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57)
上編 (57)
1. 烏梅
(五草)入肝,斂氣澀腸。
烏梅(專入肺腸,兼入肝膽。):酸澀而溫,似有類於木瓜,但此入肺則收。(成無己曰: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)入腸則澀。(腸垢已出,肘後用烏梅肉二十個,水一盞,煎六分,食前服。血崩不止,用烏梅肉七枚,燒存性研末,米飲服之,日二次。莊肅公痢血,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,茶調服亦效。蓋血得酸則斂,得寒則止,得茗則澀故也。)
入筋與骨則軟。(酸入筋。)入蟲則伏。(蟲得酸則伏。)入於死肌惡肉惡痣則除。(鬼遺方用烏梅肉燒存性,研敷惡肉上,一夜立盡。聖惠用烏梅和蜜作餅貼者,其力緩。簡便方云:起臂生一疽,膿潰百日方愈,中有惡肉突起,用此方試之,一日夜去其大半,再上一日而平,乃知世有奇方。)刺入肉中則拔,故於久瀉久痢,氣逆煩滿,反胃骨蒸,無不因其收澀之性,而使下脫上逆皆治。
且於癰毒可敷。(已潰未潰,可用此燒灰存性為末,入輕粉少許,香油調塗四圍。)中風牙關緊閉可開。(取肉擦牙齦,涎出即開,以酸能入筋骨以軟。)蛔蟲上攻眩僕可治。(仲景有烏梅治蛔上攻眩僕。)口渴可止。(時珍曰:人之舌下有四竅,兩竅通膽液,故食梅則津生者,類相感應也。《素問》云:味過於酸,肝氣以泄。又云: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不然,物之味酸者多矣,何獨梅能生津耶?)寧不為酸澀收斂之一驗乎!
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、筋骨濕熱,收斂脾肺耗散之元,而於他症則不及也。白梅由於鹽漬,味鹹則能軟堅。(通大便亦用。)若牙關緊閉,(白梅尤良。)死肉黑痣,白梅用之更捷。(食梅齒酸者,嚼胡桃即解。衣有黴點者,梅葉煎湯洗之,搗洗葛衣亦佳。)
但肝喜散惡收,久服酸味,亦伐生氣。(生氣者,陽氣也。)且於諸症初起切忌。
白話文:
烏梅這種藥材,主要作用在肺和腸道,也能作用於肝膽。它的味道酸澀性溫,有點像木瓜,但它進入肺部有收斂的作用。(古代醫家認為,肺需要收斂,就應該吃酸味的東西來幫助。)進入腸道則有澀腸止瀉的作用。(如果腸道有積垢,可以用二十個烏梅肉,加一碗水煎到剩六分,飯前服用。如果是血崩不止,用七個烏梅肉燒成灰研成粉,用米湯送服,一天兩次。以前有個官員拉肚子拉到便血,就用烏梅、黃連、灶心土磨成粉,用茶水送服,也很有效。這是因為酸味能收斂,寒性可以止血,茶也能澀腸。)烏梅能使筋骨柔軟(因為酸味能入筋)。也能使蟲類伏藏(蟲子遇到酸味就會躲起來)。對於死肌、惡肉、惡痣等,也能去除。(有個古方用燒成灰的烏梅肉,敷在惡肉上,一夜就能見效。也有用烏梅和蜂蜜做成餅貼在患處的,效果比較慢。有個案例說,有人手臂上長了個瘡,很久都不好,裡面長出惡肉,用了這個方子,一天就好了大半,再用一天就完全好了,可見這個方子很神奇。)烏梅插入肉中,可以拔出異物。所以對於久瀉久痢、氣逆煩躁、反胃、骨蒸等症狀,都可以用它收斂澀腸的特性來治療,使下脫上逆的病症都能得到緩解。而且,它也可以外敷治療癰瘡。(癰瘡不論潰破或未潰破,都可以用燒成灰的烏梅粉,加一點輕粉,用香油調勻塗在周圍。)中風導致牙關緊閉,可以用烏梅打開。(用烏梅肉擦拭牙齦,流出口水牙關就能打開,這是因為酸味能進入筋骨使其柔軟。)蛔蟲上攻導致頭暈倒地也可以治療。(古代醫書有記載用烏梅治療蛔蟲上攻導致頭暈倒地的案例。)還可以止渴。(古代醫家認為,人的舌下有四個孔竅,兩個連接膽液,吃梅子能生津,是因為它們之間有相互感應。古代醫書說,酸味過多會使肝氣外泄,又說酸味走筋,筋有病就不要多吃酸,但酸味的食物有很多,為什麼只有梅子能生津呢?)這不正是烏梅酸澀收斂功效的驗證嗎!它和木瓜不同,木瓜主要用於疏泄脾胃,對筋骨濕熱有作用,而烏梅主要收斂脾肺,防止元氣耗散,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就沒有那麼明顯。白梅是用鹽醃製的,味道鹹,能軟化堅硬的東西(也能通便)。如果是牙關緊閉,白梅的效果更好。對死肉黑痣,白梅的效果更快。(吃梅子牙齒酸,可以嚼核桃來緩解。衣服有霉點,可以用梅葉煎湯洗。洗葛布衣服也很好。)但是肝喜歡疏散而不喜歡收斂,長期服用酸味,也會耗損陽氣。(陽氣是人體的生氣。)而且對於各種疾病的初期,都要避免使用烏梅。
2. 鎮虛
虛則空而不實,非有實以鎮之,則易覆矣。虛則輕而易敗,非有實以投之,則易墜矣。故重墜之藥,亦為治病者所必需也。
然用金石諸藥以治,而不審其氣味以別,亦非治病通活之妙。故有熱者,宜以涼鎮,如代赭石、珍珠之治心肝二經熱驚,辰砂之清心熱,磁石之治腎水虛怯,龍骨、龍齒之治肝氣虛浮是也。
有寒者宜以熱鎮,如雲母石之能溫中去怯,硫黃之能補火除寒、通便定驚是也。
寒熱俱有者,宜以平鎮,如禹餘糧、金銀薄、鐵粉、密陀僧之屬是也。但禹餘糧則兼止脫固泄,金銀薄則兼除熱祛風,鐵粉則兼療狂消癰,皆借金性平木,密陀僧則兼除積消熱滌痰也。
其一鎮墜,而藥品氣味治用各自有別,其不容紊如此。然要病有外邪,不可輕投,寒邪得鎮而愈固耳。
白話文:
虛弱的狀況就像空虛而不實在,如果沒有實質的東西來鎮定它,就很容易傾覆。虛弱的狀態也像輕飄飄容易衰敗,如果沒有實質的東西來投入,就很容易墜落。所以,能使身體沉重的藥物,也是治療疾病所必需的。然而,使用金石類的藥物來治療,卻不仔細分辨它們的氣味屬性,就不是靈活治病的巧妙方法。
因此,有熱象的,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鎮定,例如代赭石和珍珠可以治療心肝二經的熱驚;辰砂可以清除心火;磁石可以治療腎水虛弱;龍骨和龍齒可以治療肝氣虛浮,這些都屬於用涼藥鎮定的例子。有寒象的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鎮定,例如雲母石可以溫中去怯;硫黃可以補火除寒,並且通便定驚,這些都屬於用熱藥鎮定的例子。寒熱都有的,應該用平和的藥物來鎮定,例如禹餘糧、金銀薄片、鐵粉、密陀僧等都屬於這類。但是禹餘糧還兼具止脫固澀的作用;金銀薄片還兼具清熱祛風的作用;鐵粉還兼具治療癲狂和消除癰腫的作用,這些都是借用金性平和的屬性;密陀僧還兼具消除積滯、清熱滌痰的作用。
這些藥物都具有鎮墜的效果,但藥品的氣味屬性、治療用途各有不同,不可以混淆,就是這樣。然而,如果疾病有外邪侵擾,就不可輕易使用鎮墜的藥物,否則寒邪反而會因為鎮墜的作用更加凝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