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98)
上編 (198)
1. 谷蟲
(卵生)消食積
谷蟲(專入腸胃)。味苦性寒。出於糞中。故仍取其入腹消積。俾其不傷正氣也。其法漂淨炙黃。為末調服。又用蝦蟆數十隻。打死置於鐔內。取谷蟲入內食盡。然後淘除穢惡。取谷蟲焙乾。凡小兒疳積。腹大腳弱。翳膜遮睛。及大人熱結譫語。毒利作嘔。並宜服之。無不立效。
是以鼻齒疳瘡。取此有尾者燒灰一錢。同褐衣灰和勻。頻吹最效。與利骨取牙。用白馬腦上肉一二斤。待生蛆。與烏骨白雞一隻食之。取糞陰乾。每一錢入硇砂一錢。研勻。用少許擦疼處。片時即落。皆取穢以入穢。遇骨與肉鑽入之意。無他義也。
白話文:
(谷蟲是卵生的)能消除食物積滯。
谷蟲(主要作用於腸胃)。味道苦、屬性寒涼。它生長在糞便中,所以仍然取用它來進入腹中消除積滯,使其不會傷害正氣。處理方法是將它漂洗乾淨後烤黃,磨成粉末調服。另外一種方法,是用數十隻蛤蟆打死後放在鍋中,將谷蟲放進去讓它吃完。然後把污穢之物淘洗乾淨,取出谷蟲烘乾。凡是小孩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疳積,導致腹部腫大、腿腳無力、眼翳遮蔽視線,以及大人因熱邪結聚導致胡言亂語、腹瀉噁心等症狀,都適合服用,都能立即見效。
另外,對於鼻子和牙齒生出的疳瘡,取用有尾巴的谷蟲燒成灰,取一錢的量,和粗布衣燒成的灰混合均勻,頻繁吹入患處,效果最好。至於治療利骨、拔除牙齒,可以用一到二斤的白馬腦上的肉,等到生出蛆蟲,拿來餵食一隻烏骨白雞。取雞的糞便陰乾,每一錢的糞便加入一錢的硇砂,磨勻,用少量擦在疼痛的地方,過一會兒牙齒就會脫落。這些方法都是取用污穢之物來對治污穢之處,是利用骨頭和肉被蛆蟲鑽入的道理,沒有其他意思。
2. 發毒
內經曰。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。又曰。諸痛瘡癢,皆屬心火。又觀丹溪有言。癰疽皆因陰陽相滯而生。則是癰疽之發,固合內外皆致,而不僅於肉裡所見已也。但其毒氣未深,等於傷寒,邪初在表,其藥止宜升發,而不遽用苦寒,俾其毒從外發。若稍入內為殃,則毒勢纏綿不已。
而有毒氣攻心必死之候矣!予按發毒之藥,品類甚多。凡三陽升麻柴葛羌防白芷荊芥薄荷桔梗等藥,何一不為發毒散毒之最。山甲皂角等藥,何一不為驅毒追毒之方。至於蜈蚣則能驅風通瘀散結,蛇蛻則能驅風辟惡,野菊花則能散火逐氣,王不留行則能行氣宣滯,皆為祛散惡毒之劑。
外有蟾酥蟾蜍,力能透拔風邪火毒。象牙力能拔毒外脫。楓香力能透毒外出。人牙力能入腎推毒。胡桐淚力能引吐熱毒在膈。輕粉黃丹銀硃,力能制外癰疽瘡疥。螻蛄蓖麻,力能通水開竅,拔毒外行。若在芙蓉花,則藥雖屬清涼,而仍兼有表性。是以用此以為敷毒箍毒之方。
余則治毒之劑,審其性有苦寒之味者,應另列於解毒之中。不可入於發毒劑例。俾人皆知毒從外發,不得竟用內藥內陷云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「營氣運行不順,逆行到肌肉裡,就會產生癰腫。」又說:「各種疼痛、瘡瘍、搔癢,都屬於心火所致。」再看朱丹溪的說法,他說:「癰疽的發生都是因為陰陽之氣相互阻滯。」由此可見,癰疽的發生,確實是內外因素共同造成的,而不僅僅是肉眼所見的肌肉問題。如果毒氣還不深,就像剛開始的傷寒一樣,邪氣還在表面,這時用藥只適合升提發散,不要立刻使用苦寒的藥物,要讓毒從外發散出來。如果稍微進入體內成為禍害,毒勢就會綿延不絕。甚至會有毒氣攻心導致死亡的危險!
我認為,發散毒氣的藥物種類繁多。像升麻、柴胡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荊芥、薄荷、桔梗等藥,哪一樣不是發散毒氣的最佳藥物?穿山甲、皂角等藥,哪一樣不是驅逐毒氣的良方?至於蜈蚣,能夠驅風、疏通瘀血、消散結塊;蛇蛻,能夠驅風、辟除穢氣;野菊花,能夠散火、驅散氣滯;王不留行,能夠行氣、疏通壅滯,這些都是祛除惡毒的藥劑。
外用藥方面,像蟾酥、蟾蜍,能夠強力穿透拔除風邪火毒;象牙,能夠拔出毒素使之從體表脫落;楓香,能夠透發毒素使之從體外散出;人牙,能夠進入腎經推動毒素排出;胡桐淚,能夠引導熱毒從膈上吐出。輕粉、黃丹、銀硃,能夠抑制外表的癰疽、瘡疥。螻蛄、蓖麻,能夠疏通水道、開啟閉塞,使毒素從體外排出。至於芙蓉花,雖然藥性屬於清涼,但仍然兼具發散的性質,所以用它來敷在毒瘡上,有箍毒的作用。
我對於治療毒的藥劑,如果藥性屬於苦寒的,應該另外列入「解毒」的範疇,不能放入「發毒」的藥劑之中,要讓大家知道毒應該從體外發散出去,不可以隨便使用內服藥物,使其反倒陷入體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