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234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234)

1.

(蚌蛤)解胸中煩熱

蟶(專入腎。兼入肝)。乃海中小蚌耳。與江湖蚌蛤相類。閩人以田種之。候潮泥壅沃。謂之蟶田。其肉可為蟶腸(干淡)以充海錯。(蟶生海泥中二三寸。大如指。兩頭開。)味甘性平。煮食可治胸中邪熱煩悶。飯後食之。與服丹石人適合。並治婦人產後虛熱。可知性體屬陰。

白話文:

蟶 (專入腎臟。兼入肝臟) 是海裡的小蛤蜊。與江湖裡的蚌蛤相似。福建人用田地來種植蟶。等待潮水漲滿泥土肥沃的時候,稱之為蟶田。蟶的肉可以製成蟶腸 (乾淡) 以充當海味。(蟶生活在海泥中二三英寸。大如手指。兩端張開。)味道甘甜,性情平和。煮食可以治療胸中的邪熱煩悶。飯後食用。與服用丹石的人相宜。並治療婦女產後虛熱。由此可知,蟶的性質屬於陰。

故能解熱滌煩。然惟水衰火盛者則宜。若使脾胃素冷。服之必有動氣泄瀉之虞矣!書言可治冷痢。似屬巧說。未可深信。

白話文:

所以才具有能夠清熱瀉火的作用。但是,這僅適合水衰火盛的人服用。如果是一向脾胃虛寒的人,服用後必定會有損傷元氣和腹瀉的危險了!《本草書》上說, يمكن治療熱痢。似乎是巧妙的說法,不可過於相信。

2.

(濕生)清熱利水閉氣

白話文:

濕邪導致的,清除熱邪、利水通淋、阻氣不暢

蛙(專入膀胱腸胃)。與螺蚌皆產於水。其味雖甘。而性則寒。故能清熱利水解毒。如水蠱腹大。用干青蛙二枚。以酥炒乾螻蛄七枚。炒苦葫蘆半兩。為末。空心酒服三錢即愈。通身水腫。以青蛙一二枚。去皮炙熟。食之即治。毒痢噤口。以水蛙一個。並肚腸搗碎。瓦焙。入麝香五分。

白話文:

青蛙(主治膀胱、腸胃疾病)。青蛙和螺蚌都生長在水中。它們的味道雖然鮮美,但性寒。因此能清熱利水,解毒。比如水腫腹大,可以用兩隻曬乾的青蛙,炒乾的螻蛄七隻,炒熟的苦葫蘆半兩,磨成末,空腹時用酒送服三錢,即可治癒。全身水腫,可以用一兩隻青蛙,剝去皮,烤熟,吃下去即可治癒。毒痢,不吃不喝了,可以用一隻青蛙,連同肚腸搗碎,用瓦片烤焙,加入五分麝香即可。

作餅貼臍上。即通。時行面赤項腫瘟毒。用金線搗汁水調。空腹頓服。即效。然肉雖寒。而骨善跳則熱。性雖動而氣善蓄則閉。食之令人作淋。及或多食令人尿閉。臍下痠痛。治須擂以車前頓水。或燒酒行氣之類以解。(臟熱者須用車前。臟寒者須用燒酒以通。)至於孕婦。

白話文:

把麵餅貼在肚臍上。孩子馬上就能排出胎便。流行的溫病,症狀為臉紅項腫。用金錢草搗汁用水沖服,空腹立即服用。就能見效。然而肉雖然是寒性的,但是骨善於運行就是熱的,性格雖然好動但是氣質善於積蓄就是閉塞的。吃它會讓人尿急,又或者多吃會讓人小便閉塞,肚臍下面的地方又酸又痛。治療時必須用車前子用水打成漿來服用,或用燒酒來運行氣來解除(如果臟器有熱,則必須使用車前子,臟器有寒,則必須使用燒酒來疏通)。至於孕婦。

食尤有忌。(令子壽夭。)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飲食必須有所忌諱。(否則)會影響孩子的壽命。這是不可不知的道理。

3. 鱉肉

(龜鱉)涼肝血熱

鱉肉(專入肝)。止有雌無雄。與蛇與黿為匹。形多變幻。故書有言鱉有三足赤足者不宜食。獨目者不宜食。頭足不縮者不宜食。目凹陷者不宜食。腹下有王字卜字文蛇文者不宜食。生於山上者名旱鱉不宜食。腹赤如血者名朱鱉不宜食。此有毒殺人。不宜食鱉之說也。又言鱉合雞子莧菜食則令人生鱉。

白話文:

鱉肉(專門進入肝臟),只有雌的沒有雄的,和蛇和黿為伴。外形多變。因此古書上說有三足赤足的鱉不適宜吃。只有一隻眼睛的不適宜吃。頭和腳不能縮進殼裡的,不適宜吃。眼睛凹陷的,不適宜吃。腹部有「王」字、「卜」字或花紋如蛇紋的不適宜吃。生長在山上的,名叫旱鱉,也不適宜吃。腹部呈血紅色,名叫朱鱉,也不適宜吃。這些都有毒會殺死人。因此不宜食用鱉。又說鱉和雞蛋、莧菜一起食用會使人生長鱉瘡。

同豬兔鴨食則能損人。同芥子食則生惡瘡。同薄荷食則能殺人。此合他味同食之有見害於人也。至於冷癆食之則能發冷水病。須合蔥與椒姜同煮。並銼鱉甲少許以入。可知鱉性冷。故須假以姜椒以為之制。鱉肉聚。故須假以鱉甲之散以為之佐耳。(鱉項下有軟骨如龜形者。食之令人患水病。

白話文:

如果與豬、兔、鴨一起吃鱉肉,會對人體造成傷害。如果與芥末一起吃鱉肉,會導致惡瘡。如果與薄荷一起吃鱉肉,甚至會致人死亡。這些都是與其他食物一起吃鱉肉後對人體造成的危害。至於患有冷癆的人吃鱉肉,會引發冷水病。必須與蔥、椒、姜一起煮。並且把一點點鱉甲磨碎後加入其中。由此可知,鱉肉性寒,所以需要用姜和椒來調和。鱉肉有聚積的作用,所以需要用鱉甲的發散作用來輔助。在鱉的脖子下面,有一塊像烏龜形狀的軟骨,如果吃了它,會讓人患上水病。

須去之。)然惟婦人素挾血熱症見血瘕血漏。並瘧痢諸症。服之得宜。若使中氣有虧。謂可補中益氣。縱出別錄。亦屬膚語。不足信也。

白話文:

只有婦女本來就有血熱症狀、見血塊、血漏。或是瘧疾、痢疾等症狀,服用它才適合。如果中氣不足,卻說它能補中益氣,即使出於別錄,也是虛假的說法。不足以採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