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54)
上編 (54)
1. 麻黃
(隰草)發寒入太陽膀胱無汗
麻黃(專入膀胱。兼入肺)。辛溫微苦。中空而浮。入足太陽膀胱。(足太陽為六經外藩。總經絡而統營衛。其經之脈起目眥。上腦下項。循肩挾脊抵腰。行於身後。故凡寒入是經。其症必見頭痛。發熱惡寒。腰脊卒強。無汗。脈則尺寸俱緊。是為傷寒。若汗自出不止。及脈不緊不浮。
其症或不惡寒而止惡風。是為傷風。)兼入手太陰肺。(麻黃空虛似肺。故亦兼入肺經。)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陽無汗。其意甚深。蓋緣津液為汗。汗即血也。在營則為血。在衛則為汗。寒傷營。營血內澀。不能外通於衛。衛氣固密。津液不行。故無汗發熱而惡寒。方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。
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。是麻黃雖太陽發汗重劑。實散肺經火鬱之邪。其在十劑。有曰輕可去實。葛根麻黃之屬是也!(弘景曰。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。時珍曰。麻黃乃肺經專藥。故治肺病多用之。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。有汗用桂枝。未有究其精微者。時珍常思津液為汗。
汗即血也。在營則為血。在衛則為汗。夫寒傷營。營血內澀。不能外通於衛。衛氣閉固。津液不行。故無汗發熱而惡寒。夫風傷衛。衛氣外泄。不能內護於營。營氣虛弱。津液不固。故有汗發熱而惡風。然風寒之邪。皆由皮毛而入。皮毛者肺之合也。肺主衛氣。包羅一身。天之象也。
是證雖屬乎太陽。而肺實受邪氣。其症時兼面赤怫鬱。咳嗽有痰。喘而胸滿諸症。非肺病乎?蓋皮毛外閉。則邪熱內攻。而肺氣膹郁。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。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。汗後無大熱而喘者。加以石膏。朱肱活人書夏至加石膏知母者。是泄肺火之藥。
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。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。腠理不密。則津液外泄。而肺氣自虛。虛則補其母。故用桂枝同甘草。外散風邪以救表。內伐肝木以防脾。佐以芍藥。泄木而固脾。泄東所以補西也。使以薑棗。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。下後微喘者。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氣也。
汗後脈沉遲者。加人參以益肺氣也。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。以泄肺熱也。皆是脾肺之藥。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。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。此千古未發之秘旨。愚因表而出之。又少陰病發熱脈沉。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少陰與太陽為表裡。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。
補中有發也。)是以風寒鬱肺而見咳逆上氣痰哮氣喘。則並載其能治。但用此之法。則在佐使之間。或兼氣藥以助力。(人參)可得衛中之汗。或兼營藥以助液。(當歸)可得營中之汗。或兼溫藥以助陽。(附子)可除寒凝之寒毒。或兼寒藥以助陰。(黃芩石膏知母)可解炎熱之瘟邪。
此實傷寒陰瘧第一要藥。至或有載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。蓋因過用則汗多亡陽。自汗表虛則耗人元氣。(張仲景曰。陽盛陰虛者。不可發汗。尺脈遲者。不可發汗。咽燥喉乾者。不可發汗。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。不可發汗。下利雖有表症。不可發汗。淋家不可發汗。衄血亡血家不可發汗。
瘡家雖身疼痛。不可發汗。少陰病脈沉細數。不可發汗。少陰病但厥無汗。不可發汗。脈動數微弱。不可發汗。脈沉遲不可發汗。汗家不可發汗。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。不可發汗。)夏月陽氣外泄。不宜再發以奪元氣耳!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內入。則又何不可用之有。至於手少陰心之風熱斑疹。
足厥陰之風痛目痛。審其腠理堅閉。病應用散。亦當審實以投。功與桂枝柴胡葛根芍藥同為一類。但桂枝則解太陽風邪傷衛。(王好古曰。心主營為血。肺主衛為氣。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藥。桂枝為手少陰心之藥。)葛根則解陽明肌熱口渴。(時珍曰。麻黃太陽經藥。兼入肺經。
肺主皮毛。葛根陽明經藥。兼入脾經。)柴胡則發少陽陽邪寒熱往來。此則能發太陽陰邪傷營。不可不細辨也。發汗用莖去節。止汗須用根節。並蛤粉粟米等分為末。袋盛撲之。(時珍曰。麻黃髮汗之氣駛不能御。而根節止汗。效如影響。物理之妙。不可測度如此。自汗有風濕傷風。
風溫氣虛。血虛脾虛。陰虛胃熱。痰飲中暑。亡陽柔痓諸症。皆可隨症加而用之。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。治盜汗尤捷。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。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。本草但知撲之之法。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。宣明五氣篇曰。心為汗。則知汗出於心。經脈別論曰。
飲食飽甚。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。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。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。汗出於肝。體搖勞倦。汗出於脾。本病篇曰。醉飽行房。汗出於脾。)厚朴白薇為使。惡辛夷石葦。
白話文:
麻黃這種藥草,主要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,同時也作用於手太陰肺經。它的性質是辛溫,味道微苦,中間是空心的,而且是漂浮的。它進入足太陽膀胱經,這個經脈是身體六經的外圍屏障,總管身體的經絡,統籌營氣和衛氣。這條經脈從眼角開始,往上到頭頂,向下到脖子,沿著肩膀、背脊、腰部,行走在身體的後方。因此,凡是寒邪侵入這條經脈,一定會出現頭痛、發燒怕冷、腰背僵硬、沒有汗的症狀,而且脈象會呈現兩手寸關尺都緊繃的狀態,這就是所謂的傷寒。如果汗水自己流出不止,或者脈象不是緊繃浮起的,甚至是不怕冷只怕風,那就是傷風了。
麻黃也進入手太陰肺經,因為麻黃中空的特性類似於肺,所以也兼入肺經。張仲景用麻黃來治療寒邪侵入太陽經導致沒有汗的症狀,其用意非常深遠。因為津液是形成汗的來源,汗水其實就是血。在營分時,它以血的形式存在;在衛分時,它則以汗的形式存在。當寒邪傷害到營分時,營血會內澀不通,無法通到衛分。衛氣就會變得緊密閉塞,導致津液無法運行,所以會出現沒有汗、發燒怕冷的情況。這時,使用麻黃搭配甘草、桂枝,可以引導營分的邪氣到達肌膚表面而發散出去,再佐以杏仁來宣洩肺氣,使氣機順暢。所以,麻黃雖然是太陽經發汗的猛藥,實際上也能夠疏散肺經的火熱邪氣。在藥物分類中,有說「輕可去實」,像葛根、麻黃就屬於這類的藥物。
(弘景說,麻黃是治療傷寒、解肌的第一要藥。時珍說,麻黃是肺經的專用藥,所以治療肺病時常常用到它。張仲景治療傷寒,沒有汗時使用麻黃,有汗時使用桂枝,但是沒有人深入探究其中的精微之處。時珍常常思考:津液是汗的來源,汗其實就是血。當寒邪傷害到營分時,營血會內澀不通,無法通到衛分,衛氣會閉塞固守,導致津液無法運行,所以會出現沒有汗、發燒怕冷的情況。當風邪傷害到衛分時,衛氣會外洩,無法保護營分,導致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所以會出現有汗、發燒怕風的情況。然而,風寒邪氣都是從皮膚毛孔侵入的,而皮膚毛孔是肺所主管的。肺主管衛氣,包覆全身,象徵著天。雖然這些症狀屬於太陽經,但肺實際上也受到了邪氣的侵襲,有時會出現面色潮紅、煩躁、咳嗽有痰、喘氣胸悶等症狀,難道不是肺病嗎?這是因為皮膚毛孔閉塞,導致邪熱內攻,造成肺氣鬱積。所以,會使用麻黃搭配甘草、桂枝,引導營分的邪氣到達肌膚表面,並佐以杏仁來宣洩肺氣,使氣機順暢。如果發汗後,沒有高燒但卻喘氣,就要再加入石膏。朱肱的《活人書》中提到夏天要加石膏和知母,這就是用來宣洩肺火的藥物。
所以,麻黃湯雖然是太陽經發汗的猛藥,但實際上是發散肺經火鬱的藥物。如果皮膚毛孔不緊密,津液就會外洩,而肺氣也會變得虛弱。虛則補其母,所以會使用桂枝搭配甘草,向外疏散風邪來保護體表,向內則制約肝木來保護脾土,再佐以芍藥,宣洩肝木來鞏固脾土,這就是所謂的「泄東以補西」。用生薑、大棗,是為了運行脾的津液,調和營氣和衛氣。如果發汗後,出現輕微喘氣,就要加入厚朴和杏仁來使肺氣順暢。如果發汗後,脈象沉緩,就要加入人參來補益肺氣。朱肱加入黃芩製成陽旦湯,用來宣洩肺熱。這些藥物都是用來治療脾肺的。所以,桂枝雖然是太陽經解肌的輕劑,但實際上也是用來調理脾胃、救援肺臟的藥物。這是千古以來沒有被闡明的秘密,我將其揭露出來。另外,少陰病出現發燒、脈象沉,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、麻黃附子甘草湯。少陰與太陽互為表裡,趙嗣真說,熟附子配麻黃,有補中有發的效果。)
因此,當風寒鬱積於肺,出現咳嗽、氣逆、痰多、哮喘、氣喘等症狀時,都可以使用麻黃來治療。但是使用這個藥方時,要注意配伍的藥物。可以加入補氣藥(如人參)來幫助發出衛分的汗;可以加入補血藥(如當歸)來幫助發出營分的汗;可以加入溫陽藥(如附子)來去除寒邪凝結的寒毒;也可以加入清熱藥(如黃芩、石膏、知母)來解除炎熱的瘟邪。這確實是治療傷寒、陰瘧的第一要藥。至於有些人說不宜多用或夏天不宜使用,是因為過量使用會導致汗多而傷及陽氣,自汗表虛會耗損人體的元氣。(張仲景說,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人,不可以發汗;尺脈遲緩的人,不可以發汗;咽喉乾燥的人,不可以發汗;咳嗽且小便失禁的人,不可以發汗;下痢即使有表症,也不可以發汗;有淋病的人,不可以發汗;有出血病史的人,不可以發汗;患有瘡瘍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以發汗;少陰病脈象沉細數,不可以發汗;少陰病但有四肢厥冷而沒有汗的,不可以發汗;脈象跳動頻數而微弱的,不可以發汗;脈象沉遲的,不可以發汗;容易出汗的人,不可以發汗;腹中上下左右有氣體竄動的,不可以發汗。)夏天陽氣外洩,不適合再發汗來奪取元氣!然而,如果春夏時節真的有深寒內侵,那又為何不能使用呢?至於手少陰心經的風熱斑疹,以及足厥陰肝經的風痛眼痛,如果發現皮膚毛孔緊閉,病症適合用發散的方法,也要仔細審視病情後再用藥。它的功效與桂枝、柴胡、葛根、芍藥等藥物類似。但是桂枝是解除太陽經的風邪,傷害到衛分。(王好古說,心主管營氣,營氣就是血;肺主管衛氣,衛氣就是氣。所以,麻黃是手太陰肺經的藥,桂枝是手少陰心經的藥。)葛根則是解除陽明經的肌肉發熱口渴。(時珍說,麻黃是太陽經的藥,兼入肺經,因為肺主管皮膚毛孔;葛根是陽明經的藥,兼入脾經。)柴胡則是發散少陽經的陽邪,治療寒熱交替的症狀。而麻黃則是能夠發散太陽經的陰邪,傷害到營分。這些藥物之間的不同之處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發汗時使用麻黃的莖部,去掉關節;止汗時則使用麻黃的根部,加入蛤粉、粟米等分為粉末,用袋子裝好後撲在身上。(時珍說,麻黃發汗的藥力非常迅速,難以控制,而麻黃的根部止汗的效果卻非常明顯,這真是物質的奧妙之處,令人難以測度。自汗的原因有很多種,有風濕傷風、風溫氣虛、血虛脾虛、陰虛胃熱、痰飲中暑、亡陽柔痓等,都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來加減用藥。當歸六黃湯加入麻黃根,治療盜汗的效果尤其明顯。這是因為麻黃根能夠運行全身肌膚表面,所以能夠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衛分,並鞏固皮膚毛孔。本草只知道麻黃根可以用來撲在身上止汗,卻不知道口服的效果也很好。《宣明五氣篇》說,心主管汗液,可知汗水是從心所出的。《經脈別論》說,吃太飽,汗水從胃而出;受到驚嚇而失精,汗水從心而出;搬運重物遠行,汗水從腎而出;快速奔跑或恐懼時,汗水從肝而出;身體搖動勞累時,汗水從脾而出。《本病篇》說,酒醉吃飽後行房,汗水從脾而出。)
厚朴、白薇可以作為輔助藥,麻黃忌與辛夷、石葦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