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73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173)

1. 枳殼

(灌木)除胸膈以下滯氣。

枳殼(專入肺胃,兼入大腸)。苦酸微寒。功專下氣開胸,利肺開胃。凡人或因風寒食滯,熱積濕停氣鬱,而見咳嗽胸滿,便閉痰癖,癥結嘔逆,水腫脅痛,瀉痢痔腫,腸風濕痹等症,治皆能除。至書有云枳殼益氣明目,似屬誑誕。但人臟腑,本貴清利,清利則氣自益而目自明。

枳殼體大氣散(的解),較之枳實,功雖稍遜,而利氣寬胸,謂之益氣,非其宜乎!(王好古曰:枳實佐以參朮乾薑,則益氣;佐以硝黃牽牛,則破氣。此本經所以言益氣,而復言消痞也。)但多用,則能以損胸中至高之氣,雖束胎瘦胎,亦有進用枳殼之味。(昔湖陽公主難產,方士進瘦胎飲,用枳殼四兩,甘草二兩,五月後,日服一錢。潔古改以枳朮,名束胎丸。)然必氣實可投,若使氣虛而用,則不免有虛虛之禍矣!(寇宗奭謂瘦胎束胎二藥,予甚不然。蓋孕婦全賴血氣以養胎,血氣充實,胎乃易生。彼公主奉養太過,氣實有餘,故可服之。若概施則誤矣!時珍曰:八九月胎氣盛,壅滯,用枳殼蘇梗以順氣,胎前無滯,則產後無虛也。氣弱者,大非所宜矣。)陳者良。

白話文:

枳殼(屬於灌木類)主要作用是去除胸腔以下部位的氣滯。

枳殼(主要作用於肺和胃,也作用於大腸)味苦酸,性質稍微寒涼。它主要的功能是向下疏導氣機,打開胸腔的鬱悶,使肺氣舒暢,並促進胃的消化功能。如果人因為風寒、飲食積滯、熱邪積聚、濕氣停滯或氣機鬱結等原因,而出現咳嗽、胸悶、便秘、痰多、腫塊、嘔吐、水腫、脅肋疼痛、腹瀉、痔瘡腫痛、腸風、濕痹等症狀,都可以用枳殼來治療。至於古書上說枳殼能補益氣血、使眼睛明亮,這似乎是誇大的說法。其實,人體的臟腑本來就以清利為貴,只要保持清利,氣機自然順暢,眼睛自然明亮。

枳殼的體積比較大,藥氣比較發散(這是藥理上的解釋)。和枳實相比,雖然藥效稍微遜色,但它疏通氣機、寬開胸悶的效果,可以說是補益氣機,這樣的說法是恰當的!(王好古說:枳實如果搭配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就可以補益氣機;如果搭配芒硝、大黃、牽牛子,就會破氣。這就是《本草經》說枳實能補益氣機,又說能消除痞塊的原因。)但是,如果過量使用,可能會損耗胸腔至高之氣。即使是為了束胎、使胎兒變小,也要考慮到枳殼的藥性(以前湖陽公主難產時,有方士獻上瘦胎飲,用了枳殼四兩、甘草二兩,讓公主在懷孕五個月後,每天服用一錢。後來潔古改用枳實、白朮,做成束胎丸)。然而,必須是氣機充實的人才能使用,如果氣虛的人使用,反而會有使虛證更虛的危險(寇宗奭認為瘦胎、束胎這兩種藥的說法,我認為很不妥當。因為孕婦完全依賴氣血來養育胎兒,氣血充足,胎兒自然容易出生。那位公主是因為生活優渥,氣實有餘,所以才能服用。如果普遍使用,就會造成錯誤!李時珍說:懷孕八、九個月時,胎氣旺盛,容易壅滯,可以用枳殼、蘇梗來疏導氣機。胎前如果沒有氣滯,產後就不會虛弱。氣虛弱的人,非常不適合使用枳殼)。陳放的枳殼藥性更好。

2. 枳實

(灌木)

枳實(專入脾胃),氣味與枳殼苦酸微寒無異,但實小性酷,下氣較殼最迅,故書載有推牆倒壁之功,不似枳殼體大氣散,而僅為利肺開胸寬腸之味耳。是以氣在胸中,則用枳殼;氣在胸下,則用枳實;氣滯則用枳殼;氣堅則用枳實。雖古有云枳殼治氣,枳實治血,然氣行則血自通,究皆利氣之品,而非通血之劑耳。故同白朮則可調脾,同大黃則可推蕩。

(時珍曰:蓋自飛門至魄門,皆肺主之,三焦相通,一氣而已。)

若氣虛痞滿而用枳實、枳殼,則與抱薪救火者無異矣!

白話文:

枳實(一種灌木的果實),它的氣味和枳殼一樣,都是苦酸微寒的。但是枳實比較小,藥性更強烈,降氣的效果比枳殼更快速,所以古書記載它有「推牆倒壁」的強大力量。不像枳殼體積大,藥性分散,只具有疏通肺氣、開胸、寬腸的功效。因此,當氣滯在胸中時,用枳殼;氣滯在胸下時,用枳實。氣滯不通時,用枳殼;氣滯堅硬時,用枳實。雖然古人有說「枳殼理氣,枳實理血」,但氣順暢了,血自然也跟著通暢,所以它們都屬於理氣的藥物,而不是直接通血的藥。所以,枳實和白朮一起用可以調理脾胃,和大黃一起用可以推動腸胃蠕動、排除積滯。(李時珍說,從飛門到魄門,都屬於肺所主,三焦是相通的,只是一股氣的運行而已。)如果因為氣虛而導致腹部脹滿,卻使用枳實、枳殼,那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,反而會更糟糕!

3. 蕎麥

(麻麥稻)降氣寬腸消積。

蕎麥(專入腸胃):味甘,性寒。治能降氣寬腸,消積去穢。凡白帶、白濁、泄痢、痘瘡潰爛、湯火灼傷、氣盛濕熱等症,是其所宜。且炒焦熱水沖服,以治絞腸痧腹痛;醋調塗之,以治小兒丹毒赤腫,亦妙。蓋以味甘入腸,性寒瀉熱,氣動而降,能使五臟滓滯,皆煉而去也。(俗言一年沉積在腸胃者即去也。)

若使脾胃虛弱,不堪服食,食則令人頭眩。作面和豬羊肉食,食則令人鬚眉脫落。又不可合黃魚以食,皆是其性動降之故。(時珍曰:蕎麥最降氣寬腸,故能煉腸胃滓滯,而治濁帶、泄痢、腹痛上氣之疾,氣盛有濕熱者宜之。)

麥稈燒灰淋汁,即鹼,用化石灰,能去靨肉。

白話文:

蕎麥,主要作用於腸胃。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。它能幫助氣往下走,使腸道寬鬆,消除食物積滯和去除污穢。凡是白帶、白濁、腹瀉、痢疾、痘瘡潰爛、湯火燙傷、以及氣盛濕熱等症狀,都適合使用蕎麥。而且,將蕎麥炒焦後用熱水沖泡服用,可以治療絞腸痧引起的腹痛。用醋調和蕎麥塗抹在患處,治療小兒丹毒引起的皮膚紅腫也有奇效。這是因為蕎麥味甘入腸,性寒能瀉熱,氣機向下走,能使五臟的積滯都化解並排除。俗話說,一年積存在腸胃的髒東西也能被清除。(但如果脾胃虛弱的人,不適合吃蕎麥,吃了會讓人頭暈。如果將蕎麥磨成麵,和豬肉或羊肉一起吃,會導致鬚眉脫落。另外,蕎麥也不宜與黃魚同食。這些都是因為蕎麥的特性是使氣向下走的緣故。(李時珍說,蕎麥最能使氣向下走、寬鬆腸道,所以能化解腸胃的積滯,並治療白濁、白帶、腹瀉、痢疾、腹痛和氣逆上衝的疾病。氣盛且有濕熱的人適合吃蕎麥。)蕎麥稈燒成灰後淋水取得的汁液就是鹼水,用來化石灰,可以去除臉上的肉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