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57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157)

1. 黃芩

(山草)清上中二焦火熱與濕

黃芩(專入心脾肺。兼入肝大腸膀胱)。書載味苦入心;又載入肺瀉火,入脾除濕,入大腸以治腸澼腹痛。(痢為腸澼。凡痢有寒有熱。痢屬於熱,則其形氣堅強,脈必滑實有力,身則畏熱喜冷,不欲衣被;渴則恣好冷水,愈涼愈快,隨飲隨消;小便熱赤澀痛不堪,下痢純紅。

痛則便硬拒按,並或頭疼身熱,筋骨痠痛,此其症之實者也。痢屬於寒,則其形體薄弱,顏色清白;脈雖緊數,而無力無神;脈即真弦,而中虛似實;血則微紅不鮮,及或雜有紫紅紫白屋漏水形;所下之物,或淺黃色淡,不甚臭穢;痛則不實不堅,或喜揉按,或喜暖熨;或胸腹如飢而不欲食,

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;或數至圊欲出不出;或口雖渴而不欲飲冷,飲冷而不欲咽,此其症之虛者也。)入小腸膀胱以治淋閉;且治中焦實火,及邪在少陽膽經,得此以為清理。一藥而上下表里皆治,其功力之泛涉,殆有難為專主者耳。不知內火沖激、外邪傳入,皆能恣害。上如胸膈咽喉,下如肚腹二便,中如表裡之所,陰陽之界,無不病症悉形。以故腹痛腸澼(痢)、寒熱往來(瘧)、黃疸淋閉、胸高氣喘、癰疽瘡瘍、火嗽喉腥、經閉胎漏、口渴津枯,一皆濕之所淫、熱之所侵、火之所勝。(提出濕熱與火,為諸病之要。)黃芩味苦性寒。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,

肺清則痰自理矣。(汪昂曰:痰因火動,當先降火。)實而細者沉重下降以利便,便利則腸澼自去。酒炒則膈熱可除,而肝膽火熄;生用則實熱堪投,而腹痛斯愈。(時珍曰:仲景治少陽症小柴胡湯;太陽少陽合病下痢黃芩湯;少陽症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之。蓋黃芩味苦氣寒,色黃而綠,瀉心火而除脾濕,俾金不受胃火上刑,故能救肺。少陽之症,雖曰病在半表半裡,為胸脅痞滿,實兼心肺上焦之邪;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飲食,又兼脾胃中焦之症,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。黃芩亦少陽本經藥也。楊士瀛直指方云:柴胡退熱,不及黃芩。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,乃苦以發之,散火之標也;黃芩之退熱,乃寒能勝熱,折火之本也。)且得白朮、砂仁以安胎;得厚朴、黃連以除腹痛;得芍藥以治痢;得柴胡以治寒熱往來。此雖合上與下,表裡皆治,而究止為上中二焦瀉火除熱與濕之味矣。(東垣治肺熱:身如火燎、煩燥引飲而晝盛者,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。方用黃芩一兩。)

但肺虛腹痛屬寒者切忌。(時珍曰:肺虛不宜者,苦寒傷脾胃,損其母也。)黃明者良。中虛者為枯芩,即片芩。內實者名條芩,即子芩。上行酒炒,瀉肝膽火。豬膽汁炒。山藥、龍骨為使。畏丹皮、丹砂。

白話文:

黃芩(主要作用於心、脾、肺三經,同時也作用於肝、大腸、膀胱)。古籍記載其味苦,入心經能清心火;入肺經能瀉肺熱;入脾經能去除濕氣;入大腸經則能治療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痛(痢疾是腸道疾病的一種,痢疾有寒熱之分,屬於熱性痢疾的,通常表現為身體強壯,脈搏滑實有力,身體怕熱喜歡涼爽,不喜歡穿衣服蓋被子,口渴時喜歡喝冷水,越涼快越舒服,喝了就消化掉,小便發熱發紅且澀痛難忍,拉出的糞便全是紅色,腹痛時按壓會感到疼痛且拒絕按壓,還可能伴隨頭痛發熱、筋骨痠痛。這些都是實熱的症狀。屬於寒性痢疾的,通常表現為身體虛弱,面色蒼白,脈搏雖然急促但沒有力氣,脈象看似弦實卻是中空無力,拉出的血色微紅且不鮮豔,或者混有紫紅、紫白像屋漏水一樣的物質,拉出的糞便顏色淺黃或淡,氣味不甚難聞,腹痛時按壓不會感到疼痛,或者喜歡揉按、熱敷,或者胸腹部有飢餓感但不思飲食,或者胃部作嘔且頻繁吞酸水,或者頻繁想上廁所但又拉不出來,或者口渴但不喜歡喝冷水,喝了也嚥不下去。這些都是虛寒的症狀。)入小腸和膀胱經能治療小便不暢。也能治療中焦的實火以及邪氣在少陽膽經的情況。黃芩能夠清理這些問題,可以說一味藥就能治療身體上中下、表裡的問題。它的藥效範圍非常廣泛,難以用單一的專長來概括。體內的火氣沖擊、體外邪氣入侵,都會造成身體的傷害,上至胸膈、咽喉,下至肚子、大小便,中間如表裡之間,陰陽交界之處,都會出現各種病症。因此,腹痛、腸道疾病(痢疾)、寒熱交替(瘧疾)、黃疸、小便不暢、胸悶氣喘、癰疽瘡瘍、咳嗽痰中帶血、經閉、胎漏、口渴、津液枯竭,都是濕邪、熱邪、火邪造成的。(濕、熱、火是各種疾病的關鍵。)黃芩味苦性寒,乾燥而大塊的藥材,藥性輕浮上行,可以清肺熱。肺熱清除了,痰自然就會減少(汪昂說:痰因火而動,應該先降火。)結實而細小的藥材,藥性沉重下行,可以通利大便,大便通暢了,腸道疾病自然就好了。用酒炒過之後,可以去除胸膈的熱氣,熄滅肝膽之火。生用則可以用於治療實熱引起的腹痛。(李時珍說:張仲景治療少陽症狀的小柴胡湯,治療太陽少陽合病下痢的黃芩湯,治療少陽症下後心下痞滿但不痛的瀉心湯,都使用了黃芩。因為黃芩味苦性寒,顏色黃綠,能瀉心火、去除脾濕,使肺不受到胃火的克制,所以能保護肺。少陽的疾病,雖然說病在半表半裡,主要表現為胸脅脹滿,但實際上兼有心肺上焦的邪氣,出現心煩、嘔吐、默默不語、不思飲食等症狀,也兼有脾胃中焦的症狀,所以用黃芩來治療手足少陽的相火。黃芩也是少陽經的藥。楊士瀛在《直指方》中說:柴胡的退熱效果不如黃芩,這是因為不知道柴胡的退熱,是用苦味來發散,是散火的標本;黃芩的退熱,是用寒性來戰勝熱性,是折火的根本。)而且黃芩與白朮、砂仁同用可以安胎,與厚朴、黃連同用可以去除腹痛,與芍藥同用可以治療痢疾,與柴胡同用可以治療寒熱交替。這些藥物組合雖然可以治療身體上中下、表裡的問題,但歸根究底,黃芩主要還是用於清瀉上中二焦的火熱和濕氣。(李東垣治療肺熱,身體像被火燒一樣,煩躁口渴而且白天更嚴重的情況,宜用一味黃芩湯來瀉肺經氣分的火。方劑用黃芩一兩。)但是,肺虛引起的腹痛屬於寒性,要絕對禁止使用。(李時珍說:肺虛的人不適合用黃芩,因為它的苦寒之性會傷害脾胃,損害肺的母親。)黃色而明亮的黃芩是好的。中間空虛的是枯芩,也就是片芩;內部充實的是條芩,也就是子芩。上行宜用酒炒,可以瀉肝膽之火;用豬膽汁炒,可以引藥下行。山藥、龍骨可以作為輔助藥,黃芩忌與丹皮、丹砂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