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58)
上編 (158)
1. 黃連
黃連:大瀉心火實熱
黃連(專入心,兼入腸胃脾),大苦大寒。據書所載治功,備極表著,且以《別錄》中有「厚腸胃」一語,互為傳播,以至於今,謬尤莫闢,貽害無窮。詎知黃連止屬瀉心之品,除濕之味。(好古曰:黃連苦燥,苦入心,火就燥,瀉心者,其實瀉脾也,實則瀉其子也。)即云腸澼能止,口乾能除,痞滿腹痛能消,癰疽瘡瘍能愈,肝虛能鎮,與婦人陰蝕,小兒疳積,併火眼赤痛,吐血衄血諸毒等症,無不由此調治。亦何莫不因濕熱火退而言,豈於濕除火退之外,尚有治效之著哉!(元素曰:黃連其用有六:瀉心臟火,一也;去中焦濕熱,二也;諸瘡必用,三也;去風濕,四也;赤眼暴發,五也;止中部見血,六也。朱震亨曰:下痢胃口熱噤口者,用黃連人參煎湯,終日呷之,如吐,再強飲,但得一呷下咽便好。劉完素曰: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,蓋治痢惟宜辛苦寒藥,辛能發散,開通鬱結;苦能燥濕,寒能勝熱,使氣宣平而已。諸苦寒藥多泄,惟黃連黃柏性冷而燥,能降火去濕而能瀉痢,故治痢以之為君。杲曰:凡眼暴發赤腫痛不可忍者,宜黃連當歸以酒浸煎之;宿食不消,心下痞滿者,須用黃連枳實。)況此性稟純陰,在人腸胃素厚,挾有燥濕火熱,服之過多,尚有偏性為害,而致胃陽頓絕,生氣澌滅。(宗奭曰:今人多用黃連治痢,蓋執以苦燥之義。下俚但見腸虛滲泄,微似有血,便即用之,又不顧寒熱多少,惟欲盡劑,由是多致危困。時珍曰:黃連大苦大寒之藥,用之降火燥濕,中病即當止,豈可久服,使肅殺之令常行,而伐其生髮沖和之氣乎!秦觀與喬希聖論黃連書云:聞公以眼疾餌黃連至十數兩,猶不已,殆不可也。醫經有「久服黃連苦參反熱」之說,此雖大寒,其味至苦,入胃則先歸於心,久而不已,心火偏勝則熱,乃其理也。)矧有脾陽素弱,因此一言流播,而可恃為常服者乎?今人一見火熾,不論是寒是熱,是虛是實,輒以取投,以致偏勝貽患,暗受夭折,殊堪嘆惜。(時珍曰: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。古方治痢,香連丸用黃連木香,姜連散用乾薑黃連,變通散用黃連茱萸,薑黃散用黃連生薑,治消渴用酒蒸黃連,治伏暑用酒煮黃連,治下血用黃連大蒜,治肝火用黃連茱萸,治口瘡用黃連細辛,皆是一冷一熱,一陰一陽,寒熱互用之意,而無偏勝之害。汪昂曰:黃連瀉心火。佐以龍膽瀉肝膽火,白芍瀉脾火,石膏瀉胃火,知母瀉腎火,黃柏瀉膀胱火,木通瀉小腸火,黃芩瀉肺火,梔子佐之,瀉大腸火。黃連佐之,柴胡瀉肝膽火。黃連佐之,瀉三焦火。黃芩佐之。繡按:柴胡瀉火,止就肝膽邪鬱而言,若內實火用此,愈增其害矣,不可不知。)出四川。瘦小狀類鷹爪,連爪連珠者良。薑汁炒。(心火生用,虛火醋炒用,膽火豬膽汁炒,上焦火酒炒,中焦火薑汁炒,下焦火鹽水炒,或童便炒,食積火黃土炒,濕熱在氣分吳茱萸湯炒,在血分乾漆水炒,眼赤人乳炒。)黃芩、龍骨為使。
白話文:
黃連
黃連,主要功效是瀉心火,同時也作用於腸胃和脾。它的藥性極苦、極寒,根據古書記載,療效非常顯著。古籍中曾提到它能「厚腸胃」,這個說法廣為流傳,導致人們誤解,造成很大的傷害。事實上,黃連的功效僅在於瀉心火、去除濕氣。(李杲認為,黃連味苦而性燥,苦入心,火性就燥,所以說瀉心其實是瀉脾,實際上是瀉它的子。)雖然它可以止腸道下痢、消除口乾、消除痞滿腹痛、治癒癰疽瘡瘍,甚至可以鎮定肝虛,治療婦女陰部潰爛、小兒疳積,以及火眼赤痛、吐血、流鼻血等各種熱毒症狀,但這些功效都是建立在濕熱火氣消退的基礎上。難道除了去除濕氣和火氣之外,還有其他療效嗎?(朱丹溪認為,黃連有六種功效:一是瀉心臟之火,二是去除中焦的濕熱,三是治療各種瘡瘍,四是去除風濕,五是治療眼睛突然紅腫,六是止住身體中部的出血。朱震亨說,下痢時如果胃口燥熱、無法進食,可以用黃連配人參煎湯,慢慢喝,如果喝了就吐,要再勉強喝下去,只要能嚥下一點點就會好轉。劉完素說,古人認為黃連是治療痢疾的最好藥物,因為治療痢疾應該使用辛苦寒涼的藥物,辛味可以發散、開通鬱結,苦味可以燥濕,寒性可以勝熱,使氣機調和。很多苦寒的藥物都有洩瀉的作用,只有黃連和黃柏性冷而燥,可以降火去濕,同時也能止瀉,所以治療痢疾用它們做主藥。李杲說,眼睛突然紅腫疼痛難忍,可以用黃連和當歸用酒浸泡後煎煮服用。如果宿食不消化、胸腹脹滿,需要用黃連配枳實。)
況且黃連的藥性純陰,如果腸胃本來就虛弱,又夾雜著燥濕火熱,過量服用黃連,反而會導致藥性偏頗而造成傷害,導致胃陽虛損、生機衰敗。(張宗奭說,現在很多人用黃連治療痢疾,只是執著於它苦燥的特性,那些庸醫看到腸虛滲泄,稍微有點出血,就馬上使用黃連,也不管是寒是熱,只求用夠藥量,結果導致許多危險情況。李時珍說,黃連是大苦大寒的藥物,用它來降火燥濕,病癒就應該停止服用,不可以長期服用,否則會使肅殺之氣過於旺盛,損害生發沖和之氣!秦觀在與喬希聖討論黃連的信中說,聽說您為了治療眼疾服用了十幾兩黃連,還沒見好,實在不可取。醫書上有「久服黃連、苦參反而生熱」的說法,黃連雖然大寒,但它的味道非常苦,進入胃中會先歸於心,如果長期服用,心火過盛反而會生熱,這是其中的道理。)
何況有些人脾陽本就虛弱,如果聽信「黃連可以常用」的說法,就隨意服用,實在不應該!現在的人只要一看到火氣旺盛,不論是寒是熱,是虛是實,就馬上用黃連,結果導致藥性偏頗,造成嚴重的後果,甚至導致早夭,實在令人惋惜。(李時珍說,黃連是治療眼疾和痢疾的重要藥物。古方治療痢疾,像香連丸用黃連配木香,姜連散用乾薑配黃連,變通散用黃連配吳茱萸,薑黃散用黃連配生薑。治療消渴用酒蒸黃連,治療伏暑用酒煮黃連,治療下血用黃連配大蒜,治療肝火用黃連配吳茱萸,治療口瘡用黃連配細辛。這些配方都是一寒一熱、一陰一陽,寒熱互相搭配使用,避免藥性偏頗的危害。汪昂說,黃連瀉心火,配合龍膽草瀉肝膽火,白芍瀉脾火,石膏瀉胃火,知母瀉腎火,黃柏瀉膀胱火,木通瀉小腸火,黃芩瀉肺火,梔子輔助瀉大腸火,黃連輔助瀉三焦火。柴胡瀉肝膽火,但只是針對肝膽邪鬱而言,如果是內實火,用柴胡只會更加嚴重,不可不知。)
黃連產於四川,形狀細小,像鷹爪,連爪連珠的品質較好。炮製方法有:用薑汁炒。(心火用生黃連,虛火用醋炒,膽火用豬膽汁炒,上焦火用酒炒,中焦火用薑汁炒,下焦火用鹽水炒或童便炒,食積火用黃土炒,濕熱在氣分用吳茱萸湯炒,在血分用乾漆水炒,眼睛紅腫用人乳炒。)黃芩和龍骨可以作為黃連的輔助藥。黃連忌與菊花、玄參、殭蠶、白蘚皮同用,畏懼款冬花、牛膝,忌與豬肉同食。(也有不忌的,比如臟連丸和黃連豬肚丸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