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30)
上編 (30)
1. 乾地黃
(隰草)凉血滋阴
乾地黃(即生地黄之乾者也。专入肾,并入心脾)。味苦而甘,性阴而寒。考诸长洲张璐谓其心紫入心,中黄入脾,皮黑归肾。味厚气薄,内专凉血滋阴,外润皮肤索泽。病人虚而有热者,咸宜用之。(无热须用熟地。)戴原礼曰:「阴微阳盛,相火炽强,来乘阴位,日渐煎熬。」
阴虚火旺之症,宜地黄以滋阴退阳。同人参、茯苓、石蜜,名琼玉膏,治虚劳咳嗽唾血。(专补肺阴。)同天麦门冬、熟地、人参,名固本丸,治老人精血枯槁。(兼固肾本。)于固本丸中加枸杞煎膏,名集灵膏,治虚羸喘咳乏力。(诸脏兼固。)其琼玉膏须用鲜者捣汁,桑火熬膏;散中寓止,与乾者无异。固本丸、集灵膏并用乾者,而集灵变丸作膏,较之固本差胜。《易简方》曰:「男子多阴虚,宜熟地黄;女子多血热,宜生地黄。」(因人酌施。)
虞摶云:「生地黄凉血,而胃气弱者恐妨食;熟地黄补血,而痰饮多者恐泥膈。」(妨食、泥膈两症,最宜计较。何后人临症,全不于此问及?)或言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,熟地黄姜制则不泥膈。然须详病人元气、病气之浅深而用之。(治病须明脏气为要。)若产后恶食泄泻、小腹结痛,虚劳脾胃薄弱、大便不实,胸腹多痰、气道不利、升降窒塞者,咸须远之。(以其有损胃气故耳!)
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。病人元气本亏,因热邪闭结而舌乾焦黑、大小便秘,不胜攻下者,用此于清热药中,通其秘结最佳。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润之患也。
愚按:《本经》地黄虽列上品,而实性禀阴柔,与乡愿不异。譬诸宵人,内藏隐隙,外示优容。(描画阴药形势殆尽。)是以举世名家,靡不藉为滋阴上品、止血神丹。(历今弊仍不改。)虽或用非其宜,得以稍清旺气,服之仍得暂安。非若人参之性禀阳明,象类君子,有过必知。(阳药性劣,于病不合便知。)是以师家敛手不敢用,病家缄口不敢尝。故宁用以地黄、门冬阴柔最甚之属,以至於死不觉。(用阴药杀人,人多不觉,故宁以阴为主。)
张璐所论如此。然非深究病情,通达世故,洞悉药品,亦安有讨论而如斯乎!生於江浙者阳气力微,生於北方者纯阴力大,生於怀庆肥大菊花心者良。酒制则上行外行,姜制则不泥膈。恶贝母,畏芜荑,忌莱菔、葱蒜、铜铁器。得酒、门冬、丹皮、当归良。
白話文:
乾地黃,就是生地黃乾燥後的產品,主要作用於腎,也影響心和脾。味道苦中帶甘,屬性陰涼而寒冷。根據張璐的說法,乾地黃的中心呈紫色,歸入心;中間呈黃色,歸入脾;外皮呈黑色,歸入腎。它味道濃厚,氣味較薄,主要功能是清涼血液、滋養陰液,並能潤澤皮膚使其有光澤。對於身體虛弱而有熱象的病人,很適合使用(若無熱象,則應使用熟地黃)。戴原禮認為,當體內陰液不足、陽氣過盛,導致虛火上炎、損耗陰液時,會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,這時宜用乾地黃來滋養陰液、降低虛火。若與人參、茯苓、蜂蜜等合用,製成瓊玉膏,可以治療因虛勞引起的咳嗽、咯血(主要補養肺陰)。若與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熟地黃、人參等合用,製成固本丸,則可以治療老年人精血虧虛的症狀(兼顧強健腎臟)。在固本丸的基礎上加入枸杞煎熬成膏,製成集靈膏,則可以治療虛弱、消瘦、氣喘、咳嗽、乏力等症狀(可以兼顧各臟器的功能)。瓊玉膏最好使用新鮮的生地黃搗汁,用桑柴火慢慢熬製成膏。
乾地黃散劑中也具有止血的作用,與乾燥的乾地黃效果相同。固本丸和集靈膏都使用乾燥的乾地黃。而集靈膏則將藥丸做成膏狀,效果比固本丸更好。簡便方劑上說,男子多陰虛,適合使用熟地黃;女子多血熱,適合使用生地黃(應該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)。虞摶認為,生地黃雖然可以涼血,但對於胃氣虛弱的人來說,可能會影響食慾;而熟地黃雖然可以補血,但對於痰濕較多的人來說,可能會阻礙脾胃的運化(影響食慾和阻礙脾胃運化這兩種情況,最應該注意,為何後人在診治時,卻全然不考慮這些?)。有人說,將生地黃用酒炒過,就不會妨礙胃;將熟地黃用薑製過,就不會阻礙脾胃的運化。然而,這都需要根據病人元氣和病邪的深淺來決定(治病最重要的是了解臟腑的氣機)。若產後出現食慾不佳、腹瀉、小腹疼痛、虛勞、脾胃虛弱、大便不成形、胸腹多痰、氣機不順暢等情況,都應避免使用乾地黃(因為它會損傷胃氣)。浙江出產的乾地黃,特別擅長涼血和潤燥。
對於病人元氣本就虛弱,又因熱邪閉塞導致舌頭乾燥焦黑、大小便秘,而無法使用攻下藥物的情況,可以在清熱藥中加入乾地黃,以疏通大便秘結,效果最好。因為它具有潤燥的功效,卻沒有滋膩的弊端。我認為,《本草經》雖然將地黃列為上品,但其實它屬性陰柔,就像表面和善但內藏奸詐的小人。因此,世上許多名醫都將其作為滋陰的良藥和止血的神丹(這個弊端至今仍未改變)。雖然有時使用不當,但可以稍微清除體內的旺盛之氣,服用後仍能暫時感到安穩。不像人參的屬性陽明,像君子一樣,有過必知(陽性藥物如果藥性不合,可以立即察覺)。因此,醫生不敢輕易使用人參,病人也不敢隨意嘗試。所以,人們寧願使用地黃、麥門冬等陰柔之性極強的藥物,直到死亡也不知道原因(用陰性藥物殺人,人們大多不知道,所以寧可使用以陰為主的藥物)。張璐的論述是這樣,如果沒有深入研究病情、通達人情世故、了解藥性,又怎麼能有如此精闢的見解呢!生長在江浙一帶的乾地黃,陽氣較弱;生長在北方的乾地黃,陰氣較強。生長在懷慶,且肥大、中間有菊花心的乾地黃最好。用酒炮製的乾地黃,藥性會向上向外走;用薑炮製的乾地黃,則不會阻礙脾胃運化。乾地黃忌與貝母同用,畏懼蕪荑,忌用萊菔、蔥蒜、銅鐵器。與酒、麥門冬、丹皮、當歸等同用效果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