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65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165)

1. 桑白皮

桑白皮(灌木)瀉肺火,利水通氣。

桑白皮(專入肺),辛甘性寒,善入肺中氣分,瀉火利水,除痰泄氣。緣氣與水與痰,止屬病標。其氣逆不利,與水飲膠結,未有不因火結而成。(羅謙甫曰:「是瀉肺中火邪,非瀉肺氣也。火與元氣不兩立,火去則氣得安矣。」)久而不治,則瘀結便秘,喘嗽胸滿,唾血口渴,水腫臚脹,靡不色色而見。桑白皮辛甘而寒,能於肺中治火利水,俾火去而水自消,水去而火即滅,而氣因爾而治。(時珍曰:「桑白皮長於利小水,乃實則瀉其子也。故肺中有水氣,及肺火有餘者宜之。十劑云:燥可去濕,桑白皮、赤小豆之屬是也。」宋醫錢乙治肺氣熱盛,咳嗽而後喘,面腫身熱,瀉白散,用桑白皮炒一兩,地骨皮焙一兩,甘草炒半兩。每服一二錢,入粳米百粒,水煎,食後溫服。桑白皮、地骨皮皆能瀉火從小便去,甘草瀉火而緩中,粳米清肺而養血。此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。)至書有云:能補元氣之不足,不過云其氣得自安,若以甘寒之味可以補氣,則當置甘溫於何地乎?況本草十劑篇云:「燥可去濕,桑白皮、赤小豆之屬是也。」故濕則為重,宜燥劑以除之。(燥字從濕去重除之後而言,勿泥燥熱之燥看。)但此性寒而裂(其裂亦作寒裂),雖有甘味,不能以制。故古人有戒勿多用之條。及肺虛火衰水涸、風寒作嗽者,為切忌焉。

為線可縫金瘡。刮去皮取白,或恐瀉氣,蜜炙用。續斷、桂心為使,忌鐵。桑乃箕木之精,其木能開關利水。扎把燃火,則能去風除痹,故煎藥熬膏宜用。(時珍曰:「煎藥用桑者,取其能利關節,除風寒濕痹諸痛也。觀《靈樞經》治寒痹內熱,用桂酒法,以桑炭炙布巾,熨痹處;治口僻用馬膏法,以桑鉤鉤其口,及坐桑灰上,皆取此意也。又癰疽發背不起發,或瘀肉不腐潰;及陰瘡瘰癧、流注臁瘡、頑瘡惡瘡,久不愈者,用桑木炙法。未潰則拔毒止痛,已潰則補接陽氣。亦取桑通關節、去風寒,火性暢達,出郁毒之意。其法以干桑木劈成細片,扎作小把,燃火吹息炙患處,每吹炙片時,以瘀肉腐動為度。內服補托藥,誠良方也。」)

桑椹甘涼色黑,治能除熱養陰止瀉,烏須黑髮。(月令云:「四月宜飲桑椹酒,能理百種風。」又椹可以汁熬燒酒,藏之經年,味力愈佳。)桑耳散血除瘀,破症攻瘕。桑葉清肺瀉胃,涼血燥濕,去風明目。(《聖濟錄》治吐血不止,晚桑葉焙研,涼茶服三錢,只一服止。後用補肝肺藥。《千金方》治頭髮不長,用桑葉、麻葉煮泔水沐之,七次可長數尺。《集簡方》治風眼下淚,用臘月不落桑葉煎湯,日日溫洗,或入芒硝。扶桑丸除風濕、烏須明目,用黑芝麻同桑葉等分為丸。震亨曰:「經霜桑葉研末,米飲服,止盜汗。」)

白話文:

桑白皮這種植物(屬於灌木),具有宣洩肺火、利尿、疏通氣機的作用。

桑白皮(主要作用於肺部)味辛甘,性寒。它能進入肺部氣分,瀉火、利水,消除痰液、疏通氣機。因為氣逆、水飲停滯、痰液阻礙等都屬於疾病的表象,這些情況往往都是因為體內有火熱導致。羅謙甫認為,桑白皮是瀉肺中的火邪,並非瀉肺氣。火和元氣是相互對立的,火邪去除,元氣自然就能恢復正常。如果久病不治,就會導致瘀血積結、便秘、氣喘咳嗽、胸悶、咳血、口渴,甚至出現水腫、腹脹等各種症狀。桑白皮味辛甘性寒,能從肺部治療火邪、疏通水液,使火邪去除,水液自然消退;水液消退,火邪也就會被平息,而氣機也能因此恢復正常。李時珍說,桑白皮擅長利小便,這是屬於「實則瀉其子」的治法。所以,肺部有水氣,或肺火過旺的人適合使用。古書《十劑》中也說,「燥可去濕」,桑白皮和赤小豆就屬於這種藥物。宋朝醫生錢乙在治療肺氣熱盛,導致咳嗽後氣喘、面部浮腫、身體發熱的病症時,使用了瀉白散。此方用炒過的桑白皮和焙乾的地骨皮各一兩,炒過的甘草半兩,每服一到二錢,加入一百粒粳米,用水煎煮後在飯後溫服。桑白皮和地骨皮都能瀉火,使火邪從小便排出。甘草瀉火並且能緩解藥性。粳米清肺並且能養血。這個方子是治療肺部疾病的標準方劑。古書上也有記載說,桑白皮能補元氣的不足,但這只是指氣機恢復正常而已。如果認為它味甘寒就能補氣,那把味甘溫的藥物放在哪裡呢?更何況《本草十劑》中說,「燥可去濕」,桑白皮和赤小豆就屬於這種藥物。所以,對於濕邪偏重的病症,應該用燥濕的藥物來去除。(這裡的「燥」是指去除濕邪的「燥」,不要把它理解為燥熱。)但桑白皮藥性寒涼,雖有甘味,也不能中和它的寒性,所以古人告誡不要過量使用。肺虛火衰、水液枯竭、因風寒而咳嗽的人,更是絕對禁忌。

桑白皮的纖維可以縫合金瘡。刮去表皮取白色的部分,為了防止藥性太過走散,可以用蜂蜜炙烤後使用。續斷和桂心可以作為輔助藥物。使用時要忌鐵。桑樹是箕木的精華,它的木頭能疏通關節、利水。把桑枝扎成把燃燒,可以去除風濕麻痹。所以煎藥熬膏時適合使用桑樹枝。李時珍說,煎藥使用桑樹,是取其能疏通關節,去除風寒濕痹等各種痛症。從《靈樞經》中用桂酒法治療寒痹內熱,用桑炭炙烤布巾熨敷患處,用馬膏法治療口僻,用桑枝勾住嘴角,以及坐在桑灰上等方法來看,都是取桑樹疏通關節、去除風寒的作用。還有,對於癰疽發背不起發,或瘀肉不腐爛,以及陰瘡、瘰癧、流注、臁瘡、頑瘡惡瘡等久治不癒的病症,可以用桑木炙烤的方法。未潰破者可以拔毒止痛,已潰破者可以補接陽氣,也是取桑樹能疏通關節、去除風寒、火性能暢達、排出鬱毒的功效。具體方法是把乾燥的桑木劈成小片,扎成小把,燃燒後吹熄,用燃燒的桑木炙烤患處。每次吹炙時,以瘀肉腐動為度。內服補托藥,效果很好。

桑葚味甘涼,顏色黑,能清熱、滋陰、止瀉、使鬚髮變黑。《月令》中說,四月宜飲桑椹酒,能調理各種風病。桑葚還可以榨汁熬製成酒,儲藏起來,時間越久,味道和藥效越好。桑耳能散血除瘀,破除積聚腫塊。桑葉能清肺瀉胃、涼血燥濕、祛風明目。《聖濟錄》記載,治療吐血不止,用晚桑葉焙乾研末,用涼開水送服三錢,一次見效,之後再用補肝肺的藥物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頭髮不長,用桑葉和麻葉煮淘米水洗頭,洗七次可長數尺。《集簡方》記載,治療風眼流淚,用臘月不落的桑葉煎湯,每天溫洗,或加入芒硝。扶桑丸能除風濕、使鬚髮變黑、明目,用黑芝麻和桑葉等份製成丸劑。朱震亨說,經霜的桑葉研成末,用米湯送服,能止盜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