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53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53)

1. 收斂

酸主收,故收當以酸為主也。

然徒以酸為主,而不兼審陰陽虛實以治,亦非得乎用酸之道矣!

故酸收之藥,其類甚多。然大要:性寒而收者,則有白芍、牡蠣、粟殼、五倍子、百藥煎、皂白二礬,其收兼有澀固,而白芍則但主收而不澀耳;性溫與澀而收者,則有五味、木瓜、烏梅、訶子、赤石脂等味。

但五味則專斂肺歸腎,澀精固氣;木瓜則專斂肺醒脾;烏梅則專斂氣澀腸;訶子則專收脫止瀉,清痰降火;赤石脂則專收脫止血也。

若在金櫻,雖為澀精要劑,然徒具有澀力,而補性絕少。山茱萸溫補肝腎,雖為收脫固氣之用,而收多於澀,不可分別而異施耳。

白話文:

酸味的主要作用是收斂。所以說,收斂應該以酸味為主。然而,如果單純只用酸味藥物,而不去仔細辨別陰陽虛實來治療,也不能算是真正懂得運用酸味藥物的道理。因此,具有收斂作用的藥物種類很多。但大致來說,藥性寒涼且有收斂作用的有:白芍、牡蠣、罌粟殼、五倍子、百藥煎、皂礬、白礬等。這些藥物的收斂作用兼具澀固的特性,而白芍則主要作用是收斂而不澀。藥性溫熱且有澀固收斂作用的有:五味子、木瓜、烏梅、訶子、赤石脂等。

但五味子主要收斂肺氣,並歸納於腎,能澀精固氣。木瓜主要收斂肺氣並能振奮脾胃。烏梅主要收斂氣並能澀腸。訶子主要收斂脫肛、止瀉,並能清痰降火。赤石脂主要收斂脫肛、止血。至於金櫻子,雖然是澀精的重要藥物,但只具有澀的藥力,而幾乎沒有補益的作用。山茱萸性溫,能補益肝腎,雖然也有收斂脫肛、固氣的作用,但它的收斂作用偏重於補益而不是澀,這些藥物不能不加以區分而隨意使用。

2. 白芍

(芳草)入肝血分斂氣。

白芍(專入肝),有白有赤,白者味酸微寒無毒,功專入肝經血分斂氣。緣氣屬陽,血屬陰,陽亢則陰衰,陰凝則陽伏。血盛於氣,則血凝而不行;氣盛於血,則血燥而益枯。血之盛者,必賴辛為之散,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;氣之盛者,必賴酸為之收,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,收肝之氣,而令氣不妄行也。

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,斂汗安胎(同桂枝則斂風汗,同黃耆人參則斂虛汗),補癆退熱,及治瀉痢後重、痞脹脅痛(脅為肝膽二經之處,用此則能理中瀉火)、肺脹噯逆、癰腫疝瘕、鼻衄目澀(用此益陰退火而自治)、溺閉(杲曰:白芍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,故小便自利,非因通利也),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,而致陰液之不斂耳?(杲曰:四物湯用芍藥,大抵酸澀者為收斂停濕之劑,故主手足太陰收斂之體。元素曰:白芍入脾經,補中焦,乃下利必用之藥,蓋瀉利皆太陰病,故不可缺此。得炙甘草為佐,治腹中疼痛,夏月少加黃芩,惡寒加桂,此仲景神方也。其用凡六:安脾經,一也;治腹痛,二也;收胃氣,三也;止瀉利,四也;和血脈,五也;固腠理,六也。)是以書言能補脾肺者,因其肝氣既收,則水不剋土,土安則金亦得所養,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。(杲曰:經曰,損其肝者緩其中,即調血也。)

產後不宜妄用者,以其氣血既虛,芍藥恐伐生氣之意也。(馮兆張曰:產後芍藥佐以薑桂,制以酒炒,合宜而用,有何方之可執哉?倘腹痛非因血虛者,不可誤用,蓋諸腹痛宜辛散,而芍藥酸收故耳。又曰:今人用芍藥,則株守前人一定之言,每於產後冬月,兢兢畏懼,及其芩連梔子,視為平常要藥,凡遇發熱,不論虛實輒投,致令虛陽浮越,惜哉!)然用之得宜,亦又何忌?(同白朮則補脾,同參耆則補氣,同歸地則補血,同芎藭則瀉肝,同甘草止腹痛,同黃連止瀉痢,同防風發痘疹,同薑棗溫經散濕。)如仲景黑神散、芍藥湯,非皆產後要藥耶?惟在相症明確耳。

出杭州佳,酒炒用,惡芒硝石斛,畏鱉甲小薊,反藜蘆赤芍,其義另詳。

白話文:

白芍,主要作用於肝臟的血液部分,具有收斂氣的作用。白芍有白色和赤色兩種。白色的白芍味道酸,性質稍微寒涼,沒有毒性,主要功效是進入肝經的血液部分,收斂氣。因為氣屬於陽,血屬於陰,當陽氣過於旺盛時,陰氣就會衰弱;當陰氣凝聚時,陽氣就會潛伏。如果血比氣旺盛,那麼血就會凝滯而不流通;如果氣比血旺盛,那麼血就會乾燥而更加枯竭。血旺盛的時候,必須要依靠辛味的藥物來疏散,所以川芎被認為是補肝氣的藥;氣旺盛的時候,必須要依靠酸味的藥物來收斂,所以白芍被認為是收斂肝的陰液,收斂肝氣,使肝氣不會妄動。

書上記載白芍的功能有:益氣、消除煩躁、收斂汗液、安胎(與桂枝同用可以收斂風汗,與黃耆、人參同用可以收斂虛汗)、補虛勞、退熱,還可以治療腹瀉、裡急後重、痞脹、脅痛(脅部是肝膽兩條經脈所經過的地方,使用白芍可以調理肝膽、瀉火)、肺脹、噯氣逆行、癰腫、疝氣、腹中腫塊、鼻出血、眼睛乾澀(使用白芍可以滋養陰液、退火而自愈)、小便不通(有人說,白芍可以滋養陰液、潤澤乾燥,而使津液停留在體內,所以小便自然通暢,並不是因為它有通利小便的作用)。這些病症,哪一個不是因為肝氣過於旺盛,而導致陰液無法收斂所引起的呢?有人說,四物湯中使用芍藥,主要因為其酸澀的性質,具有收斂、停滯濕氣的作用,所以主要用於治療手足太陰經的收斂。有人說,白芍進入脾經,可以補益中焦,是治療腹瀉必用的藥物。因為腹瀉都是太陰病的表現,所以不可缺少白芍。配合炙甘草可以治療腹痛,夏天可以稍微加一些黃芩,惡寒可以加一些桂枝,這是醫聖張仲景的經典方劑。白芍的用途有六個方面:一是安定脾經,二是治療腹痛,三是收斂胃氣,四是止瀉,五是調和血脈,六是固密肌膚。

所以說,書上記載白芍可以補益脾肺,是因為肝氣收斂之後,水就不會克制土,土安定了,金也會得到滋養,所以脾肺自然就會安定和諧。有人說,經文記載“損傷肝臟的人,要舒緩其肝氣”,也就是說要調和肝血。

產後不應該隨意使用白芍,是因為產後氣血虛弱,白芍可能會損耗生氣。有人說,產後使用芍藥,如果能配合薑、桂,並用酒炒過,適當使用即可,不必執著於某一方法。如果腹痛不是因為血虛引起的,就不能誤用芍藥,因為各種腹痛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發散,而芍藥是酸味收斂的。又有人說,現在的人用芍藥,只知道遵守前人固定的說法,每到產後的冬天就十分害怕使用芍藥,卻把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看作是普通的藥物,只要發熱,不論虛實就投用,導致虛陽浮越,真是可惜啊!

然而,只要使用得當,又何必有什麼禁忌呢?(白芍與白朮同用可以補脾,與人參、黃耆同用可以補氣,與當歸、熟地同用可以補血,與川芎同用可以瀉肝,與甘草同用可以止腹痛,與黃連同用可以止腹瀉,與防風同用可以發出痘疹,與生薑、大棗同用可以溫經散濕。)例如張仲景的黑神散、芍藥湯,不都是產後重要的藥方嗎?關鍵在於能否明確辨證。

杭州出產的白芍品質最好。一般用酒炒後使用。忌與芒硝、石斛同用,畏懼鱉甲、小薊,反藜蘆、赤芍。其中的道理另有詳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