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宮繡

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45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145)

1. 金汁

(人)入解胃腑熱毒

金汁(專入胃)。系取糞入鐔。埋於土內。三年取出。瑩清如水者是耳。味苦氣寒。置於土中。時久得其土氣最厚。故能入胃。大解熱毒。凡濕熱時行。毒勢沖迫。勢危莫制者。用此灌之。下咽稍減。以其氣味相投。故能直入其巢而破其毒耳。(的解)即初生小兒周時內毒氣方張。

用此服一二分。既能化毒。且能免後痘疹。此最靈驗。但稟體氣寒。體瘦色白者。不可誤用。恐其反奪天真耳。不可不審。灌花用此最良。

白話文:

金汁(專門作用於胃)。製作方法是將糞便放入陶罐中,埋在土裡。三年後取出,澄清如水的就是了。味道苦,氣味寒涼。放置在土中,時間久了能得到土的氣息最為濃厚的特性,所以能夠進入胃,大大解除熱毒。凡是遇到濕熱病流行,毒勢兇猛,病情危急無法控制的情況,用此灌服,吞下後稍微減輕。這是因為它的氣味與疾病的性質相合,所以能直接進入病灶而破除毒素。(此處的解毒)指的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兒,體內毒氣正旺盛的時候。

服用一兩分,既能化解毒素,又能避免日後發生痘疹,效果非常靈驗。但體質氣虛寒涼、身體瘦弱、膚色蒼白的人,不可以誤用,恐怕會反而損傷人的元氣。這一點不可不仔細審視。用它來澆灌花草,效果是最好的。

2. 秋石

(人)滌腎熱

秋石(專入腎)。本於人溺。因秋露水攪澄曬乾刮取而成。故名秋石。味鹹氣溫。據書載能滋陰潤臟、退蒸軟堅、治癆止嗽、通溺利便、澀精固氣。且云經火煅煉,去其鹹寒,轉為溫補。溫而不燥,潤而不滯,清不損元,降不敗胃,為滋陰降火之聖藥。(為精火兩衰而用。)然繡竊謂補處少而清處多。

溫處少而寒處多。(溫止由於火煅。而非溺中濁氣。具有溫補之性也。)虛勞火重,服此似不甚礙。(以其具有清火之性耳。)間有微功,亦非補中正劑。(補中惟參耆。補火惟附桂。滋水惟地茱。乃補中正劑耳。)若使氣薄,火衰水泛,縱經煅煉,終不免有虛虛之禍矣!(大黃縱經煅煉,

亦不能以補命門之火。以其氣質本寒故也。)法於秋時取童便。每缸用石膏七錢。桑攪澄。傾去清液。如此二三次。乃入秋露水攪澄。如此數次。穢淨咸減。以重紙鋪上。曬乾。刮去在下重濁。取輕清為秋石。再研入罐。鐵盞蓋定。鹽泥固濟。升打。升起盞上者名秋水,味淡而香。

乃秋石之精英也。

白話文:

秋石這種藥材(主要作用於腎臟),是從人的尿液中提取出來的。方法是利用秋天的露水攪拌尿液使其澄清,然後曬乾刮取沉澱物製成,所以叫做秋石。它的味道鹹,性質溫和。根據醫書記載,秋石能滋養陰液、潤澤臟腑,退散虛熱、軟化堅硬的腫塊,能治療虛勞、止咳,通利小便、排除體內廢物,收澀精氣、固攝元氣。書中還說,經過火燒煅煉後,可以去除其原有的鹹寒之性,轉變為溫補的藥性,變得溫和而不燥熱,滋潤而不停滯,清熱而不損傷元氣,降火而不傷脾胃,是滋陰降火的良藥。(適用於精氣和火氣都衰弱的情況。)但我覺得秋石的清熱功效大於補益功效,溫性功效小於寒性功效。(溫性只來自於火燒煅煉,並非尿液中原本就有的濁氣。雖然有溫補作用,但作用有限。)虛勞且體內火氣旺盛的人,服用秋石似乎沒有太大的妨礙。(因為它具有清火的功效。)偶爾可能有一些效果,但並非補益身體的正統藥物。(真正的補氣藥是人參和黃耆,補火藥是附子和肉桂,滋養陰液的藥是熟地和山茱萸,這些才是補益身體的正統藥物。)如果本身氣虛、火衰、水濕泛濫,即使經過火燒煅煉,也最終免不了使虛弱更加虛弱的危害!(就像大黃,即使經過煅煉,也不能補益命門之火,因為它本身的性質就寒涼。)製作秋石的方法是:在秋天收集童子尿,每缸加入七錢石膏,用桑枝攪拌使其澄清,倒掉上層清液,如此重複二三次。接著加入秋天的露水攪拌使其澄清,如此重複數次,直到穢濁之物減少,鹹味減淡。然後用厚紙鋪在上面曬乾,刮去底部的重濁沉澱物,取輕清的部分作為秋石。再將其研磨放入罐中,用鐵碗蓋好,用鹽泥封固,然後進行昇華。昇華後留在碗上的部分叫做秋水,味道清淡而香,是秋石的精華。

3. 瀉火

趙養葵曰。真火者,立命之本,為十二經之主。腎無此,則不能以作強,而伎巧不出矣。膀胱無此,則三焦之氣不化,而水道不行矣。脾胃無此,則不能腐水穀,而五味不出矣。肝膽無此,則將軍無決斷,而謀慮不出矣。大小腸無此,則變化不行,而二便閉矣。心無此,則神明昏而萬事不應知。

治病者,的宜以命門真火為君主,而加意以火之一字。觀此則火不宜瀉也明矣。而丹溪又言,氣有餘便是火,使火而果有餘,則火亦能為害,烏在而不瀉乎?惟是火之所發,本有其基。藥之所主,自有其治。氣味不明,則治罔不差。如大黃是瀉脾火之藥,故便閉硬痛,其必用焉。

石膏茅根,是瀉脾胃之藥,口渴燥熱,其必用焉。黃芩生地,是瀉肺火之藥,膈熱血燥,效各呈焉。火盛則痰與氣交窒,是有宜於栝蔞花粉。火盛則水與氣必阻,是有宜於桑白皮。火盛則骨必蒸,是有宜於地骨皮。火盛則三焦之熱皆並,是有宜於梔子。火盛則肺化源不清,是有宜於天冬麥冬。

火盛則必狂越躁亂,是有宜於羚羊角。火盛則氣必逆而嗽,是有宜於枇杷葉。火盛則必挾胃火氣上呃,是有宜於竹茹。此非同為瀉肺之藥乎。黃連犀角,是瀉心火之藥也。燥熱濕蒸,時疫斑黃,治各著焉。火盛則小腸必燥,是有宜於木通燈草。火盛則喉必痹而痛,是有宜於山豆根。

火盛則目必翳而障,是有宜於熊膽。火盛則心必煩燥懊憹,是有宜於梔子。火盛則口必渴而煩,是有宜於竹葉。火盛則肺失其養,是有宜於麥門冬。火盛則血必妄沸,是有宜於童便生地。火盛則憂鬱時懷,是有宜於萱草。此非同為瀉心之藥乎?至於青黛膽草,號為瀉肝之火。

然必果有實熱實火者方宜。若止因火而見抽掣,則鉤藤有難廢矣。因火而見目障,則熊膽其莫除矣。因火而見骨蒸,則青蒿草其必須矣。因火而見驚癇骨痛,則羚羊角其必用矣。因火而見口舌諸瘡,則人中白其必進矣。因火而見時疾斑毒喉痹,則大青其亟尚矣。因火而見寒熱往來。

則黃芩其必用矣。此非同為瀉肝之用乎?而膽火之必用以膽草大青青黛者可思。若在腎火,症見骨蒸勞熱,不得不用黃柏。症見咽痛不止,不得不用玄參。症見楊梅惡毒,不得不用胡連。症見頭目不清,痰涎不消,不得不用茶茗。症見火留骨筋,不得不用青蒿草。症見無汗骨蒸。

不得不用地骨皮。此非同為瀉腎藥乎?而膀胱火起之必用以人中白童便,及三焦火起之必用以青蒿草梔子者,又自可驗。諸火之瀉,當分臟腑如此。但用而不顧其病症之符臟氣之合,則其為禍最速,可不深思而長慮乎?

白話文:

趙養葵說,真火是生命根本,是十二經脈的主宰。腎臟沒有真火,就無法強壯,身體的機能和技巧也無法發揮;膀胱沒有真火,三焦的氣化功能就無法運作,水液代謝也會失調;脾胃沒有真火,就不能消化食物,也無法產生五味;肝膽沒有真火,將軍就會失去決斷力,無法思考謀略;大小腸沒有真火,體內的新陳代謝就會停滯,大小便也會不通暢;心臟沒有真火,精神就會昏沉,對外界事物也無法感知。

治療疾病時,應該以命門的真火為主導,特別要注意「火」這個字。從這點來看,就清楚知道火不應該輕易瀉掉。但朱丹溪又說,氣有餘就會變成火,如果火真的過多,那火也會造成危害,難道不應該瀉火嗎?其實,火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本原因,藥物也有各自的治療方向。如果藥物的氣味不明確,治療就會產生偏差。例如,大黃是瀉脾火的藥,所以當出現便秘、大便硬結、腹痛時,就必須使用。

石膏、茅根是瀉脾胃火的藥,當出現口渴、燥熱時,就必須使用。黃芩、生地是瀉肺火的藥,對治療胸膈煩熱、血燥有效。火盛會導致痰和氣鬱積,這時候適合用栝蔞、花粉;火盛會導致水和氣阻滯,這時候適合用桑白皮;火盛會導致骨蒸發熱,這時候適合用地骨皮;火盛會導致三焦都發熱,這時候適合用梔子;火盛會導致肺的化源不清,這時候適合用天冬、麥冬。

火盛會導致狂躁不安,這時候適合用羚羊角;火盛會導致氣逆咳嗽,這時候適合用枇杷葉;火盛會導致胃火上逆、打嗝,這時候適合用竹茹。這些不都是瀉肺火的藥嗎?黃連、犀角是瀉心火的藥,對治療燥熱濕蒸、時疫、斑疹黃疸有效。火盛會導致小腸乾燥,這時候適合用木通、燈草;火盛會導致咽喉腫痛,這時候適合用山豆根。

火盛會導致眼睛出現翳障,這時候適合用熊膽;火盛會導致心煩意亂,這時候適合用梔子;火盛會導致口渴煩躁,這時候適合用竹葉;火盛會導致肺失養分,這時候適合用麥門冬;火盛會導致血妄動沸騰,這時候適合用童便、生地;火盛會導致憂鬱不解,這時候適合用萱草。這些不都是瀉心火的藥嗎?至於青黛、膽草,被認為是瀉肝火的藥。

但必須是真正有實熱實火的情況才適合使用。如果只是因為火導致抽搐,那麼鉤藤就不能不用;如果因為火導致眼睛出現障礙,那麼熊膽就不能省略;如果因為火導致骨蒸發熱,那麼青蒿就必須使用;如果因為火導致驚癇、骨痛,那麼羚羊角就必須用;如果因為火導致口舌生瘡,那麼人中白就必須使用;如果因為火導致時疫、斑疹、咽喉腫痛,那麼大青就必須趕快用上;如果因為火導致寒熱往來,那麼黃芩就必須用。這些不都是瀉肝火的藥嗎?而治療膽火時必須使用膽草、大青、青黛,這一點應該思考。如果是腎火,症狀表現為骨蒸勞熱,就不能不用黃柏;症狀表現為咽喉疼痛不止,就不能不用玄參;症狀表現為楊梅瘡惡毒,就不能不用胡連;症狀表現為頭目不清、痰涎不消,就不能不用茶葉;症狀表現為火邪留於骨筋,就不能不用青蒿;症狀表現為無汗骨蒸,就不能不用地骨皮。這些不都是瀉腎火的藥嗎?而治療膀胱火起時必須用人中白、童便,以及治療三焦火起時必須用青蒿、梔子,這些都是可以驗證的。瀉各種火,應該這樣區分臟腑。但如果用藥不考慮疾病的症狀是否符合臟腑之氣,那麼造成的禍害會非常快。難道不應該深入思考和長遠考慮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