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20)
上編 (20)
1. 補火
按李時珍云: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,其體非脂非肉,白膜裹之,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,此火下通二腎,上通心肺,貫腦,為生命之源,相火之主,精氣之府,人物皆有,生人生物,俱由此出。又按汪昂謂:人無此火,則神機滅息,生氣消亡。趙養葵謂:火可以水折,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。
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,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!此火之所由補也。第世止知附桂為補火之最,硫黃為火之精,越外毫不計及,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。詎知火衰氣寒而厥,則必用以附子;火衰血寒腹痛,則必用以肉桂;火衰寒結不解,則必用以硫黃;火衰冷痹精遺,則必用以仙茅;
火衰疝瘕偏墜,則必用以胡巴;火衰氣逆不歸,則必用以沉香;火衰腎泄不固,則必用以補骨脂;火衰陽痿血瘀,則必用以陽起石;火衰風冷麻痹,則必用以淫羊藿;火衰風濕瘡癢,則必用以蛇床子;火衰臟寒蠱生,則必用以川椒;火衰氣逆呃起,則必用以丁香;火衰精涎不攝,
則必用以益智。至於陽不通督,須用鹿茸以補之;火不交心,須用遠志以通之;水竅不開,須用鐘乳石以利之;氣虛喘乏,須用蛤蚧以御之;精滑不禁,須用阿芙蓉以澀之;皆當隨症酌與,不可概用。若使水火併衰,及或氣陷不固,陰精獨脫,尤當切禁,否則禍人反掌。
白話文:
根據李時珍的說法,命門是儲藏精氣、聯繫胞胎的地方,它的本質既不是脂肪也不是肌肉,而是被一層白膜包裹著,位於第七節脊椎骨下方,兩腎之間。這個火向下通達兩腎,向上通達心肺,貫穿大腦,是生命的根源,相火的主宰,精氣的府邸。人和萬物都有這個火,所有生物的生長都源於此。
汪昂也認為,人如果沒有這個火,精神活動就會停止,生命力就會消失。趙養葵則說,火可以被水抑制,但唯獨水中的火無法用水抑制。
所以,必須選擇與其性質相同的藥物來引導它歸於本位,這樣火才不會上浮而是向下。這就是補充命門之火的方法。但世人只知道附子和肉桂是補火的最佳藥材,硫磺是火的精華,除此之外就毫不考慮其他。他們更不了解為何要搭配附子和肉桂。要知道,火衰導致氣虛寒冷、四肢厥冷,就必須用附子;火衰導致血寒腹痛,就必須用肉桂;火衰導致寒邪凝結不解,就必須用硫磺;火衰導致寒冷麻痹、遺精,就必須用仙茅。
火衰導致疝氣、陰囊下墜,就必須用胡巴(葫蘆巴);火衰導致氣逆不歸,就必須用沉香;火衰導致腎氣外洩不固,就必須用補骨脂;火衰導致陽痿、血瘀,就必須用陽起石;火衰導致風寒麻痹,就必須用淫羊藿;火衰導致風濕瘡癢,就必須用蛇床子;火衰導致內臟寒冷、產生寄生蟲,就必須用川椒;火衰導致氣逆、呃逆,就必須用丁香;火衰導致精液、唾液無法控制,就必須用益智。至於陽氣無法上通督脈,需要用鹿茸來補充;火氣無法與心氣相交,需要用遠志來疏通;小便不暢通,需要用鐘乳石來利尿;氣虛喘促,需要用蛤蚧來增強呼吸功能;精液滑脫不止,需要用阿芙蓉來固澀。這些藥物都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選擇,不可以隨意亂用。如果同時出現水火兩虛,或者氣虛下陷不固,陰精大量流失,就更要嚴格禁止使用這些補火的藥物,否則會造成嚴重危害。
2. 附子
[(毒草)補命火,逐冷厥。
附子(專入命門),味辛大熱,純陽有毒。其性走而不守。(好古曰:其性走而不守,非若乾薑止而不行。)通行十二經,無所不至,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,用此無不奏效。(吳綬曰:附子乃陰症要藥。凡傷寒傳變三陰,及中寒夾陰,雖身大熱而脈沉者,必用之;或厥冷腹痛脈沉細,甚則唇青囊縮者,急須用之。有退陰回陽之力,起死回生之功。近世陰症傷寒,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,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,已遲矣!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,陽氣頓衰,必須急用人參以益其原,佐以附子溫經散寒。舍此不用,將何以救之?)故書皆載能治寒毒厥逆。
(書曰:陰陽不相順接謂之厥;又曰:厥者盡也,逆者亂也,即血氣敗亂之謂也。凡厥有陽有陰。但察傷寒初起,頭痛發熱惡寒,後則四肢厥冷乍溫,大便燥實,譫語發渴,揚手擲足,不惡寒但惡熱,脈來沉滑而數,重按有力,是為陽厥,宜用承氣白虎等湯以治。若初起並無身熱頭痛,便惡寒,四肢厥逆直過肘膝不溫,唇與爪甲青黑,欲引衣倦臥,二便清利不渴,或腹痛泄利清穀,或凜凜面如刀刮,或口吐涎沫,或乾嘔呃逆,脈來沉細無力,方謂陰厥,宜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以治。)呃逆,嘔噦。(寒呃症不一端:有誤服寒涼水飲停心而致氣逆而呃;有陽氣衰微內寒迫其相火上衝而呃;有偶食生冷陽氣不得舒發而呃;有陰寒直中於胃而致氣不克舒而呃;有吐利後胃氣虛寒而呃者。經曰:病深者必發噦,屬於胃中虛寒者居多。)膈噎,脾泄。(食至喉即返,是槁在於吸間厭會,其症謂噎;食下胃脘須臾吐出,是槁在於賁門、胃之上口,其症謂膈;食下良久吐出,是槁在於幽門、胃之下口,其症謂之反胃。歷考諸書,皆以噎膈為有火,反胃為無火。而士材又謂:但察脈大有力,嘔吐酸臭,當作熱治;脈小無力,嘔吐清水,當作寒醫。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;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。能合色脈,庶乎無誤。汪昂云:脾泄,命火不足。)冷痢寒瀉,霍亂轉筋,拘攣風痹,癥瘕積聚,督脈為病,脊強而厥,小兒慢驚,痘瘡灰白,癰疽不斂。(皆屬於寒者。)其入補氣藥中,則追失散之元陽;入發散藥中,則能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;入溫暖藥內,則能以祛在裡之寒濕。(虞摶)獨書所云入補血藥,則能以滋不足之真陰。緣陰與陽,相為依附;補陽即所以滋陰。若使水虧火盛,用以辛熱純陽,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虧乎!(好古曰:非身涼而四肢厥逆者,不可僭用。服附子以補火,必防涸水。)故崔氏八味丸中,用此以為補陰嚮導,使陰從陽復。然丹溪謂其雄悍無補,而且殺人。其言似謬。(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。)]
白話文:
附子
(有毒性的草藥)能補充人體命門的陽氣,驅散寒冷引起的肢體厥冷。
附子,藥性專注於作用在命門(腎臟部位),味道辛辣,藥性非常熱,屬於純陽且有毒的藥物。它的藥性走竄而不停留在原地。(就像古人說的,它的特性是走散而不停留,不像乾薑那樣停留在原地)。它能通行全身十二經脈,沒有哪裡去不到。是補充先天命門真火最重要的藥物。凡是所有寒氣深重、久積的虛寒病症,使用它都能見效。(吳綬說:附子是治療陰性病症的重要藥物。凡是傷寒病發展到三陰階段,或者外感寒邪又夾雜陰寒,即使身體發熱,但脈象沉細的,都必須用它。或者出現四肢冰冷、腹痛、脈象沉細,嚴重時嘴唇發青、陰囊收縮的,都必須趕快使用它。它有使陰氣消退、陽氣恢復的力量,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現在有些醫生遇到陰性傷寒,常常猶豫不敢使用附子,直到病情發展到陰氣極盛、陽氣耗竭才用,已經太遲了!況且外感寒邪又夾雜陰寒的傷寒,體內體外都是陰寒,陽氣突然衰弱,必須趕快用人參來補充元氣,再佐以附子來溫暖經脈、驅散寒氣。如果不用這些藥物,要如何救治呢?)所以古書都記載它能治療寒邪中毒引起的厥逆症狀。
(古書說:陰陽之氣不能順利銜接,就稱為厥。又說:厥,就是到了盡頭的意思;逆,就是錯亂的意思,指的是氣血錯亂。厥有陰厥和陽厥之分,但要觀察傷寒病初起時的症狀。如果開始時頭痛發熱、怕冷,之後出現四肢冰冷,時冷時熱,大便乾燥,說胡話,口渴,手腳亂動,不怕冷但怕熱,脈象沉滑而數,用力按脈時感覺有力,這是陽厥,應該用承氣湯、白虎湯等方劑來治療。如果開始時沒有發熱頭痛,只是怕冷,四肢冰冷,冷到肘部和膝蓋以上都不暖和,嘴唇和指甲青黑,想穿衣服、疲倦想睡,大小便清澈,不口渴,或者腹痛泄瀉,排泄物是沒有消化的食物,或者面色蒼白,像刀刮一樣,或者口吐涎沫,或者乾嘔、打嗝,脈象沉細而無力,這才是陰厥,應該用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來治療。)附子還能治療打嗝嘔吐。(寒性打嗝的病因很多,有的是誤服寒涼藥物,導致寒氣停留在心臟引起氣逆而打嗝;有的是陽氣衰弱,體內寒氣迫使相火向上衝而打嗝;有的是偶爾吃了生冷食物,導致陽氣不能舒展而打嗝;有的是陰寒直接侵入胃部,導致氣機不能舒暢而打嗝;有的是嘔吐腹瀉後,胃氣虛寒而打嗝。古書說:病入深處一定會打嗝,多數是屬於胃中虛寒引起的。)附子還能治療食道梗阻、脾胃泄瀉。(食物到喉嚨就吐出來,是因為病在呼吸之間,稱為噎;食物到胃部,馬上就吐出來,是因為病在胃的上口,稱為膈;食物吃下很久才吐出來,是因為病在胃的下口,稱為反胃。研究歷代醫書,都認為噎膈是體內有火,而反胃是體內無火。但有的醫生又認為要看脈象,如果脈象大而有力,嘔吐物酸臭,就應該按熱證治療;如果脈象小而無力,嘔吐物是清水,就應該按寒證治療。臉色黃白而枯槁的是虛寒,臉色紅潤而有光澤的是實熱。能結合臉色和脈象來判斷,就應該不會有錯誤。汪昂說:脾泄,是因為命門的陽氣不足。)附子還能治療寒性痢疾、寒性泄瀉、霍亂轉筋、手腳拘攣麻痹、腹部腫塊、脊柱僵硬而厥冷、小兒慢驚風、痘瘡顏色灰白、癰疽潰瘍不收口。(這些都是屬於寒證。)如果把附子加入補氣藥中,就能追回散失的元陽之氣;如果加入發散藥中,就能打開毛孔,驅散體表的風寒;如果加入溫暖藥物中,就能驅散體內的寒濕。(虞摶說)只有書中說,如果將附子加入補血藥中,就能滋補不足的真陰。因為陰和陽是互相依存的,補充陽氣其實也是在滋養陰氣。如果體內水液不足而陽火旺盛,使用辛熱純陽的附子,不是會使火氣更加旺盛,而使水液更加虧損嗎?(古人說:不是身體寒冷而四肢厥冷的人,不可以隨便使用附子。服用附子來補充陽氣,一定要防止體內津液耗盡。)所以崔氏八味丸中,使用附子作為引導藥物,使陰氣從陽氣恢復。但是丹溪卻說附子藥性猛烈,不能補益,而且會殺人,他的說法好像是錯的。(荊府都昌王體型瘦弱而怕冷,沒有其他疾病,每天用附子煎湯喝,同時嚼硫磺,這樣過了幾年。靳州衛的張百戶,平生服用鹿茸附子類的藥物,到八十歲時身體依然非常健康。宋代張杲的醫書記載,趙知府沉迷酒色,每天煎乾薑熟附子湯,吞服硫磺金液丹一百粒,才能健壯,否則會疲憊虛弱。活到九十歲。其他人吃一粒就會有害。像這幾個人,都是因為他們身體臟腑稟賦的偏性,服用附子對他們有益無害,不能用常理來概括。)但是陰氣極盛時會出現類似陽氣的假象,服用附子不應該直接用熱藥。(李時珍說:陰寒在下,虛陽上浮,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,會使陰氣更加嚴重,病情加重;如果用溫熱藥物治療,則會拒絕藥力,無法吸收。用熱藥後再喝冷飲,喝下後,寒冷之氣消散,熱性便會發揮作用,病情也會隨之好轉,這才是順應病情的治療方法,不會導致火氣更加旺盛,這就是反治法的奧妙。)用於發散的附子必須用生的。(例如四逆湯,用生附子配乾薑。)用於補益的附子應該用熟的。(例如張仲景的麻黃附子細辛湯,用熟附子配麻黃。)產於西川彰明赤水的附子是最好的,皮色黑、形狀圓、底部平、有八個角,重量有三兩的最好。用水浸泡,用麵團包裹,用火煨烤到裂開,趁熱切片。它與半夏、烏頭(也就是附子的母體)相剋。烏頭藥性輕,能驅散風邪,不像附子藥性重,能驅散寒邪。烏頭尖能催吐風痰,治療癲癇,它的作用是直達病灶。(就像常山能催吐瘧疾引起的痰,瓜蒂能催吐胸膈的熱痰,木鱉子能引導熱毒從痰液排出,萊菔子能催吐胸膈的氣痰,參蘆能催吐虛痰,烏頭尖、藜蘆能催吐風痰。)天雄細長,單獨生長,沒有附子,它的個頭比附子大,尖端向下,能補充下焦命門的陽虛。但它藥性辛熱,走竄很快,只是治療風寒濕痹的藥物。側子是附子旁邊生長的小芽,適合發散四肢,所以能治療手足風濕麻痹。它們的作用都與附子補陽驅散寒邪的功效有所不同。
附子怕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防風、犀角、綠豆、童便。與貝母、半夏、栝蔞、白芨、白蘞相剋。如果中毒,可以用黃連、犀角、甘草煎湯解毒,黃土水也能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