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21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21)

1. 附子

無他病,日以附子煎湯飲,兼嚼硫黃,如此數歲。 靳州衛張百戶,平生服鹿茸附子藥,至八十歲康健倍常。 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,每日煎乾姜熟附湯,吞硫黃金液丹百粒,乃能健啖,否則倦弱不支,壽至九十。他人服一粒即為害,若此數人者,皆其臟腑稟賦之偏,服之有益無害,不可以常理概論也。

但陰極似陽,服之不宜熱投。(時珍曰:陰寒在下,虛陽上浮,治之以寒,則陰氣益甚而病增;治之以熱,則拒格而不納。熱藥冷飲,下咽之後,冷體既消,熱性便發,而病氣隨愈,不違其情而致火益,此反治之妙也。) 發散附子須生。(如四逆湯,生附配乾薑之類。) 用補附子宜熟。(如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,熟附配麻黃之類。) 以西川彰明赤水產者為最,皮黑體圓,底平八角,重三兩者良。水浸麵裹,煨令發拆,乘熱切片。

反半夏、烏頭(即附子之母),性輕逐風,不似附子性重逐寒。 烏附尖能吐風痰以治癲癇,取其直達病所。(常山吐瘧痰積飲在於心下;瓜蒂吐熱痰在膈;木鱉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;萊菔子吐氣痰在膈;參蘆吐虛痰;烏附尖藜蘆吐風痰。)

天雄細長,獨夥無附,其身大於附子,其尖向下,能補下焦命門陽虛,然辛熱走竄,止屬主治風寒濕痹之品。 側子連生附側,宜於發散四肢,故治手足風濕諸痹,其功皆與附子補散差殊。

畏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防風、犀角、綠豆、童便,反貝母、半夏、栝蔞、白芨、白薟。中其毒者,黃連、犀角、甘草節煎湯解,黃土水亦解。

白話文:

有人沒其他疾病,每天用附子煎湯服用,同時咀嚼硫磺,這樣持續了好幾年。靳州衛的張百戶,平生服用鹿茸和附子的藥,到八十歲時身體仍然非常健康。宋朝的張杲在醫書中記載,趙知府沉迷酒色,每天煎服乾薑和熟附子湯,並吞服硫磺金液丹一百粒,才能正常進食,否則就會感到疲倦虛弱。他活到九十歲。其他人服用一粒(附子)就可能產生危害。像這些人,都是因為他們臟腑的稟賦特殊,服用附子對他們有益而無害。

不能用一般常理來論斷這種情況。但陰氣極盛時會出現類似陽氣的假象,這種情況下不適合用熱性的藥物。 (李時珍說:陰寒在下,虛陽上浮,用寒性藥物治療會使陰氣更盛,病情加重;用熱性藥物則會產生抗拒,難以吸收。將熱藥冷服,吞下後,藥的寒性消失,熱性發揮作用,病氣也會隨之消散,這是不違反病理而達到治療效果的方法,是反向治療的巧妙之處。) 用於發散的附子必須是生的。(例如四逆湯,用生附子配乾薑等。) 用於補益的附子則宜用熟的。(例如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,用熟附子配麻黃等。)

以西川彰明赤水產的附子為最好,外皮黑色,形狀圓,底部平整,有八個角,重量在三兩左右的為上品。將其用水浸泡後用麵包裹,用火煨烤至裂開,趁熱切片使用。它和半夏、烏頭(即附子的母體)相剋。烏頭性輕,主要驅逐風邪,不像附子性重,主要驅逐寒邪。烏頭的尖端能通過嘔吐來排出風痰,治療癲癇,因為它可以直達病灶。(常山通過嘔吐來排出瘧疾痰積在心下的部位。瓜蒂可以通過嘔吐來排出膈上的熱痰。木鱉子可以引導熱毒從痰中排出。萊菔子可以通過嘔吐來排出膈上的氣痰。人參蘆可以通過嘔吐來排出虛痰。烏頭尖和藜蘆可以通過嘔吐來排出風痰。) 天雄比較細長,是單獨生長的,沒有附子,它的身體比附子大,尖端向下,能補下焦命門的陽虛。但是它辛熱走竄,主要用來治療風寒濕痹等疾病。側子是連著附子生長的,適合用於發散四肢,所以主要治療手足風濕等疾病。它們的功效和附子的補散功能有所不同。

附子畏懼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防風、犀角、綠豆和童便。它和貝母、半夏、栝蔞、白芨、白蘞相剋。中毒後可用黃連、犀角、甘草節煎湯解毒,黃土水也可以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