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236)
上編 (236)
1. 諸筍
(柔滑)諸筍解腸胃熱毒,及化皮裡膜外痰。
諸筍(專入腸胃)。味甘,微寒,無毒。按筍雖載品類甚多,如䈽竹筍(即中母筍。)能治消渴、風熱等症;淡竹筍氣味甘寒,能除痰熱狂燥、頭痛頭風、顛仆驚悸等症;桃竹筍有小毒(出廣中。皮滑而黃。犀絞瘦骨。四寸骨節。可以為席。)能治六畜瘡中蛆等症;刺竹筍(時珍曰。生交廣中。叢生。大者圍二尺。枝節皆有刺。夷人種以為城,伐竹為弓。根大如車輻。一名芭竹。)氣味甘苦,微有小毒,食之令人落髮;酸筍(出粵南。筍大如臂。摘至。用沸湯泡去苦水,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,取出。縷如絲繩。醋煮可食。好事者提入中州。成罕物云。)氣味苦涼,無毒。
食之令人止渴解酲、利膈;蘆筍氣味甘溫,能治噎膈煩悶不食等症。然總多食助冷動氣,以甘則氣壅,而寒則發人冷症。惟素患有痰疾,在於皮裡膜外者,得此則愈,如竹瀝同姜,可以治人痰疾之意。他筍其味皆甘,惟苦竹筍則苦,食之可以治人氣逆而不作壅,以苦主於下氣故也。
況筍初食難化,而脾虛尤甚!(一小兒食干筍三寸許,噎於喉中,壯熱喘粗如驚,服驚藥不效,後吐出筍,諸症乃定。其難化也如此。)久食則腸受刮(時珍曰。贊寧筍譜云。筍雖甘美,而滑利大腸,無益於脾,俗謂之刮腸篦。)。惟用生薑麻油,始可以解。蘄州等處竹筍,氣味苦韌,食尤不美(如蘄州叢竹、匡廬扁竹、澧州方竹、嶺南𥯨竹、簩竹、月竹之類。)。但世猥用竹筍以發痘瘡,其害匪輕。筍味多薟,最戟人喉,服須先以灰湯煮過,再煮乃良,或以薄荷數片同煮,亦去薟味。惟有冬筍,生冬而土不出,陽氣未泄,故食則能通脈利竅,凡吐血、衄血、血滯不通之症,皆可授服。痘瘡不出,取尖同米煮粥食之良,泄瀉者忌。筀筍性味亦然。干筍淡片,利水豁痰消腫。
白話文:
(柔滑)各種竹筍能解除腸胃的熱毒,並化解皮下和黏膜外的痰。
各種竹筍(主要作用在腸胃)。味道甘甜、稍微寒涼且無毒。竹筍的種類繁多。例如,簣竹筍(也稱作中母筍),能夠治療消渴症和風熱等病症。淡竹筍氣味甘甜而寒涼,能消除痰熱、狂躁、頭痛、頭風、跌倒後的驚嚇等病症。桃竹筍帶有輕微毒性(產於廣東,皮滑呈黃色,骨骼細瘦,每四寸有一骨節,可以編織成席子),能夠治療家畜身上的瘡以及其中的蛆蟲。刺竹筍(李時珍說,生長在廣東和廣西,成叢生長,大的周長可達二尺,枝節都有刺,當地人將它種植作為城牆,砍伐竹子製作弓箭,根部大如車輪的輻條,也稱作芭竹),氣味苦澀,帶有輕微毒性,食用會導致脫髮。酸筍(產於廣東南部,筍粗如手臂,摘下後用沸水浸泡去除苦味,再放入冷井水中浸泡兩三天,取出後如絲繩一般,用醋煮熟後可以食用,喜歡奇特食物的人將其帶到中原地區,成了罕見之物),氣味苦涼且無毒,食用能夠止渴、解酒,疏通胸膈。蘆筍氣味甘溫,能夠治療食道阻塞、胸悶、不想吃飯等病症。然而,總體而言,多吃竹筍容易導致身體虛冷、氣機運行不暢。這是因為甘味容易導致氣滯,而寒涼則會使人產生虛寒的病症。只有那些本身有痰積在皮下和黏膜外的人,食用竹筍才能有所改善。就像竹瀝和生薑一起使用,可以治療痰疾一樣。其他竹筍的味道大多甘甜,只有苦竹筍是苦的,食用可以治療氣逆而不導致氣滯,因為苦味主要有降氣的作用。
此外,竹筍剛吃下去不容易消化,尤其對於脾胃虛弱的人更是如此。(有個小孩吃了三寸左右的乾竹筍,噎在喉嚨裡,高燒、喘氣粗重,像受到驚嚇一樣,服用驚風藥沒有效果,後來吐出竹筍,各種症狀才平復,可見竹筍難以消化。)長期食用,腸道會受到刮擦。(李時珍引用贊寧的《筍譜》說,竹筍雖然甘甜美味,卻會使大腸滑利,對脾沒有好處,俗稱“刮腸篦”。)只有配合生薑和麻油食用,才能夠緩解這種情況。蘄州等地的竹筍,氣味苦澀且韌性十足,味道尤其不好。(例如蘄州的叢竹、廬山的扁竹、澧州的方竹、嶺南的𥯨竹、簩竹、月竹等。)但世俗之人濫用竹筍來誘發痘瘡,危害不小。竹筍味道大多帶有澀味,最刺激喉嚨,服用前必須先用灰湯煮過,再煮才能食用,或者加入幾片薄荷同煮,也能去除澀味。只有冬筍生於冬季,埋在土裡不見陽光,陽氣沒有發散,所以食用能夠疏通血脈、暢通孔竅,凡是吐血、流鼻血、血滯不通等症狀,都可以服用。如果痘瘡發不出來,可以取冬筍尖和米一起煮粥食用,效果很好,但腹瀉者忌食。筀竹筍的性味也與冬筍相似。乾竹筍片,能夠利水、化痰、消腫。
2. 李
(五果)斂骨節間癆熱不治。
李(專入肝;兼入腎)。以李名多子故也。時珍曰:李木其子大者如杯如卵,小者如彈如櫻。其味有甘酸苦澀數種;其色有青綠紫朱黃赤縹綺紫灰胭脂青皮之殊;其形有牛心馬肝柰李杏李水李離核合核無核匾縫之異。其產有武陵房陵諸李。早則四月熟,遲則十月十一月熟。故味甘而酸,或苦而澀,而性微溫。(苦澀者不可食;不沉水有毒不可食。)
素問言李味屬肝,故治多在於肝。正思邈所謂肝病宜食李之意也。中有痼熱不調,骨節間有癆熱不治,得此酸苦性入,則熱得酸則斂,得苦則降,而能使熱悉去也。
且書既言除熱,而書又言多食令人臚脹,及發虛熱。蓋因凡物生則難化,熟則易消。李屬生硬之物,多食則物在胃不克,故又轉為臚脹發熱之病矣!
推之書言溫暑食李則能以發痰瘧;合雀肉與蜜食則能以損五臟;合漿水以食則能以化霍亂;並服術人不可與食。無非李屬濕物;少食則宜,多食則痰與熱俱聚。單食而不雜以濕熱之物,猶可多食。而更合以濕熱之物,則食烏見其有可乎?故但指其勿食,正以使人自思可耳。
白話文:
李子(主要歸入肝經,也兼入腎經)。之所以叫「李」,是因為它果實多子的緣故。李時珍說,李樹的果實大的像杯子或雞蛋,小的像彈丸或櫻桃。味道有甘甜、酸、苦、澀幾種,顏色有青綠、紫、紅、黃、赤、淺藍、紫灰、胭脂紅等各種不同。形狀有牛心、馬肝、柰李、杏李、水李、離核、合核、無核、扁平等差異。產地有武陵、房陵等地的李子。早的四月就成熟,晚的則要到十月、十一月才成熟,所以味道有甘甜也有酸,有苦也有澀,而性質是稍微溫熱的。(苦澀的李子不能吃,丟在水裡不會沉下去的,有毒,也不能吃。)《黃帝內經》說,李子的味道歸屬於肝,所以主要治療肝臟方面的疾病。這正是孫思邈所說的「肝病適合吃李子」的意思。如果體內有頑固的熱氣不調和,骨頭關節間有虛勞發熱的疾病無法治癒,吃了酸苦味的李子後,因為酸味可以收斂,苦味可以降火,所以能夠使熱氣完全消散。而且古書中既說李子可以除熱,又說多吃會使肚子脹氣,甚至引發虛熱,這是因為任何食物生的時候都難消化,熟了才容易消化。李子屬於比較生硬的食物,多吃會使食物停留在胃裡無法消化,所以又轉而變成肚子脹氣、發熱的疾病。推論來說,古書說溫熱的夏天吃李子會引發痰瘧,和雀肉、蜂蜜一起吃會損害五臟,和米漿一起吃會導致霍亂,還有道士修行的人也不能吃,這些都說明李子屬於濕性的食物。少量吃則有益,多吃則痰和熱都會積聚。如果單獨吃,不和濕熱的食物一起吃,還可以多吃一些,如果再加上濕熱的食物,那吃了怎麼能不生病呢?所以只是告誡人們不要多吃,正是要讓人們自己思考其中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