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22)
上編 (22)
1. 鹿茸
(獸)鹿茸溫補真陽,以通督;井麋茸溫補腎水,以助血。
鹿茸(專入命門督。兼入肝。)甘鹹氣溫。稟純陽之質。含發生之氣。號為山獸。性淫而遊山。夏至得陰氣而角解。陰生陽退之象也。至於大於鹿者為麋。麋是澤獸。居陰。性淫而遊澤。冬至得陽氣而角解。陽生陰退之象也。陰陽相反如斯。故鹿氣味純陽。其茸能於右腎補其精氣不足。
大為補精暖血之劑。是以書載能補髓養血。強筋健骨。凡腰腎虛冷遺精崩帶等症。服皆有效。麋雖屬陰。而茸又屬陰中之陽。故能入於左腎補其血液不足。且諸茸皆發督脈之背。(鹿鼻常反向尾。能通督脈。其華在角。取以補命門。補精補氣。皆以養陽也。)督為腎臟外垣。
外垣既固。腎氣內充。命門相火不致妄動。血氣精津。得以凝聚。故鹿茸又云能補督脈之真陽。麋茸能補督脈陰中之陽。不可不細為明辨耳!但鹿茸與麋。世罕能辨。大抵其質粗壯。腦骨堅厚。毛色蒼黧而雜白毛者則為麋茸。形質差瘦。腦骨差薄。毛色黃澤而兼白毛者則為鹿茸。
麋鹿雖分有二。然總不外填補精髓。堅強筋骨。長養氣血。而為補肝滋腎之要藥也。(鹿一牡常御百牝。是腎氣有餘而足於精者也。故有助陽扶陰之妙。)鹿角初生。長二三寸。分岐如鞍。紅如瑪瑙。破之如朽木者良。酥塗微炙用。茸有小白蟲。視之不見。鼻嗅恐蟲入鼻。
白話文:
鹿茸,是溫補真陽的藥材,能打通督脈;而麋茸則能溫補腎水,幫助血液生成。
鹿茸(主要作用於命門和督脈,兼能入肝經),味甘鹹,性溫,秉持純陽的特性,含有生發之氣,被稱為山獸。鹿的性情好動且常在山中遊走,夏至時獲得陰氣而鹿角脫落,這是陰氣生長、陽氣退卻的現象。至於比鹿大的動物稱為麋,麋是澤獸,生活在陰暗潮濕之處,性情好動且常在沼澤遊走,冬至時獲得陽氣而麋角脫落,這是陽氣生長、陰氣退卻的現象。鹿與麋的陰陽特性正好相反,因此鹿的氣味純陽,其茸能補右腎的精氣不足,是強大的補精暖血藥材。古書記載,它能補髓養血、強筋健骨,凡是腰腎虛寒、遺精、崩漏等症狀,服用都有效。麋雖然屬陰,但其茸卻屬於陰中的陽,所以能補左腎的血液不足,而且各種茸都發於督脈的背部。(鹿的鼻子常反向尾巴,能打通督脈,其精華在鹿角,用來補命門,補精補氣,都是為了養陽。)督脈是腎臟的外圍屏障,當外圍屏障堅固,腎氣就能內充,命門相火就不會妄動,血氣精津就能凝聚,所以鹿茸又被稱為能補督脈的真陽,而麋茸則能補督脈陰中的陽,這點必須仔細辨別!但是鹿茸和麋茸,世人很少能分辨清楚。大體來說,質地粗壯、頭骨堅硬厚實、毛色灰黑且雜有白毛的,就是麋茸;形體較瘦、頭骨較薄、毛色黃亮且兼有白毛的,則是鹿茸。
麋和鹿雖然有所區別,但總的來說都是填補精髓、強健筋骨、滋養氣血,是補肝滋腎的重要藥材。(一隻雄鹿通常能交配許多雌鹿,說明其腎氣充足,精氣旺盛,因此有助陽扶陰的功效。)鹿角剛長出來時,大約二三寸長,分岔像馬鞍,顏色紅如瑪瑙,折斷後像朽木一樣的為上品。用酥油塗抹後微微烤過再用。鹿茸上有小白蟲,肉眼看不到,用鼻子聞怕蟲子鑽入鼻腔。
2. 鰕
(無鱗魚)補火助風動氣
鰕(專入心肝肺)。味最甘。席品所尚。然性善跳躍。風火易動。是以書載小兒切勿妄食。恐其發瘡動氣也。陰虛火動者尤忌。以其性易涸陰也。惟乳汁不下。及風痰不吐。與製藥壯陽為差宜耳。(時珍曰。同豬肉食。令人多唾。)海馬種亦鰕屬。雌雄勿離。首類馬。身似鰕。浮於水面。亦主下胎催產。及佐房術之用也。
白話文:
蝦(這種無鱗魚類)具有補火、助長風邪、使氣機躁動的特性。
蝦(主要作用於心、肝、肺三經)。味道最為甘甜,是宴席上常見的佳餚。然而,因為蝦的本性活潑好動,容易使人體內的風火之氣旺盛。因此,古籍記載小孩切勿隨意食用,擔心會引發瘡瘍、使氣機紊亂。陰虛火旺的人更應忌食,因為蝦的特性容易耗損陰液。只有在產婦乳汁不下、或風痰難以咳出,以及作為製藥時用來壯陽,才比較適合使用。(李時珍說:和豬肉一起食用,會使人多唾液。)海馬也屬於蝦類,雌雄總是形影不離。頭部像馬,身體像蝦,漂浮在水面上,主要用於幫助胎兒順利產出、催生,以及輔助房事之用。
3. 蛤蚧
(龍)補命門相火溫肺氣喘乏
蛤蚧(專入命門。兼入肺)。絕與蛤蜊不類。生於廣南。身長七八寸。首如蟾蜍。背綠色斑。頭圓肉滿。鱗小而厚。鳴則上下相呼。雌雄相應。情洽乃交。兩相抱負。自墜於地。往捕劈之。至死不開。大助命門相火。故書載為房術要藥。且色白入肺。功兼人參羊肉之用。故用能治虛損痿弱。
消渴喘嗽。肺痿吐沫等症。專取交合肺腎諸氣。入藥去頭留尾。酥炙。口含少許。雖疾走而氣不喘。則知益氣之功為莫大焉!但市多以龍子混冒。舉世亦不深辨。如龍子則剖開而身多赤斑。皮專助陽火。雖治陽痿。性少止澀。蛤蚧則纏束多對。通身白鱗。兼溫肺氣。故肺虛喘乏最宜。
(外感喘嗽勿用。)其藥不論牝牡皆可。即非相抱時捕之。功用亦同。但其藥力在尾。(見人捕之。輒自斷尾。)尾不全者不效。去頭足。(因毒在眼。須去其頭。)洗去鱗內不淨。乃肉毛酥炙。或蜜炙。或酒浸焙用。
白話文:
蛤蚧(主要作用於命門,也兼顧肺)。外觀和蛤蜊完全不同。生長在廣南一帶。身長約七八寸,頭像蟾蜍,背部是綠色斑紋,頭部圓潤飽滿,鱗片小而厚。鳴叫時會互相呼應,雌雄之間情意相投才會交配。交配時會互相擁抱,然後一起掉到地上。人們會去捕捉,將牠們劈開,直到死亡都不會鬆開。蛤蚧能大大地幫助命門的相火,所以古籍記載它為房中術的重要藥材。而且它色白入肺,功效可比人參和羊肉,因此能治療虛損、痿弱、消渴、喘咳、肺痿吐沫等症狀。主要是取其交合時的肺腎之氣。入藥時要去掉頭部保留尾部,用酥油烤過。口含少量蛤蚧,即使快速奔跑也不會氣喘,可見其補氣的功效非常大!但市面上很多用龍子來魚目混珠,世人也不仔細分辨。龍子剖開後身上多有紅色斑紋,皮專門助長陽火,雖然可以治療陽痿,但沒有止澀的功效。蛤蚧則通常成對纏繞在一起,通身是白色鱗片,兼具溫肺氣的功效,所以最適合治療肺虛喘乏。
(外感引起的喘咳不能使用。)蛤蚧不論雌雄都可以入藥,即使不是在交配時捕捉,功效也相同,但其藥力主要在尾部(看到人捕捉時,會自己斷尾),尾部不完整的就沒有效果。要去掉頭和足(因為毒素在眼睛,必須去除頭部),洗淨鱗片內的雜質,將肉和毛用酥油烤,或用蜂蜜烤,或用酒浸泡後烘乾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