小便失禁的人,不可以發汗;腹瀉即使有表症,也不可以發汗;患有淋病的人,不可以發汗;有出血病史或失血過多的人,不可以發汗;患有瘡瘍的人,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以發汗;少陰病脈象沉細數的人,不可以發汗;少陰病但有四肢冰冷而無汗的人,不可以發汗;脈搏跳動快而微弱的人,不可以發汗;脈象沉遲的人,不可以發汗;容易出汗的人,不可以發汗;腹中上下左右有氣在竄動的人,不可以發汗。)夏天陽氣向外發散,不宜再用發汗的方法來奪取元氣。但如果春夏時節,確實有深寒侵入體內,那麼又為什麼不能使用麻黃呢?至於手少陰心經的風熱斑疹,以及足厥陰肝經的風痛眼痛,要仔細觀察皮膚紋理是否閉塞不通,如果病情需要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也應當仔細判斷後再使用。麻黃的功效與桂枝、柴胡、葛根、芍藥等藥物類似。但桂枝是解除太陽經的風邪侵襲,傷害衛氣的藥物。(王好古說:心主營血,肺主衛氣,所以麻黃是手太陰肺經的藥物,桂枝是手少陰心經的藥物。)葛根是解除陽明經的肌肉發熱、口渴的藥物。(李時珍說:麻黃是太陽經的藥物,也進入肺經。肺主皮毛;葛根是陽明經的藥物,也進入脾經。)柴胡是發散少陽經的陽邪,治療寒熱往來的症狀。而麻黃則能發散太陽經的陰邪,傷害營血,所以必須仔細辨別。發汗時要使用麻黃的莖,去除莖節;止汗則要使用麻黃的根節,並與蛤粉、粟米等量磨成粉,用袋子裝好撲在身上。(李時珍說:麻黃發汗的作用快速而無法控制,而麻黃的根節止汗,效果就像影子跟隨形體一樣,藥物的神奇奧妙,真是無法測度。自汗有風濕、傷風、風溫、氣虛、血虛、脾虛、陰虛胃熱、痰飲、中暑、亡陽、柔痓等各種症狀,都可以根據病症加減藥物來治療。用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,治療盜汗尤其有效。這是因為麻黃的藥性能夠在全身的肌膚表面運行,所以能夠引導其他藥物到達體表衛分,從而鞏固皮膚紋理。本草只知道撲粉止汗的方法,而不知道口服的效果更好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心產生汗液,所以知道汗液是從心而來。《經脈別論》說:飲食過飽,汗液從胃而出;受到驚嚇而耗損精氣,汗液從心而出;搬運重物、長途跋涉,汗液從腎而出;快速奔跑、驚恐害怕,汗液從肝而出;身體搖動、過度勞累,汗液從脾而出。《本病篇》說:醉酒飽食後行房,汗液從脾而出。) 厚朴、白薇是麻黃的輔助藥,忌與辛夷、石葦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