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96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196)

1. 三七

(山草)入腸明厥陰血分化而為水

三七(專入肝胃。兼入心大腸。又名山漆。時珍曰。或云能合金瘡。如漆黏物也。)甘苦微寒而溫。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。殊不知痛因血瘀則痛作。血因敷散則血止。三七氣味苦溫。能於血分化其血瘀。試以諸血之中入以三七。則血旋化為水矣。此非紅花紫草類也。故凡金刃刀剪所作。

及跌僕杖瘡血出不止。嚼爛塗之。或為末滲其血。即止。(時珍曰。受杖時。先服一二錢。則血不沖。杖後尤宜服之。)且以吐血衄血。下血血痢。崩漏經水不止。產後惡露不下。俱宜自嚼。或為末。米飲送下即愈。並虎咬蛇傷血出可治。(與血竭同。)此為陽明厥陰血分之藥。

故能治一切血病。一種庭砌栽植者。以苗搗敷。腫毒即消。亦取散血之意。(一種春生苗。夏高三四尺。葉似菊艾,而勁厚有岐尖。莖有赤稜。夏秋開黃花。蕊如金絲。盤紐可愛。而氣不香。花干則吐絮如苦英絮。根葉味甘。治金瘡跌傷出血。及上下血病甚效。云是三七。而根大如牛蒡根。

與南中來者不類。恐是劉寄奴之屬。甚易繁衍。)廣產形如人參者是。(時珍曰。此藥近時出自南人軍中。用為金瘡要藥。云有奇功。)有節非。研用良。

白話文:

三七這味藥主要進入肝經和胃經,也兼入心經和大腸經。它又叫做山漆。李時珍說,有人說它能幫助傷口癒合,就像漆能黏住東西一樣。三七味道甘苦,性微寒但帶有溫性。世人只知道它能止血止痛,卻不知道疼痛是因為血瘀造成的,而血散開了就能止血。三七氣味苦溫,能在血液中化解血瘀。可以試著將各種血液放入三七,血就會迅速化成水。這和紅花、紫草這類藥不同。所以,凡是被刀劍等利器所傷,或是跌倒、被棍棒打傷,導致出血不止,都可以將三七嚼爛塗在傷口上,或是磨成粉撒在傷口上,就能止血。(李時珍說,被打板子的時候,先服用一兩錢三七,血就不會往上衝,打完後更應該服用。)此外,像吐血、流鼻血、大便出血、痢疾出血、婦女崩漏、經血不止、產後惡露不下等情況,都可以自己嚼服三七,或是磨成粉,用米湯送服,很快就能痊癒。連虎咬蛇傷的出血也能治療(與血竭同用)。三七是作用於陽明經和厥陰經血分的藥物,因此能治療各種血病。有一種是種在庭院裡的,用它的葉子搗爛外敷,腫毒就能消散,也是取它活血散瘀的功效。(這種三七春天生長幼苗,夏天長到三四尺高,葉子像菊花或艾草,但比較硬且厚,有分叉的尖端。莖有紅色的稜角。夏秋開黃色花,花蕊像金絲一樣盤繞,很可愛,但沒有香味。花乾了會像蒲公英一樣散開絮狀物。根葉味道甘甜,治療刀傷跌傷出血和各種出血疾病很有效。據說就是三七,但根像牛蒡根那麼大,和南方來的三七不一樣,可能屬於劉寄奴之類的植物,很容易繁殖。)廣西出產的三七形狀像人參那種才是真的三七。(李時珍說,這種藥最近從南方軍隊中傳出來,被當作治療刀傷的重要藥物,據說有奇效。)有節的才好,研磨成粉使用效果更好。

2. 茜草

(蔓草)入心包肝行血,茜根可染

茜草(專入心包肝)。味酸鹹寒。色赤。功用略有似於紫草。但紫草則止入肝涼血。使血自為通活。此則能入肝與心包。使血必為走泄也。故凡經閉風痹黃疸。(疸有黃疸谷疸酒疸黃汗女勞疸。皆有寒濕熱濕之別。此則專就蓄血以論。大抵寒濕宜用茵陳附子茵陳四逆。熱濕宜用梔子大黃。

血瘀宜用桃仁承氣之類。)因於瘀血內阻者。服之固能使瘀下行。如值吐崩尿血。因於血滯而見艱澀不快者。服之更能逐瘀血止。總皆除瘀去血之品。與於紫草血熱則涼之意。貌同實異。不可混也。但血虛發熱者忌用。根可染絳。忌鐵。

白話文:

茜草(屬於蔓草類)可以進入心包和肝臟,有活血的作用,茜草的根可以作為染料。

茜草(主要進入心包和肝臟)。味道是酸味和鹹味,性質寒涼,顏色是紅色。它的功效和作用有點類似於紫草。但是紫草只進入肝臟,有涼血的功效,讓血液自行暢通。而茜草則能進入肝臟和心包,使血液必定要流動宣洩。所以凡是因為瘀血阻滯而導致的經閉、風痹、黃疸(黃疸有黃疸、谷疸、酒疸、黃汗、女勞疸,都有寒濕熱濕的區別,這裡主要針對瘀血來討論。大體上,寒濕宜用茵陳附子湯、茵陳四逆湯,熱濕宜用梔子大黃湯。血瘀宜用桃仁承氣湯之類。)等症狀,服用茜草確實可以使瘀血向下排出。如果遇到吐血、崩漏、尿血等,是因為血滯不暢而出現排泄困難不快的,服用茜草更能驅除瘀血而止血。總之,它都是屬於祛瘀活血的藥物,和紫草用於血熱則涼的意義,表面相似但實際不同,不能混淆使用。但是,血虛發熱的人要忌用。茜草的根可以染成紅色。忌用鐵器。

3. 紫參

(山草)瀉肝血瘀

紫參(專入肝。兼入胃膀胱。又名牡蒙)。味苦而辛。氣寒無毒。功專入肝逐瘀破血。兼入胃腑膀胱。使血自為通利。故凡寒熱血痢。癰腫積塊。心腹積聚。因於血瘀阻滯而成者。無不可以調治。以其味苦則泄。味辛入肝。寒則勝熱。而使血從二便出矣!仲景治下痢腹痛。而用紫參湯以除。

亦取散其積血之意。(聖惠方治吐血不止。用紫參人參阿膠炒。等分為末。烏梅湯服一錢。一方。去人參。加甘草。以糯米湯服。普濟用五參丸。治面上酒刺。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。為末。胡桃仁杵和為丸。茶下。)但市人罕識其真。用以紫菀為代。雖其寒熱不同。

而其疏利則一。反藜蘆。(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。所用牡蒙。即此物也。)

白話文:

紫參(主要歸肝經,也兼入胃經和膀胱經,又名牡蒙)。味道苦而帶辛辣,藥性寒涼且無毒。功效專門入肝經,能驅逐瘀血、破除血塊,也兼入胃腑和膀胱,使血液自然流通順暢。因此,凡是因血瘀阻滯而引起的寒熱血痢、癰腫積塊、心腹積聚等病症,都可以用它來調理治療。因為它味苦能瀉,味辛能入肝,性寒能勝熱,所以能使血從大小便排出。張仲景用紫參湯治療下痢腹痛,也是取其能散瘀血的功效。(《聖惠方》治療吐血不止,用紫參、人參、阿膠炒過,等分為末,用烏梅湯送服一錢。另一方則去掉人參,加入甘草,用糯米湯送服。《普濟方》用五參丸,治療臉上的酒刺,用紫參、丹參、人參、苦參、沙參各一兩,磨成粉末,加入搗爛的胡桃仁做成丸藥,用茶送服。)但市面上的人很少認識真正的紫參,常常用紫菀來替代。雖然紫參和紫菀的寒熱藥性不同,但疏通氣血的功效卻是一樣的。紫參反藜蘆。(古代方劑治療婦女腸覃病的烏啄丸,所用的牡蒙,就是指這種藥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