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49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149)

1. 蒙花

(灌木)消肝熱,治青盲。

密蒙花(專入肝):因冬不凋,花開蒙密,故以蒙名。甘而微寒,功專入肝經,除熱養營。蓋肝開竅於目,目得血而能視,虛則青盲膚翳,熱則赤腫眵淚。目中赤脈,及小兒痘瘡餘毒,疳氣攻眼,得此甘能補益,寒能除熱,肝血足而諸症無不愈矣。然味薄於氣,佐以養血之藥,更有力焉。取蜀中產者良,酒浸一宿,候乾蜜拌,蒸曬三次。

白話文:

密蒙花是一種灌木,主要作用是消除肝臟的熱氣,治療青盲症(一種眼睛疾病)。

密蒙花之所以叫這個名字,是因為它冬天不會凋零,開花時花朵茂密。它的味道甘甜,性微寒,主要作用是進入肝經,可以清除肝熱,滋養肝臟。肝臟的開竅之處在眼睛,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得見。如果肝虛就會導致青盲、眼翳(眼部有薄膜遮蓋),如果肝熱就會導致眼睛紅腫、眼屎多、流淚、眼睛出現紅絲,以及小兒痘瘡留下的毒素、疳積導致的眼睛疾病。使用密蒙花,它的甘味可以補益肝臟,寒性可以清除肝熱,肝血充足後,這些病症自然就會痊癒。但是密蒙花的味道比藥氣要淡薄,需要搭配養血的藥物,才能更有療效。以四川產的密蒙花品質最好。使用時,用酒浸泡一晚,等乾燥後用蜂蜜拌勻,蒸曬三次即可。

2. 柿蒂

(山藥)斂內鬱熱起。

柿蒂(專入肺胃)。味苦氣平。(時珍謂其苦溫,似非。)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,然一辛熱而一苦平,合用深得寒熱兼濟之妙。(醫通本草謂濟生方治呃逆,專取柿蒂之澀以斂內蘊之熱,丁香生薑之辛以散外郁之寒。)

如繫有寒無熱,則丁香在所必用,不得固執從治,必當佐以柿蒂;有熱無寒,則柿蒂在所必需,不得泥以兼濟之必雜以丁香。是以古人用藥,有合數味而見效者,有單用一味而見效者,要使藥與病對,不致悖謬而枉施耳。(竹茹蘆根,則較柿蒂性涼。)

柿霜專清肺胃之熱,能治咽喉口舌瘡痛、腸風痔漏,然必元氣未離,始可投服,若虛煩喘嗽切忌。

柿干同於柿霜,但力少緩,俱忌蟹。

白話文:

柿蒂主要作用於肺和胃。味道苦,性質平和。(李時珍認為它是苦溫性的,這似乎不對。)雖然它和丁香都具有止呃逆的作用,但是一個是辛熱性的,一個是苦平性的,合用可以達到寒熱兼顧的效果。(《醫通本草》說濟生方的治呃逆,專門選用柿蒂的澀味來收斂體內蘊藏的熱邪,用丁香、生薑的辛味來疏散體外鬱積的寒邪。)如果病症只有寒邪而沒有熱邪,那麼丁香是必須要用的,不能固執地只用收斂的方法治療,必須要輔助使用柿蒂。

如果病症只有熱邪而沒有寒邪,那麼柿蒂是必須要用的,不能拘泥於寒熱兼顧而一定要雜用丁香。所以古人用藥,有的合用多種藥材而見效,有的單獨使用一種藥材而見效,關鍵是要讓藥物與病症對應,不至於錯用而白費力氣。(竹茹和蘆根,性質比柿蒂更偏涼。)柿霜專門清瀉肺和胃的熱邪,能夠治療咽喉、口腔的瘡瘍疼痛以及腸風、痔瘡等病症,但是必須在元氣沒有過度耗損的情況下才可以服用。如果屬於虛煩喘咳的症狀,就絕對不能使用。

柿干的作用和柿霜類似,但是藥力比較緩和。它們都忌與螃蟹同食。

3.

(山果)瀉胃肺熱結。

梨(專入肺胃)。成於秋,花皆白,得西方金氣之最。味苦微酸,氣寒無毒。功專入肺與胃,凡胸中熱結,熱嗽,痰咳便秘,狂煩咽乾喉痛,中風因熱,反胃不食。(反胃有因熱成,有因寒致,不可不辨。)並湯火傷瘡,癰疽目障,丹石熱氣,一切屬於熱成者,惟食梨數枚,即能轉重為輕,消弭於無事。

(總錄反胃轉食,藥物不下,用大雪梨一個,以丁香十五粒,刺入梨內,紙裹煨熟。聖惠方治小兒風熱,昏懵燥悶不能食,用消梨三枚切破,同粳米煮粥以食。時珍曰:按類編云,一士人狀若有疾,厭厭無聊,往謁楊吉老,診之曰:「君熱症已極,氣血消爍,此去三年,當以疽死。」士人不樂而去,聞茅山有道士,醫術通神,而不欲自鳴,乃衣僕衣,詣山拜之,願執薪水之役。道士留置弟子中,久之,以實白道士。道士診之笑曰:「汝便下山,但日日吃好梨一顆,如生梨已盡,則取乾者泡湯,食滓飲汁,疾自當平。」士人如其戒,經一歲復見吉老,見其顏貌腴澤,脈息和平,驚曰:「君必遇異人,不然,豈有痊理?」士人備告吉老。吉老具衣冠,望茅山設拜,自咎其學之未至。此與瑣言之說彷彿,觀夫二條,則梨之功,豈小補哉!然惟乳梨、鵝梨、消梨可食,余梨則亦不能去病也。)

然必元氣素實,大便素堅,方可與食。(宗奭曰:梨多食動脾,少則不及病,用梨者當斟酌之。惟病酒煩渴人,食之甚佳,終不能卻疾。)

若使元氣虛弱,誤啖多致寒中,蓋梨是冷利之物,服之中益寒冷,金瘡乳婦,亦忌投服,恐血得寒益凝,豈可概謂能食而不審而別之乎?搗汁熬膏良,薑汁蜜制,清痰止嗽,用萊菔與梨相間收藏,則不爛。

白話文:

(屬於山中的果實)可以清瀉胃和肺的熱結。

梨(主要作用於肺和胃)。在秋天成熟。花都是白色的。吸取了西方金氣的精華。味道苦中帶點酸。性寒,沒有毒性。功效主要在於清肺和胃。凡是胸中因為熱而結塊、熱咳、痰多咳嗽、便秘、心煩意亂、口乾咽痛、中風因為熱引起的嘔吐、吃不下東西(嘔吐有因為熱引起的,也有因為寒引起的,必須分辨清楚),以及湯火燙傷、瘡癰、眼睛疾病、丹毒和熱氣等一切因為熱引起的病症,只要吃幾顆梨,就能使嚴重的病情轉輕甚至消失。

能改善反胃和吃不下東西的狀況(如果因為藥物無法吞嚥時,可以用一個大雪梨,在梨中刺入十五顆丁香,用紙包起來煨熟)。《聖惠方》記載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因為風熱引起的昏迷、煩躁、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三個雪梨切開,和粳米一起煮粥食用。李時珍說,《類編》中提到,有個讀書人看起來像生病,悶悶不樂,去拜訪楊吉老,楊吉老診斷後說,你的熱病已經很嚴重,氣血衰竭,三年內會因為毒瘡而死。讀書人不悅地離開。聽說茅山有個道士,醫術高明,但不想出名,於是穿上僕人的衣服,到山上拜訪他,希望能做雜役。道士把他留在弟子中。過了很久,讀書人才把實情告訴道士。道士診斷後笑了笑說,你下山吧,只要每天吃一顆好梨,如果生梨吃完了,就用乾梨泡水,吃梨渣喝水,病自然會好。讀書人按照他的話做,過了一年再去見楊吉老,楊吉老看見他面色紅潤,脈搏平和,驚訝地說,你一定是遇到異人了,不然怎麼可能痊癒?讀書人把事情告訴了楊吉老,楊吉老穿戴好衣冠,朝著茅山的方向跪拜,責怪自己學藝不精。這和一些傳聞的說法很相似。從這兩個例子來看,梨的功效難道很小嗎?不過只有乳梨、鵝梨和消梨可以食用,其他的梨沒有治療疾病的功效。而且必須是本身元氣充足、大便容易硬結的人,才可以食用。

(陳宗奭說,梨吃多了會損傷脾胃,吃少了又達不到治療的效果,用梨時應該斟酌。只有因為喝酒而感到煩渴的人,吃梨效果很好,但也不能用來治療疾病。)如果本身元氣虛弱,誤食太多梨會導致身體變寒。因為梨是寒涼滑利的食物,吃了會使身體更加寒冷。金瘡病人、哺乳期的婦女也不宜服用,以免血遇寒而凝結。怎麼可以一概而論,不加辨別就說可以吃呢?把梨搗汁熬成膏效果很好。用薑汁和蜂蜜調製,可以清痰止咳。用蘿蔔和梨間隔存放,可以防止梨腐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