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下編 (7)
下編 (7)
1. 三焦
(手少陽經)
書曰。上焦如霧。中焦如漚。下焦如瀆。又曰。三焦為相火之用。分布命門。主氣升降出入。遊行上下。總領五臟六腑。營衛經絡。內外上下左右之氣。號中清之府。上主納。中主化。下主出。觀此氣雖分三。而實連為一氣。通領上下。不可令有厚薄偏倚輕重之分矣!玩書所論三焦瀉熱。
大約汗則宜於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風。吐則宜於瓜蒂萊菔子藜蘆食鹽梔豉。下則宜於大黃芒硝。此瀉熱之味也。所論瀉火。大約上則宜於連翹梔子黃芩黃連生地知母。中則宜於龍膽青黛白芍石斛石膏。下則宜於黃柏知母丹皮青蒿草。此瀉火之味也。至於所論補虛。
大約上則宜於參耆桂心當歸龍眼。中則宜於白朮炙草淮山首烏山茱萸。下則宜於附桂硫黃沉香補骨脂地黃枸杞菟絲子。此補虛之味也。蓋此統領一身。名為決導之官。其氣不可偏勝。偏則其病立見。三焦之藥。不可混用。用則其害立生。明其三焦之義。以平三焦之氣。則氣上下適均。
無輕無重。隨遇而安。因地自得。又安有偏倚不平之憾者乎?(汪昂曰。十二經中。惟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。其經通於足厥陰少陽。厥陰主血。諸藥入肝經血分者。併入心包。少陽主氣。諸藥入膽經氣分者。併入三焦命門。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絡。故入命門者併入三焦。
)
〔用汗解熱〕
麻黃,柴胡,葛根,荊芥,升麻,薄荷,羌活,防風
〔用吐解熱〕
瓜蒂,萊菔子,藜蘆,食鹽,梔子,豆豉
〔用下解熱〕
大黃,芒硝
〔瀉上火〕
連翹,梔子,黃芩,黃連,生地,知母
〔瀉中火〕
龍膽草,青黛,白芍,石斛,石膏
〔瀉下火〕
黃柏,知母,丹皮,青蒿草
〔補上虛〕
人參,黃耆,桂心,當歸,龍眼肉
〔補中虛〕
白朮,炙草,淮山,首烏,山茱萸,阿膠
〔補下虛〕
附子,肉桂,硫黃,沉香,補骨,地黃,枸杞,菟絲子
白話文:
三焦
(手少陽經)
古書說,上焦像霧氣一樣瀰漫,中焦像水泡一樣鼓動,下焦像溝渠一樣疏通。又說,三焦是相火(一種溫暖的能量)的作用所在,它分佈於命門(腎臟附近的區域),主管氣的上升、下降、出入,運行於身體上下,總管五臟六腑,以及營衛之氣(滋養身體和防禦外邪的氣)、經絡之氣,還有體內體外的氣,以及上下左右的氣。三焦被稱為是身體的清淨之府。上焦主要負責接納,中焦主要負責消化轉化,下焦主要負責排泄。從這裡來看,氣雖然分成了三個部分,但實際上是連成一體的,貫通上下,不能讓它有厚薄、偏倚、輕重之分。古書所說的治療三焦熱邪,
大概來說,用發汗的方法,應該使用麻黃、柴胡、葛根、荊芥、升麻、薄荷、羌活、防風等藥材;用催吐的方法,應該使用瓜蒂、萊菔子、藜蘆、食鹽、梔子、豆豉等藥材;用瀉下的方法,應該使用大黃、芒硝等藥材。這些都是瀉熱的藥材。至於所說的瀉火,大概來說,上焦的火,應該使用連翹、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知母等藥材;中焦的火,應該使用龍膽草、青黛、白芍、石斛、石膏等藥材;下焦的火,應該使用黃柏、知母、丹皮、青蒿草等藥材。這些都是瀉火的藥材。至於所說的補虛,
大概來說,上焦的虛,應該使用人參、黃耆、桂心、當歸、龍眼肉等藥材;中焦的虛,應該使用白朮、炙甘草、淮山、首烏、山茱萸等藥材;下焦的虛,應該使用附子、肉桂、硫黃、沉香、補骨脂、地黃、枸杞、菟絲子等藥材。這些都是補虛的藥材。三焦統管全身,被稱為是決斷疏導的官員。三焦的氣不能偏盛,一旦偏盛,疾病就會立刻出現。三焦的藥物不能混用,混用就會產生危害。明白三焦的意義,調理三焦的氣,使氣上下協調,
沒有輕重之分,隨遇而安,自然而然地就能達到平衡,又怎麼會有偏頗不均的遺憾呢?(汪昂說,十二經脈中,只有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沒有具體歸屬。這兩條經脈分別與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相通。厥陰經主要管血,所以所有進入肝經血分的藥物,也會進入心包經;少陽經主要管氣,所以所有進入膽經氣分的藥物,也會進入三焦和命門。相火散佈在膽、三焦、心包絡之間,所以進入命門的藥物,也會進入三焦。)
[用發汗解熱]
麻黃、柴胡、葛根、荊芥、升麻、薄荷、羌活、防風
[用催吐解熱]
瓜蒂、萊菔子、藜蘆、食鹽、梔子、豆豉
[用瀉下解熱]
大黃、芒硝
[瀉上焦火]
連翹、梔子、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知母
[瀉中焦火]
龍膽草、青黛、白芍、石斛、石膏
[瀉下焦火]
黃柏、知母、丹皮、青蒿草
[補上焦虛]
人參、黃耆、桂心、當歸、龍眼肉
[補中焦虛]
白朮、炙甘草、淮山、首烏、山茱萸、阿膠
[補下焦虛]
附子、肉桂、硫黃、沉香、補骨脂、地黃、枸杞、菟絲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