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59)
上編 (159)
1. 枳殼
(灌木)除胸膈以下滯氣。
枳殼(專入肺胃。兼入大腸)。苦酸微寒。功專下氣開胸。利肺開胃。凡人或因風寒食滯。熱積濕停氣鬱。而見咳嗽胸滿。便閉痰癖。癥結嘔逆。水腫脅痛。瀉痢痔腫。腸風濕痹等症。治皆能除。至書有云枳殼益氣明目。似屬誑誕。但人臟腑。本貴清利。清利則氣自益而目自明。
枳殼體大氣散。(的解)較之枳實。功雖稍遜。而利氣寬胸。謂之益氣。非其宜乎!(王好古曰。枳實佐以參朮乾薑。則益氣。佐以硝黃牽牛。則破氣。此本經所以言益氣。而復言消痞也。)但多用。則能以損胸中至高之氣。雖束胎瘦胎。亦有進用枳殼之味。(昔湖陽公主難產。
方士進瘦胎飲。用枳殼四兩。甘草二兩。五月後。日服一錢。潔古改以枳朮。名束胎丸。)然必氣實可投。若使氣虛而用。則不免有虛虛之禍矣。(寇宗奭謂瘦胎束胎二藥。予甚不然。蓋孕婦全賴血氣以養胎。血氣充實。胎乃易生。彼公主奉養太過。氣實有餘。故可服之。若概施則誤矣!時珍曰。
八九月胎氣盛。壅滯。用枳殼蘇梗以順氣。胎前無滯。則產後無虛也。氣弱者。大非所宜矣。)陳者良。
白話文:
枳殼(屬於灌木類)主要作用是去除胸腔以下部位的氣滯。
枳殼(主要作用於肺和胃,也作用於大腸)味苦酸,性質稍微寒涼。它主要的功能是向下疏導氣機,打開胸腔的鬱悶,使肺氣舒暢,並促進胃的消化功能。如果人因為風寒、飲食積滯、熱邪積聚、濕氣停滯或氣機鬱結等原因,而出現咳嗽、胸悶、便秘、痰多、腫塊、嘔吐、水腫、脅肋疼痛、腹瀉、痔瘡腫痛、腸風、濕痹等症狀,都可以用枳殼來治療。至於古書上說枳殼能補益氣血、使眼睛明亮,這似乎是誇大的說法。其實,人體的臟腑本來就以清利為貴,只要保持清利,氣機自然順暢,眼睛自然明亮。
枳殼的體積比較大,藥氣比較發散(這是藥理上的解釋)。和枳實相比,雖然藥效稍微遜色,但它疏通氣機、寬開胸悶的效果,可以說是補益氣機,這樣的說法是恰當的!(王好古說:枳實如果搭配人參、白朮、乾薑,就可以補益氣機;如果搭配芒硝、大黃、牽牛子,就會破氣。這就是《本草經》說枳實能補益氣機,又說能消除痞塊的原因。)但是,如果過量使用,可能會損耗胸腔至高之氣。即使是為了束胎、使胎兒變小,也要考慮到枳殼的藥性(以前湖陽公主難產時,有方士獻上瘦胎飲,用了枳殼四兩、甘草二兩,讓公主在懷孕五個月後,每天服用一錢。後來潔古改用枳實、白朮,做成束胎丸)。然而,必須是氣機充實的人才能使用,如果氣虛的人使用,反而會有使虛證更虛的危險(寇宗奭認為瘦胎、束胎這兩種藥的說法,我認為很不妥當。因為孕婦完全依賴氣血來養育胎兒,氣血充足,胎兒自然容易出生。那位公主是因為生活優渥,氣實有餘,所以才能服用。如果普遍使用,就會造成錯誤!李時珍說:懷孕八、九個月時,胎氣旺盛,容易壅滯,可以用枳殼、蘇梗來疏導氣機。胎前如果沒有氣滯,產後就不會虛弱。氣虛弱的人,非常不適合使用枳殼)。陳放的枳殼藥性更好。
2. 枳實
(灌木)
枳實(專入脾胃)。氣味與枳殼苦酸微寒無異。但實小性酷。下氣較殼最迅。故書載有推牆倒壁之功。不似枳殼體大氣散。而僅為利肺開胸寬腸之味耳。是以氣在胸中。則用枳殼。氣在胸下。則用枳實。氣滯則用枳殼。氣堅則用枳實。雖古有云枳殼治氣。枳實治血。然氣行則血自通。
究皆利氣之品。而非通血之劑耳。故同白朮則可調脾。同大黃則可推蕩。(時珍曰。蓋自飛門至魄門。皆肺主之。三焦相通。一氣而已。)若氣虛痞滿而用枳實枳殼。則與抱薪救火者無異矣!
白話文:
枳實(一種灌木的果實),它的氣味和枳殼一樣,都是苦酸微寒的。但是枳實比較小,藥性更強烈,降氣的效果比枳殼更快速,所以古書記載它有「推牆倒壁」的強大力量。不像枳殼體積大,藥性分散,只具有疏通肺氣、開胸、寬腸的功效。因此,當氣滯在胸中時,用枳殼;氣滯在胸下時,用枳實。氣滯不通時,用枳殼;氣滯堅硬時,用枳實。雖然古人有說「枳殼理氣,枳實理血」,但氣順暢了,血自然也跟著通暢,所以它們都屬於理氣的藥物,而不是直接通血的藥。所以,枳實和白朮一起用可以調理脾胃,和大黃一起用可以推動腸胃蠕動、排除積滯。(李時珍說,從飛門到魄門,都屬於肺所主,三焦是相通的,只是一股氣的運行而已。)如果因為氣虛而導致腹部脹滿,卻使用枳實、枳殼,那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,反而會更糟糕!
3. 蕎麥
(麻麥稻)降氣寬腸消積
蕎麥(專入腸胃)。味甘性寒。治能降氣寬腸。消積去穢。凡白帶白濁泄痢。痘瘡潰爛。湯火灼傷。氣盛濕熱等症。是其所宜。且炒焦熱水沖服。以治絞腸痧腹痛。醋調塗之。以治小兒丹毒赤腫亦妙。蓋以味甘入腸。性寒瀉熱。氣動而降。能使五臟滓滯。皆煉而去也。(俗言一年沉積在腸胃者即去也。
)若使脾胃虛弱。不堪服食。食則令人頭眩。作面和豬羊肉食。食則令人鬚眉脫落。又不可合黃魚以食。皆是其性動降之故。(時珍曰。蕎麥最降氣寬腸。故能煉腸胃滓滯。而治濁帶泄痢腹痛上氣之疾。氣盛有濕熱者宜之。)麥稈燒灰淋汁。即鹼。用化石灰。能去靨肉。
白話文:
蕎麥,主要作用於腸胃。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。它能幫助氣往下走,使腸道寬鬆,消除食物積滯和去除污穢。凡是白帶、白濁、腹瀉、痢疾、痘瘡潰爛、湯火燙傷、以及氣盛濕熱等症狀,都適合使用蕎麥。而且,將蕎麥炒焦後用熱水沖泡服用,可以治療絞腸痧引起的腹痛。用醋調和蕎麥塗抹在患處,治療小兒丹毒引起的皮膚紅腫也有奇效。這是因為蕎麥味甘入腸,性寒能瀉熱,氣機向下走,能使五臟的積滯都化解並排除。俗話說,一年積存在腸胃的髒東西也能被清除。(但如果脾胃虛弱的人,不適合吃蕎麥,吃了會讓人頭暈。如果將蕎麥磨成麵,和豬肉或羊肉一起吃,會導致鬚眉脫落。另外,蕎麥也不宜與黃魚同食。這些都是因為蕎麥的特性是使氣向下走的緣故。(李時珍說,蕎麥最能使氣向下走、寬鬆腸道,所以能化解腸胃的積滯,並治療白濁、白帶、腹瀉、痢疾、腹痛和氣逆上衝的疾病。氣盛且有濕熱的人適合吃蕎麥。)蕎麥稈燒成灰後淋水取得的汁液就是鹼水,用來化石灰,可以去除臉上的肉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