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237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237)

1. 青桃

(五果)生熱發毒。

青桃(專入肺)。肺家果耳。然卻列此為下,以桃味甘而酸,性熱微毒故。書皆載食則使人發熱生癰,作瀉膨脹成淋,及發丹石之毒。與鱉同食,則使人心痛不休;與服白朮人則忌。究其主治,止有作脯可益顏色一語,他無有及。則知桃性固熱,生食而桃不化,其熱益甚,安得有利無害,而不見有滿脹發熱、發毒生瘡之病乎?冬桃差勝,可解癆熱。

白話文:

青桃(主要影響肺)。雖然桃子是肺部的水果,但這裡卻把它列為下品,是因為桃子味道甘甜又帶酸,性質溫熱且帶有輕微毒性。所以許多醫書都記載,吃桃子會使人發熱、長癰瘡、腹瀉、腹脹、小便淋漓不暢,還會引發丹石類的毒性反應。和鱉一起吃,會讓人心痛不止。服用白朮的人也要忌吃桃子。

研究桃子的主要功效,只有「做成桃脯可以增進氣色」這一說法,其他方面沒有提及。由此可見,桃子的性質確實偏熱,生吃桃子難以消化,熱性更加嚴重,怎麼可能有利而無害呢?一定會出現腹脹、發熱、發毒、長瘡等毛病。冬天的桃子稍微好一點,可以緩解勞累引起的虛熱。

2. 青梅

(五果)開胃通膽,生津止渴。

青梅(專入肝膽胃):花開於冬而熟於夏。張璐謂此得木全氣,故其味最酸而入膽耳。人之舌下有四竅,兩竅可通膽液,食則通膽,使液外出,類相感也。酸主收,故治皆主酸收之病,如本經所言下氣、除熱、煩滿、安心、止肢體痛是已。然惟藏久則佳,若青梅則凝澀滯氣,非偏枯、不仁等症所宜用也。

梅之種類甚多,惟榔梅最勝。相傳真武折梅枝插榔樹株而誓曰:「吾道若成,花開果實。」其種從均州太和山來,即榆樹中之一種,其梅如杏,而鬆脆異常,故近世謂之消梅。食之開胃生津,清神安睡,乃榔樹之本性也。然多食亦能凝血滯氣,當細審食可耳。

白話文:

青梅(主要作用於肝、膽、胃)。在冬天開花,夏天成熟。張璐認為它得到木的完整氣息,所以味道最酸,並且能進入膽。人的舌頭下有四個孔竅,其中兩個可以連通膽汁。吃青梅能疏通膽道,使膽汁外流,這是同類相感的原理。酸味主要有收斂的作用,所以它主要治療需要收斂的病症,就像《本經》所說的能降氣、消除熱症、煩躁、心神不安、停止肢體疼痛等。但青梅要存放很久才好,若是新鮮的青梅,則會凝澀滯氣,不適合偏癱、麻木等症狀的人使用。

梅子的種類很多,其中榔梅最好。相傳真武大帝折下梅枝插在榔樹的樹幹上,發誓說:「如果我能得道,這枝梅就開花結果。」這種梅的種子是從均州太和山來的,是榆樹中的一種。它的果實像杏,但質地鬆脆異常,所以近代稱它為「消梅」。吃榔梅能開胃、生津、使精神清爽、幫助安睡,這是榔樹的本性。但是吃多了也會使血液凝滯、氣機不暢,應該仔細衡量是否適合食用。

3. 楊梅

(山果)

楊梅(專入心,兼入肝脾心胞)。體赤入心,味酸入肝,及甘入脾,故書載為心家血分之果,兼入肝脾心胞。又載性溫而熱(張璐曰溫,銑曰熱),能治心煩口渴,消熱解毒,且於鹽藏,則能止嘔除吐,燒灰則能斷痢。若或多食,則有損傷動血致衄之虞,緣人陰虛熱浮,氣血不歸。

清之固屬不能,表之更屬不得,惟藉此為酸收,則於浮熱可除,煩渴可解,並或因其過食而致,見有損傷動血之變矣。設使熱從實致,則食此味必不能效;熱果因於清涼可解,則食此味必不見燥,又曷為而有燥熱損傷之戒乎?性熱之說,於此可徵。根皮煎湯,能解砒毒;燒灰油調,塗湯火傷;核仁療腳氣,然須多食,以桶漆拌核,爆即自裂也。

白話文:

楊梅這種水果,主要作用於心臟,同時也兼顧肝臟、脾臟和心包。它紅色的果肉能作用於心臟,酸味能作用於肝臟,甜味能作用於脾臟。所以古書記載它是一種對心臟有益的果實,也能兼顧肝臟、脾臟和心包。另外,古書也記載它性質溫熱(張璐說是溫性,繆希雍說是熱性)。它能治療心煩口渴,消除熱毒,如果用鹽醃製,就能止住嘔吐。將它燒成灰,可以治療痢疾。但如果吃太多,可能會損傷身體,導致出血流鼻血。因為有些人是陰虛體質,體內有虛熱,氣血不能歸位,

這種情況用清熱的方法固然不能解決,用發散的方法更不恰當。只能藉由楊梅的酸味來收斂,才能消除浮熱,解除煩渴。甚至有些人因為吃太多楊梅,出現損傷身體、出血的情況。如果熱是實熱引起的,吃楊梅就沒有效果。如果熱是因為需要清涼來解決的,吃楊梅就不會覺得燥熱。又為什麼要告誡說楊梅有燥熱、損傷身體的壞處呢?所以楊梅性熱的說法,在這裡是可以驗證的。楊梅的根皮煎湯可以解砒霜中毒。將楊梅燒成灰,用油調和後可以塗抹燙傷或火傷。楊梅的核仁可以治療腳氣。但要大量食用,還需要用桐油漆拌著核仁,經過爆裂才能使用。

4.

(五果)溫腎固胃寬腸:

慄(專入腎,兼入腸胃),腎之果也。味鹹性溫,體重而實,故能入腎而補氣。凡人胃氣虧損,而見腰腳軟弱;並胃氣不充,而見腸鳴泄瀉,服此治無不效。(弘景曰:相傳有人患腰腳弱,往慄樹下食數升,便能起行,此是補腎之義。)然須風乾,連液吞嚥為佳。(時珍曰:風乾之慄,勝於日曝;而火煨油炒,勝於蒸煮。)作粉為食,勝於菱芡。若使慄不風乾,或生水氣未除,食則助濕發氣生蟲;蒸煮炒熟,食則壅氣滯膈,而於風水之人尤忌。小兒多食,令齒不生。

慄楔(系慄中瓣),能療筋骨風痛,冷積疾癖;生齧可罨惡刺,出箭頭,敷瘰癧腫毒痛。

慄荴(即肉上薄皮),燒灰存性,能治骨鯁在喉,吹入即下。慄殼煮汁,能治反胃消渴。慄球(即外刺包),煮汁,洗火丹毒腫。慄花能治瘰癧。慄樹皮煮汁,可洗沙蝨溪毒,並丹毒瘡毒。慄根酒煎,能治偏墜腎氣。皆以取其下氣解毒之功耳。

白話文:

栗子,是屬於補腎的果實,也兼具調理腸胃的功效。它味道帶鹹,屬性溫和,質地厚實,所以能進入腎臟並補氣。如果人體胃氣虛弱,出現腰腳無力的情況,或是胃氣不足,導致腸鳴腹瀉,服用栗子都能有效改善。(據說曾有人腰腳虛弱,在栗樹下吃了幾升栗子,就能夠起身行走,這就是它補腎的功效。)

不過,栗子必須風乾後連同汁液吞服效果最好。(風乾的栗子比曬乾的好,而用火煨、油炒又比蒸煮好。)磨成粉食用比菱角、芡實更好。如果栗子沒有風乾,或者帶有濕氣,吃了反而會助長體內濕氣,產生氣滯,甚至生蟲。蒸煮或炒熟後食用則容易造成氣滯胸悶,尤其是有水腫的人更要忌諱。小孩子吃太多栗子,會影響牙齒生長。

栗子肉中間的薄瓣(即栗楔)可以治療筋骨疼痛、風濕痛、積冷等疾病。生吃栗子肉還可以敷在惡性腫瘡上,幫助取出箭頭,或是敷在瘰癧腫毒疼痛的地方。

栗子肉上的薄皮(即栗荴),燒成灰後,可以治療魚骨卡在喉嚨,吹入喉嚨後就能使魚骨滑落。栗子殼煮汁可以治療反胃、口渴。栗子外面的刺殼(即栗球)煮汁,可以清洗火丹毒腫。栗子花可以治療瘰癧。栗子樹皮煮汁,可以清洗沙蝨、溪毒,以及丹毒瘡毒。栗子根用酒煎煮,可以治療疝氣,這些都是取其降氣解毒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