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求真》~ 上編 (137)

回本書目錄

上編 (137)

1. 栝蔞仁

(蔓草)

栝蔞仁(專入肺,兼入脾胃)。氣味甘寒。(成無己乃謂味苦,其說甚非。)功專降火、下氣、墜痰。緣肺受火逼,則水必停而痰生;痰生則肺失養而氣壅,故有喘急、胸滿、咳嗽、咽閉、口渴之病矣。栝蔞性寒,味甘寒,能除上焦傷寒、胸膈鬱結痰氣,使之入腸胃而下降。(震亨曰:

栝蔞實治胸痹者,以其味甘性潤,甘能補肺,潤能降氣。胸中有痰者,乃肺受火逼,失其降下之令。今得甘緩潤下之助,則痰自降,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。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,為治消渴之神藥。)故仲景小陷胸湯,用此以治邪結在胸;又以小柴胡湯,用此易半夏,以治少陽症見口渴等症。

然大要取其有清降之力,故能使之下行也。若謂此能補氣,正未必然。虛寒瀉利者忌。(熱利最宜,取其以寒降火。)實圓長如熟柿,子扁多脂,去油用。枸杞為使,畏牛膝、乾漆,惡乾薑,反烏頭。

白話文:

栝蔞仁,主要作用於肺部,同時也能影響脾胃。它的味道甘甜且寒涼。(成無己說它味苦,這說法非常不正確。)它的主要功效是降火、下氣、化痰。因為肺部受到火熱逼迫,就會導致體內水分停滯而產生痰液。痰液產生後,肺部失去滋養,氣機壅塞,因此會出現喘息急促、胸悶、咳嗽、咽喉阻塞、口渴等病症。栝蔞性質寒涼,味道甘甜寒涼,能消除上焦(胸膈以上部位)因傷寒引起的病邪,疏通胸膈鬱積的痰氣,使之進入腸胃而向下排出。(朱震亨說,栝蔞實能治療胸痹,是因為它味甘性潤。甘味能補益肺氣,潤性能使氣機下降。胸中有痰,是因為肺部受火熱逼迫,失去向下疏泄的功能。現在得到甘味緩和、潤下之助,痰液自然就能下降。所以它成為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。而且,它還能清除胸膈中污垢、油膩、鬱熱,是治療消渴症的神奇藥物。)因此,張仲景的「小陷胸湯」用它來治療病邪結聚在胸部的疾病。又在「小柴胡湯」中,用它取代半夏來治療少陽症出現的口渴等症狀。

總而言之,主要是取它清降的力量,所以能使氣機向下運行。如果說它能補氣,那就未必正確。虛寒體質、腹瀉的人應忌用。(熱性腹瀉最適合使用,取它寒涼降火的功效。)它的果實外形圓而長,像熟透的柿子。種子扁平,富含油脂,使用時要去除油脂。枸杞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,它害怕牛膝、乾漆,厭惡乾薑,和烏頭會產生相反作用。

2. 天花粉

(蔓草),入肺除痰,消火止渴。

天花粉(專入肺):即栝蔞根也。味酸而甘,微苦,微寒。亦同栝蔞,能降膈上熱痰;兼因味酸,又能生津止渴。故凡口燥唇乾,腫毒癰乳痔漏,時熱狂燥,便數等症,服之立能解除。

(時珍曰:栝蔞味甘微苦酸,其莖葉味酸,酸能生津,感召之理,故能止渴潤枯;微苦降火,甘不傷胃。昔人言其苦寒,似未深察。)

但此較之栝蔞,其性稍平,不似蔞性急迫,而有推牆倒壁之功也。至經有言安中絕續,似非正說,不過云其熱除自安之意。痰色清稀者忌服。澄粉食,大宜水衰有熱人。畏惡反同栝蔞。

白話文:

天花粉,主要作用於肺部。它就是栝蔞的根。味道酸、帶點甘甜和微苦,性質微寒。它跟栝蔞一樣,可以降低橫膈膜以上的熱痰。因為味道酸,也能夠生津止渴。所以,凡是口乾舌燥、嘴唇乾裂,或是腫毒、癰瘡、乳房腫塊、痔瘡、瘺管,以及發熱煩躁、大便次數多等症狀,服用天花粉都能立即緩解。

(李時珍說,栝蔞味道甘甜、微苦、帶酸,它的莖葉味道是酸的。酸味可以生津,這是感應召喚的道理,所以能止渴滋潤乾燥。微苦能降火,甘味不傷胃。

古人說它苦寒,似乎沒有深入觀察。)

但是,天花粉和栝蔞相比,藥性稍微平和,不像栝蔞那樣藥性強烈,有著快速清除病邪的作用。至於經典裡說它能安撫中焦,接續斷絕的脈絡,這似乎不是正確的說法。應該只是說它能去除熱邪,自然就能使身體恢復平靜的意思。如果痰的顏色清而稀,就忌用天花粉。將天花粉製成澄粉食用,對於身體虛弱、有熱的人最為適宜。它所畏懼、厭惡的東西,跟栝蔞相同。

3. 貝母

(山草)清肺心痰熱。

貝母(專入肺,兼入心):辛苦微寒。世多用為治痰之藥,殊不知痰有因燥因濕之不同。(痰有風痰、寒痰、濕痰、火痰、燥痰、虛痰、熱痰之別,須在臨症細分。)

如果肺因火刑,水飲不化,鬱而為痰,此痰因於燥者也;脾胃虛寒,水飲停積,窒而不通,此痰因於濕者也。因以燥者,非用苦以瀉火,辛以散郁,寒以折熱莫治;因以濕者,非用辛以散寒,濕以燥濕莫投。

貝母味苦而辛,其性微寒,止於心肺燥郁、痰食壅盛,及虛勞煩熱、肺痿肺癰、喉痹咯血吐血(火刑于肺),目眩淋瀝(火移小腸),癭瘤乳閉、難產惡瘡不斂等症服之,卒能有效。(承曰:貝母能散心胸郁之氣,故詩云言採其商是也。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,今用治心中不快、多愁郁者殊有功。)

若使因於脾虛而見咳嗽不寧,混以貝母妄代,其失遠矣!蓋一宜半夏,一宜貝母,況半夏兼治脾肺,貝母獨清肺金;半夏用其辛,貝母用其苦;半夏用其溫,貝母用其涼;半夏性速,貝母性緩;半夏散寒,貝母清熱。氣味陰陽,大有不同。(汪昂云:故凡風寒濕食諸痰,貝母非所宜也。)彼此誤投,為害不淺。

大者為土貝母,大苦大寒(如浙江貝母之類),清解之功居多;小者川貝母,味甘微寒,滋潤勝於清解,不可不辨。川產開瓣者良,獨瓣不堪入藥。去心,米拌炒用。厚朴、白薇為使。畏秦艽,反烏頭。

白話文:

貝母,是一種草本植物,主要作用在肺部,也兼顧心臟。它味道帶點苦和辛辣,性質稍微寒涼。一般人常用它來治療痰,但其實痰的成因有燥和濕的不同。痰又可細分為風痰、寒痰、濕痰、火痰、燥痰、虛痰、熱痰等,必須在診斷時仔細區分。如果肺部因為火氣太旺,導致體內水分無法正常代謝,鬱積而形成痰,這種痰是屬於燥的。如果脾胃虛弱寒冷,導致體內水分積滯不通,這種痰是屬於濕的。對於燥痰,必須用苦味的藥來瀉火,用辛味的藥來疏散鬱積,用寒涼的藥來消除熱氣。對於濕痰,必須用辛味的藥來驅散寒氣,用燥濕的藥來去除濕氣。貝母味苦而辛,性質微寒,主要作用於心肺的燥熱鬱積、痰食積滯、以及虛勞煩熱等症狀,像是肺痿、肺癰、喉嚨腫痛、咯血、吐血(都是因為火氣侵犯肺部),還有頭暈目眩、小便淋漓不暢(火氣轉移到小腸),以及癭瘤、乳房腫脹、難產、難以癒合的惡瘡等病症,服用貝母都能有效。

有人說,貝母可以疏散胸中鬱悶的氣,因此古詩有「採商」的說法,本來是形容不得志,現在用來治療心中不快、多愁善感的人,效果很好。但如果因為脾虛導致咳嗽不止,卻誤用貝母來代替,那就大錯特錯了!應該說,有些情況適合用半夏,有些情況適合用貝母。半夏同時可以治療脾肺問題,而貝母主要清肺熱。半夏用的是它的辛味,貝母用的是它的苦味。半夏藥性溫熱,貝母藥性寒涼。半夏藥效快,貝母藥效慢。半夏散寒,貝母清熱,兩者氣味陰陽大不相同。所以說,凡是風寒、濕氣、飲食積滯等造成的痰,都不適合用貝母。如果誤用,會造成不小的傷害。

貝母有大小之分,大的像是土貝母,味道很苦,藥性大寒,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。小的像是川貝母,味道甘甜,性質稍微寒涼,滋潤效果比清熱解毒好,必須仔細分辨。川產的貝母,開瓣的品質較好,單瓣的則不適合入藥。使用時要去除內部的芯,並用米拌炒過。可以搭配厚朴、白薇一起使用,但要避開秦艽,並與烏頭相剋。