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56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56)

1. 桔梗

(山草)開提肺中風寒載藥上行

桔梗(專入肺。兼入心胃)。辛苦而平。按書既載能引諸藥上行。又載能以下氣。其義何居?蓋緣人之臟腑胸膈。本貴通利。一有寒邪阻塞。則氣血不通。其在於肺。則或為不利。而見痰壅喘促鼻塞。其在陽明。(胃)則或風熱相搏。而見齒痛。其在少陰。(腎)則因寒蔽火鬱。

而見目赤喉痹咽痛。久而火鬱於肺。則見口瘡肺癰乾咳。火鬱上焦。則見胸膈刺痛。肺火移郁大腸。則見下痢腹痛。腹滿腸鳴。總皆寒入於肺。閉其竅道。(一語透盡諸病根源。)則清不得上行。濁因不得下降耳。桔梗味苦氣平。質浮色白。系開提肺氣之聖藥。可為諸藥舟楫。

載之上浮。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。俾清氣既得上升。則濁氣自克下降。降氣之說。理根於是。是以好古加味甘桔。無不因症加藥。如失音則加訶子。聲不出加半夏。上氣加陳皮。涎嗽加知母貝母。咳渴加五味。酒毒加葛根。少氣加人參。嘔加半夏生薑。吐膿血加紫苑。

肺萎加阿膠。胸膈不快加枳殼。痞滿加枳實。目赤加梔子大黃。面腫加茯苓。膚痛加黃耆。發斑加荊防。疫癘加牛蒡大黃。不得眠加梔子。總不離乎桔梗以為開提。(時珍曰。朱肱活人書治胸中痞滿不痛。用桔梗枳殼。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。張仲景傷寒論治寒實結胸。用桔梗貝母巴豆。

取其溫中消穀破積也。又治肺癰唾膿。用桔梗甘草。取其苦辛清肺。甘溫瀉火。又能排膿血。補內漏也。其治少陰症三四日咽痛。亦用桔梗甘草。取其苦辛散寒。甘平除熱。合而用之。能除寒熱也。後人易名甘桔湯。通治咽喉口舌諸病。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。遂名如聖湯。

極言其驗也。)奈世僅知此屬上升。而不知其下行。其失遠矣!但痘疹下部不起勿用。以其性升之故。久嗽不宜妄用。以其通陽泄氣之故。陰虛不宜妄用。以其拔火上乘之故。其蘆能吐膈上風熱痰實。生研末。水調服。探吐。去浮皮。泔浸微炒用。畏龍膽草白芨。忌豬肉。

白話文:

桔梗這種藥材,主要作用在肺,同時也能影響心和胃。它的味道是辛苦味,性質平和。書中記載,它既能引導其他藥物向上走,又能幫助氣往下行,這兩種作用似乎矛盾。其實是因為人體的內臟、胸腔和橫膈膜,最重要的是保持暢通。一旦有寒邪堵塞,氣血就會不通暢。如果寒邪在肺部,就會導致肺功能失調,出現痰多、氣喘、鼻塞等症狀;如果寒邪在胃部,就可能與風熱相搏,導致牙痛;如果寒邪在腎部,就會因為寒邪阻礙陽氣,使火氣鬱結,導致眼睛紅腫、喉嚨疼痛、咽喉腫痛。時間久了,火氣鬱積在肺部,就會出現口瘡、肺癰、乾咳等症狀;如果火氣鬱積在上焦(胸部以上),就會感到胸悶刺痛;如果肺火傳到大腸,就會出現腹瀉、腹痛、腹脹、腸鳴等症狀。總而言之,這些都是因為寒邪入侵肺部,阻塞了氣的出入口,導致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。

桔梗味道苦,藥性平和,質地輕浮,顏色白色,是能夠提振肺氣的重要藥物,可以作為其他藥物的引導。它可以帶領其他藥物向上走,將那些苦寒、峻猛的瀉下藥帶到上部發揮作用,使清氣能夠順利上升,濁氣自然就能下降,這就是它能降氣的原理。因此,古代醫家使用甘桔湯時,會根據不同的症狀加入其他藥物。例如,失聲會加訶子,說不出話會加半夏,氣逆上衝會加陳皮,痰多咳嗽會加知母、貝母,咳嗽口渴會加五味子,酒毒會加葛根,氣短會加人參,嘔吐會加半夏、生薑,吐膿血會加紫菀,肺痿會加阿膠,胸悶不適會加枳殼,腹部痞塊會加枳實,眼睛紅腫會加梔子、大黃,面部浮腫會加茯苓,皮膚疼痛會加黃耆,發斑會加荊芥、防風,疫病會加牛蒡、大黃,失眠會加梔子。這些方劑都離不開桔梗的提升作用。

李時珍說,朱肱的《活人書》中用桔梗、枳殼來治療胸中痞悶不痛,就是取其通暢肺氣、疏通橫膈、使氣下降的作用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用桔梗、貝母、巴豆治療寒邪積聚在胸部的實證,是取其溫中、消積、破積的作用。又用桔梗、甘草治療肺癰,是取其苦辛清肺、甘溫瀉火,並能排出膿血,修補內漏的作用。他還用桔梗、甘草來治療少陰病三四天出現的咽痛,是取其苦辛散寒、甘平除熱的作用,兩藥合用,能夠去除寒熱之邪。後人將此方稱為甘桔湯,可以治療各種咽喉、口舌的疾病。宋仁宗在此方中加入荊芥、防風、連翹,改名為如聖湯,極力稱讚它的療效。

可惜的是,世人只知道桔梗有上升之性,卻不知道它也有下降之功,這是很大的誤解。但是,如果痘疹向下不起,就不要使用桔梗,因為它有上升的藥性;久咳不宜隨意使用,因為它會疏通陽氣、耗散氣機;陰虛之人不宜隨意使用,因為它會將火氣向上引導。桔梗的根莖(蘆)可以吐出膈上的風熱痰實,生用時研成粉末,用水調服,可以催吐。使用時要去掉外皮,用淘米水浸泡後稍微炒一下。桔梗害怕龍膽草和白芨,忌與豬肉同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