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210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210)

1.

(稷粟)蘆稷益氣和中,黍稷清熱涼血解暑

白話文:

稷粟和蘆稷能夠補益元氣並調和中焦,黍稷則能清熱、涼血並解暑。

稷(專入脾)。有蘆稷黍稷之分。蘆稷者其形高如蘆。實既香美。性復中和。所以為五穀之長。而先王以之名官也。味甘氣平。故食可以益氣和中。宣脾利胃。煎湯以治霍亂吐瀉如神。用此燒酒。可治腹中沉疴啾唧。若黍稷之稷。形狀似粟。但粟穗則叢聚攢簇。黍稷之粒。則疏散成枝。

白話文:

黍稷(專門歸入脾經)。有蘆稷和黍稷之分。蘆稷的莖稈高聳似蘆葦。果實既芳香又美味。性質又中和。所以被稱為五穀之首。而先王也以此命名官職。味甘氣平。所以食用可以益氣和中。宣通脾胃。煮成湯劑用來治療霍亂嘔吐瀉洩,效果如同神藥。用此泡成藥酒。可以治療腹中沉積的陳疾病症,以及乾嘔。至於黍稷。外形似粟米。但粟米的穗狀是密集叢聚的。黍稷的籽粒。則是疏鬆的成穗狀。

黍與黍稷分別。則黏者為黍。而不黏者則為黍稷之稷。昔人於此。紛紛置辨。而不畫一。是亦未分二稷之說矣。黍稷味甘性寒。作飯疏爽。香美可愛。服之可以清熱涼血。解暑止渴。故書載治癰疽發背瘟疫之症。但多食則有冷氣內發。(飲黍穰汁即瘥。)燒黍稷則瓠必死。忌同附子服。

白話文:

黍與黍稷分別。黏的為黍,而沒有黏性的則是黍稷之稷。過去的人因為這個辯論紛紛,沒有劃一標準,所以沒有區分兩種黍稷的說法。黍稷的滋味甘美,性質偏涼,煮成飯疏鬆爽口,香美味美可愛,服用可以清熱涼血,解暑止渴。因此古代醫書記載用黍稷治療癰疽發背瘟疫的症狀。但如果食用過多,就會有寒氣內發的現象。(飲用黍穰汁就可以讓症狀緩解)。燃燒黍稷的話,瓠瓜必定會死亡。服用時忌諱與附子一起服用。

2. 粟米

(稷粟)養腎氣消胃熱

粟米(專入腎。兼入脾胃)。味鹹氣寒。(時珍曰。粟即粱也。穗大而毛長粒粗者為粱。穗小而毛短粒細者為粟。苗俱似芽。種類甚多。)功專入腎養氣。及消胃熱。凡人病因腎邪。而見小便不利。消渴泄痢。與脾胃虛熱。而見反胃吐食。鼻衄不止者。須當用此調治。以寒能療熱。

白話文:

粟米(專門進入腎臟。兼入脾胃)。味道是鹹的,性寒。(李時珍說:粟米就是粱。穗子大而毛長,籽粒粗的叫做粱。穗子小而毛短,籽粒細的叫做粟。苗都像芽。種類很多。)功用專門進入腎臟養氣,以及消除胃熱。凡是人因腎的邪氣而導致小便不利、消渴、腹瀉,以及脾胃虛熱而導致反胃、吐食、鼻血不止的,都需要用它來調理。因為寒能治熱。

咸能入腎。淡能滲濕。粟為穀類。谷又能養脾胃故也。(千金方粟米粉丸。納七粒。治反胃吐食。)但此生者硬而難化。(得漿水即化。)熟者滯而難消。故書言此雁食則有足重難飛之虞。與杏仁同食則有吐瀉之慮。不可不熟悉而明辨也。陳者良。

白話文:

鹹味可入腎。淡味可滲濕。小米屬於穀物。穀物又能養脾胃,這是原因。(《千金方》粟米粉丸。服用七粒。治療反胃吐食。)但是生小米堅硬難以消化。(用漿水一煮就化開了。)煮熟的小米滯澀難以消化。因此,古書說雁吃小米,會有足部沉重、難以飛行的憂慮。與杏仁同食,會有嘔吐腹瀉的隱患。不可不熟悉並且明辨。陳年小米品質好。

3. 黑大豆

(菽豆)入腎祛風散熱利水下氣活血解毒

白話文:

(大豆)對腎臟有好處,可以袪風散熱、利尿、降氣、活血、解毒。

黑大豆(專入腎)。味甘性平。色黑體潤。按豆形象似腎。本為腎谷。而黑豆則尤通腎。加以鹽引。則豆即能直入於腎也。時珍曰。豆有五色。惟黑豆屬水性寒。腎為寒水之經。故能治水消脹。下氣制風熱。而活血解毒。所謂同氣相求也。故書有言服此令人澤肌補骨。止渴生津。

白話文:

黑大豆:專門歸腎臟。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顏色黑色,形體光潤。按照豆子的形狀,它類似於腎臟。所以是腎臟的穀物。而黑豆則尤其適合腎臟。再加入鹽引,則黑豆就能直接進入腎臟。李時珍說,豆子有五種顏色,惟獨黑豆屬於水性,寒涼。腎臟是寒水之經,所以能夠治療水腫、腹脹的症狀。黑豆能把氣往下引,有鎮靜的效果,還可以治療風熱。並且可以活血和解毒。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。所以古醫書記載,吃黑豆能夠讓人皮膚光澤、補益骨骼、止渴生津。

非其補腎之力歟。身面浮腫。水痢不止。痘瘡濕爛。得此則消。非其入腎去水之力歟。頭項強痛。卒中失音。得此則除。非其制風之力歟。(此虛風也。若純外風內中。則不須此。)腳氣攻心。胸脅卒痛。單服此味則效。非其下氣之力歟。熱毒攻眼。乳岩發熱。得此則愈。非其解熱之力歟!便血赤痢。

白話文:

不正是它補腎的功效嗎?全身浮腫。水痢不止。痘瘡濕爛。吃了它就能消散。不正是它入腎去水的力量嗎?頭部頸部疼痛劇烈。中風失語。吃了它就好了。不正是它制風的力量嗎?(這種是虛風,如果風病從外面侵襲過來的話,則不需要服用它。)腳氣攻心。胸脅突然疼痛。單獨服下它立即就能見效。不正是它下氣的力量嗎?熱毒攻眼。乳腺發熱。吃了它就能治好。不正是它清熱的力量嗎?便血赤痢。

折傷墮墜。得此則良。非其活血之力歟。風癱瘡疥。丹毒蛇蠱。得此則化。非其解毒之力歟!然體潤性壅。多服令人身重。(藏器曰。大豆生平。炒食極熱。煮食甚寒。作豉極冷。造醬及生黃卷則平。牛食之溫。馬食之冷。一體之中。用之數變。)加甘草則解百藥毒。

白話文:

骨折或跌打損傷服用此藥尤其理想。難道不是因為其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嗎?風癱和皮膚癤瘡,丹毒和蛇毒。用此藥便能去除。難道不是因為此藥有排解毒素的功能嗎?但此藥滋潤性較強,長期服用容易讓人感到身體沉重。(《藏器》說:大豆具有滋陰潛陽的作用。炒食火氣較重,煮食後則較寒涼,製成豆鼓後寒性更甚,用於醬料或做成黃豆卷後則性平。牛吃了豆類後會性溫,馬吃了豆類後反會性寒,所以即使同一種食物,作用竟然有如此的不同。)如果添加甘草,則能解百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